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钢材配送业务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2022-12-03浙江建设商贸物流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王 赛 (浙江建设商贸物流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钢材贸易企业是独立于钢材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企业,承担着钢材产品营销、库存优化、物流管理等责任,既是钢材生产企业的存储与过渡者,同时也是钢材消费者的承接者。60%的钢材销售是通过钢材贸易企业进行的。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低迷、市场产能过剩、行业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钢材贸易市场也进入了整顿、升级转型时期。通过供应链管理优化物流环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增值服务等方式成为了钢材贸易企业升级转型应该关注的重点。
1 钢材配送业务分析
钢材配送业务主要由钢材贸易企业进行,指的是钢材贸易企业向钢材生产企业、钢材市场供应商采购钢材后,并根据客户的需求计划将其配送到具体的项目现场。由此可见,钢材贸易企业就相当于钢材流通中的蓄水池。对上,钢材贸易企业以预付款的模式向钢材生产企业进行长期协议预定或者以现款的模式向市场大型供应商进行零采[1]。对下,钢材贸易企业通过业务部门或者分公司以赊销的模式进行销售,具体见图1。
按照钢材配送业务,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钢材贸易企业和建设单位签订购销协议,通常按月结算。在月底结算之前,由钢材贸易企业垫资,也就是赊销模式,先发货后结算;钢材贸易企业结合项目进度与钢材需求进行测算,从市场采购钢材,并进行配送。中间可以赚取固定的采销差价和垫资利息。
2 钢材配送业务供应链构成及风险分析
钢材配送业务包括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等部分,涉及的参与者包括钢材供应商、仓储供应商、物流供应商、钢材贸易企业和客户,具体流程如图2。
根据上述环节,本文进一步从采购、物流、库存等方面分析了其存在的风险。
2.1 采购风险分析
采购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钢材贸易企业因信息传递滞后、客户需求估算不准、采购疏忽等原因造成了物资采购不及时[2],影响客户的施工进度,甚至给客户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二是因上游供应商产能低下、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等因素造成产品无法如期提供,打乱了钢材贸易企业的采购计划,影响客户的生产施工。
2.2 物流风险分析
钢材贸易公司的物流运输业务很多都是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钢材产品的数量大、规格型号多、物流运输成品高且客户往往对交付时间有较高的要求。运输过程中的产品保护、时间控制稍有不慎都会影响到客户的使用效果。
2.3 库存风险分析
库存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临时需求,所以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会存在库存。库存虽然可以提高供应的稳定性,但同时也会占用公司的资金。特别是在钢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钢材贸易企业还要承担跌价风险[3]。
3 钢材配送业务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外部环境变化应对、供应商选择、内部沟通、资金管理等方面对钢材配送业务供应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3.1 外部环境变化反应滞后
在钢材配送业务中经常会出现因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变化而造成终端客户需求产品规格、型号等方面的临时变更,从而影响产品交付,延误项目进度。
3.2 供应商选择不规范
钢材贸易企业在进行产品采购之前对供应商的选择过于粗放,未建立规范的供应商评分系统,供应商管理水平较低。通常企业的供应商由采购部门选择,采购部门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主要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4]。在产品质量相同时,价格低者更容易入围,没有考虑供应商的供应能力、资质、应变能力、市场信誉等方面,在后期合作时容易出现产品供应不及时等问题。
3.3 内部沟通不畅通
在钢材配送业务中,各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上下环节之间通常靠人工带单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人工带单模式虽然便于在现场及时核对各类信息,但是信息传递速度慢,且传递方式单一。当中间出现信息变动时,又需要一环一环地进行纠正和更改,严重影响到钢材产品的配送效率。
3.4 资金支付违约
资金支付违约是钢材配送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造成资金支付违约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因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订购价格与当前价格不一致;二是合同条款约定有误或者模糊不清。合同签订不规范导致双方对合同约定有分歧;三是客户遇到短期的资金问题。尤其是一些长期合作的客户,回款时间过长,很容易出现资金难以回款的隐患。
4 对钢材配送业务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建议
结合前文分析,钢材配送业务供应链风险管理从加强外部环境分析、规范供应商管理、畅通内部沟通、做好资金支付违约风险应对等方面进行,如图3。
4.1 加强外部环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钢材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钢材生产企业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三废”排放的限制;绿色建筑的要求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钢材配送业务的上下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也影响到了钢材贸易企业。因此,在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时,钢材贸易企业要重视对相关政策的研读,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与发展方向,避免由此带来的供应链风险[5]。
