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以《美丽中国》为例

2022-12-03周晓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归化译者

周晓茜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1 中国传统文化外宣翻译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外化,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路径。而翻译则是打通两种文化壁垒的唯一途径。所以,翻译表面上是文字间的转换,但本质上翻译是文化的翻译,翻译为文化服务。同时,翻译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源语言与译入语之间两种符号的符际转换,更是两种语言中所包含文化的交换过程。

从本质上来看,外宣翻译属于翻译的一种,被视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然而目前,我们尚未对“外宣翻译”一词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其作出的解读具有较大差异。但是,目前比较通用的定义是由张健教授提出的,即:“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1]

翻译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译者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就会使信息传递不够准确,从而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是外宣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许多鲜明的文化特质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是缺失的。但是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出发,这些信息是值得并且需要保留的[2]。

经笔者归纳,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词汇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日娱乐活动、中国传统习俗、中国古典建筑群、中国民间艺术与曲艺表演、中国美食小吃、中国神话故事与神仙等部分。后文将主要针对以上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在翻译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其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2 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困境

2.1 外宣翻译方式不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过程中,对于在西方文化中缺乏对应意象的词汇,翻译者大多选择运用音译与直译来翻译专有名词的名称。适当词汇的音译无可厚非,但是若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都进行音译与直译,则是文化外宣翻译的失误,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例如对于中国春节餐桌上的传统佳肴“四喜丸子”的翻译则是千奇百怪。有些译者直接翻译成了 “four happy meatballs”,这种直译与菜名中所包含的期望阖家欢乐美满、祈求新年一切顺利的寓意相去甚远;或者把茶叶“铁观音”直译成了“iron god”,把龙井茶直译成了“dragon well tea”。这些译名非但没有传递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内涵,仅是译文已经是词不达意了。由此可见,简单的意译或者直译均不可取,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与文化背景合理地选择翻译方法。

2.2 缺乏中国文化的融入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就要求外宣翻译合理融入文化信息,在文化的认同与比较观点下,生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翻译模式,也同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使外国民众对中国人文、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3]。

由于地理位置、语言表达、生活习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与发展方向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一些常见的数字,如4 或8,以及某些符号等,被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了特殊的意象性。同时,也有许多中国的字词无法在英文中找到可以完全对应的单词。出于文化差异,译者可能会因为误解词汇的真正含义,出现误译,导致目标读者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

2.3 多种译名并存缺乏统一

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仍然存在多种译名并存的情况。例如,对“年糕”一词的翻译,有“rice cake”与“New Year cake”两种翻译方式。不难理解,第一种是以年糕的原料来翻译,第二种是以年糕的名字来进行直译,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因为年糕作为主食已经并非只有在新年期间才可以吃,年糕已经成为了餐桌上的一道日常美食。两种翻译其实各有道理,并无对错之分,但是“rice cake”的翻译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上看,更胜一筹。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事物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属性,但是一物多名的现象却大大降低了译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让外国读者疑惑不同译文是否指代的是相同事物,有可能使其失去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将会严重阻碍中国传统文化 “走出去”的进程。

2.4 外宣翻译人才缺乏

外宣翻译对译者具有一定的要求。译者不但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具体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需要对翻译中的多种翻译策略应用娴熟、谨慎选择,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外宣翻译人才缺乏也是导致外宣翻译事业困难重重的一个关键原因。外宣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字符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外宣翻译中涉及大量专业词汇,这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翻译功底,还要了解中国文化,对译者要求极高。译者如果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充分,就难以准确地进行翻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宣工作。

3 中国传统文化外宣翻译的翻译策略——以《美丽中国》为例

该文将以《美丽中国》中的字幕翻译为例,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宣翻译时译者应当采用的翻译策略。

《美丽中国》是我国参与拍摄的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纪录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影片从长江以南的稻米之乡开始展开,到酷热的西双版纳雨林、极寒的珠穆朗玛峰、中国的标志长城,都有所涉及[4]。尤其是其中的解说内容充实丰富,翻译地道详尽,是不可多得的外宣翻译参考资料。

3.1 采用减译

外宣翻译中的减译主要是指删除外国读者不需要理解或难以理解的、 但是同时又不对整体外宣效果产生影响的一些信息。根据受众的需求和背景,对外宣材料进行取舍和摘译,凸显有用、 有价值的信息,接近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认知能力和品位需求,提升外宣效果[5]。

