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意象的创新性和交融性
2022-12-03陶文鹏
陶文鹏
笔者曾撰写过几篇论文,如《论稼轩词的历史英杰形象塑造》《妙画活水,尽水之变——论辛弃疾写水词》《论稼轩词的动物意象创造》,对辛弃疾词中各种人物、动物、山水景物意象与词人的表现艺术作了一些探讨。本文是对上述文章的一个小结,旨在深入一层揭示辛词中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的创新性和交融性,从而彰显辛弃疾的创新实践给予南宋及其后词创作的可贵启示。以下分四个小节展开论述。
一、自然意象的创新性
自然意象,就是以自然界的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为描写对象,并融入诗词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创新性意象,就是作者奇思妙想匠心独运营造出的意象。稼轩词《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在一篇之中,就有四个堪称创新的自然意象。词的上阕云:
叠岭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
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①本文所引辛词,均出于吴企明《辛弃疾词校笺》一书,后面不再一一注出。[1](P206)
前七句写群山、瀑布、小桥,后三句写齐庵周围松树林的形态、声影。词人运用化静为动、比喻、比拟等表现手法,写得气势磅礴,意象雄奇,可谓骊珠璀璨,光彩照人。但写灵山,化用了苏轼《雪浪石》和《游径山》的名句;“跳珠”与“缺月初弓”的比喻也并非独创;写松林影似龙蛇声如风雨,亦出自北宋诗人石延年《古松》的“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只有“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三句,说他已衰老,应该过闲散生活,老天爷却不让他闲着,要他管事,天天来检阅这一排排像战士挺立的高大松树。稼轩把松树林想象成十万雄兵的队列,自己是将帅,来检阅他们。如此新鲜奇特的想象,只能出自这位曾率50骑兵,从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帐中生擒叛将的传奇英雄的头脑。辛弃疾还有一个彰显军人意识的意象,就是:“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把白牡丹花比喻为孙武当年在吴宫初次训练的女兵方阵。想象也颇为新奇独创。但与“检校长身十万松”相比,就显得逊色,因为这只是一个缺少情意的比喻。王兆鹏先生还指出:“咏白牡丹,却说‘红阵’,显然考虑欠周。”[2](P271)而“检校长身十万松”既表现了辛弃疾渴望统率大军驱逐金兵的壮志豪情,也抒发出他请缨无路投老空山的愤郁。可见,创新性的意象不仅“象”要新奇鲜活,其情与“意”也要饱满深厚。此词下片云: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词人将比喻、比拟、用典熔于一炉,以东晋谢家子弟的衣冠磊落和西汉司马相如的车骑雍容来描状群峰的倜傥风采和娴雅意态。比喻之新,已前无古人;其后更出人意料,用司马迁文章的雄深雅健风格来形容灵山宏伟深邃气度,真是灵思妙想,遗貌取神,匠心独运,诱人联想品味不尽!顾随《稼轩词说》评赞:“写出‘磊落’、‘雍容’、‘雄深雅健’,有见解,有修养,有学问,真乃掷地有声。”[1](P208)赞得好!
以上四个独创性的意象,都是辛弃疾用社会意象比喻、形容自然意象。袁行霈师指出:社会意象包括“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3](P57)。朱自清在《新诗的进步》一文中精辟地指出,好的、新鲜奇妙的比喻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4](P8)。辛弃疾善于运用社会意象来表现自然意象,就好像比喻用“远取譬”一样,能在一般人以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从而营造出新奇独创的意象来。辛词《粉蝶儿·和赵晋臣敷文赋落花》云: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词人把去年春天比拟为天真伶俐的女孩学绣花,她绣得那么认真,绣出的花朵繁茂丰腴,绝不让一枝花瘦。这个意象发人所未发,生动显现了春天姹紫嫣红的盎然生机,又使春光增添了一种少女青春灵秀之气。下片写今春之愁,更奇想惊人,把阑珊春色比拟为“轻薄浪子”,任谁对其一片深情也难以挽留。于是痴情女子回想前些日子送春归后,要将满载落花的江水全酿成醇酒,在杨柳岸边痛饮消愁。这几个拟人或拟物的社会意象一个带出一个,用来表现盛春残春风光,抒发惜春伤春情意,可谓遗貌取神,匪夷所思,生新出奇,缠绵悱恻,令人击节赞叹!
