APP下载

张晓东: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2-12-03

设计 2022年22期
关键词:文创设计

张晓东,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博士。北京市城市管理研究院专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博学位论文评议专家,中宣部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专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担任多个国内外设计竞赛评审。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城市形象与品牌设计、设计伦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创作设计作品服务于北京2022冬奥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天安门广场阅兵式等多项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6项,出版有学术著作5部,发表CSSCI检索、北大核心等各类刊物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设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基本情况及学院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内教学特色。

张晓东:北京印刷学院以“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为办学使命,开启中国出版印刷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隶属北京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前身是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建立的文化学院;1961年文化学院停办,其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管理;2000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三个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工、文、艺、管协调发展,国内唯一专门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培养人才的全日制高水平特色型高等院校,被誉为业界名校。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学校于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艺术设计教育。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18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的高校之一。目前,学校艺术教育拥有设计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授权点,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绘画、动画、艺术与科技、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摄影9个本科专业。设计学一级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绘画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现有艺术类专任教师120余名,多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新媒体教育领军人物”“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学联“我心目中的大先生”等荣誉,多名教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等机构任职。艺术类专业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数字艺术与创新设计教学实践中心为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数字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基地为北京市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科学研究,拥有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艺术创作研究室”、美学研究所、出版物设计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及北京时尚品牌设计中心、包装设计中心、北京插图设计中心等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平台。

《设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优势是什么?

张晓东: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服务国家新兴产业发展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为宗旨,以“传承创新中华印刷文明、设计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为使命,以引领创意设计、印刷出版传媒设计为方向,形成了“四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视觉传达设计与印刷文化结合”为底蕴、“视觉传达设计与区域经济文化结合”为驱动、“视觉传达设计与印刷出版传媒产业结合”为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与创新科技结合”为手段,建立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了一批活跃于出版、传媒、创意产业的高素质设计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是瞄准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基础上,不断完善“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新方向、实验班,培育专业发展新增长点,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设计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和优势专业建设驱动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新闻出版署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不断提升专业的辐射优势。

二是以先进教学理念为引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率先在国内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在北京市教改项目推动下,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方案,打造“五类”金课;以北京市特色资源库为基础,建设了《广告设计》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多部教材分别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及获批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是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建立了实践教学新机制系统设计,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有目标、有空间、有团队、有项目、有指导、有经费支持”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生为本,全面开放实验资源;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强化实训,有效激发学生學习兴趣和潜能;承办了中宣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平面设计大赛”、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抗疫斗争影像海报展”“中国·印 全国高校创新设计大赛”“中国设计节”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字汇”中美国际设计展等活动,获得了包括德国红点至尊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一等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等几百项国内外专业竞赛奖项;学生设计的“同心结”中标2008奥林匹克教育标识设计,学生设计的吉祥物“砳砳”被选为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蓝嘟嘟”中标青海湖吉祥物。

四是教学科研相融互促,高精尖研究显著提升了教学水平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将成果、前沿知识以及新技术融入教学,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加大大学生科研计划支持力度,教师将科研课题向本科生开放。近年获得8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5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项目;获得有北京哲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项,北京市精品教材1项;出版专著82部,发表学术论文501篇,教改论文45篇。

五是作为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成员单位,大力拓展国际教育,提升了国际化育人水平积极开展与国际知、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交换生项目、留学项目、短期研修班项目;近年邀请多名海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受聘于本专业教学;自2005年起每年组织师生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的海外高等院校建立“设计工作坊”完成国内外项目选题实践与研究;设立“中美联合培养国际实验班班”,与法国第八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高校建立学分互认等人才培养模式,明显提升了国际化教学水平。

《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协同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晓东:学校在加强工、文、艺、管、法、理多学科协调发展和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做足出版传媒相关学科与设计学学科融合发展的文章,深化科教融合技术创新,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以出版学为核心,以新闻传播学、设计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为优势主干学科,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美术学、机械工程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为支撑学科,以新兴交叉学科为新的生长点,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发展的学科结构。

创新设计成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传统新闻出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新的路径。围绕出版物设计、出版绘画、出版文创形成了鲜明的与绘画、产品设计、艺术与科技交叉的跨专业特色,还结合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动画、网络新媒体等专业优势,形成了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技术结合的新的拓展方向。

《設计》:“产学研”结合方面有怎样的特色?毕业设计如何与学院的办学特色相结合?

