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农村合作金融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2-12-02于志慧何昌磊
于志慧, 何昌磊
(安徽财经大学 a.金融学院;b.中国合作社研究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 言
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扎根于乡村社会,除了具有合作制基本特性外,还具有准入门槛低的特性。邹一南[1]、李涛和梁晶[2]认为农村合作金融能有效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Imami等认为农村合作金融不仅提高了农民在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而且增进了农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度[3]。此外,Pokharel和Featherstone[4]、Blekking等[5]认为农村合作金融是以合作社为重要组织载体,是一种有力的扶贫政策工具。因此,农村合作金融在促进农户之间互助合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上,国内学术界围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模式、产权、治理、立法和监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实践中,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经波折。张宁宁[6]、王杨[7]、于春敏和孟飞[8]认为农村合作金融存在产权关系模糊、组织松散、民主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张德峰9]、张运书[10]、温红梅和李环宇[11]认为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供给滞后,执法力度不足,运行和监管能力较弱。随着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模式发生演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部,信用、生产、供销“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社等。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求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信用、供销、生产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载于新华社,网址: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2021-09-25.由此,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仍在探索过程中。
虽然已有文献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但农村合作金融因经济发展阶段、政策、地域等因素变化,其发展具有阶段性、特殊性,综合研究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不同发展阶段演变进程文献较少,缺乏对其研究热点的系统归纳。
鉴于此,本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有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系统地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热点,厘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脉络和前沿发展方向,以期能为解决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问题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可视化方法是从多角度分析整体研究概况,其能够更直观、更多元地呈现知识结构脉络、发展规律[12],为大量文献数据的定量分析提供便捷[13]。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从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的文献发文量和核心作者、核心机构之间的合作图中,分析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进展;对关键词共现图谱、突现图以及聚类图谱进行分析,剖析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进行展望。
2.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检索源,选定检索范围为学术期刊,以“合作金融”并且“农村”为主题检索词,并以北大核心、CSSCI和CSCD为来源类别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5月10日,剔除重复以及与主体不相关的期刊文献,最终筛选有效文献1 239篇。
三、农村合作金融研究进展分析
1.文献数量分析
根据检索到的2000-2021年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的发文情况,本文将该研究划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图1):
(1)短暂下降阶段(2000-2003年) 1996年,国家试图恢复农信社的合作制性质(2)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http://www.gov.cn/gongbao/shuju/1996/gwyb199626.pdf,2022-10-12.,虽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农信社的“官办”性质,但仍然存在着所有者缺位、内部人员控制、经营管理偏离合作制等问题,农民贷款难仍未得到解决。因而,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农信社是否需要再次改革,是否需要保留合作制属性等问题,并逐渐形成支持合作制、反对合作制及支持多种组织制度并存三种观点。随后,争议的热度逐步降温,相关的研究文献也逐步减少。
(2)迅速发展阶段(2004-2008年) 2003年,国家出台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了农信社改革的组织形式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合作制农村金融企业或完善农信社。因此,这一政策转变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学界将关注点放在农村合作金融的转型上,对农信社体制改革、组织形式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再认识。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的研究紧跟政策热点,也得到迅速发展。
(3)急速减少阶段(2009-2011年)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遭受一定冲击,农村金融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2011年,银监会提出了将全国农信社逐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目标,明确其性质从合作制改为商业性,但其服务“三农”的定位、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没有改变。由此,学者们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对改革后形成的农村商业银行和未完成改制的合作银行以及农信社的改革绩效评价等领域,然而该阶段整体发文数量大幅减少。
(4)小幅回升阶段(2012-2014年)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退去,经济慢慢复苏。2011年,农信社全面放弃合作制,走商业化道路。2012年国家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yhwjhg/201302/t20130201_3213495.htm,2022-10-20.。2014年又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yhwjhg/201502/t20150202_4378630.htm,2022-10-12.。农村合作金融再出发、创新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等关注重点应运而生,学者们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热度也呈现复苏的态势。
(5)逐渐衰落阶段(2015至今)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进入组织形式多元化的新阶段。但是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农村合作金融的非正常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盈余分配资本化、偏离互助性宗旨、走向能人控制等情况。学者对于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并无理想中的上涨,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发文量从2015年50多篇逐年下降到2021年的10多篇。
