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产能“砍”与“扩”
2022-12-02黎野
文/黎野
9月30日,丰田再次宣布,因为供应链问题下调10月份全球生产计划,从80万辆下调到75万辆。
而9月23日,丰田才宣布将10月份产能从90万辆削减到80万辆,10-12月份则“希望”平均产能达到85万辆。
连续调整月度产能后,丰田仍然坚称,全财年970万辆产能计划不变。这与6、7月份宣布调整之后的保证,是一样的。
重点砍本土产能
看来供应链的问题已经严重困扰丰田排产。不过,几次调整的重点,都是本土产能,而中国产能则基本没动。
在日本本土,丰田拥有14家工厂、28条生产线,其中被调整的是7家工厂、10条生产线。
2023财年(2022.4.1-2023.3.31)的上半年(即2022.4.1~2022.9.30)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产量下降3.5%至436万辆,如果要保证完成全年目标,就必须在接下来半年生产剩余55%的产品(534万辆)。如果情况不像刚度过的那段时间一样糟糕,丰田还是有把握完成。
但在8月份的时候,情况远比现在更严峻。幸好9月份生产了77万辆整车,虽然不是最佳状态,但已经从低谷中走出来。
继8月份实现本财年首次增长之后(当月同比大涨44%,原因是去年8月的低基数),9月再度实现同比和环比增长。这让丰田面对剩余任务的时候,更有底气。
至于原因,丰田提到了芯片短缺。但实际上,就连悬挂等理论上不存在供应短板的零部件,也出现了短缺。
丰田发言人表示,期望能够获得比预期更多的芯片组件,主要来自亚洲,而本地区的消费需求也很强劲。丰田暗示自己不缺订单,只需要解决供应链的某些节点问题。
丰田的全球产能月均85万辆产品,大致分配是本土25万辆,60万辆在海外,其中中美产能合计约为28万辆左右。这三个国家(中美日)麋集了丰田31家工厂,份额大概是全球产能的2/3。这显示了丰田在全球的广泛存在,产能并不过分集中。
不过,在疫情之下,这种广泛布局,也给丰田的供应链管理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强化垂直管理
按照丰田以往的供应商模式,丰田一般选择参股供应商,而非欧美那种纯粹的客户采购模式。这样控制力更强,但代价是要在困难的时候支持供应商。
丰田通常的做法,是按照零部件重要性,将供应商分为三类,核心部件、特征部件和商品部件供应商,并通过供应商组织(协丰会和荣丰会)建立间接指导关系。
协丰会成员都是核心部件供应商(35家),丰田持有后者超过30%的股份;而荣丰会成员则均为特征部件供应商,丰田持有后者10%左右的股份。对于商品部件,丰田不与其建立资产关联关系。
这种采购模式让丰田获得了长期竞争优势,与供应商实现共赢。但是,在全球性疫情多次反复之下,外包本身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即很难在特殊时刻控制住供应链的某些环节。为了保供,有必要强化垂直整合,这意味着要买断某些供应商。
而对于电池的新增投资,丰田要么干脆将其置于自己旗下,要么建立更紧密的资本联系(比如丰田与松下的合资)。
疫情下供应链管理经验表明,在供应节点的把控上,垂直管理比横向外包要有力得多。
在中美增资扩产
丰田也因此正以“重点投资”的方式,调整全球布局。
在8月底,丰田宣布在美国和日本共计投资56亿美元,提升电池产能至40GWh(其中美国投资25亿美元),预计2024年开始投产电池。在日本,丰田注资的对象是其与松下的合资公司;在美国,丰田则向自己完全控股的电池公司注资。
而丰田与中国伙伴一起,在2020年到2021年这段时间,进行了以新能源产能为核心的扩产行动。
一汽丰田已经拥有5家工厂(天津3家、长春1家、成都1家)。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84.95亿人民币建设的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一期产能就达到20万辆。而且,这是一家电池和整车并行生产的“超级工厂”。