此外,钢材市场还受到宏观经济发展、国际汇率、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影响。这些也应该被列为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中。
4.2 规范供应商管理
本文认为,供应商选择可以考虑从供应商分类、供应商评价等方面进行。
4.2.1 供应商分类
中国的钢材产业链已经基本完善,各类产品的供给也基本满足。不过仍有一小部分特殊钢材和原材料需要进口。针对这类市场替代性小,整体处于供小于求的产品,本文认为钢材贸易企业可以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保证企业的特殊产品有稳定的货源。
对于其他市场供给量大的标准化产品,市场可替代性强的则考虑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筛选优质供应商与其进行合作。
4.2.2 供应商评价
供应商评价除了考虑产品的质量与价格之外还要关注供应商的规模、市场信誉、资质、双方以往的合作情况、综合实力等多方面[6]。钢材贸易商以一定的标准选择市场供应商,并据此建立合格供应商资料库。在需要进行采购时可以通过“市场公开招标+合格供应商邀请函发送”相结合的模式邀请供应商参与招标活动,以提高参与招标企业的整体质量。
此外,合格供应商资料库内的供应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需要进行定期的剔除与加入,保证资料库内供应商的质量。
4.2.3 建立多层次的供应商网络
钢材贸易企业应结合供应商分类与评价建立多层次的供应商网络。钢材贸易企业按照采购物资的重要性、供应风险分类将采购产品划分为战略性采购产品、集中采购产品、瓶颈采购产品和正常采购产品等类别。根据采购物资分类,钢材贸易企业可以采用集中竞价模式、系统化采购模式、确保供应模式等不同的采购模式,创立包含长期战略联盟关系、普通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关系等在内的多层次供应商网络。
对于长期战略联盟关系的供应商,双方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企业高层人员的定期互访、技术交流、业务交流等工作机制,保持双方之间有中长期的稳定供应需求;对于普通合作伙伴关系则可以进行部分信息交流和共享,双方合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交流与沟通、做好业务与技术交流。
4.3 畅通内部沟通
加强供应链内部信息沟通可以避免信息沟通不畅,并避免由此造成的供货推迟或者供应链中断问题。
4.3.1 重视供应商关系管理
关系管理的对象是供应商中所有的参与主体。每个主体的定位不同,和钢材贸易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不同。钢材贸易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对自身和供应商的关系评估。一旦发现供应商的合作意向开始降低,就要关注供应商的动向,提前做好准备与措施,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避免影响到后期产品的供应。
如果因为企业采购量与供应商预期之间存在偏差,则根据自身实际考虑是否需要进行采购量的调整。如果采购量不需要调整,则可以考虑通过调整货款支付、更换供应商等方式来调整双方的关系,避免出现供应商风险。
4.3.2 重视客户需求分析
在钢材配送业务中,客户产品需求估算不准也会给整个供应链带来风险。因此钢材贸易企业也要重视与客户的沟通,及时了解当前的项目进展情况,明确项目需求,通过多种方式搜集客户信息,分析客户的产品需求量估算是否准确[7]。如果发现客户所报的需求信息与项目的实际需求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异,则应及时联系客户进行核对,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降低供应链风险。
4.3.3 提高信息透明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供应链管理体系也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本文认为钢材贸易商可以考虑引入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供应链信息的传递与分析,在结点指令下达的同时确保整个系统同步进行。供应链参与企业要转变传统保守的思想,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企业通过共享信息进行采购预判与制定,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合为一体,进行订单跟踪、物流配送优化,降低多余库存,减少资金占用,以提高供应链风险的控制水平。
4.4 做好资金支付违约风险应对
一是加强事前经营风险评估,深入了解客户单位的经营情况、资信情况、财务情况、行业口碑、合作项目甲方资信、项目合规性及工程款支付情况;二是采用灵活售价模式。针对不同客户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售价模式,鼓励客户提前支付或者一次性支付。比如针对提前付款的客户,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折扣。对于采取赊销模式的客户,则需要明确对方付款的时间点,确定交易价格,按时做好送货单、对账单、结算单等方面的确认工作,避免出现争议;三是做好客户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加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根据应收账款的金额大小、客户企业实际情况、应收账款账龄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催收政策,确保资金回款,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5 结 论
受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钢材贸易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原来单一的广度竞争转变为现在的广度与深度共同竞争,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钢材供应链中,钢材贸易企业是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钢材配送业务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内部信息的沟通效率、降低供应处整体成本、减少库存、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