陶渊明先生所著的《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心驰神往的地方。虽然“世外桃源”一词于我们而言人尽皆知,但是对于外国人而言确是晦涩难懂的。纵然“桃花源”这个意象在形式上与希腊罗马神话中宙斯让亚当和夏娃生活的“伊甸园”类似,但是如果将《圣经》中的内容搬运过来则未免带上了宗教色彩。并且与世外桃源所体现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场景也相去甚远。因此译者对于这句:“如果安全度过了婴儿期,它将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与它组织严密的家庭共同生活在宛如世外桃源的山谷中。”选择运用省译来处理“世外桃源”一词,将其译为:“If it survives infancy, then it has a promising future in these few valleys with its close-knit family. ”,也同时避免了歧义的产生。

再比如说:“长臂猿的歌声曾经激发了中国的古代诗人的灵感,它们壮美的歌声回荡在崇山峻岭之间,谱写了“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辉煌篇章。”对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西方读者很难体会这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并且这句诗词与前文中的“歌声回荡在崇山峻岭之间”在意义上存在着重复表述内容的情况。因此,译者将此句译为:“Gibbon song once inspired the ancient poets of China, their glorious calls echoing far across the hills. ”,译者选择将本句诗词减译以达到避免重复表述的目的,使译文更加简化易懂,译文的逻辑也更加清晰。

3.2 补充文化信息进行增译

文化外宣翻译中的增译的意义为: 适当增添有效的文化信息则能够帮助读者更快、 更准确地理解翻译的内容,从而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避免误解与歧义。

而这句“这种摆脱生死轮回追求教化的想法,驱使着人们一心向善。”译者运用增译将其译为:“The possibility of escaping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and the promise of enlightenment,encourages people to perform activities that benefit all beings.”。对于“一心向善”这种佛教词汇,译者选择加以展开增加适当的文化信息,将其译成对所有事物都采取善意的行动,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同时便于国外读者理解。

3.3 意译的运用

《美丽中国》纪录片一共分为六集,每一集均展示了中国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就像文章的标题一样,纪录片也可以根据标题来确定拍摄内容,以达到总结的性质。这就需要纪录片标题翻译不但要尽可能内容贴近纪录片内容,以达到准确性与总领性的目的; 还需要尽可能实现功能对等,便于外国读者理解。

第四集的名称是《风雪塞外》,其中“风雪”可以直译为snow 或者ice,但“塞外”一词却很难处理。由于欧洲读者对于“塞外”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意象缺乏概念上的认知与理解,从而译者若想用寥寥数字来翻译“塞外”一词便是天方夜谭。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摒弃了繁冗复杂的方式,选用意译取而代之,将该集的主要拍摄地点当作翻译的切入点来加以处理。

第四集中讲述了黑龙江及蒙古地区的北国风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塞外”通常代指长城玉门关以北的区域,中国自古以来也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说法来区分地理位置上的南方与北方。并且,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知中排第一位的便是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的 “长城”,因此用 “Beyond the Great Wall”来翻译十分恰当,体现了翻译上的功能对等。

纪录片第一集的主要拍摄地点位于广西省、贵州省及安徽省等,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心腹,因此将其译为“Heart of Dragon”,其中“heart”一词的使用十分生动传神,不但体现了拍摄地的地理位置,还体现了华南区域对于中国大陆版图的重要性。而我们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来自居,因此将中国意象化为“dragon”十分贴切。

译者对于该部纪录片标题巧妙地运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摒弃了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实现了两种语言之间意义上的对等[6],可以使外国观影者毫无偏差地了解原片名要传达的意思,可以说译者此处处理地非常巧妙。

3.4 使用归化策略

翻译中的“归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进程中选择向目标语言和译文读者靠近,采取译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在翻译中采用归化策略,能使译文更加地道、顺口,便于理解和接受,使读者在语言和情感上获得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由于中西方思想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对于一些佛教用语的翻译,我们通常会采取归化策略。比如:“佛教的目标就是通过达到一种 ‘悟’ 的自由的境界。” 作者译为:“The goal of Buddhism is to escape from this earthly cycle of pain.”,西方世界也有尘世与解脱之说,所以我们把原文这种自由之境归化为“从尘世循环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翻译“桂林山水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这句话时,可以采用归化策略,站在接受者的角度,顺应他们已有的认知,译为“Guilin scenery has high reputation of ‘No.1 scenery under heaven’.”更便于读者接受与理解。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外宣翻译十分重视,他曾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

文化翻译不是文字表面的转化,而是文化本质精神的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宣翻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外宣翻译的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意译、直译、音译、归化与异化、增译、补译等。我们要根据文化背景与语境和对象的不同,对翻译策略进行合理化选择。

最后,该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外宣翻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相关策略研究上,希望可以为进一步促进外宣翻译标准的规范化,同时也可以达到推动外宣翻译进一步发展的目的,来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更深层次上的中国,了解中国。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归化译者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