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馆配商服务转型策略研究
2022-12-03刘莉夏红玉
刘莉,夏红玉
(1.湖北工业大学图书馆,湖北武汉 430068;2.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划,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和高校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有了新的任务和目标。馆配商作为向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和配套服务的供应商,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建设数字化中国的大环境下,馆配商如何适应高校读者的数字化文化消费需求,配合完成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升级,采取有效策略实现馆配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图书馆馆配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我国的馆配市场主要由公共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组成,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市场份额占总份额的60%,是馆配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1]。该文采用PEST[2]模型全方位、更深入地了解高校馆配市场环境。该模型是一种宏观环境综合分析模型。PEST 分别是政治环境(Political Environment)、 经济环境 (Economic Environment)、社会和文化环境(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这四种因素英文首字母的缩写。这四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将影响馆配行业的发展战略。
1.1 政治环境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规划了目标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3]中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等内容,与馆配市场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纲要指出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意味着馆配市场上游的数字化出版、 馆配商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味着更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尤其是与全民阅读相关的文化服务。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并且随着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开展,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图书馆的专业资源保障力度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十四五”规划中再次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高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建设与服务重心会转向为本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随着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转型,高校图书馆需要馆配商提供更精细、更个性化的服务。
1.2 经济环境
从“十四五”规划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是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据《2020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4]统计,在文献资源购置费中,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占馆均文献资源购置费的56.8%(2019年是54.6%),所占比例已经过半,且呈抬升趋势。而根据中国馆配图书网2016 至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高校图书馆入藏图书的种类和单册平均价格逐年增长,但单品种馆配册数和码洋总额却在逐年下降。综合各方数据可以得出,高校图书馆的纸质图书馆配市场正在逐步收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馆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1.3 社会文化环境
今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和《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第十八次全民阅读调查[5]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人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呈上升态势,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9.5%,数字化阅读率为79.4%,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同时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6]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 亿元,增长率达21.8%,全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 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上升,纸质图书阅读量下降。报告也指出81.2%的用户认为数字阅读急需完善产品功能,提升内容质量。
1.4 技术环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5G 新基建的发展,数字阅读软硬件设施越来越成熟,全民阅读的盛况近在眼前,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方面是用户在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服务模式下,习惯了碎片化、即时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化产业链受困于传统的数字版权保护与管理技术,在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显得过于保守。在建设数字化中国的大环境下,我国在数字版权保护上做出了积极尝试,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出以 “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CI,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为体系的版权管理模式。2019年4月,国家版权局发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服务平台“中国版权链”。2021年5月,重庆数字版权区块链服务中心揭牌落地;同年6月,四川省区块链版权基础设施“新版链”面向全国启用。技术在为馆配服务产业赋能的同时,也推动着整条文化产业链的升级和改革。
2 高校图书馆服务升级的需求
受信息技术、读者需求以及知识服务的冲击,高校图书馆面临着资源与服务的转型与升级。为此馆配服务必须与时代同步,与用户需求同步[7]。
2.1 “纸电同采”的需求
数字时代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和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信息载体不断涌现,数字资源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占比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推动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日益盛行,为应对读者对数字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规划必须做出调整,“纸电同采” 已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2.2 精准采购的需求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对文献资源的学术性、专业性要求更高,需要馆配商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精准化的采购书目。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图书馆馆配服务的采购模式需要不断升级,越来越倾向于学科专业精准采购、读者荐购、DDA(Demand-Driven Acquisition)需求驱动采购来满足高校图书馆的需求。
2.3 特色馆配服务需求
目前馆配商除开展一些常规的服务之外,一些新型馆配服务,如大数据整合分析、书目信息推送、长期的阅读推广活动、读者行为分析、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服务、空间服务、文创服务等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越来越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青睐。
3 高校图书馆馆配商服务的转型策略
3.1 抓住发展机遇,提升服务意识
馆配商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基础上,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提升服务意识,是当前馆配商服务转型的重要前提。首先,馆配企业要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意识,多渠道精准把握高校馆配数字资源需求,积极拓展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其次,馆配企业要具有创新服务意识,不断优化服务模式,把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嵌入馆配生态链。馆配商服务不仅要有高质量、有效和有目的的创新,还需具有持续性创新的能力[8]。最后,要具有合作意识。随着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的发展,馆配商作为连接图书馆和出版社的纽带,三者的合作空间将更加广阔,合作内容将更加深入,馆配商与各主体之间协同、创新、融合,共同推进馆配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3.2 完善馆配数据建设,保障学科建设需求
针对高校馆配需求的变化,馆配商要善于挖掘书目数据信息,对全国图书的出版情况、重点出版社的出版动态,合作的各类型优秀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协助高校图书馆制定馆藏采购计划[9],确保书目数据信息及时完整地推送,尽可能贴合高校的学科专业。除此之外,馆配商还应对收集的数据资源进行来源的合法性、权威性、数据内容的规范性等把关,确保数据资源的质量。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明确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科资源的需求,作为资源供给方的馆配商也应跟上政策和高校资源建设的步伐,准确把握不同高校的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趋势,把满足高校图书馆对学术性、专业性文献的需求,保障学科建设需求作为核心的关注方向。
3.3 融合多元文献载体,推进馆配数字化转型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策略逐步转向传统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 融合新兴数字媒体资源的多样化采购和保障策略。馆配商要契合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立体化的发展趋势,依托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丰富载体形式,确保文献质量,创新服务内容,突破传统,实现多载体文献资源的融合采购,积极推进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
3.4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高校馆配现实需求
近年来由于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购置经费大幅压缩,数字资源购置经费占比提升,亟待通过纸电同步调剂和补充馆藏文献资源。再加上馆舍空间的限制,“纸电同步” 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资源建设的必然趋势[10]。馆配商应该积极协助解决制约纸电同步发展的版权问题、数据格式的标准化问题、定价问题、电子书平台整合问题等,构建法制化、标准化、“一站式”的“纸电同步”采购平台。
读者决策采购(简称PDA)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荐购模式。作为高校图书馆传统采购模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该模式能促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互生态循环,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度[11]。馆配商作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应积极嵌入到高校图书馆的PDA 进程,加强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建设,通过网页、PC 软件、移动APP、微信等方便、快捷、安全的载体,实现师生互动与图书馆统一管理相结合,逐步将人工主导的资源采购推进到智慧分析的科学决策采购。
精准采购模式是高校图书馆基于学科建设的需求对馆配商的服务提出的新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要求馆配商提供精准化的书目数据服务,馆配商可根据各高校学科建设需求,规范图书选题,建立各类学科图书专家学者库、专题书目库、学科发展数据库等,同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资源进行直接对接,保障所购图书的专业性和准确度。
线上馆配模式是依托于图书采访云平台,模拟现场图书采购馆配会的场景,将原本单纯的线上图书采选平台改造升级为多模块的综合性网站,实现线下馆配云端化[12]。线上馆配模式虽因新冠疫情的到来得以加速应用,却是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该模式以远程化、场景化、精准化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众多高校图书馆的青睐。
4 结语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促使图书馆馆配产业链必须从结构上进行变革和转型。为应对数字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馆配服务也应与时俱进。馆配商应抓住发展机遇,提升服务意识,完善馆配数据建设,保障学科建设需求,融合多元文献载体,推进馆配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模式,满足高校馆配现实需求,迎接数字时代馆配行业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