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北方言民俗词的文化内涵
——以林州方言反映的丧葬民俗文化为例

2022-12-03李承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坟地林州死者

李承芳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豫北是指河南省内黄河以北的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济源六市。 豫北由于位于河南省的北部,所使用的方言与中原官话有很大差异,整体都属于晋语区。 林州市是河南省安阳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南省最北边的太行山东麓,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在方言地图区域划分上,林州方言依属晋语区邯新片的磁漳小片。

方言和民俗密不可分。 温端政指出:“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方言语汇往往承载着浓郁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1]。”钟敬文提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曲彦斌认为“方言的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和民俗的混合体[3]。 ”常敬宇也指出:“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4]。”事实确实如此,方言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伴随着民俗文化的需要而产生;民俗也反作用于方言, 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推动着方言的发展变化。 林州方言丧俗词能够从当地的生产生活、 宗教信仰以及规章制度等不同方面反映丧葬文化,集中呈现出孝道观念、中庸和谐、血缘观念、辈分等级、敬畏鬼神等传统思想,这是形成林州人民独特文化心理的坚实基础。

1 方言词反映的葬前文化

1.1 初丧

抬草铺: 在人刚断气后要及时把他身下铺的毡子抽掉。 因为毡子上面有毛,如果不抽掉,死者来世会转为牛毛;接着儿女给死者穿寿衣,边穿边喊“爹/娘,穿衣服了昂……”;之后两三人将死者抬到外间草铺上,杆草铺成,东西向放置;并往死者嘴里塞入银钱,名为“口噙钱儿”。 死者须头枕金鸡枕,枕头上绣有童男童女、鸡、鹅和奈何桥等,并在其手里放打狗饼和麸, 意为死后去往阴间的路上有童男童女搀扶着, 过奈何桥时还有鸡鹅帮助, 过蚂蚁山时撒下麸,路上遇到恶狗追逐就扔给它打狗饼,这些物品都用于打发各种阻拦,祈求顺利到达阴间。然后在死者脸上蒙一白纸,将其双手交叉放于胸前,并且左手压右手(传说右手在上转世后手会变长,容易偷东西),用犁铧子压住,方便肢体僵硬后能放入棺材。再用麻丝缠住死者双脚,叫“绊脚丝”。

点马:抬草铺结束后,于当晚十点左右,由死者本家长辈手托一匹“马”(纸扎),领着死者的儿女孙侄到十字路口处点燃, 寓意让死者阴灵骑马去地府报到。 点马时,儿女喊着“爹/娘,骑上马昂……”烧完后,所有人磕头回家。

压纸:点马仪式结束回到家,在场全部人头戴用麻绳编织好的麻圈,表明开始穿上孝。之后留一人在家守灵, 其余人跟着本家长辈出去压纸。 所谓“压纸”,就是长辈在前引路,长子手拿剪好的白纸和黄表等,所有人一路痛哭到十字路口烧香磕头,将白纸压下。相传唐初药王孙思邈能使人起死回生,有求于他的百姓甚多。 孙思邈便让百姓把死者的姓名和住址写在纸上,压到路口,待他看到后就会前往诊治。据说孙思邈遇见的白纸对应的死者都回生了, 没遇见的都亡故了。 所以后世就在人断气后大声痛哭着去求医,也就是压纸,回家时不哭,安静等待死者复生。

1.2 停丧

白对子:家里办白事,首先要贴上白对联,宣告丧事。出殡时间决定后,由管事的安排专人向亲友报丧,到现在基本简化为口头或使用通信工具传丧。对联讲究是“一年白、二年黄、三年过来红岗岗”。

刨马道:又叫“刨墓”。 在准备刨之前,孝子要到坟地先掘三下,撩三锨,叫“破土”,然后土工才动手挖,找到“挡门石”,打开墓门,称为“拔墓”。坟墓挖好后,死者的女儿及儿媳等女人们进去烧纸。以前人们需要在里面现做烙饼分着吃,后来是直接拿馍供奉,谓是“暖房”。 坟地一些事情完成后,便等入葬。

