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有轨电车琶醍站加固改造设计分析

2022-12-03刘会乐陈应荣

低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植筋延性承载力

刘会乐,陈应荣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10)

1 工程概况

广州有轨电车试验段工程,始于万胜围,终于广州塔,全长约7.7 km,共11 座车站。其中,琶醍站是利用珠江啤酒厂水泵房(图1)的原有结构进行改造后的新车站建筑。珠江啤酒厂水泵房原结构为地下一层,局部设置地下夹层;地上为一层9 m 高的大空间,局部设置3 m 高的配电房。而车站结构利用了原水泵房的既有结构,完全保留了地下结构及地上框架结构,经改造形成两层空间结构:①首层层高5.10 m,为开敞的车站空间。②二层层高3.74 m,标高为5.10 m,楼层板为新增结构板,形成新的二层配套商业空间。

图1 原珠江啤酒厂水泵房

琶醍站主要通过地面斑马线进出车站和过轨。车站长60.0 m,宽12.45 m,单侧站台宽3.0~7.8 m,覆盖面积1237.1 m2,车站建筑面积1915.8 m2,总占地面积2255 m2。另外,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ZDK9+166.500,其绝对标高为8.310 m,轨面标高为8.050 m。

2 基于等重原则的基础设计

根据竣工资料显示,本工程的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板厚1 m,地基持力层为原状土抛石夯实,抛石夯实厚度为1 m。由于原有竣工资料未提供地基承载力要求,导致地基基础无法进行检测。但是,该工程结构已使用19年,沉降基本稳定。基于上述情况,本工程的基础设计思路和原则如下:①新加结构重量与原有结构拆除重量尽可能相近,避免结构沉降或上浮,并控制新加结构重量与需拆除的墙体、设备及基础、抽干蓄水等重量相当。②按照改造后的结构计算底板内力,去复核原有底板配筋。结构计算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经复核,原底板配筋满足要求,底板未做加固处理,且结构在施工过程及完工后都没有发生沉降及上浮。

3 主体结构计算分析

3.1 工期控制的结构方案

受前期移交工作滞后的影响,且通车时间已定,导致改造施工的工期极短,因此,结构设计方案需要以工期为前提做好以下两点:①尽可能利用原有结构,少拆除。②新加结构尽可能采用钢结构,避开混凝土龄期问题[1]。

由于首层东区梁板截面较小,洞口多,不便加固,因此采用钢结构代替梁板作为楼盖;西侧水泵区的大洞口也应采用钢结构增设楼板;中间部分则保留原楼板,轨行区采用板底钢架支撑进行加固,楼板不考虑受弯,仅考虑传递竖向压力。新增的二层楼盖以原有结构柱为支座,西侧部分利用原有码头吊架做支座,不再设置立柱及基础。此外,首层板完成改造后次日需通车,通车后再充分利用夜间时段对二层结构进行施工,因此二层需要采用钢结构楼盖。原结构剖面和改造后结构剖面分别如图2、图3所示。

图2 原结构剖面(单位:mm)

图3 改造后结构剖面(单位:mm)

3.2 化拉为剪的应用

在改造过程中,新增悬挑结构的柱子通常采用植筋后锚固技术进行施工,该技术的可靠性成为顺利开展改造工作的关键。因此,琶醍站加固改造设计需要巧妙运用化拉为剪的思路,尽量利用抗剪连接,减少抗拉连接。而新加结构与原结构尽量采用简支,避免在原有结构柱设置悬臂结构,如需悬臂的构件,可由新加结构向外延伸。二层悬挑结构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图4 二层悬挑结构平面布置

首层悬挑板需要在原有柱上设置悬臂梁,充分利用站台高度差在柱侧悬臂,通过锚栓抗剪实现悬臂,并按照规范计算得出植筋锚固深度为35d。另外,为了满足植筋的锚固要求[2],柱子两侧可直接采用对拉螺栓的方法。首层悬挑结构节点大样及其实际施工节点大样分别如图5、图6所示。

图5 首层悬挑结构节点大样(单位:mm)

图6 首层悬挑结构实际施工节点大样

3.3 混凝土抱箍节点的应用

车站结构的二层为加建结构,由于工期紧张,待有轨电车在夜间停运时立马开展施工作业。而且二层横向净跨度大,长达12 m,为了便于施工,应采用钢结构梁。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废孔、钻偏、孔斜、锚固深度不足或者打断原有柱钢筋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梁的承载力[3]。对此,设计时应巧妙采用“钢结构+混凝土抱箍”节点的做法,在钢梁下通过凿毛、植筋、环箍等措施,在原有柱上增设混凝土抱箍节点[4],使新旧混凝土的连接变得更为可靠,同时避免了植筋精度问题。在完成混凝土抱箍节点后,将钢结构梁横于上面,做好连接工作。综上所述,应用混凝土抱箍节点可以充分发挥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原钢梁与柱的植筋连接可以作为第二道防线,提高车站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相比单边后锚牛腿,该节点利用柱侧的抗剪及抱箍的整体性进行抗弯,即便前期后锚钢筋受拉失效,受力依然能得到满足,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该节点作为外露结构构件点缀站台空间而得到建筑师的认可。混凝土抱箍节点大样如图7、图8所示。

图7 混凝土抱箍节点大样一(单位:mm)

图8 混凝土抱箍节点大样二(单位:mm)

3.4 高承载力低延性的应用

本工程柱子原设计为吊车柱,下段柱截面较大(600 mm×1000 mm),纵向间距仅6 m。虽然箍筋构造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延性也较差,但考虑到结构层数少、柱截面大、抗弯抗剪承载力偏高,下段柱不做加固,可将高承载力低延性的概念与柱加固设计有效融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改造工作[5]。而上段柱截面较小、屋面荷载改变后仍不满足要求,则需要采用加大截面+箍板的方式进行加固。柱子加固大样如图9所示。

图9 柱子加固大样(单位:mm)

4 结语

(1)在加固改造过程中,为应对原有竣工资料未提供地基承载力的情况,可以遵循等重原则进行基础验算,避免结构沉降或上浮。

(2)新加结构与原结构尽量采用简支,避免在原有结构柱上设置悬臂结构,如需设置悬臂结构,可以运用化拉为剪的思路,增强结构连接的可靠性。

(3)混凝土抱箍节点实施便利,传力可靠,适用于对后锚可靠性有较高要求的工程。

(4)对于新的改造项目,因原结构的使用时间较长,使得前后相关结构的规范变化较大,若箍筋构造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其延性也较差,因此可以将高承载力低延性的概念融入加固设计中,以减少不必要的加固工作。

猜你喜欢

植筋延性承载力
植筋胶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性能的试验研究
不同混凝土基体与植筋的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高邮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内置加劲环T型管节点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超大断面隧道初期支护承载力学特性及形变研究
混凝土结构多筋植筋的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安徽省《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解读
基于强震动数据的等强度延性谱影响因素分析
植筋技术在旧桥加固中的应用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