张晓东:学校坚持首善意识,致力服务行业和北京发展。围绕“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以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一院三园”双创发展模式,形成“北印科创”“北印文创”双亮点,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综合体。围绕国家大型活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及出版印刷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开展系列创意设计和咨询决策研究,创作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活动的高水平文创作品。

一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协作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跨领域、多维度创新思维方式的复合应用型创意设计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专业在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中取得国家级奖项528个,省部级奖项1684个,获奖人数达5286人次。其中,有部分优秀毕业生承担了北京2022冬奥会标志设计、平昌2018冬奥会“北京8分钟”视效设计、南京青奥会标志和吉祥物设计等国家重大活动和设计项目,参与了视觉中国、艺术与设计等国家有影响的传媒企业的创办。

二是实现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的良性互动。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的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其中签约工作满意度最高为92%。近三年,毕业生境内外升学率均值为25.6%。同时毕业生认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对职位晋升最有帮助的大学活动,充分体现了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本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对专业和自身现状满意度高、创新创业能力强、就业稳定以及职业发展连续性强等特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良好等方面。

三是瞄准科技与行业发展前沿,整合资源,搭建校内外合作育人平台深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的敏锐度与前瞻性;通过与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建出版物设计研究中心,视觉传达数字化设计实验室,虚拟展示空间艺术实验室,印刷艺术设计中心,城市形象与品牌设计实践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等措施开展深度合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多元化要素纳入协同育人核心地带并发挥应有的功效。

《设计》:请介绍下今年毕业设计的相关情况和特色。

张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今年毕业设计有160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涵盖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文创设计等不同方向学生参加了毕业展览,均有本次展览采取线上虚拟互动方式,体验“元宇宙”展览的乐趣,欣赏优秀毕设作品,将精心遴选的优秀作品以身临其境的形式呈现给观者。展览充分体现了学院在“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的发展思路指引下,勇担服务出版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使命,培养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素质、文化传播和艺术设计与创作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果。通过线上的形式相聚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是在新文科语境下,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与形态,进行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一次思考与实践。此次毕业设计展代表了学院课程思政、专业培养、实践创新的育人成果,毕设选题涵盖了讴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乡村振兴、北京设计等方面,充分展现出了同学们与时代同行、力求创新、勇于承担国家文化复兴发展历史使命的精神面貌。

在疫情防控的要求下,整个毕设周期全以在线的方式推进完成,给毕设组织、指导、展览、答辩等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涉及到的学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多,在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及时通过短信、邮件、电话、开会等方式与指导老师联系。毕业设计的选题涵盖了与北京文投艺术品公司、京东文创等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相结合的毕设项目(真题真做);茶梗创新再设计、物流快递服务系统等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项目;讲述美的历程之系列文创设计、疫情防控系列产品服务系统、潮玩盲盒主题文创等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项目、国际化设计、竞赛项目都有比较突出的比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毕业设计指导的全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关注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一些具有社会意义的选题内容,并出色地完成了个人的诠释和表达。比如基于弘扬中国鼓文化的目的而进行的《中国鼓的声乐可视化设计》毕设创作,学生从鼓的框架结构、鼓的制作流程、鼓的类型、鼓的功能等相关信息入手,将信息可视化,制作成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多张插图类信息图表,打造属于中国鼓的品牌。从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扩展出信息设计、连环画创作、文创延展、中国鼓展厅设计,从核心向外不断丰富中国鼓文化的可视化内容。此套毕设的内容植根于渊远博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梳理了中国鼓的历史形态演进、地区族群分类,并结合神话传说、文献记载、民俗活动分析了鼓在军事、祭祀、乐舞、节庆等各种场景下扮演的角色。毕设作品将这一庞杂的文化体系凝缩提炼,以结构清晰、效果丰富、情态鲜活的视觉语言加以传达,体现出了良好的图形驾驭能力与信息整合水平。整套作品的的主体视觉形象鲜明统一,延展至漫画、展示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时也能够自如变幻手法,与信息设计的主体有机协调,体现出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设计的能力。