孝衫:“披麻戴孝”是非常讲究的。首先去店铺扯几块白布,叫“孝布”。随后由本家的妇女们着手制作孝衣。根据孝男孝女等穿孝的人的身形大概剪裁,缝制时衣帽的缝一律毛茬向外,不能用纽扣,腰间系一条麻绳。 死者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身穿重孝,其余晚辈女性一律是“手巾”箍在头上,男性按辈分头戴孝帽,分别为白色、黄色、红色孝帽。

守灵:在死者出殡之前,身边日夜都要有人守着。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人间,在去阴间前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又怕找不到路,所以灯亮至天明守候在灵堂内,等待他的灵魂归来。延续至今便是亲人子女们聚在一起, 悼念故者。 守灵的人要保证长明灯不灭、香火不断。

搭灵棚:现如今灵棚样式多用竹帘和布帽搭成。灵棚中央写一“奠”字,放置死者遗像,两边贴有挽联。 棚前堆放各种纸扎,有“将军、童男童女、幡、仙鹤、摇钱树、别墅、轿车”等,还有亲戚朋友敬献的花圈。

启全:如果已有一老去世的,要去请先王之灵回来受礼。去时抬一纸轿,长子手托位牌,上写名讳,到达坟地后,将位牌放在旁边,从地上抓一把土扬向空中,意为“亡灵即随之回家”。 到家后,将请回来的位牌放到灵棚内与新亡之人一同受礼。 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让两位老人死后仍在一起,也即圆满。

吹响子:也就是请乐队,所用的乐器是唢呐、笙、钹、锣等,特别是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悲伤气氛瞬时渲染。民间分大小场,大场是演员扮演逝者亲属哭唱,小场为吹唱一首短暂的流行歌曲。该活动主要由子女、孙侄外甥等出钱使其演唱,这反映了农村丧事大办的传统做法。

装棺:人死后第二天晚上,将灵棺抬至屋内,开始装棺。 首先,将棺材盖放置一边,在空置的寿棺里放七张白纸, 菱形依次排开, 每张纸中间放一枚铜钱;其次,子女依次抽一根麻披,从准备好的泥碗里取一块泥,和在麻绳的头部捏成一个圆形,再沾一下五谷, 然后从棺材头端顺着走到尾端放到棺材里面底部,后面都按序排好,寓意是使后代根深人旺;再次,往棺内放死者的被褥和衣服,再抬遗体入棺,这时要把绊脚丝去掉,还要为其“净面”;最后,棺材盖不封严,在最上面用剪成的纸钱盖上,待后家(指的是母亲的娘家人。 若是母亲去世,后家也要来吊唁,并且在敛棺前要看一眼遗容以及死者的穿戴和棺内的摆设是否妥当)验棺后,出殡时才钉棺。

1.3 吊丧

跪灵棚:搭好灵棚后,男性子孙后辈们跪于灵棚两侧。停丧期间专门有一人指引吊客们,凡进来吊丧者,礼厢会喊“男客到/女客到”。 吊客除带来花圈和花糕外, 还自带黄表纸和冥币, 男到灵棚前烧纸叩头,女进屋到灵堂前吊唁。

2 方言词反映的出殡文化

2.1 出丧

挂孝:“挂孝”与“戴孝”不同。 出殡这天中午,饭前先进行一波烧纸磕头,主要是直系亲属。此时要进行“挂孝”。死者的儿子儿媳和女儿挂白孝,直系孙辈挂花孝。 白孝是用白布挽个死结由长辈为其斜挂肩上;花孝是用花色床单叠制而成,由儿媳的娘家人准备并为孙辈挂在肩上。