上文引述袁先生之论,谈到社会意象包括人的想象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在稼轩词中,就有不少独创性的自然意象是他通过飞腾幻想的翅膀,虚构出神奇怪诞的社会意象来表现的。例如《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先之韵》开篇:“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上饶附近南岩的一块石头,竟被稼轩写成传说中享寿三千岁的仙人洪崖,而他自己已飞上九天,笑拍着洪崖的肩膀问道:“你这千丈翠岩是谁削成的?”又如《满江红·和范先之雪》云:“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还又跨、玉龙归去,万花摇落。”词人写雪,竟幻想是仙女许飞琼在天上飞舞,偶尔来到人间,但她对人间的情意淡薄。当她乘着玉龙归去时,一路摇落万片琼花。词人化用了《汉武帝内传》关于仙女许飞琼的典故和北宋张元“战死玉龙三百万,败鳞风卷满天飞”(《雪》)的诗句,作了新的组合和改造,融入了自我的感情,使意象神奇瑰丽,灵秀动人。
辛弃疾还善于通过幻觉和移情来营造新奇美妙的自然意象。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词人登上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上的赏心亭,极目眺望,仿佛天空在流动,大江随着天空奔腾而去。“水随天去”的错觉与幻觉意象新颖奇妙。正如顾随《稼轩词说》所评:“‘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浩浩荡荡,苍苍茫茫,一时小我,混合自然。”[1](P483)“玉簪螺髻”从韩愈“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和皮日休“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缥缈峰》)化出,仅用四字,精炼浓缩,于点化中有创新。“献愁供恨”用移情手法,说美如玉簪螺髻的青山,而今却成了向人“献愁供恨”之物,含蓄蕴藉地表达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愁恨之情,又有创新性。
辛弃疾更擅长以拟人手法营造创新性的自然意象。例如:“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鹧鸪天·代人赋》)词人代一位女子抒写离愁别恨。在她的心目中,晚日寒鸦被一片如雾的愁情笼罩着,暗淡、凄凉;只有那嫩黄柳枝轻拂着新绿的池塘春水,尚能够“温柔”对待她,从而反衬出离家情人的不温柔、不体贴。这两个情景交融的拟人意象,也是稼轩的新创。又如:“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满江红·山居即事》)此词是稼轩实录其山居景象。开篇描绘池水澄清碧绿,忽然几只轻鸥飞来,掠过池面,激起小小水花。“点破”二字,既画出池水平静如镜,更活现白鸥轻点水面的姿态神情。那山中飞泉,也有情有义,每天都献上三千斛明珠,供稼轩居士欣赏。这几个自然意象都写得有灵性、有情趣、有创新。再看更精彩的一例: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词人夜行于上饶的博山道中,忽见河滩上有影子晃动,仔细看去,只见一只夜宿的白鹭不时眯着眼窥沙,身子也在轻轻晃动。词人猜想它准是在梦中抓住了鱼虾,听到人声而被惊醒了吧?朱自清说得好:“大自然和人生的悲剧是诗的丰富的泉源,……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里去。那儿有的是新鲜的东西。”[4](P15-16)可见,辛弃疾多么擅长以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发现大自然与人生中的新鲜诗意,并用独创性意象表现出来。
二、社会意象的创新性
辛弃疾挥动一支神来之笔,营造了不少创新性的社会意象,堪与上述自然意象媲美。
先说人物形象。在辛弃疾之前,宋代词坛只有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刻画了风流儒雅、谈笑破敌的东吴统帅周瑜的形象;又在《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中描绘了拥拥挤挤看使君的农村妇女群像。而辛弃疾在词中生动地塑造了大禹、陶渊明、李广、孙权、刘裕等风采各异的历史英杰,也塑造了韩元吉、赵彦端、张仲固、汤朝美、徐斯远、王佐等忧国忧民的南宋豪士形象,为宋词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豪,这是辛词塑造社会意象的一大创新。至于辛词笔下描绘的歌妓、舞女、侍女,尤其是众多的农村劳动妇女,更是美丽动人。