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2022-12-03段若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决议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段若章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1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作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的重大决定,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充分激发了中华民族主体意识,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对增强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1 大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史鉴意识的融通创新

大历史观,就是将历史置于纵深历史长河和宏阔空间背景下来叙事和评价,以求客观呈现历史、科学总结历史,以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2]。在历史长河中看历史演变,借历史规律求社会发展是大历史观的本质要求。

中国是四大古国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这与古人“好古”的文化心理和发达的历史意识有关。古人重史,在于敬史圣史。史官文化、史学考据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纪事遵循共同必守之法,“君举必书”“书法不隐”[3]。历史鉴戒是古人重史的重要特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学史知兴替,“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经天纬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以治国理政,变法革新都借“托古改制”之名。因此,关注国家兴衰、社会治乱、民心向背,从长远、系统的角度总结历史,探索历史变迁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同样重视历史科学。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他认为,历史是被实践着的物质生活的历史,是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中凝练的。

唯物史观和重史传统有融通之处。一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从历史客观性把握历史本源。例如《共产党宣言》批判资本主义,揭露其固有矛盾,但仍肯定了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二是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宏观系统品味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揭示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是通过梳理各历史时期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得出的,这也侧面印证了系统思维方法和以统为大的文化心理的相似处。三是注重对历史规律的探索。承认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遵循。唯物史观提出了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等社会发展规律,传统文化也保留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等治世思想。

作为一份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决议》在构思艺术、叙述艺术方面遵循大历史观,既承袭尊史敬史、鉴史学史的优良传统,又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利用规律、指导现实工作。第一,回溯历史渊源,保存历史记忆。从整体性出发,不同视域下阶段性剖析历史,横向将百年党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纵向结合不同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按时间线划分为四个时期,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等客观记录,既肯定历史成就,也不回避历史曲折。第二,总结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决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回归现实历史活动本身,总结了历史成就、意义和经验,并将其作为引领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指导性结论,增强全党团结一致、面向未来的信心,收到了“知史明智,资古鉴今”的良好效果。第三,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贯穿全文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大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的创新发展。《决议》立足新时代,用深邃的历史眼光阐释了百年大党走向未来的战略安排和成功密码,确立了在理论创新、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掌握历史主动的新要求,展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 价值支撑: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表现在用真理指引价值,用价值支撑文本,坚持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作为地域和人口体量巨大的国家,树立权威价值系统是中华民族保持总体稳定的重要手段。周朝国祚八百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造了礼乐文化,使文化力释放出远超于政治强制力的巨大能量。而文化力的核心在于价值观。中国总体崇尚德性文化,第一表现在塑造君子怀德的理想人格,促使个人形成讲德的理性自觉。这统一了国人的价值判断准则,大大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和对抗性因素。第二是“为政以德”实现价值治理,通过树立道德权威、施行仁政等系列举措巩固制度性运作机制,将德治与政治捆绑成为巩固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最终演化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性理念。这种无形、柔软的工具无限期地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内生活力。

价值观必须以真理为指引,脱离了真理,价值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4]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也不是以阳明“致良知”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从客观世界和能动活动出发,弥补了中国传统以来价值治理的缺陷。

《决议》 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并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各时期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等论证了其科学性。《决议》在领导干部价值观问题上,要求“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时刻想着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其次,文本时刻展现价值观的张力。《决议》的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信仰信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引仁人志士为建立新中国挥洒热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指引工农为建设新中国流淌汗水;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指引干部为发展新中国凝聚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仰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绝对精神力量。在总结历史意义时,《决议》表达了坚持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等价值立场。在论述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时,展现了使命型、情感型政党的光辉形象,作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等科学价值判断。《决议》还提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强化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坚定性和前进自觉性。总之,《决议》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用百年成就鼓舞人,用经验教训鞭策人,用初心使命感召人,在科学真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价值观的粘合剂作用,增强了理论的穿透性和共情力,铸牢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共同体。

3 从历史经验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契合

《决议》总结了百年大党生机蓬勃的十大历史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契合性,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3.1 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将党的领导放到第一位,承袭了中国讲本末、重根源的传统。“不知基本,不谋”。抓住事物的“本”才能促进认识的“深”。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和现象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揭示了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维。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本末”思维模式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有力结合。

3.2 基本立场:坚持独立自主和中国道路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方向。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从不依附其他国家,强调“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独立人格和民族气节。马克思、恩格斯在《国际工人协会章程》中提出“始终不渝地遵循给各支部自由和政策”[5],为各国党独立自主解决、 发展提供条件。坚持独立自主和中国道路本质上是统一的,都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打破了向西方看齐的发展范式。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是第一位的。因为坚持中国道路,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了。道路决定命运,只有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才不是“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扬了民族主体性,也是坚持独立自主和中国道路的重要证据。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独立自主和中国道路的历史经验。

3.3 价值使命:坚持人民至上和胸怀天下

“民”和“天下”是传统文化中出现早、频率高的两个概念。从“民惟邦本”的“邦民关系”,“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萌芽,民本思想贯穿政治实践。“天下”展现了中华民族超越自我、超越国家的大爱精神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融通精神。从历次民族融合到大唐盛世,三教并立到禅宗兴起,都闪烁着大国包容、宽容与兼容的光辉。然而,这些“民”和“天下”的概念具有阶级性和目的性,本质是建立在君民对立、宗主国和藩属国不对等关系的基础之上,以“民本”行巩固统治、宣扬国威之实,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的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看到人民群众的破坏力和建设力,发现了无产阶级取得成功的政治密码; 马克思还从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角度阐述人的发展,并描绘了共产主义的远大蓝图,抒发了为人类幸福不懈奋斗的崇高志向。

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吸收民本和天下观的思想,结合时代要求,丰富了人民思想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改革、精准扶贫、 反腐斗争的系列实践中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并站在民族复兴、人类文明的高度,创设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登高博见,表达了中国同各族人民、 世界各国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真诚意愿,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融通中外、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

3.4 前进自觉:坚持统一战线,敢于斗争和自我革命

“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策略问题[6]。斗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统一战线和敢于斗争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贯通,存在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面对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矛盾和斗争是并存的。要敢于斗争,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时至今日仍展现出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特别是2020年,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组成了坚不可摧的抗疫统一战线,坚决同疫情抗争到底。把握矛盾运动规律,既坚持统一战线方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同时,发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统领的斗争精神,承继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将斗争精神创造性运用于实践中。

自我革命体现了党前进的自觉性。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同外部事物作斗争,还善于自己批判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我革命来源于中华民族安不忘危的文化基因。古人主张通过“吾日三省吾身”“慎始而敬终”达到内圣;“先天下之忧而忧”则凸显了忧患的普遍性和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在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科学应用下,转化为刀刃向内的革命精神。《决议》没有回避曲折,揭示了党如何从50 余人的小党发展成近1 亿成员的世界大党的完整过程。《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将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必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伟力。

3.5 动力之源:坚持理论创新和开拓创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拓创新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竞争力之一。开拓创新是对“变化”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因为适应了环境和变化条件而不可战胜;“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古代先哲认为“变”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特点,是事物存在的道法规律。“变则通,通则久”,万物因善变而能久。两者意味相近的旨趣,为开拓创新提供了哲学层面的理论依据。

开拓创新回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发展要求。理论创新为开拓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创新的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每一次重大战役胜利、 每一个重要关口渡过、 每一次重大变革成功、每一项重要决策实施,完全是先进理论指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造性论断,指明了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保持理论创新的敏锐思维和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向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决议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