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士康造车 实力难配野心

2022-12-02孟华

中国汽车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代工富士康吉利

文/孟华

今年10月18日,是鸿海科技集团(富士康母公司)第三个科技日。

这一天也是董事长郭台铭的生日。他驾驶一辆Model B(两厢电动轿车)登场,台词是“制造的鸿海,转型为科技的鸿海”。

当天,一同亮相的还有Model C(紧凑型SUV量产版)和Model V(电动皮卡)。而去年科技日的时候,富士康发布了Model E(电动轿跑SUV)、Model T(电动巴士)和Model C。

缺乏技术细节

从产品到发布方式,再到主题宣示,都透露出富士康谋求从手机代工转型汽车设计和制造。

准确地说,富士康试图在电动车领域继续扮演CDMS(委托设计制造服务商)的角色。这与其在手机行当里的位置相当,但更为吃重。这些企图都是公开讲出来的,不算什么秘密。

富士康转型的初衷,也很清楚。手机出货量全球都在下滑,代工生意眼下增收不增利,眼看就快到营收也下滑的地步,必须率先部署转型战略行动。这一选择,符合“第二微笑曲线”原理,没毛病。

和去年一样,这三款车中包含亮相两次、明年交付的Model C,虽然公布了一些外部参数,但都缺乏技术细节。

富士康给产品的命名方式,似乎企图让人联想到特斯拉,但是特斯拉科技日,无论毁誉,舆论大都承认其技术细节非常丰满。如此触发联想,从公关角度并不讨巧。

受众并不想单纯地知晓风阻、续航、充电能力和零百加速,他们需要了解,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关键技术支撑。

如今电动车宣传的套路,都是强调三电技术,特别是电芯、模组(如有的话)、PACK这条线。无论传统转型还是新势力,概莫能外。

而富士康对这些内容避而不谈,只能假定其这方面乏善可陈,甚至可能没有搞定真正的量产能力。比如某集团大张旗鼓的车壳展出。

积极投资,但所获甚少

舆论有时也难免对“菜鸟”持不公平的态度。

鸿海在A股上市的子公司工业富联,在上半年发公告说,将花476亿元买理财和结构性存款,占总资产18%。而今年以来,鸿海在电动车领域投资(含收购、合作、研发)花了大概57.2亿元。

若因此就下结论说鸿海主动将现金流锁起来,投资电动抠抠索索,就是典型的“台南富农”投资逻辑。

就投资而言,这种责难属于不懂行的胡乱苛责。事实上,富士康的投资态度非常积极(不等于有效)。

在客户未确定、要求未确定之前,乙方不需要摆出完整的产能。原因是,与手机标准化生产流程不同,汽车产线与产品特性关联度较高,没拿到产品图纸之前,产线部署完毕不合理。

业内都知道富士康曾经投资拜腾,但后者资金链断裂、产能无法落地而停摆。在2021年1月,富士康和休眠中的拜腾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前者承诺给后者提供代工服务,推进首款车量产。

作为跟进保底措施,几天之后,富士康还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车企提供代工和定制服务。

当然,我们知道这两件事都没下文。拜腾没救过来,合资公司也没接到订单。

富士康在电动车领域的积累,可能还很单薄。做出样车不等于量产能力,更不等于三电研产水平具备市场竞争力。

而当年特朗普钦点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富士康威斯康星项目(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已经投了9亿美元,改为承诺2026年前继续投资6.72亿美元,但后者不确定),不光筹划面板生产线,还打算生产咖啡机、通风设备和电动汽车。

这笔钱不算这两年的投资,但无疑已经烂尾,就连威斯康星州政府都不抱希望,正在重新招商。

去年,富士康终于拿到了美国菲斯克(Fisker)的“组装”单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代工,而是类似于KD(组装)项目,只不过由富士康代劳而已,计划于2023年推出新车。

富士康已经付出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俄亥俄州洛德斯敦的通用汽车公司前工厂,计划在那里生产电动汽车,并为此正在投资改造。