图1 2000-2021年农村合作金融研究发文趋势图
2.核心作者与机构分析
表1 农村合作金融领域核心作者及发文量
依据普赖斯定律,高产作者群的形成意味着核心作者的发文总数占文献总数的50%以上。经计算,农村合作金融领域核心作者发文数(161)与发文总量(1 239)之比为12.99%,没有形成高产作者群。因而,在此仅介绍合作关系较为突出的十组组合(见图2),即罗剑朝-曲小刚、罗剑朝-张珩、何广文-张少宁、何广文-刘甜、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冯兴元-刘会荪、张乐柱-王家传、周孟亮-李明贤、蓝虹-穆争社、刘洁-张洁。在十组突出的合作关系中,既有同机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缘”关系,又有跨地区、跨学校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地缘”关系。如学者罗剑朝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的曲小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张珩进行合作,形成“地缘”关系。中国农业大学的何广文与同机构的张少宁合作,形成“学缘”关系。
图2 农村合作金融研究者合作共线图
从核心机构合作共线图来看,各机构间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仅有少数的合作组合(见图3)。一类为高校间合作组合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宁波大学商学院-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等;另一类为高校与金融机构间的组合,仅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两个合作组合。总的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是最具引领性的机构;合作关系大部分集中在高校之间,且只有两组是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本文认为在农村合作金融研究方面,高校亟需加强与地方银行、地方信用社、地方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图3 农村合作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共线图
四、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热点分析
1.热点关键词共线分析
用CiteSpace软件处理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的关键词,得到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关键词共线的节点有533个,连线825条,密度0.006。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合作金融”“农信社”以及“合作制”等关键词的节点和字号较大,说明其频次较高。同时,根据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多少以及连线粗细,再次说明上述关键词在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研究中最为主要。
中心性的大小反映的是关键词在该领域所处的重要性与地位的高低。表3显示了频次居前10的热点关键词。“农村金融”“合作金融”“农信社”“合作制”四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均高于0.1,结合频次与中心性的大小,这四个是较为重要的关键词,与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的关键词共线图谱结果显示一致。其他关键词则为发展中的实践路径,如:制度创新、改革、产权制度等。
图4 农村合作金融研究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
表3 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热点关键词统计(TOP10)
2.聚类分析
对农村合作金融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模块值Q为0.662>0.3,聚类较好,聚类平均轮廓值S为0.909>0.5,同质性较高,该图谱聚类合理。图5展示聚类值最大的前8项,包括#0合作金融、#1农村金融、#2合作制、#3农信社、#4乡村振兴、#5金融支持、#6信用合作、#7制度变迁。
图5 农村合作金融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4列出农村合作金融领域前10的突现词。突现词是在某一时期内使用频次明显增长的关键词,突现强度是关键词在这一时期的增长强度,通过突现词可以展示某一阶段的前沿研究方向。因此,本文沿着时间的发展脉络,基于突现词与聚类关键词,将研究热点归纳总结,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
表4 农村合作金融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TOP10)
一是农村合作金融相关概念界定。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经济的核心[14],它被定义为农村地区资金的流通或调剂活动[15]。其核心作用是避免农村资金外流,吸引城市资金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16]。而农村合作金融又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17]。合作金融是以合作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按照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互利互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资金融通关系[18-19]。它可以有效满足农民对生产资金的需求,并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0]。
二是合作制、信用社、农信社,突现时间是2000-2004年。此阶段学者们都在热议农信社怎么改,是否坚持合作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信用社一直扛着合作制的大旗。然而,2000年以来,随着农信社经营陷入困境,合作制越来越受到质疑,农信社改革又一次被提上日程,且是否在新一轮改革中保留合作制成为争论的热点,专家学者各持己见。总的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信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不如将农信社改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即放弃合作制[21];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均存在较多弱者群体和城乡高利借贷活动频繁等实际情况,这是合作金融发展的客观条件[22-23],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发展合作金融,即坚持合作制;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经济是多元化、多样性和不均衡性的,金融需求存在多样性,需组建包括农信社在内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即进行多元化改革[24-25]。
三是金融创新、民间金融,突现时间是2008-2012年。此阶段的研究集中于引导民间金融等非正规金融走规范化发展道路,并加强金融创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使得其对农业农村金融支持作用减弱。民间金融是自发形成的融通资金的非正规金融活动,虽然一部分形式是合作金融的雏形,但由于缺乏成员开放性、管理民主性和规范性,且合法地位一直未被承认,与合作金融有一定差距[26]。因此,必须让农村民间金融走合作化道路使其合法化[27],并构建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8]。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创新、监管创新,依托农村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创新,降低农村金融的准入门槛,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29]。此外,除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引导和促进农村合作金融走规范化的发展道路[30]。