请看:“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玉楼春》),“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这些村姑村妇活泼爽朗,神采飞扬,形象活灵活现,令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中国古代词史上,只有辛稼轩出色地描绘了那么多英姿飒爽的农村劳动妇女,这是辛词一项很了不起的艺术创新硕果。此外,辛弃疾还在《一枝花·醉中戏作》《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以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词篇中,表现他本人征战沙场的情景,刻画出一位大勇大智宛若虎啸风生的英雄形象。英雄人真实写照英雄自我,在千年词史上也是独一无二。
辛弃疾能够只以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说话、一瞬间的神态,就捕捉住人物的性格、风采乃至灵魂。笔者曾撰文评赏他在一首仅46个字的小令词《清平乐》(“茅檐低小”)中,描绘出一个农家的五个人物及其家周围的景物环境。其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两句,活画出一个顽皮、可爱的农村小孩形象①“溪头卧剥莲蓬”句,吴企明校笺本作“看剥”。此处用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5](P193)。。其实,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句,除了描写白发老两口在茅屋前亲昵地用吴侬软语话家常之外,还写了喝醉了酒的词人正高兴地看着和听着这老两口相互逗乐呢!可见辛稼轩描绘人物生动传神,笔墨极精炼有力。稼轩还善于巧妙地用自然或社会的景物意象烘托人物形象。例如:“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写他和挚友陈亮相聚情景:两人肝胆相照,气味相投,痛饮高歌,竟使楼头积雪为之惊散。这被歌声“惊散”的“楼头积雪”意象,古代词史上独一无二,它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这两个报国壮志难酬的志士痛饮的狂态,歌声的高亢洪亮,以及烈火般的激愤之情,使古今读者为之心弦震撼!又如:“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用前韵赠金华杜仲高》)词人写他与友人杜仲高夜半狂歌,这回不是“惊散楼头积雪”,而是掀起悲风,风吹檐间俗称“铁马儿”的风铃,使之铮铮作响,好像是战马嘶鸣,正激励着他们立刻跨上征鞍,奔赴沙场杀敌立功。“狂歌”“悲风”与“铮铮”响的“铁马”三个意象巧妙自然地组合,展现出一幅英雄策马挥戈奋战的幻想场景,把二人的豪情壮志表达得淋漓酣畅!
一般来说,营造社会意象,作者使事用典比营造自然意象多。稼轩词集中有不少社会意象,创造性地正用、反用或合用、改变前人的事典或语典,同样使人耳目一新。请看以下几例:
白发宁有种,一一醒时栽。(《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木末翠楼出,诗眼巧安排。天公一夜,削出四面玉崔嵬。(《水调歌头·题张晋英提举玉峰楼》)
第一例写白发。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五),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黄庭坚有“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次韵裴仲谋同年》)。稼轩正用李杜诗反用黄山谷诗句,说白发难道真的有种子?故意待人酒醒后一根根栽到他的头上。真是奇趣横生!王兆鹏评得好:“本是人愁而白发生,而辛弃疾却说是白发故意栽在头上,将一种自然的静态转化成一种主观的动态过程,读来妙趣无穷。”[2](P58)第二例写恋情。稼轩年轻时有过一段艳遇,后故地重游,佳人无踪,前缘难续,不禁悲从中来。这两句点化了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与苏轼“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将二者融合,并作了压缩、翻新,使旧恨、新恨一齐涌上心头并倾泻于纸上。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张力与和弦,使它们所比喻的悲恨之情极其强烈、深长。先师吴世昌《罗音室词札》评曰:“非至情人不能作此也。”[1](P127)诚哉此言!第三例,稼轩化用了杜甫“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北征》)和苏轼“天工争向背,诗眼巧争损”(《僧清顺新作垂云亭》),竟然用诗人安排在最关键位置上的“诗眼”,来比喻并赞美高出树杪的玉峰楼构建与布局之巧妙。真是匪夷所思!笔者猜想,在中国古代词史上,恐怕也只有辛弃疾这个虎胆英雄词人,才会用“诗眼巧安排”来形容“木末翠楼出”了。
