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数字化转型导向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2-12-03张银
张 银
(南京财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依靠高效的农业生产,更要依靠粮食储备流通过程的科学管理。“十三五”规划期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我国粮食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和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迅速在粮食行业的各个环节深入渗透和广泛应用,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行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当前,正值粮食和物资储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粮食和物资储备效能,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迫切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更需要数字化人才队伍给予强力支撑。
1 粮食数字化转型发展与物联网人才需求
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伴随着近些年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十三五”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的工程化推广应用逐步深化,粮食行业全产业链与信息化技术日益融合,粮食仓储、物流、加工、行业监管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持续推进,我国粮食信息化呈现向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整体趋势,同时也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科技助力。“十四五”期间,粮食数字化技术与产业融合领域将着力促进粮食行业全链条数据的智能化检测与获取,推动产业链数据的合理汇聚与有效整合,推进粮食系统工程的全方位智能管控,提升粮食行业信息服务的智能决策能力,最终实现粮食全链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目标。
物联网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的提升[1],它建立了粮食物资与数字世界进行高效沟通的一个新维度,因此物联网也是促使数字技术与粮食业务全面融合的重要科技支撑基础[2-3]。这就要求粮食行业积极适应数字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粮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既熟悉粮食行业背景知识又掌握物联网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优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增强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据相关文献[4-5]统计,我国粮食行业从事物联网等信息化岗位占比不到工作总岗位的3%,可见对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缺口仍然十分大。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国家粮食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物联网技术人才,为国家实施“人才兴粮”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特别是粮食背景高校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当务之急,这对于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分析了粮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析了粮食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方式,旨在为培养粮食物联网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借鉴与参考。
2 粮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2.1 粮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国家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的第一批粮食院校。学校生于粮、长于粮、发展壮大于粮,办出特色和优势依然服务于粮,粮食安全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交叉学科,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财经为底色、粮食为特色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支持高校。学校是“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粮食行业(南京)教育培训基地”,拥有国内高校首个“粮食和物资学院”以及“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平台)”“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粮食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苏粮硅谷”等多个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的优势特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该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6年获批设立以来,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等内容为指导,结合学校的粮食行业背景和特色,旨在建立一个符合物联网工程专业规范的高效、可持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研究、开发、应用和创新能力,力求达到卓越的物联网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标准。经过多年的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渐趋合理,粮食行业特色有机融入,师资队伍稳步发展,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2.2 粮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总体来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和绩效,但不可回避的是,对于适应国家粮食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特定需求仍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下,该专业作为设立不久的新专业,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设仍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当前的课程体系在设计之初虽然考虑到了基础知识、工程实践、创新精神、行业背景等方面,但是基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反馈来看,存在着综合课程和交叉课程较少,具有粮食特色的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系等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该专业的课程大纲,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制定和修订课程体系,进而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建设中面临的长期任务。另一方面,教学培养目标和粮食行业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虽然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认可,也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综合课程、实践课程和创新实验课程,但是教学内容与粮食行业所需的实用技术侧重点无法完全趋同。因此,学生理论知识与粮食行业实践应用的相互反馈未能完全体现,实践的体系化和协调性较弱,面向粮食行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充分,导致学生对粮食领域实际项目的认知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学生在实际接触粮食物联网工作时需要经历一段不适应的过程。
3 粮食数字化转型导向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粮食行业特色
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为长远目标,以深度融入粮食行业为特色,以粮食数字化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粮食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健全服务粮食全产业链的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环境。通过对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全面调查分析,科学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粮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一体化课程计划的设计完成专业实践能力、行业服务技能、创新创造活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产学研合作为保障,加快粮食特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师资队伍粮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制定具有适用、实用、好用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精准性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快速适应性,进一步满足粮食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粮食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物联网专业人才保障。
3.2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加深粮食领域背景
“十四五”期间,将是粮食和物资储备“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粮食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基于南京财经大学的粮食背景和粮食学科体系,认真探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色发展之路,适时地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地重构和调整粮食物联网相关课程,合理地引入粮食物联网新课程,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现今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全面改造计算机类传统课程的教学设计:入门课程强调认知粮食物联网逐层建立的概念,专业核心课程将教学重点转移至粮食物联网架构认知、技术路线和特定粮食物联网工程应用案例探讨,扩充粮食数字化相关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将非技术类课程教学与技术类课程教学融为一体,裁剪传统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类课程,补充相关热门研究领域特别是粮食领域的最新进展。在课程设置上,开设粮食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管理、数字智慧粮仓、粮油信息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粮食大数据分析等专业选修课,达到从宏观角度介绍物联网工程技术、加深粮食领域背景知识理解的目的。
3.3 发挥科研平台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目前南京财经大学拥有“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平台)”“国家粮食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粮食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粮食大数据挖掘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苏粮硅谷”等多个粮食科研创新平台。通过平台上各类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及时了解粮食行业科技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动态,增强所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在粮食数字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适应能力。平台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毕业设计选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指导与支持。应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优势,鼓励并推荐学生依托各类粮食科研创新平台,设计属于自己的粮食物联网工程项目作品,积极参加相关学术竞赛和行业竞赛,为学生提供科研创新与发明创造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弹性聘请粮食行业资深专家在项目的立项、分析、解决、应用、落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粮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另外,还可以依托科研平台,侧重树立粮食工程教育理念和培养物联网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物联网工程类课程的创新型设置方案,强调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使课程覆盖从项目立项分析到应用落地的全生命周期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软硬件开发等知识,锻炼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实践型、创新型粮食物联网专业人才。
4 结 论
物联网建立了粮食物资与数字世界进行高效沟通的一个新维度,是促使数字技术与粮食业务全面融合的重要科技支撑基础。通过粮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与实践,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基础、宽广的粮食行业知识背景与粮食数字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可以极大地助力解决粮食数字化转型发展对该领域人才需求缺口问题,为国家实施“人才兴粮”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