《设计》:此次毕业设计时间正好与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备时间重合,请谈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此次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中发挥的作用。

张晓东: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它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而且也是展示文化的最佳时机和精彩舞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教师、学生、校友“全链条齐上阵”的方式助力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这幅美丽精彩的中国画卷上,凝结了北印人创意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生动的实践。自2020 年上半年以来,学校先后收到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会文化活动部、开闭幕式部、志愿者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下达的开闭幕式手册创意设计工艺制作、多媒体视效创意制作、城市志愿者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冬奥主题曲《永远在一起》黑胶唱片包装等冬奥重要任务。

四大开闭幕式手册展示奥运礼仪中国风范。作为展现开闭幕式内容与流程的重要视觉媒介,也是呈现中国特色奥运礼仪的核心载体,在开闭幕式上分送给重要观礼嘉宾及现场观众的四大手册,由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出版物设计研究室主任夏小奇教授带领团队设计,“国有大事,必有雅昌”的校友公司雅昌文化集团印制。手册设计秉持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重新审视传统艺术观念和造物精神的当代价值,赋予传统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以创新的设计内涵,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设计样式,在纸上空间尽显冬奥的礼仪之美、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蕴之美、中国哲学观念的思想之美以及中国文化自信的创新之美,为人们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冬奥之韵与中国风范。冬奥城市志愿者标识系统设计“同心筑梦”凸显双奥之城志愿服务形象魅力,该系统覆盖了北京冬奥城市志愿者的服装装备、服务站点、保障设施及激励物资,应用于约20万人次的城市志愿服务人员和758个志愿服务站点,并在冬奥火炬接力现场、张家口赛区圣火点火仪式等活动精彩亮相,用“中国风”与“国际范”完美融合的創意设计向世界展现了自信、从容的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面貌,打造出了“双奥”之城靓丽的风景线。中国风融合国际范“同心筑梦”的标识系统彰显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致力于在更广泛、更多元的层次上推动社会观念的更新和志愿服务精神的普及。它与北京冬奥城市志愿者的笑脸与热情一道,给冬日的北京涂上缤纷绚丽、激情浪漫的色彩,持续擦亮首都志愿服务“金名片”。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发布《永远在一起》冬奥主题单曲,该曲的演唱版和合唱版制作成的黑胶唱片专辑,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国礼。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杨明俊带领团队,为专辑进行了包装设计。专辑包装整体设计与北京冬奥会核心图形相统一,专辑封面与封底浑然一体,营造了清新、雅致的设计风格,表现了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翻越千山万水,我们永远在一起”的设计主题,传递了“夏之灿烂、冬之纯美”的视觉美感,同时也展现了“双奥之城”的北京特色。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团队,包含有部分参加今年毕业设计的相关同学,有的同学把毕设选题也与冬奥会、冬残奥会结合起来,秉承了以专业服务国家、首都重大活动的宗旨,从教学实践到专业实践,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院将高水平人才培养、社会声誉、成果建设、项目建设、社会服务、重大设计项目等诸方面系统性整合,真正实现了专业建设与北京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设计名城等方面的高度契合。