与多地多处产能部署的一汽丰田不同,广汽丰田产能集中在广州南沙,只不过南沙拥有3条产线,产能达到60万辆。因此也可以说广汽丰田在一地拥有3个工厂。
自2020年起,广汽丰田就同时筹建第四工厂(新能源一期)和第五工厂(新能源二期),两个新厂也各自拥有20万辆设计产能。目前广汽丰田新能源工厂(一期)已经于去年投产,而第五工厂则于今年夏天投产。至此,广汽丰田坐拥百万辆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4座工厂,广汽丰田销量84万辆,表明其产能负载已经超过100%。广汽丰田很需要第五工厂尽快加入序列。而第五工厂新增动力电池组装车间,目前可以满足搭载宁德时代电池需求。同时,第六、第七工厂用地已经预留出来。
丰田本土产能继续扩张的可能性比较小。现在频繁砍产能,固然是因为供应链存在短板,但从新增产能的部署看,丰田显然有意在中国大规模增产。
丰田中国产能权重,可能在某一天与日本本土产能拉齐,这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扩张。丰田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
供应链管理的两个新方向
与之相适应,丰田正在改变供应链的管理方式。
简单说,除了刚才提到的加强垂直管理,还需要压缩跨境物流,尽量在整车产能附近解决供应问题,特别是“核心零部件”,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克制供应短缺。如此,丰田在供应链管理上,就同时建立了两个新发展方向。
过去20年来,全球汽车业普遍学习丰田供应链管理模式。从管理学角度,将丰田供应链体系总结为“零库存、平整化”,其实是过于粗线条了。丰田虽然强调“只在必要的时候,按必要的量生产必要的产品”,但如何定义“必要”,在各个时期应有不同的标准。
而且,在全球化受损的今天,杜绝供应链上下游的浪费,已经不再是核心任务。当前保持供应链稳定,才是头等大事。因为产能未加预警地放空,本身就不利于成本控制。
丰田抓了一些具体的业务,比如对芯片供应采取独特的BCP(业务连续性)策略,要求供应商为丰田储备2-6个月需求的芯片。但是芯片短缺已经从短期危机演变成结构性缺陷,当时的应急手段应该长期化。
这也意味着2-6个月芯片库存跟不上消耗水平,或者压根就没有条件完全执行。供应链的“强健”是有条件的,过度垒高库存即意味成本失控。
丰田在砍产能的时候也提到,受到上半年上海疫情的影响。业内对丰田本土供应商向中国产能供货,有深刻印象,但是上海也是丰田日本产能的重要供应地,很多人不了解。
因此,尽量在本地解决零部件供应问题,就成了长期政策。但这种策略,并不适用芯片供应。因为芯片供应的特点是:专业分割清晰,地域化明显,很难在其他地区找到替代供应。
在各地对零部件需求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丰田选择优先保证中国产能的关键供应,同时削减本土产能。这其实也是为了保证在中国的“前沿战略存在”。
丰田在设置产能优先级的基础上,通过预先公告的方式调整产能,其实是对其他供应商的一种保护,给后者留出反应时间,来控制出货节奏。这也是丰田供应链联动的管理方式。
重点是,丰田要帮助供应商对抗风险。为此必须加强对短缺的监测,并尽量早地发出预警,调整产能。
在短缺过去之后,丰田也保留迅速扩张生产的便利性,这也要求供应商跟上节奏。正是对调整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有经验,丰田对确保年度产能规划,仍抱有信心。
疫情导致供应链接连不断地受到冲击,丰田正在从供应链的危机管理,转向长期产能调适策略,主要就是以预警式产能月度调整,带动上游供应链自身调整,从而熨平少数零部件短缺致使的产能缺损。
这样做,虽然代价高于疫情前,但更灵活的管理策略,实际上最大限度确保了丰田的成本竞争力。这也构成了丰田在中美实施扩产战略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