在上一节,笔者论述辛弃疾创造性地运用社会意象来比喻、比拟、形容自然意象,就好比“远取譬”胜于“近取譬”,更利于写出创新性意象,取得“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反过来,辛弃疾也擅长选取恰当的自然意象来比喻、比拟、描绘社会意象,以“远取譬”使其具有创新性。例如:“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沁园春·期思卜筑》)稼轩说自己到期思择地建房,就像高飞的老鹤,有一树枝即可栖宿,没有必要像蜗牛那样,戴着屋行走。词人用老鹤与蜗牛作对比,新奇又贴切地表达自己随遇而安不为物累的旷达情怀,创造了两个饶有谐趣的新鲜意象:一为藉以比喻人的生活的社会意象,一仍为自然意象。又如:“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写这首词时,稼轩35岁,他的恩公叶衡61岁,已满头白发,但仍顽强乐观地坚持抗金。词人站在赏心亭上,看见沙鸥自由自在地在江上飞翔,于是即景生情,以沙鸥作比,幽默地反问道:人们常说白发是因为愁苦而生,那么沙鸥满身都是白羽,难道它一身都是忧愁了吗?词人以“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的妙句,幽默风趣地表达自己的顽强乐观并且劝慰叶衡。于是,这只“一身都是愁”的沙鸥,便由自然意象化作社会意象,明人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赞为“妙绝”[1](P1206)。再看一例:
细把君诗说。恍馀音、《钧天》浩荡,洞庭膠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贺新郎·用前韵赠金华杜仲高》)
词一开篇就写他细读了杜仲高的诗集,好像聆听到天上仙乐,余音袅袅,美妙无比;又像是见到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乐声空旷深远,壮丽神奇。他深深感受到杜仲高的诗境高洁,宛如高峻的山崖纤尘不染,只有那层冰积雪,银光闪射,使人乍见即毛发生寒。作者先用两个社会意象,再用一个自然意象来比喻、形容、赞美友人纯净高洁的诗境,给读者以一种“诗意地栖居”的美感享受。
三、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的交融性
在辛弃疾的不少词篇中,创新性的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紧密配合,互相烘托、映照,甚至亲密地来往、交谈,结为知己,乃至融为一体。这是辛词意象与意境创造的一个鲜明艺术特征。请看: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词人在秋风秋雨中独宿博山王氏庵。上片写饥鼠绕床乱窜,丑陋的蝙蝠在灯前飞舞。这是在宋词中罕见的两个写实生动的自然意象。其后写糊窗的破纸被风雨吹打得沙沙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这个拟人化的社会意象未经人道过,是稼轩的妙想独创。它与前两个自然意象紧密配合,戛戛独造出雨夜山居荒凉凄寂的环境氛围,使人毛骨悚然。下片前二句,词人叙写他归宋前后的经历和闲居中衰老的情景。结尾二句,突然展现梦觉后眼前万里江山的宏大境界。邓红梅评:“奇峰突起,体现着词人胸怀天下、不计眼前困顿、不忘统一大业的伟男子的生命境界。”[6](P27)评得中肯。
在辛稼轩奇妙的词笔下,作为社会意象的词人自我与各种自然意象合作演出了一幕幕兼具诗情画意理趣的小戏剧。请看《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词人醉倒松边,在醉眼迷离中幻觉松动,怀疑松树要来搀扶,于是以手推松,喝之使去。这一幕小喜剧,借醉中神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把词人自我的倔强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但词中的自然意象松树毕竟没有动作也没有说话。然而我们无须遗憾,因为辛词中还有诸多作品,生动真切地描绘了词人和大自然的山水、花鸟、明月互相交谈来往,彼此关怀,甚至结为盟友,肝胆相照、心灵相通的动人情景。这是辛词又一个鲜明突出的艺术特色。先看《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词人独自游览西岩,对它说:你想招青山前来作伴,青山不来。你这样清高孤傲,有谁相怜呢?此刻岁晚天寒,孤单的你,呼唤我到溪边同住。山头明月,本来在高高的天上,它瞧见了我俩,于是投影入清溪中,一定是想夜夜听我们朗读《离骚》吧。在词人的笔下,他自己和西岩、清溪、明月于岁晚寒冬结成了相依相伴的知己,他们都具有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孤傲性格,都敬仰忧国忧民、情操高洁的诗人屈原,喜欢听读屈原抒写忧愁幽思、哀婉缠绵的长诗《离骚》。
