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多元文化认同转向与影响因素

2022-12-03宗海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二战族群东南亚

宗海洋

(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认同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国内对于东南亚华人华侨认同问题的研究,始于王赓武先生在1985年6月间举办的题为“二战后东南亚华人认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王赓武先生于会上提交的《东南亚华人认同问题研究》一文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

对于东南亚华人认同问题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学者有王赓武、庄国土、王付兵等。王付兵《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指出,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要体现在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三方面。张晶盈所著的《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的内涵和特性》论述了东南亚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特性,指出东南亚移民文化的两种形态是华侨文化和华人文化。厘清二战后东南亚华人多元文化认同转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研究二战后东南亚华人在面临国内、外形势巨变之时,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认同转向从而适应居住国的环境,以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认同与文化认同

1.1 认同的定义

“认同”一词来自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相同”或“同一”,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之下,多数人在确定认同和身份的问题上困惑不已,因此,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松真正提出了认同理论,并成为中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赵海立指出,认同的重心一方面在于自我社会身份与角色的定位,即“我是谁”,另一方面在于对“他者”的认知与认可。“我”与“他者”之间有边界,对这个边界的认可即为认同。当然,这个边界是动态的,可以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对“他者”的特性认可并使之内化,“我”就会向“他者”转化,那么新“我”与新“他者”的边界就必须重新划分[1]。但“我”对“他者”的认可却并不一定会使之内化,“我”依旧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特征,从而保持边界不变。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即为“我”与“他者”之间的明显差异。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所以才需要并且产生了认同。

认同的存在有效地解释了群体行为和群体意识,以及群体间结盟与冲突等现象,无论是在自我表现中,还是在社会行动中,认同的多样性都是压力和矛盾的源头[2]。这种介于个人与族群,祖籍国与所在国之间认同的拉扯,一度使东南亚华人处于压力与矛盾的中心爆发点。

1.2 文化认同与文化多元化

在文化学中,“认同”经常和“文化”相联系,“文化”是认同发生的基础。埃里克松指出,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3]。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下,文化多元化应运而生,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文明格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融和共生,使得如何践行文化之间的互相认同成为焦点。在东南亚国家这个多元文化体系中,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儒教文化互相吸收、借鉴,超越了自身文化的边界,杂糅进异文化的鲜明特色,文化认同呈现出重新建构的特征。在践行文化认同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彰显出多种文明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文明体系的复杂性,而且涉及到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特殊性。

探讨海外华人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自身的认同,亦或是在多元文化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本地文化所影响、 同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民族文化的力量),对于保持、创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融合或同化或许是解决东南亚华人认同问题的理想途径,华人与当地其他民族的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东南亚华人的多元文化认同

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经历了从“华侨”到“华人”再到“华族”“华裔”的转变,体现出他们进一步与当地融合的进程。19 世纪50年代后,华侨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华侨”这一称谓被“华人”所替代,泛指定居在海外在血统上与中国人无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中华文化者及其后代。

作为外来者,东南亚华人面临着被强迫同化的危险,一度无法拥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在经济、文化上被压制,不被当地族群所接纳,也无法获得祖籍国给予他们的保护,处于此种境况下的东南亚华人出现国家归属感缺乏、身份认同模糊、价值取向偏差的问题,这使得他们更加强调一种明确的认同,带领着他们找到清晰的方向与属于自身的价值。作为居住国与祖籍国之间、 中华民族与东南亚各个族群之间联系的纽带,东南亚华人身份具有复杂性,使其本身所持有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王赓武教授提出东南亚华人在事实上存在,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认同的观点,他将东南亚华人的认同归于两类共七种认同,文化类认同包括中华历史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族群认同[4]。多元认同研究方法的提出,能够更好地反映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的复杂情况,通过规范的观念和标准认同的概念来探讨东南亚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二战前,东南亚社会为华侨社会阶段,文化认同上是以中华文化认同为主的华侨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上主要是认同中华民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或20世纪50年代后为节点,东南亚华人认同的主次发生了变化,民族认同转变为华人族群认同,华人的文化认同也转变为以居住地主流文化为基本指向的族群文化认同,这种变化是华人发展历程中最为深刻、根本、剧烈的变化,也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东南亚华人在各个方面与居住地的社会、民族的融合仍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作为与中国血脉相依的一部分,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不会就此消失,依旧会长期存在,只是认同的强弱与主次发生了变化。

3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文化认同与转变

3.1 文化认同与转变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自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5]华人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在华人文化认同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华人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将华人群体凝聚起来,使华人文化群体最深层次的精神基因得以延续。

在东南亚华人从“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转向后的认同实践中,华人的文化认同既坚持体现华人性的传统认同,也必然会因受到居住国主流社会文化的牵制和影响而显示出当地化认同[6]。但总的来说,东南亚华人在文化上已深受居住国多元文化的熏陶,文化认同上趋向于当地。但东南亚文化自古便处于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带,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殖民文化、当地文化的差异较大,华人完全认同当地文化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的转变体现出由“华侨文化”向“华人文化”的转变,“历史认同”向“新文化认同”的转变。二战之前,华人处于“侨民文化”阶段,他们忠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种“历史认同”,“强调传统的家庭价值、 宗族起源与种族分支的忠诚,以及中国辉煌过去的那些象征等共同协力保持华人属性的方式”[7]。当地殖民官员和土著上层对于这种历史认同持有一种容忍的态度,因为他们需要借助华人强大的经济实力实现国家的繁荣,所以华人的历史认同一直延续着。二战之后,华人进入侨居形态,转变为“华人文化”阶段,华人的历史认同已变得不合时宜,各地的华人发现需要以一种更为灵活的文化态度取代原有的历史认同,在保留自身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与所在国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于是华人新的文化认同应运而生。新的文化认同理念包含着多种文化并存的意义,表现出东南亚华人在保持着本民族传统价值理念的基础上选择进一步融入当地文化,在新兴民族国家的框架中创新、发展本族文化的历史现实。