敛棺:后家看完死者后开始钉棺,钉棺预示着出殡即将开始,挂孝后会有专人摘供、拆灵棚。 长子吃午饭时,除了向老盆里添饭外,自己吃一口还要往黄表糊着的“衣食罐”里添一口饭,直至填满,再在衣食罐口处放上一个馍,用树尖扎住固定好。 敛棺时,着重孝者手持哀杖,长子脖挂衣食罐,一同围在灵柩旁边。 合棺之人抡着锤子楔钉子,儿女们哭喊着:“爹/娘,躲钉昂……”人们把痛哭欲绝的儿女搀扶门外,等抬棺人把棺抬至门外后, 戴孝之人紧紧跟上准备出殡。

拉灵布:棺材抬到门口不远处要停下来哭一阵儿。长子手端老盆, 脖挂衣食罐, 肩背丈二白布拽着灵棺,灵布一头挽着棺材的头端,后面由子女们拉着,俗称“拉灵布”。起棺时,长子要将手里端的老盆重重地朝寿棺方向砸地上,称为“扳老盆”,说是摔得越碎死人越容易带走。

路祭:出殡队伍行至村外时,后家要在灵棺前再烧纸,叩头礼拜,做最后告别,农村称“路祭”。孝子们也要叩头回礼。 完毕后, 后家和吹响子的人让步退后,其余人员跟着灵柩默哀至坟前。 合涧镇、桂林镇等邻近几个乡镇在出丧途中经过村户处, 村民在队伍走后会泼一盆绕门水,意为“防鬼进家”。还有些地方如东姚镇会在门口燃一把谷草火,认为可以辟邪。

下葬: 到达坟前, 孝子抬着灵棺朝墓坑快跑几步,俗称“抢葬”。 然后用绳系着棺材放下去,孝子将长嘴灯放至棺头,衣食罐放至棺尾,杂粮、孔钱等放在墓内壁龛,俗称“东仓西库”,之后用水泥糊住门石,填埋墓坑。 填土时,孝子孝女按顺序依次填埋三掀土,并撒些五谷之类的,寓意“让亡灵保佑后代生根兴旺”。 棺材埋妥后,将哀杖、纸幡插于墓上,剩一两个花圈盖在坟上,其余纸扎和花圈等全部焚烧。最后所有人烧纸磕头跪拜,稍做痛哭即可回家。

2.2 丧后

烧□[ʂau21kuəɁ]家:埋葬后所有人回到家都要烧纸,不只是办丧事的主家,凡是戴孝之人家中也要烧烧,林州方言称“烧□[ʂau21kuəɁ]”,也说“烧烧家”,寓意驱鬼辟邪。 一般由伙夫将死者的铺草拿出门外或者到门外烧掉。 妇女们则用扫帚把房间内外打扫干净,然后供奉家神。

收泪:葬后第二天,孝子要携带礼品到姥姥家(姥姥不在后称舅家)谢孝,俗称“收泪”。现在的习俗是舅家提前开门在家里等着, 孝子到了之后进家磕头跪拜。 收泪就是止住眼泪,死者已入土为安,停止哭泣。

3 方言词反映的祭祀文化

复三:从出殡当天起的第三天,主要由儿子、儿媳和女儿身穿重孝去坟地烧纸、磕头。还要把死者生前的衣物等东西带到坟上烧掉。 然后简单进行培土修坟,民称“圆坟”。

做“五七”:人死后,七天为一循,五七之前每一循的第七天都要去坟地祭祀。做七时,直系亲属都要上坟小祭。“五七”是丧后第一个需要举行的大祭祀。做五七时,男的穿瞒鞋,女的着重孝,亲戚朋友抬花糕到坟前烧纸祭奠。六七不用祭祀。七七,也叫“尽七”。“人死后每隔七天设斋,源于佛教轮回转生说。”[5-6]相传人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里还是孤魂野鬼, 阎王爷还在审查此人一生的行善作恶,待七七一到,就会对死者魂魄进行分配,所以做“七”做到“七七”即可,之后便是“百日”“周年”。

除此之外,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人们在一些岁时节日也会祭祀先人,如春节、清明、十月一。