辛弃疾曾在《贺新郎·邑中园亭》词中宣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在他的眼中心上,高峻苍翠的山妩媚可意,他料想青山见他也应当是妩媚称心的。因为他和青山的性情与外貌大致相似。明代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赞赏稼轩这两句词:“全无蹈袭。风流跌宕,谁能道此语耶!”[1](P104)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稼轩喜爱青山之情,与李白一脉相承,真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这两句词,的确是“全无蹈袭”。稼轩还在《沁园春·期思卜筑》下阕,用非常热烈、兴奋、欢快的语调,来感谢和赞美青山对他归来的喜悦: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稼轩朗声吟诵:意气豪迈的青山啊,你好似因为我的归来,又生发出妩媚的神情。你还知道频繁地呼唤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促云水,为我暮送朝迎。我这个酒圣诗豪,怎么能够没有“权势”呢?而今我要驾驭你啦。但清溪上的山灵却嘲笑我,满头白发竟一事无成,只好回归山乡躬耕。此词大半篇情调喜悦明快,结尾陡然变化,反跌有力,抒发出他在政治上失意的心情。全篇风格雄奇妩媚,豪放悲壮。
我们看辛弃疾与水的交情。辛词《祝英台近·与客饮瓢泉》上阕写道: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试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词人居住的瓢泉周围,有纵横流水和远近青山,他拄杖游遍了这千顷山水风光。但此时老眼昏花怕光,不敢眺望阳光直照的山峰,只好转而观水,欣赏水底阴柔的山影。于是,他从水中摇晃的山影感悟到,尽管自己性格刚强,但一生的命运,也像这水里的山影飘游无定。苏轼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用生动新颖的比喻,表达人生的短暂、偶然与无定,稼轩可能受到苏轼诗的启迪,但他用水中山影来表现,更自然天成,空灵微妙。
辛弃疾还在许多词篇中表达他对大自然中各种景物的热爱。例如:“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浣溪沙·黄沙岭》)“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鹧鸪天·黄沙道中》)“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鹧鸪天·代人赋》)“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念奴娇·西湖和人韵》)在稼轩满蘸感情汁液的词笔下,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那么活泼可爱、有情有义,更具灵性。其中,写他和鸥鹭结盟的几首词,有事件、情景、对话、动作,把它们连起来阅读,就宛如欣赏了一出饶有趣味的“连续剧”。我们先看《水调歌头·盟鸥》,词云: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任两浙提刑才一个多月,就被主和派的朝臣弹劾落职,到江西上饶带湖定居。此词是次年(1182)春天闲居带湖新居不久所作,词题作《盟鸥》,就是抒写他与没有机心的白鸥结盟。他对白鸥说:从今天起咱俩是盟友了,以后经常见面、交往,就不要互相猜忌了。其后,又向白鸥打听白鹤住处,请鸥试着引带几只鹤来住。词的下片写他观看白鸥破开青萍,推开绿藻,站在苍苔上盯着水面,窥探湖里的小鱼。这几笔描写白鸥的动作神态,格外细致生动。接着,他嘲笑鸥:你只知一味地窥探小鱼儿的动静,却不懂得举起我的酒杯,同我分享饮酒的乐趣。词中“凡我”三句写与鸥订立盟约,有意采用《左传》所载诸侯结盟的词语和句式,用得机智巧妙,又有谐趣。宋人陈鹄《耆旧续闻》卷五赞为“新奇”[1](P252)。这是稼轩与白鸥共同演出的“连续剧”第一幕《盟鸥》。
作于淳熙九年(1182)之后到绍熙二年(1191)之间的《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可以说是“连续剧”的第二幕《怪鸥》。词云: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作者学习同乡前辈女词人李清照用口语白描,又添加了自己擅长的拟人化手法,描绘博山道中夏日骤雨复晴的清新幽美景色,抒写他在山水光中赏景饮酒的闲适之情。词的下片,表现窗外门口,松竹摇曳,姿态同“我”的心情一样潇洒;野鸟飞来,又给“我”带来闲暇幽雅。结尾由“野鸟”写到与他结盟共约摆脱人间机心的白鸥。但这白鸥却偷眼觑人,盘旋不下,使他好生奇怪,猜测白鸥担心他背盟重返官场。于是痴痴地问它是否“别有说话”。全篇写景清新自然,抒情幽默风趣。结尾波澜顿起,馀韵悠长。
