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水隧洞岩体节理塑性区特征规律研究

2022-12-02梁家盛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节理隧洞塑性

梁家盛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1 概 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对基础建设工程也更加全面。其中,引水隧洞工程给一些贫瘠地区带来便利和机遇,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许多水电工程在开挖过程中,都会形成空洞现象,使其岩体的塑性区发生变化,进而扩散,从而影响整体的稳定性。因此,对塑性区的特征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袁平[1]提出地层引水隧洞的施工支护关键技术,并结合实际应用和数值模拟技术,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周泽林[2]根据实际工程应用,对引水隧洞支护体系软弱岩体受力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支护效应情况,测出软弱岩体的发展和扩张趋势,分析支护结构的可行性。边义成[3]对隧洞施工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魏彦军等[4]对开挖隧洞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有效提高岩体抗劈裂性能和防渗性能的解决方法。钟权等[5]研究典型开挖断面,通过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断面在开挖过程中的损失特性。黄晓锋等[6]对引水隧洞的外界条件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应力场、结构面在不同分布情况下,引水隧洞特性机理。付代光等[7]通过分析引水隧洞岩石体完整性,通过实践综合证明测井技术对岩体勘察的优越效果。钟权等[8]以引水隧洞钻爆模式开挖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模拟了该过程,分析钻爆模式开挖形式的程序、循环进尺和药量对岩体的损害程度。吴文平等[9]分析水电站引水隧洞的基本条件,通过数值分析和支护设计并结合施工过程,建立岩体的破坏方法,分析该方法的通用性和实际意义。刘宁等[10]通过研究岩体由于强度和应力引起的损伤,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关键点处于应力状态进行分析,揭示损伤特征以及分布特征。

上述文献主要针对引水隧洞岩体的损失情况进行分析,但未对节理塑性区特征规律进行研究,也未对隧洞形状进行模拟研究。本文以某项目引水隧洞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摩尔-库仑准则,推导出计算公式并对参数的推理、塑性区范围的预测及原因进行分析,为我国引水隧洞节理裂隙塑性区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2 塑性区理论

2.1 工程概况

某项目引水隧洞所在地区为多地震带,且地势较高。引水隧洞需通过18 km的山区地带,地带沿线山势险峻,穿越多片山区,且山体多为裸露边坡,河谷狭窄,地势险翘,因此选择岩体较硬且不是破碎状态的地区为主。采用水压裂碎法测量引水隧洞的应力情况,各孔岩体厚度为560 m。相应桩号上设置3个钻孔,分别为K1、K2和K3,3个钻孔的布置情况见表1。

表1 K1、K2和K3布置情况

2.2 判别标准

由屈服准则相关理论可知,微元体荷载作用的应力情况见图1。通过应力莫尔圆可以画出其应力状态,见图2。

图1 应力情况

图2 莫尔圆

抗剪强度一般由应力莫尔圆的状态示意,其主要公式为:

τ=c+σtanφ

(1)

式中:c为黏聚力;φ为内摩擦角。

从图2不难发现,其中有相交、相切、相离,这些表示不同的应力状态。由于微元体达到其抗剪强度时,就会处于破裂状态。因此,应力莫尔圆的相切和相离是较为合理的状态。而对于相交状态,由于微元体会破裂,因此为塑性状态。其具体公式为:

(2)

(3)

式中:c、φ分别为岩体固有的性质。其强度为塑性状态,需通过解析运算或者数值模拟得到主应力值,并通过这些值判断其状态。

对于岩体塑性区域范围预测,可以得出其基本公式。其中,假设引水隧洞的长度为无限长,且其它岩土为理论状态,由此推算出引水隧洞的塑性区范围为:

(4)

式中:p0、R0分别为深部圆形隧洞竖向荷载和圆形隧洞半径。

3 计算模型

3.1 计算参数

采用三维离散元软件,通过数值模拟建立引水隧洞三维模型。以某地的应力测试结果以及对其地质的勘察情况,建立40 m×40 m×40 m的三维模型,设置其基本形状,截面节理分布模型见图3。

图3 引水隧道截面节理分布模型

图3中,引水隧洞宽4.6 m,高5.3 m,在模型4个侧向边界增加水平固定位移约束,在其下边界有固定的位移约束,在垂直方向施加11 MPa的应力强度。采用M-C屈服准则为主,建立模型。引水隧洞分布10个观察点,每个观察点间距为4 m。模型建立后,与Kastner计算方程(后面简称计算方程)和式(4)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若三者结果相近,则可证明理论公式的准确性。力学参数见表2,节理面参数见表3,节理组参数见表4。

