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工业企业“双碳”发展路径

2022-12-03郭智源马宇飞邱骏光

低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碳足迹排放量

郭智源,马宇飞,邱骏光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370)

0 引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提出“双碳”目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实现“双碳”,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在“双碳”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我国已经制定并发布了碳达峰顶层设计文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同时相关部门也在加紧编制分领域、分行业、分地区的实施方案,谋划金融、价格、财税、土地、政府采购、标准等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双碳”“1+N”政策体系。

工业领域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最大的组成部分[1],因此工业企业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将是关系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工业企业应如何积极应对“双碳”的战略背景,应采用何种应对措施和发展路径,以实现自身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本文试综述之。

1 企业开展“双碳”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企业完善自身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实施碳排放管理,制定合理可行的碳排放目标,率先开展碳中和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7 个方面。

(1)响应政策要求。响应国家的“双碳”总体目标,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碳中和行动,为地区和行业的气候行动做出表率,助力全社会向低碳转型。

(2)降低监管风险。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碳排放权的发展权属性将不断加强,企业率先开展“双碳”相关工作将有利于积极应对碳排放管理目标,降低碳排放导致企业发展受限的风险。

(3)应对客户要求。在全社会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有影响力的企业除了制定自身的碳排放管理目标外,对供应链上游的碳排放也越来越重视,开展“双碳”工作有利于企业满足客户的碳排放管理要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4)能源成本控制。开展“双碳”工作,有利于企业发掘节能机会,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成本。

(5)推动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双碳”工作,其意义不仅在于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此为契机,加强绿色技术研发,推动企业低碳技术转型。

(6)提升企业形象。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之外,社会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开展“双碳”工作并向公众披露,有利于向客户和全社会展示负责任、高科技、绿色低碳的企业形象。

(7)增强投资者信心。近年来,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绩效,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ESG 评价的重要内容。企业开展“双碳”工作,主动披露碳排放数据和减排目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ESG 评级,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

2 企业“双碳”实施路径

“双碳”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双碳”实施路径

现阶段,企业实施“双碳”的主要工作包括碳排放量化、科学制定“双碳”目标、实施自主减排行动、开展碳中和行动、宣传与披露5 个阶段。“双碳”行动如图2所示,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低碳发展目标,可先选择部分实施,逐步扩大工作范围。

图2 “双碳”行动

2.1 碳排放量化

2.1.1 组织层级碳排放量化

企业可采用国际国内多种核算标准或指南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和报告。

(1)ISO14064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的系列标准,作为一个实用工具,其使企业能够有效测量和监控温室气体的排放[2]。最新版的ISO14064:2018 标准将温室气体排放分为6 个类别:①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组织边界内的固定源燃烧排放、移动源燃烧排放、工业过程排放、逸散排放等。②输入能源的间接排放,即输入电力、热力的间接排放。③交通运输的间接排放,包括原辅材料从供应商到组织的运输过程排放、组织的产品运输至下游客户过程中的排放、员工通勤和差旅产生的排放等。④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间接排放,包括组织采购的产品在制造过程的排放、组织输出的固体或液体废物处理过程的排放等。⑤组织的产品使用过程相关的排放,包括组织出售的产品在生命周期内使用产生的排放、组织出售的产品在报废过程相关的排放等。⑥其他间接排放源,未能纳入上述5 个类别的特殊排放源,由组织自行定义此类排放。

(2)采用ISO14064:2018 标准开展组织层级碳排放量化的企业,可核算自身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同时也可对价值链上下游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解。

(3)除国际标准外,企业也可以依据国内相关标准或指南开展碳排放量化与核查工作,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32150—2015)《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GB/T 32151.1—2015)系列标准等。目前,国内的相关标准和指南主要用于企业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对于价值链上下游的排放量化并未做出明确要求。

2.1.2 产品碳足迹量化

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温室气体总量,即从原材料开采、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运输、使用到最终再生利用和处置等多个阶段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或吸收的累加。

产品碳足迹量化作为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实施的基础,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而且,开展碳足迹量化有助于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节约和温室气体减排,对于行业绿色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和意义[3]。

