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市生态宜居乡村综合评价与优化对策研究
——基于对徐州市七个涉农区县乡村的实态调查

2022-12-02陈书润杨国霞赵思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观性徐州市宜居

陈书润,杨国霞,夏 添,张 梦,赵思宇

( 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0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从2020 到2035 年达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目标。明确要求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继2018 年徐州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以来,围绕“建设美丽徐州,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总体目标,徐州市正致力于加速推进乡村人居环境的创建工作,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成为徐州市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乡村振兴的重点和目标。

围绕宜居环境,国内学者从不同地理空间尺度,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构建宜居城市的评价要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演变与空间分异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如郭政等[3]以发达地区长三角城市群的26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探讨了宜居城市的时空演变特征;李雪铭等[4]以辽宁省14 市为案例,运用熵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实证研究了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的时空分异、系统分异与其影响因素;上述对城市宜居性特征的研究方法对后来乡村宜居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研究对象为城市空间且地域尺度较大。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乡村宜居性问题,李羡君等[5]以欠发达城市宿州市郊区的若干村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宿州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的调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周莹等[6]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乡村人居环境中居民满意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上述研究方法对乡村宜居性评价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研究对象选取的是城市部分村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对一定区域不同村庄的横向和纵向系统性的分析和比较。

本文选取徐州市所有涉农区县村庄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便于全面地分析和比较徐州市在应对资源枯竭进行产业转型对生态宜居环境提升的探索经验,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另一方面对所有涉农区县乡村进行研究便于找出问题和差异,继而进行多角度地分析原因,以便提出适宜的对策。此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将乡村地区人居坏境内涵进一步分解为主观性指标与客观性指标的指标集合,通过建立这些指标体系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联度以及指标体系内部的联系与区别,对徐州市域范围涉农区县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总体评价与对比,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基于评价结果,分析徐州市各区县乡村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不足与问题所在,由此发现乡村现状人居与理想人居的差距,探索能充分发挥徐州市区位优势及特点的宜居乡村建设的优化对策与实现途径。

1 研究区域概述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近年来,在面临资源枯竭、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时,徐州市利用煤炭开采塌陷区建设生态湿地,发展生态旅游业[7],巧妙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和产业转型,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产业成功转型的先例。并且在2018 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充分展示了徐州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在主城区生态环境优化提升的基础上,徐州正致力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此,本文选取了徐州市所有涉农区县(图1),具体包括行政区划的丰县、沛县、铜山区、贾汪区、睢宁县、新沂市、邳州市7 个单元,空间分布依次从西北向东延伸,其中铜山区、贾汪区紧临并环绕徐州主城区。

图1 徐州市行政区划图

2 徐州市宜居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宜居乡村的内涵

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导论》中运用道格拉斯的人居环境系统模型,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将人居环境拆分为五大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8]。我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宜居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民居住地[9]。然而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模型说法各异、比较模糊。本人认为应借鉴宜居城市的内涵,充分考虑乡村地区与城市在社会经济与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异质性,将宜居乡村的内涵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与支撑系统三大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由具体要素构成,其具体关系如图2 所示。

图2 宜居乡村模型

2.2 宜居乡村评价指标选取

影响乡村宜居性程度的要素较多,分类方法各异。因此,很难建立一套客观系统的宜居乡村评价体系。其主要问题在于由于地域和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和参数的选取上不能达成一致。而国内宜居性研究的代表张文忠教授认为对于居住环境的评价要从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两方面结合起来才更加准确[10]。因此,本文在建立宜居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时将所有的相关因素分为主观性指标和客观性指标。主观层面是指当地乡村居民自身对于居住环境的感受,受地域和个体认知差异的影响。而客观性评价指标是指不以当地居民意志为转移,是当地社会经济、物质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固有特征,将两者结合可得到完整、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11]。

在主、客观两种评价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即可以得到二级评价指标。针对地域分异的特点,本文选取的研究范围在江苏省徐州市市域范围内。针对徐州市的乡村地域特色,将主观性评价细化为环卫体验感、社会体验感、居住体验感、服务体验感和文化体验感五个一级指标,然后再将一级指标细化为20 个二级指标(表1)。每个二级指标都反映了居民对人居环境的主观感受(满意度),并将满意度划分为五个等级并对应五个分值,非常满意(100),比较满意(75),一般(50),不满意(25),非常不满意(0)。

相对于主观性评价而言,客观性评价更多地指向居住环境实体,通过定量的数据判断居住质量的良莠程度。客观性指标是主观性指标形成的事实依据,因此对应主观性评价指标,本文将居住环境实体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大类作为一级指标,然后再分析一级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而将一级指标再进一步细分成20 个二级指标,最后得出徐州市宜居乡村的评价体系(表1)。

