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网络人口与数字人文发展研究

2022-12-03刘帅池

人口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人口人文

刘帅池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引言

从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开端,到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传播格局和人文样态,更催生出网络人口这一新的人口学概念。“一切在网上活动的人口都是网络人口”。[1]中国网络人口是依托于中国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消费者、网络体验者与网络建设者。既活跃于中国互联网市场,享受网络服务、获取网络信息,也参与网络建设,推动网络技术发展。而中国网络人口与数字人文发展的研究则是在中国网络人口当前基数与未来格局的共同作用下,从网络人口阅读倾向与人文定位入手,对数字时代的网络人文市场结构做出整体研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尤其在信息基础资源上,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4亿户家庭的能力,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2]依托着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与庞大的网络人口数量,作为网络信息的主要生产者、获取者与消费者,中国网络人口人文市场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人口学特征的角度,研究数字化时代多媒介网络平台视角下中国网络人口发展现状与网络人文市场发展特征,一方面可以量化人口学视野、拓宽网络人口文化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网络人文市场走向的进一步关注,最终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做基础性研究。

二、中国网络人口发展现状

中国网络人口作为人口学研究领域一个相对特殊而又日趋大众化的人口群体,在媒介融合、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不论是网络人口发展、网络人文样态,还是更进一步的网络社会形态,都已经形成了具备互联网特点和自身特色的运行标准与模式建构。本文的人口数据主要来源于CNNIC 发布的第1-50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主要选取统计内容中中国网民人数、年龄、网站数等数据,对中国网络人口发展的整体过程与人文市场发展的时间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图1 中国网络人口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1.中国网络人口的早期发展

1987 年9 月14 日中国向世界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一年也被看作中国互联网元年。到了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运营模式,也逐渐开启了依托网络媒介的数字化时代。可以说,1987-2005 年是中国网络人口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网络人口相对集中于较高学历的年轻化人群,每年的网络人口增长速度处于百万级数,但增长比例持续加大。在2001-2005 年间中国网络人口进入进一步增长时期。网络人口总体增量维持在每年500~1 000 万左右,2005 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了5%以上,网络用户总数正式破亿。网络功能的多样化展开,尤其是网络社交、网络娱乐功能的逐渐兴起有效地拓宽了中国网络人口的行业类型与年龄阶段。随着网络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商业化的网络运营模式也日趋完善,上网成本开始逐渐缩减,互联网的使用进一步扩展到了行政、教研、商业、文娱等多个领域,大量网营单位的出现也有效促进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网络人口基数的快速增长与网络人文生态的完善生成。

2.中国网络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数字化人文进程

2006 年我国网络人口数量达到1.37 亿,互联网普及率首次突破10%,截至2022 年6 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网络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4.4%。如何进一步看待网络人口发展的未来方向,同时重新定义网络消费者、网络体验者与网络建设者的综合属性都成了新的时代命题。

截至2016 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占同期GDP 总量的30.3%。[3]2022年CNNIC 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络人口的城乡分布、性别结构、年龄结构都已呈现出人口基数庞大、相对分布合理、内部结构均匀的特质。[2]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城镇网络人口7.58亿,占中国网络人口的72.1%,农村网络人口2.93亿,占中国网络人口的27.9%,其中城镇互联网普及率82.9%,农村互联网普及率58.8%,均较上一年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从性别结构来说,我国网络人口的男女比例达到51.7:48.3,与中国整体人口男女比例相近。具体到年龄组成,我国网络人口最主要的年龄群体在20-60岁之间,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的网络人口占比分别为17.2%、20.3%、19.1%和14.5%,20 岁以下和60 岁以上的网络人口则分别占比17.7%和11.3%。当下中国网络人口的持续增长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第一是年龄层面的扩展,老龄网络人口总数不断增加。第二是原有相对贫困人口与农村网络人口的进一步发展,农村远程教育试点与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农村网络人口占比逐年增长,脱贫攻坚、全民信息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第三是在进一步教育公平、远程教育普及、教育资源共享之下,整体化网络资源建设日益完善,网络人口总数增长稳定。第四则是近年来因为抗疫需求,居家办公、居家会议、居家授课等网络发展模式日益完善,多元媒介资源整合与网络人文发展关注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宏观调控之下,中国网络人口增长稳定、覆盖全面。

三、中国网络人口的人文选择与网络人文市场进程

在已经形成了10 亿规模的人口基数和相对稳定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既具备现实社会客观身份与社会属性,也具备网络场域个人定位的中国网络人口已经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质的网络人文市场。与此同时,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网络人口完全有别于现实社会的人口学特征,也进一步促成了网络人口的网络需求,这种超时空性与不确定性也成为网络人口专项研究的关键所在。

1.数字赋能与网络人文市场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也意味着在数字化时代进程中,网络技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融媒体进程中的网络数字技术为中国网络人文市场提供了迄今为止效率最高、内容最完整、衍生度最强的人文元素摄取、转换、生成、传播、处理和存储的能力,网络人文市场发展效率极大提升,网络文化内容也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自身形态与更加完善的表现空间。

网络人文市场的发展是在深化数字文化市场的内容建设中,把握互联网自身属性,根据中国网络人口的审美追求和信息诉求,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元素多元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人文发展平台,以优秀的网络数字文化产品和内容创作,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文化,既充实中国网络人口的人文选择和文化信息场域,也借由产品载体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