目前,主流的产品碳足迹量化依据标准为《ISO14067:2018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的要求及指南》,实施产品碳足迹量化的价值主要包括:①得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碳足迹指标结果,用于同类型企业比较不同工艺下产品的碳排放情况,选择更为环境友好的工艺技术。②碳足迹结果可用于下游产品设计与供应链低碳管理,促进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③碳足迹结果可用于市场宣传,展示产品和生产工艺在碳排放方面的优势,为下游厂商或终端消费者的低碳选择提供依据。

2.2 “双碳”规划

在碳排放量化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碳排放总量及排放强度,能源消耗量总量、类别及强度,以及企业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并综合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碳排放先进水平、低碳工艺技术,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规划等,科学合理制定“双碳”目标,并提出各阶段性的具体工作及改进建议,规划企业的低碳发展实施路径,最终形成“双碳”规划方案。

企业的“双碳”目标具体可包括:“双碳”的时间点、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单位产品排放量、单位产值排放量、节能量、减排量、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量、碳汇储备量等。企业应规划“双碳”的实现路径,分解任务,提出阶段性工作重点,确保目标按时达成。规划的内容可能包括:自主减排行动计划、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工艺创新时间表等。

工业企业在完成“双碳”规划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后,应就其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公开发出承诺,接受社会监督。

2.3 自主减碳行动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自主减排行动是最为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阶段。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最终全社会的碳中和,必须要求全社会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尽可能减少自身边界内的排放,而不能仅依靠边界外减排来实现碳中和。

如何实现自身碳排放的降低,从短期到长期来看,切实可行的措施包括:能源节约、可再生能源替代、低碳工艺技术革新等。

(1)短期来看,由于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有显著的相关性[4],节约能源使用总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自主减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2)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已显著下降。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是现阶段实现“双碳”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在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消费,包括可再生能源直购电、分布式光伏等都是很多企业可以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3)从长期来看,必须通过工艺技术的突破,彻底改变目前的能源利用和生产工艺方式,才有可能实现碳中和。从能源供给侧来看,实现电力系统的脱碳是必由之路。通过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方式实现能源的低碳化,再辅以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的多样化技术实现电力部门脱碳。从能源消费端来看,要逐步实现终端用能部门电气化,通过增加电动汽车的普及量、促进工业企业以电产热,以及加速建筑供暖和热水供应的电气化等,实现终端能部门的电气化。从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角度来看,需要通过技术革新手段研发新型的低碳、零碳或负排放技术,如氢能冶炼、无碳合成氨、末端碳回收等技术。

2.4 碳中和行动

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工业企业难以在自身边界内实现完全的碳中和,零碳技术突破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因此采用购买边界外碳配额或碳信用进行抵消是现阶段可行的碳中和方式。

传统的碳中和理论需要企业购买相当于自身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碳配额或碳信用进行抵消,以实现所谓的“零碳工厂”。该方式确实减碳力度最强、效果最显著,但其减碳成本过高、难以持续。

因此,可持续的碳中和行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推出的碳中和行动以及国内部分认证机构推出的碳中和认证,都不要求一次性抵消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是根据工业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其稳步、可持续的推进碳承诺、碳中和、碳披露等工作。

2.5 宣传与披露

企业在实施一系列碳排放管理的基础上,应建立良好的对外宣传通道和信息披露机制,向政府部门、社会大众、供应链上下游、利益相关方等展示企业在应对“双碳”方面的工作成效和进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获得竞争优势。

在宣传与披露方面,有多种渠道和方式可供选择。对于跨国企业、出口型企业,可以参与国际知名应对气候变化组织发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倡议、披露等活动,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碳中和行动、科学碳目标倡议、碳信息披露项目等。

对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编制ESG(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仅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报告并对外公布,从多个维度充分展示企业在环境(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和公司治理各方面的优良做法,有利于上市公司获得公众和投资者的青睐[5]。

其他的工业企业也可以通过获得第三方的碳排放声明、碳足迹标签、碳中和证书,实施低碳、节能、绿色产品认证,开展清洁生产、绿色制造评价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披露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效。

猜你喜欢

双碳足迹排放量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对于废水排放相关分析
红色足迹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中国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