“蓝色空间”盲盒文创设计“BLUE SPACE ” BLIND BOXES DESIGN

本课题基于以航天探索宇宙为主题,将中国航天文化与盲盒文创设计进行探索性结合,一方面希望通过以当下年轻群体喜爱的潮玩形式,增加中国航天文化的趣味性和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对文创盲盒的设计研究,使其在满足大众娱乐的同时,使盲盒文创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的承载形式和传播方式。

IP形象以智能管家机器为基础,结合宇航员等不同职业进行形象创造。一系列五个,有着四种不同的职业形态,分别是“宇航员”“快递员”“修理”“警察”,最后一个采用镭射材质的是隐藏款。一方面智能机器的形象,符合对航天科幻的调性。另一方面,通过结合不同职业的特点,使得形象具有不同特点,满足文创产品的多样性。

文创产品包装采用一纸成形的方式和易撕得结构,以满足盲盒文创产品包装的隐匿性和防偷换性。在以撕拉方式开启包装的时候,能将整个包装盒完全展开,给盲盒文创的消费者带来一种类似于探险家打开寻觅已久的藏宝箱的互动体验。

本课题从自拟品牌开始,包括logo设计,IP形象,包装盒结构和包装视觉形象等一系列设计,使得整个文创产品的设计更加统一完整,更加符合航天文创产品的调性。

院 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设 计 者:邱朝锋

指导老师:刘秀伟 史 墨

指导老师评语:本课题通过将潮玩文创产品与中国航天文化的探索性结合,希望借用航天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潮玩文创产品增加趣味性与文化附加值,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希望借助盲盒的消费模式,让更多年轻人喜爱上航天,为中国的航天文化探索出新的传播方式。

IP形象方面紧密围绕航天主题展开,以宇航员形象为基础进行智能机器人的职业形象设计。色彩以太空蓝为主色调,配合星球等宇宙元素,使设计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

视觉设计方面通过对文创产品进行3D制作,结合相应的背景装饰,光效渲染,文字的个性化设计,完成了海报设计。

文创产品的包装采用盲盒的包装结构,盲盒和宇宙一样,都充满着未知,这使得包装的形式与设计主题有机结合。包装视觉方面配合宇宙空间、电子智能等科技元素,亦增加了文创包装的神秘气息。该设计整体而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國航空史话》《CHINESE AVIATION》

本课题为《中国航空史话》的书籍再设计,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有针对性地改善一些当前市场上类似书籍存在的问题,力图为此类书籍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书籍的封面设计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封面的主要形态源于早期飞机的机翼结构。在保留机翼基本结构的同时,通过布制蒙皮的形态变化,参考云海的基本形态,将机翼的结构和空中云海的形态结合营造一种轻盈而又自由的视觉印象;下封面以天空的蓝色作为主色调。

在书籍的主体部分通过对页面的特殊形状裁切,补齐飞机机翼的下翼面剪影,共同营造出一种飞机的机翼划破云层,自由飞翔的视觉效果。内文设计则在强调专业性的基础上,注重简洁易读,力求读者更加聚焦于书籍的内容本身。

本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吸引更多的读者了解航空知识和历史,以求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院 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设 计 者:谢智瀚

指导老师:夏小奇 高 扬

指导老师评语:该毕设选题源于创作者本人长期以来对航空知识的热爱,大胆地通过封面工艺的创新,使书籍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通过设计引发更多的读者对书籍内容感兴趣,以做到更好地普及航空知识、传播航空文化,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设计师的家国情怀。

下南洋博物馆展览设计THE NANYANG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毕业设计课题通过对“下南洋”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叙事性展示空间设计研究。在梳理叙事脉络的基础上,设计构思了完整的展示策略与表现手段,讓参观者站在不同时代的角度去观展,身临其境地感受异乡奋斗者的艰辛、奋斗和成功史,以及他们义无反顾回国参加建设的爱国情怀。通过对内容的分析与提炼,设计中把多种具象元素抽象化,营造出与题材风格相统一的展示空间氛围,同时设计中结合了多种方式的互动体验装置,大大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院 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设 计 者:江晓丽 李淑敏