3.2 影响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的因素

第一,东南亚各国所实行的政治、文化政策的包容程度影响着华人的文化认同。马来西亚独立初期,强调马来人特权,实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语文”的单元化同化政策,一方面似乎消解了国家内部各族群的特殊文化认同,但另一方面,这种消解本身又恰恰导致了普遍的认同危机和文化焦虑,从而酝酿着族群冲突的危险,致使马来西亚陷入了文化同化论和文化中心主义的漩涡,造成了多元文化流于形式的情况,华人也愈加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排斥对当地文化认同,严重影响了国家文化政策的执行力。在马来西亚奉行多元文化政策之后,其文化政策逐渐变得理性、务实,有效减弱了文化的政治色彩,消解了族群冲突的根源,保持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独特文化个性,华人对于马来西亚的文化认同也更加强烈。

第二,华文教育在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维持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华人文化认同的保持以华文教育的推动、发展为前提。二战后,战前蓬勃发展的华文教育受到灭顶之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等国家,通过排华运动,限制华文教育的发展,使得华人失去了学习语言与文化的环境与保留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在印度尼西亚甚至出现了50 岁以下的华裔不懂华文的现象,他们无法使用华文进行沟通,出现了文化断层的现象。在东南亚长期生存的华人及华裔自出生所接受的就是居住国的语言与文化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更不认同甚至敌视中华文化。可见华文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华文化难以在海外华人群体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更不利于华人文化认同的保持,失去华文教育的土壤,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便失去了支撑,华人文化认同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宗教因素影响着华人的文化认同。“宗教是文化的中心要素”[8],虽然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已经渗透到东南亚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们主要信仰以中华传统民间文化为基础的妈祖与关帝,其次便是在华人移民海外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如三宝宫、大伯公等宗教信仰。菲律宾所信奉的天主教极具包容性,即使非天主教的华人与当地土著通婚,他们仍然可以信仰自己的宗教。而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西亚则与之相反,加之伊斯兰教的教规与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相差过大,以至于华人很难适应,所以马来西亚华人很少会信仰伊斯兰教,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菲律宾的华人混血儿远远多于马来西亚的峇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教因素在华人文化认同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与转变

4.1 族群认同与转变

“族群”指生活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特定居民群体。一般具备如下特征:“有自己的名称和共享的记忆;在血缘纽带、文化传统和习俗、体质方面与其他群体不同;有集体认同,在社会中处于文化非主流地位等等。”[9]

与民族这一具有政治性含义的概念相比,族群侧重于群体的文化性,文化是族群的核心,族群的存在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我们通常把“华人”“华侨”“华裔”中认同中华文化的人,称为华人族群。19 世纪50年代以后,东南亚华人族群逐渐成了东南亚当地族群的组成部分。根据方言和祖籍的不同,华人群体内部又分为若干个小的团体。各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划分首先以祖籍划分,其次才是方言。“方言群认同和祖籍认同是东南亚华人族群最主要的分类法则。”[10]东南亚华人主要来源于中国的闽粤沿海地区和客家地区,他们主要讲闽南话、客家话和广府话。根据华人祖籍地的不同,东南亚华人又成立了同乡会,如1850年在马尼拉成立的“广东会馆”,1903年由福建人组建的“闽商会馆”等。

族群认同是指族群中的个体对其所处的族群的认可与归属感。二战之后,新兴民族国家大多兴起了排华运动并禁止华侨入境,东南亚国家在族群认同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认同于东南亚当地的华人族群,与当地族群的通婚现象越来越普遍。如泰国与菲律宾,直至21 世纪初,泰国的华泰两族混血儿已多达1 000 多万人。一些中央、地方的官员很多是华泰混血儿[11]。菲律宾混血华人占华人总数的1/3之上。由于各国华人族群发展状况、规模实力以及族群政策的差异,各国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历程体现出独特性,但总体趋势是融合于当地社会或是同化于当地主体族群。

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华人的自我认同不断被重新塑造,逐渐与当地族群融合,形成了新的族群认同。最理想的族群认同方式,应当是既接受居住国的身份,同时又能保持原有的族群认同[12]。

4.2 影响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的因素

东南亚华人长久以来融于体内的“华人意识”,即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华人的意识,影响着华人族群认同,并日益成为东南亚华人认同的基础。二战后,将华人族群与其他族群区分的标志已经不再是语言、宗教与血统,“华人意识”逐渐成为区分不同族群的标识。

华人与华裔尽管不再信仰中国的传统宗教,也不再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甚至与中国本土的血缘关系有所淡化。但只要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后代,并为这个身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留存在华人血液中的民族情感依旧存在,那么华人的族群认同便没有消失。

5 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动,华人的多元文化认同发生了转变。总体趋势上,华人逐渐认同于当地的主流文化,这是华人为了生存所做出的明智决定。我们希望东南亚华人在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融入东南亚社会,处理好与土著族群的关系,共同建设东南亚。只有东南亚各国获得了繁荣稳定的发展,华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二战族群东南亚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HARD CELL
二战那些事(连载)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