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校园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优化研究
——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2-12-03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信息化办公室胡细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康微
文/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信息化办公室 胡细平;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 康微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逐步完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的发展,多源数据处理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技术手段。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功能的重要支撑基地。一方面,纸质资源借阅率逐年下降,零借阅纸质资源的比例增大,参考咨询、外借等传统业务不断萎缩;另一方面,师生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逐步增加,方便快捷的数字资源和现代化的图书馆空间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因此,梳理信息时代读者对图书馆资源需求的变化,探寻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价值,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文献等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收集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学校闸机系统、微信APP选座系统、电子资源访问量统计等业务数据,结合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各个系统,使用多个业务数据融合技术对图书馆空间布局调整、资源建设与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与优化,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智慧校园环境下图书馆现状
智慧校园体系建设让图书馆从资源提供时代走向知识服务时代,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逐步解决了全向交互、环境的全面感知、管理的高效协同、个性化服务便捷、文献信息的充分利用,实现了场景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不受空间限制的、但同时能够被切实的感知的图书馆。
图书馆多源数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图书馆各业务系统数据和智慧校园其他部门系统数据。图书馆业务系统主要包括图书管理系统、门禁系统、座位预约管理系统及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等;二是其他部门系统数据主要是节能化平台水电数据、网络运维平台流量和5G相关数据、平安校园的监控数据等。
(一)读者对图书馆空间资源需求不断变化。根据表1数据显示,读者数量和入馆人次逐年增加,而借阅人数和册数逐年下降(虽然有2019年学校搬迁及2020、2021年疫情等因素,但综合近年情况,图书借阅总体趋势未受其影响),读者大多提前通过选座系统申请。表1数据一方面说明图书馆仍是读者求知求学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的学习中心,空间资源是图书馆决定性的资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图书馆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图书馆空间调整还不能完全跟上读者需求变化,书籍存放空间面积占比较大,新型功能区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对空间的需求。
表1 2019.9~2022.8相关数据
(二)文献资源利用多极分化。图1显示,2021年外借图书19971册,其中文学类图书11061册,占总借阅量一半以上,高居外借图书榜首;自然科学类图书借阅量普遍偏低,图书借阅情况极度不平衡。如农业、交通、航空航天等专业书籍全年外借仅有19册,作为当今社会的热点环境与安全科学相关图书全年外借仅8册,这一方面与学校性质及专业设置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阅读引导和图书宣传推广工作不到位。同时,图书馆为满足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的要求,需要努力收藏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书籍,同时又因开放存储空间有限,开架区域只能存放新书及流通率相对较高的书籍,最大限度地实现读者与书籍的直接接触。图2显示,2021年32个电子资源年度访问量达到1874万次,其中超星移动图书馆、云舟知识空间都达到600多万次,而SpringerLink和中国基础教育期刊文献库访问量只几百和几千次,电子资源利用情况差异非常大。科学研究是大学五大职能之一,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是科研论文的重要参考,但电子资源使用费却连年上涨,尤其是普通高校图书馆经费普遍不足,如何保持高校图书馆深层次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建设完善的特色馆藏体系是采购人员面临的问题。
(三)人力资源分配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图3显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人员占大多数,而技术部门仅占2%,计算机、网络、通信、媒体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特别是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图书馆馆藏资源多样化、服务多元化及深层次需求对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专业队伍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密不可分,要建成智慧图书馆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这也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核心。但由于高校事业编制匮乏,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及配置数量极为紧张,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高校图书馆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制约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及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
二、图书馆资源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构建多种业务数据融合服务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智慧校园建设成果,结合图书馆各个系统优选出合适的数据融合进行分析。利用5G的无线AP手机定位、RFID感测、闸机流量和借阅数据的统计分析,设置合理排架布局和足量的阅览座位,使用座位预约系统优化空间提高效率;利用业务数据融合服务系统,通过多源数据分析掌握师生多元化的需求,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使图书馆在融馆藏、教学、研讨、学术交流于一体化进程中,为师生提供舒适优美的研读环境。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完整的信息空间,构建各类数据资源的完整组织架构,从而获得最佳的信息应用效果。
利用学校节能平台使图书馆的空调、照明、通风系统在自动状态,借助无线传感器及通信网络感知物理对象,获取相关的数据内容,实现对图书馆空间有效且实时的监控。当某个区域的环境参数出现异常或人流量不稳定时,后台管理员要及时调整相应区域环境参数,保证图书馆的环境保持舒适和稳定,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效率。
(二)搭建图书馆互动交流平台,掌握读者资源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读者参与的文献资源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读者与文献资源采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文献资源管理平台对图书馆内部的藏书结构进行有效整合、调整和动态化管理。经过多年建设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和开放式服务,但很多藏书还未能充分利用,一直处于“藏书”状态,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发展,读者需求在不断变化,与之对应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做出调整,在多源业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完善荐书、网站留言、微信、QQ群、公众号、电话、邮件等平台,推荐书目、电子资源库,扩大读者参与的覆盖面,建立读者需求、书刊出版发行、资源建设之间的联系。完善文献资源评价体系,馆藏文献保障率、馆藏对各学科的覆盖率、读者满足率、资源利用率等。开通读者评价渠道,了解读者需求及满意度,建立读者意见反馈机制。通过评价和反馈信息,减少资源建设的主观性、盲目性,有针对性地改善文献资源结构和质量。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语种、专业设置及读者的切实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将商业数据库、网络开放获取资源及自建电子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构建多语种特色电子资源整合利用平台。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扁平化管理。优化部门管理结构,建立信息共享协同服务机制,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实现深度合作,提高科研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信息环境下,人力资源是图书馆高效运转的关键环节,可对一些非关键职能部门进行合并调整,集中力量发挥特色优势;积极探索一专多能的部门馆员大轮转管理体制,重点项目可根据需要实时建立工作小组,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宗旨打通读者服务、资源建设、技术、推广培训等部门间的壁垒,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同时避免不同部门劳逸不均、人力资源闲置的局面。
结合多源数据分析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组合,加快建立业务数据共享机制。在尽量不增加所需费用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业务数据,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整合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形成图书馆专有的数据处理与融合标准,促进图书馆服务现代化。
三、结语
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对其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不断对读者的需求和行为进行量化与分析,推进资源服务体系调整,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的资源服务。同时加大与其他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综合各方面要素,开展更为系统和科学的决策工作,全面提高文献资源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