表1 徐州市宜居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3 徐州市宜居乡村评价过程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观性指标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共发放700 份问卷平均分发于徐州市7 个涉农区县的乡村,问卷共回收679 份,有效问卷率为97%,客观性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19 年徐州市统计年鉴。

3.2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予权重,熵值法可以克服主观赋权的随意性和主观性[12],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实际操作性。通过对40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可以得到9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继而可分别得出主观性指标和客观性指标在徐州市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中的权重,以此对徐州市各涉农区县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徐州市宜居乡村建设情况。

3.2.1 对原始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式中,xij为标准化前的数据;y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i=1,2,…,n; j=1,2,…,m)。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各指标的贡献度,即为第j 个评价指标在第i 个评价项目中所占的比重。

式中,pij为第i 个评价项目下第j 项指标所占的比重;yij为第i 个评价项目下第j 项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i=1,2,…,n; j=1,2,…,m)。

计算第j 项指标的熵值Ej:

求第j 项指标下各评价单元的一致性程度,用Dj来表示: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计算各评价项目的权重ωi(即一级指标的权重):

经过上述计算过程,得出表1 各级指标对应的权重。由表1 可以看出,主观性评价指标和客观性评价指标的权重基本上各占总评价的一半,这也验证了指标选取的科学性。

3.2.3 评价模型的建立。利用上述公式对各级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市七个涉农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测算和评价。

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值Sj的确定:

主观性指标评价值SⅠ的确定:

客观性指标评价值SⅡ的确定:

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3.3 各级指标权重及评价值的计算过程及分析

3.3.1 计算过程。首先通过对调查问卷与统计年鉴中的原始数据利用公式(1)和(2)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公式(3)和(4)计算出40 项指标的熵值Ej,最后通过公式(5)、(6)、(7) 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ωj和各一级指标的权重ωi,结果见表1。输入公式(8)、(9)、(10)可分别计算出主观性指标评价值SⅠ和客观性指标评价值SⅡ(图3),最后输入公式(11)得到乡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值S(表2)。

图3 徐州市涉农区县宜居乡村主客观评价结果

表2 徐州市涉农7 区县宜居乡村评价值计算结果

3.3.2 数据分析。借鉴朱文龙等[13]的徐州市县域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根据指标权重来判断指标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程度;渠爱雪等[14]的徐州市小城镇发展质量水平与格局研究,利用熵值法研究徐州小城镇发展质量。因此,本研究从一级指标权重来看,服务体验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建三项权重值较高,其中服务体验感权重最高达(17.841 1%),反映了服务满意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公共服务配建水平三方面对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其中二级指标权重在3%以上的有五项分别为:公厕环境卫生满意度(3.482 6%)、养老满意度(3.106 1%)、购物便捷满意度(3.052 5%)、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3.360 5%)、人均公共预算支出(3.024 2%)。其中前三项为主观性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乡村居民对村庄公共卫生环境的优劣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捷程度关注较高。后两项客观性指标恰恰反映了主观性形成的事实依据,两者相互符合,也说明了数据计算的合理性。

差异性系数体现出徐州市宜居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空间分异,与指标权重值呈正相关,其中,公厕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养老便捷满意度、购物便捷满意度、人均公共预算支出这四项差异性系数较高,表明上述四项指标在徐州市7 个涉农区县的宜居乡村建设发展中存在较大差距,差异性系数在1.5%以下的有26 项,说明徐州市各区县乡村人居环境在这些方面发展的相对均衡,其中人均第一产业产值和人均拥有住房面积两项差异性系数最小,低于1.0%。

4 徐州市宜居乡村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评价结果

将主观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汇总后得出徐州市7个涉农区县的宜居乡村综合评价得分(表2)。根据综合评价得分情况明显看出,市区范围内两个涉农区得分均靠前,其中贾汪区综合评分最高,铜山区仅次于贾汪区,评价值较高的原因是人居环境实体上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两方面领先于其他市县(图3);在村民主观性评价中差距主要在环卫体验感和居住体验感两个方面。而市域范围内五市县中,邳州市得分较高,睢宁县最低,二者差距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环卫体验等方面。