具体到数字赋能和市场本身,数字技术在优秀的传播速度和全覆盖互联网平台的传播维度基础上,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与网络人文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做到全链式、全方位的赋能。既是从文学创作、内容生产、多维度传播、人文产品交易和网络人口整体经济流动的全链条覆盖,也是在融媒体时代媒介多元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全方面人文市场定位。

首先是生产者赋能与多元形式发展:连接全球的互联网平台打破了过去相对单一的内容传播形式和周期性较长的人文内容生产。大数据时代的数字技术发展实现了细节性的受众分类和多元性的网络人口阅读习惯、收视习惯与信息获取周期的探知。直观性的数字信息平台也拓展了网络文化生产者的创作视角与创作能力,人文产品的内容极大丰富,创意维度与人文表达方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其次是网络人口受众和人文市场消费:互联网媒介和数字技术普及之前,单一媒介的文化传播更多以独立的视觉文字、图像和听觉内容为主,对受众的时间和接受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而数字信息化时代的网络人文市场则通过多元媒介融合和消费降级,极大地拓宽了网络人口的参与程度与市场的消费规模。多元化、数字化的内容形式赋予了受众更加广阔的信息渠道,数字文化生产内容本身的数据性和虚拟性特点也极大地缩减了信息成本,能让受众通过较低的费用获取超量的平台信息,移动端手机阅读的便携性特点也突破了受众过去时间和空间上的体验难度。

最后则是文化传播和多媒介市场发展:生产者和受众之外,畅通的互联网平台和逐渐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也使得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能够实现越来越快捷的长距离、高速、高效的信息传播。同时虚拟平台的流量分类和大容量存储特点也让网络人文市场的精准传播与信息存储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数字传播也就进一步突破了地域限制和内容限制,极大地提升了市场效率。

2.从网络文学进程看网络人文市场发展

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动漫游戏等多元文化产业元素共同构成的网络人文市场,在多元的传播形式和演绎形式,多样的视觉、听觉的感官推动之下,其媒介形式之外具体人文内核的表达还是主要归结于文字生产之上。故此我们通过网络文学进程进一步看待网络人文市场发展。

从产业规模和具体发展来看,截至2018 年中国网络文学注册作者总数达到1 400 万,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到5.02亿,占中国网络人口总数的48.6%,2022年在多种周边产业之外,仅文学市场规模预估就达到453.9亿元。从网络文学受众来说,网络文学读者中男性占50.70%,女性占49.30%,性别比例与人文关注基本持平。从城市发展角度来说,网络文学在各线城市呈现出均匀发展的态势,尤其在整体大数据网络环境和近几年疫情居家的影响下,各线城市的网络文学受众人数差异并不明显,截至2021 年底网络文学用户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比24.81%,二线城市占比17.92%,三线城市占比24.69%,四线城市占比16.57%,五线及以下城市占比16%。[4]不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受众分类,网络文学产业市场发展已经整体完善。

从生产者、受众与市场传播来看,网络文学的生产者与受众之间具有以读者需求为核心、以人文市场为导向的创作方式。具体到数字文化市场定位,通过不同文学作品的细化分类,采用标签式的类型概括形式,网站首先进行性别划分,按照不同受众的阅读兴趣进行首选类型与首选作品的大数据推荐,进而进行“排行榜”“大神”“完本”“免费”的细化引流,进一步催生出了文学“榜单”机制,结合手机端、电脑端的具体阅读,实现了“读屏时代”的文学传播方式。最终在市场层面,提供给受众从文字内容到流量引导的完整的阅读体验与自身文学领域中多元并包、内容翔实、体系完善、高效丰富的人文范式。

四、网络人口持续发展与未来人文市场定位

综上所述,在数字时代发展与多元网络人文市场环境共同作用下,关于中国网络人口与数字人文发展的研究,首先是立足于人口学特征的研究视角,结合近年来日趋平稳而又匀速增长的网络人口基数,关注网络人口的人文发展。其次是立足数字文化产业和网络人文市场,具体看待数字赋能与全链式媒介发展过程中人文市场的生产维度、消费视域与传播视角。最后则是进一步看待网络人口持续发展与未来网络人文市场定位,立足文化自信、结合人文关怀、融汇传统文化,追求进一步的网络人口素质提升与网络人文市场理想化发展。具体可以聚焦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持续关注网络人口的增长区间与年龄分级。既要进一步通过技术层面的网络覆盖,实现数字化时代让每个个体获益的时代期许,更要在人文市场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更有乡土特色、更有人文情怀、更有老年人口关注的内容创作。进一步关注以青年人为主体,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的当前网络人口分布,拓宽多元网络人文产业的创作视角、创作背景与创作内涵。在未来网络人文发展的过程中传递知识、传播精神、承载文化属性,发扬时代内涵。

第二,依托网络人文市场,逐渐与网络教育体系相结合,在人文层面寓教于乐,连接传统文化、艺术和人文思想体系,实现网络平台和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文化内容传递。网络人口的发展也必然推动网络人文市场的扩展与网络教育体系的成型,尤其近几年来数字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进一步推动与网络授课的常态化运作下,网络人文市场范畴内关于中国历史、乡土城市、未来畅想、文化属性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进一步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增加人文教育领域的内容范畴与延展形式。

第三,在数字文化产业和人文市场发展的综合理念下,推动中国网络人口素质提升。立足人文场域,用平台传递文化、以信息蕴含观点、用创作完善市场,通过内容引导、模式革新与人口分类,为数字化时代的网络人口素质提升找到方向。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人口人文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网络文学的诞生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