指导老师:杨明俊

指导老师评语:该选题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在前期策划阶段,学生们梳理出了严谨、条理的叙事逻辑,突出展览主题与展示重点的表达。设计中结合各篇章内容,从人流动线、空间布局、照明设计、陈列装置、互动体验等多个角度对展览形式进行了较为巧妙地构思与设计深化。

中国鼓的声乐可视化设计VISUAL DESIGN OF CHINESE DRUM

《中国鼓的声乐可视化设计》是基于弘扬中国鼓文化的目的而进行的课题创作。本课题从鼓的框架结构、鼓的制作流程、鼓的类型、鼓的功能等相关信息入手,将信息可视化,制作成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多张插图类信息图表,打造属于中国鼓的品牌。从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扩展出信息设计、连环画创作、文创延展、中国鼓展厅设计;从核心向外不断丰富中国鼓文化的可视化内容。在设计的所有图像化内容皆围绕中国鼓文化进行创作,探索中国鼓元素在视觉传达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中国鼓文化的信息设计和扩展、将鼓文化以鲜活和新颖的形式从视觉上去呈现,推动中国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与发展。希望本课题能为中国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提升鼓文化在视觉上的认知贡献一份力量。

院 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设 计 者:朱植林

指导老师:张晓东 于菁竹

指导老师评语:此套毕设的内容植根于渊远博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梳理了中国鼓的历史形态演进、地区族群分类,并结合神话传说、文献记载、民俗活动分析了鼓在军事、祭祀、乐舞、节庆等各种场景下扮演的角色。毕设作品将这一庞杂的文化体系凝缩提炼,以结构清晰、效果丰富、情态鲜活的视觉语言加以传达,体现出了良好的图形驾驭能力与信息整合水平。整套作品的的主体视觉形象鲜明统一,延展至漫画、展示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时也能够自如变幻手法,与信息设计的主体有机协调,体现出了多方面的综合设计的能力。

《马又戈》《 MARYOGO》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人们在拥有足够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不断追求着不同的娱乐方式,马戏团动物表演也因此蓬勃发展。现代的马戏团,与动物表演息息相关。马戏团最初是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的,那时的马戏多是以马为主。在近代的马戏表演中,马在马戏中的角色逐渐被其它珍奇的动物所取代,尤其是野生动物,这也是问题出现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动物被迫参与到动物表演的行列,人们在享受这场视觉盛宴的同时,却对动物们的悲惨遭遇毫不知情。

本毕业设计作品将目光聚集到马戏团中表演动物的驯化经历上,用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同的设计手法娓娓道来保护动物的主题。让更多的人了解马戏团表演动物的处境,在美感与设计感并存的基础上向读者传递保护动物的讯息。通过纸媒让书籍更加具有情感与温度,唤起读者的同理心。

院 校:北京印刷學院设计艺术学院

设 计 者:桂 描

指导老师:杨宇萍 谢一菡

指导老师评语:《马又戈》这本书籍关注马戏团中动物被驯化的主题内容,整本书以生动形象的插画设计结合层级丰富的文字为书籍主体视觉。以马戏团丰富的动物表演和动物驯化的场景再现,塑造出盛大的马戏表演情境。使读者在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之中,感受到创作者表达出来的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主旨内容。

星际日志-太空航天科普展STAR LOG - SPACE SCIENCE EXHIBITION EXHIBITION

“我自时空长流而来,见星舰高悬,见群星陨落,深感此身于天地之渺小,亦由此身之渺小,证此壮志恢弘。展厅以宇航员的生活作为线索,将参观者带入太空探索的角色扮演中,展览共四个内容展厅,按照的“衣食住行”的顺序,,通过介绍航天生活为观众展示其背后的航天科技成果。展览在原有传统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和展示思路上作出改变,融入新的科技元素。在展厅的设计中从展示内容、展陈方式、交互设计三个方面入手,将传统展示模式与新的科技手段有序结合,通过真实模型对比、可操作体验太空仓、穹顶荧幕等技术手段,调动“视、听、触”多方面感知。阐述太空飞船中的生活模式,分析科研发展的未来趋向,展示宇宙探索至今的科研成果以及对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思考。