春节: 春节祭祖是全国人民都要进行的祭祀活动。林州人在春节前后会有两次上坟祭祀。第一次是大年三十,上坟以男人为主,林州以南地区除新婚夫妇外,禁止女人去坟地。人们携带祭品枣花、小扁食,黄表、纸箔、纸钱等去坟地祭拜,以表对先人的缅怀,祈求对后人的庇佑。 第二次是大年初一早上拜年后再次上坟祭祀,和第一次形式一样,这次是向先祖拜节,表达新年的美好以及永远的怀念。

清明:清明节也叫踏青节、祭祖节。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还是祭祖扫墓的节日,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不一,林州市当地居民通常选择清明当天。 林州北边地区女人在家做点汤食,拿到坟地,倒在坟头上;林州南边地区则是拿白纸到门外剪成小方块状, 单层纸,名“鬼单衣”,寓意是给死者换薄衣服。

十月一:指的是十月初一,又称祭祖节、寒衣节,和清明节一样,这一天也是要上坟扫墓祭拜祖先。县以南的乡村还要往坟上压纸,这次的纸剪成双层,名为给先祖“换寒衣”,加厚衣服。

4 方言词反映的其他丧葬文化和禁忌文化

土窜堂:如果老人健在,后辈早殇者,不入茔地,先临时散埋。 一种是在土崖上挖洞临时存放,叫“土窜堂”; 另一种是在地头用砖垒成似棺材形状,民间称“柩起来”。 等到双亲去世后再将其按序入祖坟埋葬。

鬼亲:未婚先死的后辈同样临时散埋,待遇到异性未婚之灵,经过双方家庭商量并同意后,即可在十月初一寒衣节成亲。

另外,在丧葬仪式中还有一些禁忌文化,属于丧葬文化中敬畏鬼神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冷骨:因为死人的骨头是冰冷的,也为了避讳说“尸”,故称为“冷骨”。

办丧事期间不能白用别人家的东西, 比如借个碗盆、锅勺、板凳等,至少要给人家一块钱。

戴孝之人从穿上孝衫开始不能去别人家里。 在人们看来,白孝进自己家会带来邪晦,招致灾祸,所以很忌讳此事,只有过了复三后才可以正常出入。

孕妇在出殡时,送出门即可,不能去坟地,认为会被冲撞。

出殡途中,但凡穿孝之人回家,都要把孝脱在门口,不能再穿孝进去,寓意也是驱鬼辟邪。 等到出殡队伍埋葬死者后从坟地回来,也不能直接进家,因为所穿孝衫是生孝,须在门口的水盆里用水湿一下,这样生孝变成熟孝方可进门。

做“七”的时候,死者有几个儿子不做几七,例如有两个儿子,在一七、三七、四七、五七、七七这几天都要上坟祭祀,除“六七”不用做外,且一定不能做“二七”,民间认为不吉利。

5 结语

豫北地区丧葬习俗悠久且深远, 丧葬仪式的进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地的制度、宗教文化、生产生活、 民族心理等。 林州方言有很多与丧葬有关的词语,保留并展现了封建而传统的祭丧礼仪,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 林州方言反映的丧葬文化表现在:“孝衫、哀杖、守灵、哭丧”等词反映并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体现了林州人民浓厚的孝悌思想;“点马、压纸、启全、纸扎”等词表现了人们敬畏鬼神,具有灵魂不死的信仰;“(红黄白)孝帽、拉灵布”等词反映出还存在辈分等级、血缘观念;“挂孝、拉灵布、老家儿、甃墓、土葬”等反映出男尊女卑、讲究风水的封建落后思想,以及延续了传统的“中庸和谐”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 某些丧葬礼仪呈现出删繁就简的趋势,但无论如何,从方言中体现出的传统丧葬文化以及其反映的生命思想观念是生生不息的。

猜你喜欢

坟地林州死者
滑轮
坟地
ORGANIZED GIVING
迷情大丽花
坟地里的波斯猫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怪鸟夺妻杀夫(上)
迷情大丽花
迷情大丽花
走近“死者之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