表2 力学参数

表3 节理面参数

表4 节理组参数

3.2 范围预测

由3.1一节得出的数据可以发现模型的初始应力。其中,塑性区范围和半径对比见图4、图5。对于塑性区范围,以其中的上部圆形区域为研究对象。

通过图4和图5可以发现,当p0=5 000 kPa时,其周围布满均布荷载,深度为0.5 m,但均布荷载在其左右时,底板塑性区深度达到0.98 m。当p0=7 500 kPa时,其值增大40%,深度为0.7 m,且底板塑性区增加至1.1 m。当p0=10 000 kPa时,增加0.8 m。由此可以看出p0,值越大,分布情况越均匀,深度越深。这是因为在模型附近出现应力,使其应力远小于模型的抗拉强度,由此不会产生破坏现象,但却会导致应力分布极不均匀;当应力增大,超过其抗拉强度,则出现破坏。面积参数对比见图6。

图4 塑性区范围

图5 半径对比关系图

图6 面积参数对比关系图

由图6可知,式(4)的计算得出的塑性区面积参数要远弱于其他方式,这说明本文公式计算参数为塑性区面积参数的低数值提供了参考。其中,数值模拟出的塑性区面积参数值的结果最好,一直优于其他参数形式。由图6可知,式(4)的计算结果随初始应力变化,但变化的较为缓慢,在10MPa时,其值与方程计算和数值模拟相差巨大。总体而言,无论是数值模拟还是方程计算或者式(4)计算,其塑性区面积参数都与初始应力呈正相关。

3.3 因素分析

在地应力场中,通过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定义为侧压力系数,其对引水隧洞岩体的破坏情况主要是在开挖之后导致的。由截面节理分布图(图3)可知,在该处分布有两组节理在往深处拓展,各方向塑性区范围均增加,尤其当有节理面分布情况在左侧或者底部时,塑性区形状近似矩形。

关于构造节理对岩体塑性区的影响研究,模式与上述一致,参数相同。首先进行开挖模拟,同时进行有节理的模型计算,并与无节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图7。

图7 有无节理模型大小对比

由图7可知,不同监测点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对于监测点1、2、5和10,无论有无节理,其深度都是一致的。其中,监测点5深度最低,深度值为0.5 m。而对于监测点4、6、7、8和9可以发现,有节理的深度要深于无节理情况下的深度,这是因为有节理的底板塑性区范围有较大差异,尤其在交叉节理左边容易与底板处交接。通过图6可知,最深差距达到2.5 m。

对于开挖过程塑性区分布影响,分析岩体在开挖过程中与塑性区发展情况,对10个施工开挖点进行分析,见图8。

图8 开挖累积塑性区范围

由图8可知,4个施工步在开始开挖时,监测点的附近没有岩体发生塑性变化;但施工步在7以及7之后可以发现,深度不会随着监测点的变化而变化。所有监测点的施工步在第6时,其塑性范围的变化趋于稳定,并且不会随着施工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施工步为第6时,就可以判定其趋于稳定,且监测点6的范围变化最大,而监测点1的变化范围最小。由此可以分析,对于监测点而言,当其值在最中间时,其变化范围最大。

4 结 论

1) 通过应力莫尔圆公式,可以在假设情况下,算出引水隧洞的塑性区范围情况公式。

2)p0值越大,其分布情况越均匀,并且其深度越深。模型附近出现应力,应力小于抗拉强度时,岩体不会产生破坏现象;当应力增大,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则岩体出现破坏。

3) 无论是数值模拟还是方程计算或者式(4)计算,其塑性区面积参数都与初始应力呈正相关,并且数值模拟计算的塑性区面积参数最大。

4) 有无节理,对于一些监测点的值影响不大,但对于一些情况则有较大差距,并且有节理的深度要大于无节理情况下的深度。

5) 由此可以分析,对于监测点而言,当其值在最中间时,其变化范围最大;当施工步在6时,其塑性区范围趋于稳定;当施工步达到4时,其值都是一致,并未发生塑性变化。

猜你喜欢

节理隧洞塑性
水利工程隧洞开挖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含节理岩体爆破过程中应力波传播与裂纹扩展的数值研究1)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浅谈“塑性力学”教学中的Lode应力参数拓展
张开型节理角度和长度对类岩石材料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中小型隧洞混凝土衬砌地下水处理方式研究
充填节理岩体中应力波传播特性研究
隧洞止水带安装质量控制探讨
隧洞洞内施工控制测量技术浅析
顺倾节理边坡开挖软材料模型实验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