四是普惠金融、信用合作,突现时间是2014-2019年。此阶段开展了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研究。普惠金融致力于为农民、小微企业等提供完善和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31]。而农村合作金融具备发展普惠金融的先决条件,可以通过提高风控技术,加强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创新能力,降低运用成本,提高金融供给量,进而实现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32]。另外,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能够满足合作社内部成员对资金的需求,对农业农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也面临着治理结构不规范、产业基础不牢固、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社会资本逐利扭曲合作金融的初衷等诸多挑战[33]。因此,农村合作金融在改造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必须坚持以普惠金融为目标导向,汲取经验教训,借鉴国际经验,重新构建农村新型信用合作[34-35]。同时,有效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避免政府过度介入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对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引导的力度[36]。
五是乡村振兴,突现时间是2018-2021年。此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是支持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途径[37],农村合作金融能够为农户在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巨大的助力[38]。因此,合作金融组织必须立足乡村本身,调动合作社内外部要素流动,助力集体经济发展[39]。实现乡村振兴对农村合作金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完善政策制定和立法建设、加强风险防范、发展多元化合作社模式等[40]。在政策制定和完善立法方面,构建农村产权确定机制、评估机制与流转担保机制;完善农村信用建设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职责,夯实金融服务保障[41]。在风险防范上,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定形式;对现有的合作金融组织进行统一规范监管;将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的政策法定化[42]。在多元化合作模式上,农村合作金融在巩固脱贫攻坚的同时,要紧跟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加强对新兴技术的运用,创新农村合作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更加多元化、大额化以及融合化的合作金融新模式[43]。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应该加强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将重心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加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上,尤其是发挥在贫困农户参与金融服务十分匮乏的地区,发掘贫困地区互助合作组织的作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第一,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领域文献的发文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00年以来,学者们在研究农村合作金融进程中,普遍存在追逐政策热点的现象,一个政策落地后,相关研究热度下降,又开始追逐下一个政策热点。尤其是2015年后,随着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出台,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转向这一领域,对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的逐渐减少,发文量也明显下降。这种政策追逐型的研究方式不利于农村合作金融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农村合作金融领域的高产作者群未形成,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固定的高产作者群,就没有系统完善的研究计划,单个作者、单个机构对合作金融领域的研究节点较为分散,在时间上不具有连贯性,分散在某一年或某几年。断片式研究使得研究成果不够深入,容易形成片面化的观点。同时,任何领域的研究都需要多学科的参与,仅仅是少数机构的研究,不利于学科交融,不利于从空间、经济、社会结构等角度全方位探究其发展变迁过程。
第三,农村合作金融研究脉络主要经历了从关注农村合作金融本身的内涵和特征,发展到对合作制、信用社、农信社、金融创新、民间金融、普惠金融以及信用合作的研究,再到如今围绕乡村振兴进行相关研究的演变。具体来看,在2000-2004年,热议农信社怎么改,是否坚持合作制;在2008-2012年,讨论增加金融创新以引导民间金融等非正规金融走规范化发展道路;在2014-2019年,探讨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研究;在2018-2021年,研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助推乡村振兴。
2.展望
本文阐述了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的发展脉络,认为未来农村合作金融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大力鼓励学者、科研机构加强农村合作金融理论研究。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而当前农村资金外流,金融供给不足,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村金融的核心,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支农助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者、机构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不能只是热点追逐型,还要对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研、分析、总结,拓宽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在研究时点上要增强连续性,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并增加不同科研机构间的合作。
二是因时因地确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目标。从已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合作金融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而变化,具有较强的差异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文化习俗,都有不同类型的信用合作组织。我国现阶段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国外合作金融最初发展阶段差别较大,与现阶段国外成熟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情况不具有可比性,而且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别较大,不同地区发展条件也千差万别。因此,如何因时因地确定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目标,成为实践中考验组织者智慧和能力的试金石。
三是多维联动视角下研究农村合作金融。界定和厘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多种视角及其关系,不只局限在农村合作金融本身,可以从空间演变、文化变迁、生态环境等视角进行多维联动研究。同时,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学者要加强学科上的交叉相融,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上,整合研究视野和思路,全方位地探究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四是以普惠金融为导向,探寻农村合作金融在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农村合作金融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增加农村的金融供给,扩大社员的资金使用,带动社员的生产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未来的农村合作金融研究重心应为创建农村合作金融的动力机制,以及探寻农村合作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实现的保障机制与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