在写了第二幕《怪鸥》后的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应南宋朝廷之诏,赴福建提点刑狱任。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绍熙五年(1194)秋七月,又被主和派的朝臣诬告,落职罢归江西上饶,途中作《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词,可谓“连续剧”的第三幕《鸥嘲》:
白鸟相迎,相怜相笑,满面尘埃。华发苍颜,去时曾劝,闻早归来。而今岂是高怀。为千里、莼羹计哉。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稼轩离开带湖出山赴福建任职,事实上是对白鸥失信,所以罢官回上饶途中,他想起昔日盟约,感到有愧于鸥,于是自嘲:我白鸥迎接你回家,见你苍颜白发,觉得你可怜又好笑。当日出山时曾劝你早早归来,你却不回。而今被罢官不得不回,难道还有人说你是高风亮节吗?也不像是张季鹰那样奔走千里只为享受家乡的莼羹鲈鱼脍啊。从今罚您,天天诵读千回《北山移文》,吸取教训。白鸥的说辞,用了两个典故,贴切巧妙;又用白描,生动形象。词人以自我调侃化解政治挫折的愤郁,并且表达了对盟友白鸥的歉意与谢意,显示出词人心智的成熟和老到。《盟鸥》的最后一幕是《鹊桥仙·赠鹭鸶》词,可名为《赞鹭》: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任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这首词作于庆元三年(1197)到嘉泰二年(1202),稼轩58岁到63岁家居铅山期间。从上一幕的白鸥嘲笑转换为词人说话。词的上片,他对溪边白鹭说:来,我告诉你啊,溪里鱼儿已寥寥可数。我疼爱你,你也应该疼爱鱼儿呵。少捉些鱼吧,你把鱼儿捉光了,从此没得鱼吃,你也无法生存了。鱼跟你,你和我,都要欣然相处呵。下片,词人又跟白鹭出点子说,远处的白沙浦、青泥渚,小虾泥鳅多的是,它们在烂泥污水中乱舞。任你飞去,吃饱了再回来,那时让我看看你头上风吹一缕白羽飘飘的神采。词虽短小,却蕴含深刻的哲理,是全剧的“点睛之笔”。顾随《稼轩词说》评此词:“情真意挚,此正是静安(王国维)先生所谓之与花鸟共忧乐,亦即稼轩词中所谓之山鸟山花好弟兄也。”[1](P1135)笔者大体赞同。但我认为,词中“要物我欣然一处”更精辟地概括出辛弃疾具有人与自然和谐、欣然相处的大智慧、大哲思。因为物我欣然相处的世界,才是人类理想的生存境界。作者在词的下片,劝告并赞赏白鹭飞去远处,消灭那些在污泥浊水中乱舞的虾鳅,这表明他虽然宣扬物与我欣然相处的主张,却并没有泯灭美丑与善恶之别,可见辛弃疾朴素辩证思想的高明和深刻之处。因此,笔者并不赞同顾随把词的下片说成为体现了张载的“民胞物与”[1](P1135)即泛爱一切人与一切物之说。此词中的鱼儿和虾鳅,分别象征了善美类和丑恶类。而饱食了虾鳅飞翔归来的白鹭,在辛弃疾笔下,俨然是一位冠缨飘飘的英雄斗士的形象。
四、意象创新与交融的重要启示
以上论述足以说明,在华夏千年词史上,辛弃疾词的意象创新成就超卓,是一流的;而辛词意象的巧妙交融也充分表明,在中国古代词人中,辛弃疾是怀着最真挚、热烈、深厚的情意拥抱大自然的。他与青山、绿水、花鸟结成了精神伙伴,与鸥鹭结盟,这是他笔下的自然意象与社会意象无不形神兼备、生气勃勃的根本原因。我们试着品味下面这两句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人在夏夜里行走在黄沙岭下,闻到漫溢在田野上的稻花香气,想到丰年的临近,内心无比甜蜜。于是,移情于物,说群蛙在热烈欢鸣,争说丰收。稼轩笔下这一片争说丰年的蛙声,乃是古今描写蛙声的诗词中最美妙动人的佳句。顾随先生评:“古今词人惟有稼轩能道。”[1](P1151)笔者举双手赞成。
具体来说,辛词在意象的创新性与交融性的创作实践,给予南宋及其后的词创作三点可贵的启示:
第一,辛弃疾志向宏大,胆略超人,他在词创作上也显示出锐意创新的英雄气魄。他最敬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赞颂屈赋:“千年《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喜迁莺·谢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赞颂陶诗:“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他立定大志,一定要把屈赋的爱国忧民精神和陶诗任真自得的人生境界移植于词,在“短歌行”的词中唱出“楚狂声”(《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唱出时代最强音。他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学习宋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学习王维、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清照等杰出诗人词家,在学习中大力创新。所以他写出了《蝶恋花》(“九畹芳菲兰佩好”)、《山鬼谣》(“问何年”)、《千年调》(“左手把青霓”)、《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丑奴儿近》(“千峰云起”)等意象雄奇瑰丽或清新自然的名篇杰作。