4.2 空间分异与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发现,徐州市乡村人居环境的宜居性在空间的分异情况十分明显,呈现出近郊到偏远村庄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由评价结果与乡村空间分布的耦合关系分析(图4)发现,徐州市宜居乡村评价值的高低在空间分布上与距市中心距离远近成负相关,数据表明贾汪区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原因在于近年来贾汪区对枯竭的煤炭资源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成功实现产业转型,继而大力发展近郊旅游和乡村康养产业,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发展了当地经济,因而宜居性较高。同时,市区范围内的铜山与贾汪的乡村地区因受到城市建成区的商业、公共服务、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更先进的发展理念辐射带动,其综合评价较靠前于周边的五个区县。邳州市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经济基础能够支持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并且在规划建设上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目前处于中等水平,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而其他的市县评价结果较差,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较为落后。

图4 徐州市宜居乡村评价空间分异图

5 徐州市宜居乡村建设发展优化对策与建议

5.1 宜居乡村优化建设总体思路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徐州市乡村人居环境的宜居性在空间呈现明显的分异现象,其原因在于各地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建等要素禀赋和差异,所以在发展思路上要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应对策略,具体表现为:近郊乡村需应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偏远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落后,居住条件简陋,这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上予以支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等,提高经济基础从而逐步提高人居环境。

5.2 宜居乡村建设优化对策

5.2.1 近郊区采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主要指靠近主城区的贾汪区与铜山区和与当地县城距离10 km 以内的区域,针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建议如下(图5):

(1)加强污染企业治理,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徐州市近郊区承载的徐州市区转移的重工业企业较多,近郊乡村要对辖区范围内的重污染企业严格落实达标排放,落实环境质量监测责任制,出现环境污染情况要及时追责。针对徐州乡村中衰败的工矿产业,要及时合理地调整乡村产业结构,进行乡村产业更新,兼顾生态修复,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开发生态绿色产业。

(2)普及乡村公共服务,平衡区域发展差异。由于近郊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很大,所以对于发展较落后的乡村,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加乡村卫生室、超市、中小学校、养老院等乡村公共服务场所,提高当地村民生活便捷度。对于发展较好的乡村,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于人居环境的切身体验与要求,在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实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改善居民的主观居住满意度。

来源:作者自制。

5.2.2 远郊区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住质量。主要是指与中心城区距离为25 km 以上或与当地县城距离10 km 以上的区域,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发掘乡村特色产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产业振兴是宜居乡村建设的核心。针对市郊五区县乡村产业衰败,发展动力不足、乡村经济落后的问题,基层政府要发掘当地特色乡村文化和资源优势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借鉴,只有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特色文化、特色资源,形成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产业链,形成乡村循环经济,才能真正搞活乡村经济,并以产业带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从而逐步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2)修缮加固危、旧房,提高村民住房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丰县与沛县乡村居住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应着力提高村民的住房质量,为此,这一区域应尽快建立村民住房的监测管理体系,对村民的住房质量进行检测、评估。对于出现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建议由基层政府组织统一进行加固修缮,贫困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有条件的乡村可以适当考虑农村集中居住,这既有利于整合村庄土地资源,进行土地流转,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又给村民提供了全新、更宜居的住房条件,从而提高村民的住房质量。

(3)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打造区域生态节点。根据评价结果,沛县、睢宁、邳州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乡村基层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解决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等脏乱差景象,合理进行乡村绿化景观布局。在区域层面,构建徐州市自然环境基底,联合区域环境治理水平,综合设计绿地系统网络;乡村范围内构建自然环境综合评价机制,打造公共绿地与重要生态节点;构建统筹区域、联系乡村的生态空间。

6 结论

本文构建了徐州市宜居乡村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权重,通过评价发现了徐州市域范围内的涉农区县所呈现的不同程度的人居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优化策略。通过研究发现乡村人居环境质量高低与距城市的距离远近基本呈负相关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经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徐州市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异情况十分明显,尤其是较为偏远的村庄,乡村产业衰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落后,这就需要徐州市政府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当地政府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以乡村文化带动乡村产业发展[15],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从而带动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只有提高村民的收入,村民才会有经济实力去改善自身的住房质量,村庄才有经济基础去治理人居环境。而对于近郊的乡村,人居环境主要问题在于环境污染,尤其对重污染企业切实要加强治理,落实整改,实施达标排放,对于不达标的企业应勒令整改,通过调整产业类型或搬迁,提高环境质量。

人居环境虽然只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方面,但其却是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因此,人居环境的治理与建设必须建立在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规划建设治理有效、村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之上。在建设宜居乡村的过程中,不仅考虑物质空间的建设,更需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村民的切身感受,不断满足村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全方位的需求,以建设真正符合当地居民意愿的宜居乡村。

猜你喜欢

主观性徐州市宜居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2015—2020年徐州市农业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宜居大化
融合·互动——徐州市商聚路小学景观设计
从整一手法窥探外国喜剧艺术的主观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