这笔生意,其实并无把握,和拜腾的委托相差不多。对了解美国汽车“新势力”的人来说,“菲斯克”可不算一个靠谱的牌子。

谁是潜在客户

2020年晚些时候,富士康还一度寄望被苹果选为苹果汽车的代工厂。但苹果选了一圈,都是现代、FCA等成熟企业,并未考虑富士康。

虽然苹果汽车现在也没落地,但作为很熟悉富士康能力和体制的委托商,苹果的抉择颇有参考意义。

现在唯一靠谱的合作,是富士康与裕隆的合作,后者以“纳智捷”的名义接受Model C订单,声称有1.5万订单,明年交付。

但是,台湾省整车市场一年不过45万辆(2020年达到45.7万辆的历史高点,2021年44.9万辆)层次,基本是日系天下(基本都为本地组装),电动化乏善可陈。就算1.5万是实打实的订单,接下来的增速也很不乐观。

可以认定,基于其自研MIH平台的Model C,不过是个练手的车型。

富士康转型汽车制造,打算做“电动麦格纳”(富士康高层自己有提到)的难点,无疑是客户。只有解决了大客户问题,才能引导富士康的转型。

潜在客户都有谁?富士康自己瞄准的是苹果和特斯拉。苹果汽车没落地;特斯拉都是自己部署产能,从未露出找人代工的意思,眼下正忙着应付德国产能危机,但绝不会因此假手于人。富士康在欧洲又毫无根基。

至于其它新势力?倒退三四年,代工确实是一个选项。但小鹏、理想都不惜付出巨大努力,也要自建产能。蔚来虽然是代工,但这是上海项目折戟后的“次优选”,江淮拿出400亿元进行产线改造,双方已经捆绑得很紧了。二线新势力,也没听说谁想找代工。

电动车理想的代工客户,必须符合这样的画像:拥有强劲的品牌历史,但对于电动化投资存在疑虑或者能力不到位的情况,因此想轻资产运营电动产品。这时候,才是富士康的机会。

这么看起来,老牌传统车企,是潜在客户。但是眼下他们一个一个心气还高得很,还不想认命躺平,都要自己部署电动产能,亲自实现转型。人家也有钱,不想“出借”品牌。

如此,富士康还是没机会。耐心再等几年,局面可能不一样。

吉利凭借更成熟的浩瀚平台,宣布代工,也是一直没有兜到生意,只好亲自下场,与百度组成合资公司(集度)一起造车。吉利无论转型快慢,对电动汽车的供应链管理、生产经验,都远超富士康。吉利拿不到订单,富士康如何拿到?

转型“技术的鸿海”

迄今最为成功的汽车代工商麦格纳,其逻辑是集代工和系统供应商于一体。从简单结构件入手,逐渐走技术含量增长的道路,在细分领域(ADDS、变速箱、电控)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并以整体解决能力来接单。

而且,就连麦格纳本身,代工业务也在往下走。和麦格纳相比,富士康在电动车领域的积累,可能还很单薄。从“科技日”的展示来看,做出样车不等于量产能力,更不等于三电研产水平具备市场竞争力。

好消息是富士康不缺现金流,也有标准供应链的管理经验。不过,汽车是典型的“非标”供应链。《汽车人》先假定富士康这一能力也没问题,但有个前提,主要产能必须放在大陆。这一点,相信富士康自己也深有同感。

富士康将手机组装产能转移了25%给印度(基于苹果的要求),但上游仍然依靠中国供货。富士康已经证明,短链、高度标准化、轻质的零部件,在跨国转移中还能把握。

如果产能放在美国就有点拙计了,人都招不齐。富士康的企业本质是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汽车生产,则是妥妥的资本和技术双重密集型产业。

富士康一直吆喝“技术的鸿海”,原因就是意识到这一欠缺。这就解释了富士康为什么和吉利组成合资公司,双方组建合资公司,显然各有所图。

吉利需要富士康搞定芯片制造、功能模块组装,而富士康则希望在吉利身上学到汽车设计、规模生产管理经验。从双方合作的走向来看,似乎都对对方感到失望。此事也一直缺少下文。

传统汽车企业,都在提电动化转型的窗口期就在这几年。而富士康打开转型机会的窗口,则在于“时代”关闭了前者的窗口之后,传统车企只能转而寻求富士康的帮助,前提是富士康在这几年做好准备(这就是练手的必要性)。

这么看上去,富士康未来要抓住传统车企从“心哀”到“心死”之间的当口。

猜你喜欢

代工富士康吉利
Year of the Tiger calendar makes early impression
More than the largest small commodity market of China
OEM的危机与转机
先秦:并不吉利的日子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吉利4A军团出战
三菱重工拟整合喷气式支线客机生产与波音代工业务
富士康高科技转型
代工厂商创牌博弈与角色转换模式分析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