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式开挖法在软土地区超大深基坑应用案例分析
2022-12-02周能兵上海卓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200032
周能兵(上海卓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盆式开挖法作为土方开挖的经典方法之一,有着工期短,费用小,变形小的优点。众多专家学者对软土地区超大深基坑变形、监测、降水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对盆式开挖法在软土地区超大深基坑中的应用还不足,本文通过项目实例介绍实际施工经验和变形处理方法,对同类型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工程概况
中国平安集团全国后援管理中心 3 号楼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银行卡产业园,本项目基坑工程分为 2 个区域,其中东区(先开挖区)基坑面积约 2 3763 m²,大面开挖深度约18.1 m,局部深坑最大挖深为约 21.65 m。西区(后开挖区)基坑面积约 6 958 m2,大面开挖深度约 18.1 m,局部深坑最大挖深约 21.35 m。各区坑内均设置 3 道钢筋混凝土支撑。本项目均采用采用 1 000 mm 厚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
2 水文地质条件
本工程地质特征见表 1 和图 1,从中可以看出拟建场地内填土局部区域填土较厚,其最大厚度达到 4.0 m,其分布无明显规律。
图1 水文地质条件剖面图
表1 土层分布及其具体特征
3 监测点位布置
为了及时收集和反馈围护结构和周围土体变形等情况,设置监测点如图 2 所示(篇幅原因,图中仅展示围护体测斜监测点和立柱垂直位移监测点)。
图2 监测点位布置图
本工程监测内容主要有:围护顶位移、围护体测斜、坑外潜水水位、支撑轴力、立柱垂直位移、地表垂直位移、河堤变形、管线变形、周边建构筑物变形。
4 盆式开挖实例分析
由于本工程基坑分东区(先开挖区)和西区(后开挖区)两个部分,且东区基坑面积远大于西区,所以本文主要以东区(先开挖区)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4 .1 东区首层土方
首层土方开挖深度为 2.025 m,开挖顺序结合场地主要出入大门位置,自北向南退挖,随后形成首道支撑和栈桥。
4 .2 东区第二、三层土方
4 .2 .1 开挖流程
二层、三层土方采用盆式开挖,先开挖基坑内侧大区土方,并由中间向南北两侧开挖;再限时开盆边土方形成对撑,最后开挖角部土方。开挖流程如图 3 所示(其中开挖顺序依次为1→2→3→4→5→6)。
图3 第二、三层土方开挖流程图
盆边留 土≥10 m,坡间放坡平台宽度 ≥5 m,每级边坡坡度 ≤1∶1.5,每层开挖高度 ≤3 m;。二级放坡剖面示意图如图 4。
图4 二级放坡剖面示意图
4 .2 .2 数据分析
为了及时收集和反馈围护结构和周围土体变形情况。监测单位每日对监测内容进行监测,数据每日固定时间上报。若发现报警值,第一时间通知总包项目部,采取相应措施。
以测点 CX-10 为例,该测点在项目东侧,按深度每间隔0.5 m 布置,检测其水平位移。将该测点各深度位移按每五天变化情况整理为图 5。
图5 CX-10 测点不同深度处水平位移变化
从图 5 可以看出整体位移分布成梭形,顶部位移量较小,且在坑底处达到最大值。第二和第三道支撑成型后,支撑处后续位移增量稳定,无较大增幅,说明混凝土内支撑对土体约束起关键作用。
基坑在开挖二层土方时,该测点出现报警,报警值出现第一时间项目部采取了应急措施:
(1)召开紧急会议,对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后续相应措施。
(2)加强监测频率,监测数据实时上传、立即报告。
(3)调整开挖方向,优先形成东西方向内支撑。
(4)加大人员投入,采取24小时轮班制作业,加快内支撑成型。
(5)提高内支撑混凝土标号,尽快达到设计标号。
在 2020 年 8 月 30 日形成东西对撑后,位移增量恢复到正常区间内,说明应急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4 .3 第四层土方开挖
4 .3 .1 开挖流程
开挖第四层土方时,考虑到底板施工周期较长,且吸取了开挖第三道支撑时对于东边土体位移报警的经验,为保护东边道路管线,四层土方开挖优先从东边开始,向西推进,优先形成东西方向基础底板,形成对撑,再贯通南北方向基础底板,最后开挖四个角部土方,流程详见图 6(其中开挖顺序为1→2→3→4→5→6→7)
图6 第四层土方开挖流程
从围护墙水平位移变形图可以看出,该策略取得良好成效,四层土方开挖时间段内,东侧土体未见报警值出现。
4 .3 .2 数据分析
该阶段施工时发现,基坑周围地面有裂缝产生,通过分析墙顶位移以寻找裂缝产生原因。以测点 W 7 为例,该测点位于项目东侧,从开挖到底板完成,以每十天位移变化情况作出图 7。
图7 W7 墙顶竖向位移曲线
从图 7 可以看出,墙顶竖向位移先向上逐渐增大,在开挖完成时到达最大值,后随着大底板和主体结构完成而逐步下降。因此在开挖过程中需时刻关注基坑周边裂缝产生情况,必要时需采取相应措施。
5 结 语
通过对中国平安集团全国后援管理中心 3 号楼项目的盆式开挖实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随深度变化情况具有规律性,总体分布成梭形,最大位移在开挖面处,混凝土内支撑对土体位移具有强约束作用,盆式开挖法对减少坑边土体变形有明显作用。
(2)围护结构竖向位移随时间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基坑开挖完成时达到最大值,需关注基坑周围裂缝产生情况,必要时采取灌浆等措施。
(3)在开挖过程中,需要实时关注变形监测数据,面对数据报警和数据异常,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调整后续施工顺序,必要时增加临时支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