院 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设 计 者:侯鑫怡 朱美佳

指导老师:陶海鹰

指导老师评语:展览设计具有很好的完整性、表现性、逻辑性,设计风格简洁、现代、科技感强,恰如气氛展现了太空生活的科学现象与知识,通过动静结合的展陈方式,运用实物模型、场景体验、虚拟现实等设计方法,能够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美好体验,并获得良好的信息接收、互动参与,以及对奇妙宇宙的科普认知,在艺术表现层面,展览形式与内容统一、契合,兼具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壹方髹颜”化妆品品牌设计“ONE PLACE FOR YOU OWN” COSMETICS BRAND DESIGN

本课题通过将现代化妆品与中国传统大漆工艺的探索性结合,一方面希望借用大漆独有的艺术文化魅力,为化妆品增加文化附加值,增加其市场竞争价值,为化妆品市场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化妆品的市场消费,使得大漆传统工艺为更多人所熟知,为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发展探索新的出路。

视觉形象方面以汉代漆器的云气纹样和绣球花开放的舒展方式作为灵感来源,一方面取云气纹的永恒无尽之意,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取绣球花“希望”“浪漫”“永恒”的花语,并参照花朵的舒展方式对标志进行抽象化处理,使品牌更具有现代化特征。

通过对标志的提取对产品外观进行3D制作之后在产品外部进行大漆髹饰装饰,选取工艺是较为可控,较为适合初学者操作的工艺技法,如螺钿、蛋壳镶嵌,描金、犀皮工艺等。

最后对成品进行摄影,制作海报喝动态视频等后续制作,使产品整体更加统一完整,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市场需要。

院 校:北京印刷學院设计艺术学院

设 计 者:郑存超

指导老师:余文婷 郑春晖

指导老师评语:郑存超同学的作品,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漆器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中国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发展和现代品牌的创意文化增值探索出新的可能性,作品设计风格统一完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学术性价值。

“糖皇”——故障图像的视觉设计与应用“EMPEROR OF CANDY"VISUALDESIGN ANDAPPLICATION OF GLITCHIMAGES

本课题是以"糖皇"故障图像的设计为主题内容展开的包装设计,应用故障艺术的设计风格来丰富和提升现代糖果包装设计的艺术性、潮流性。“糖皇”品牌的糖果一改酸酸甜甜的味道,加入其他的味觉元素进行大胆的尝试,将辛辣的辣椒、麻味的花椒、呛鼻芥未等这些常常被用作食材的原料作为糖果的口味,与甜蜜的糖果进行大胆地融合。故障艺术充满魅力在干图像生成过程中意外和偶然的技术显示故障所带来的刺激感和未来感,通过制作故障艺术的视觉图像。更好地展现出糖果口味的特点,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带来新颖独特的感受。故障艺术与刺激味道的结合,让味觉与视觉同频,给观众带来味觉可视化的新体验。探索故障艺术的设计风格在现代商业产品包装上的新形式和新思路,通过设计使商品不仅仅具有商业推广的价值,也同时具有美观的特性和文化深度。

院 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设 计 者:张可欣

指导老师:何喜忠

指导老师评语:该作品以故障图像在形态、空间,色彩上的不确定性与现代糖果在味觉、时尚潮流上的多样性做出了艺术化探讨,成功的以故障图像特征,包装结构与形态、展示与开启过程、色彩的时尚追求等方面打造出了新颖的味觉可视化糖果包装。

猜你喜欢

文创设计
陶溪川文创街区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当文学IP成为“文创”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文创”让文物“活起来”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