第二,辛弃疾才气纵横,腹笥丰厚,见解超脱,情感浓挚。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又“以文为词”,在词中融入散文、骈文、辞赋、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的艺术因素,使其词具有以豪放雄杰为主,兼具慷慨悲壮、沉郁顿挫、婉约秀丽、秾纤绵密等丰富多样的风格,更真实、生动、深刻地表现广阔复杂的现实人生。辛弃疾为了创造出更多新奇鲜活的意象,以“诗在惨淡经营中”(《鹧鸪天》)的刻苦创作实践,对词的语言千锤百炼。他既从经史子集中吸收美妙的书面语言,又注意提炼清浅活泼的民间口语俗语,灵巧地用典使事,藉以创造出鲜活的意象。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刘裕北伐的声威气势,又饱含词人无限仰慕之情,笔力雄豪,就综合运用了前人的史书、诗语和时人的词句。《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了成功刻画孙权的少年英雄形象,借用了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衬托孙权雄踞江东;又妙用曹操与刘备的对话和赞美孙权之语,表现孙权敢与前辈争雄的凛凛威风,含蓄讽刺南宋主和派权臣怯懦无能,同刘表儿子一样类若猪犬。又如《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中的“骤雨”句,用了李清照《行香子》:“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更远树”二句,词意全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化出。“青旗”二句,语出唐人陆龟蒙《怀宛陵旧游》:“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还见于稼轩本人的《鹧鸪天》词:“青旗沽酒有人家。”“无事”句,语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僧叹曰:‘只恁么空过一夏,不闻佛法。’”“觑着人”句,典出《列子·黄帝》载“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一则故事。可见,辛弃疾最擅长把诗词散文辞赋小说戏曲中,经史子集中同类或近似或看似毫不相干的意象与典故、辞语,予以增减改造,提炼加工,赋予其新的形态或新的内涵。
第三,清代词话家周济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吾十年来服膺白石,而以稼轩为外道,由今思之,可谓瞽人扪龠也。稼轩郁勃故情深,白石放旷故情浅,稼轩纵横故才大,白石局促固才小。”[7](P1634)周济在这段话中检讨了他曾误判稼轩词“外道”“情浅”,不及白石(姜夔)词,后来才正确认识到稼轩词“郁勃情深”,“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7](P1633),给予了最高评价。周济这段话,又如慧眼识珠,发现并概括出稼轩把北宋词“多就景叙情”“一变而为即事叙景”的创新贡献。“即事叙景”,在词中增加了叙事,就有利于词人把写景写人、叙事抒情以及议论结合起来,熔于一炉。以稼轩为首的南宋词人,在小令词和中长调词中,描绘出唐五代北宋词里罕见的人物,尤其是古今英雄豪杰的形象。即事叙景,使稼轩竟然能在《清平乐·村居》这首仅有46个字的小令词中刻画了六个人物。上文所举另一首《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的上阕,刻画了夜行的词人在河滩上见到的白鹭眯眼窥沙身影轻晃的形象,并想象白鹭一定是梦见了鱼虾。这只白鹭形象多么生动有趣!此词下片云: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这四句描写一片溪山沐浴在明月疏星的清光之中。一个年轻女子在溪边浣纱,身影美丽轻盈。她家门前,响起了婴儿的哭声。词人仅用了24个字,就使这位山村年轻母亲勤劳淳朴、美丽温良、爱护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词人对山村的自然美人情美的喜爱和赞赏之情也流溢词中。如果仅是就景叙情,就不可能在一首词中描绘出人物、景物、事件、场景,使词不仅具有画面感,而且有戏剧性或故事性。这就是辛弃疾用“即事叙景”手法营造具有创新性和交融性的意象,给予南宋及其后词创作的可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