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进展、热点及趋势
——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12-02萨娅哈提卡马力别克洪少华
萨娅哈提·卡马力别克 洪少华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一、引 言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得媒介传播内容愈发多元、重要,而跨文化传播因与国家发展密切相连,成为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目前,学者们围绕跨文化传播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但是,对国内相关文献的系统性梳理与总结相对较少,代表性研究有:2017年,陈辉、陈力丹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75-2015年间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题录数据为对象,梳理了外文期刊上有关跨文化传播的研究[2];2019年,史兴松等对近十年SSCI期刊收录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3]。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梳理了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与演进态势,力图呈现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知识建设的整体情况,对后续研究者提供总结性的参考和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 (含扩展版)作为数据来源,以“跨文化传播”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获得了符合条件的文献共计1132条。经过剔除书评、资讯、新闻报道等非学术论文以及重复和无作者的文献后,最终获得有效文献共1110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作为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ite Space软件可以对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和大数据的计量分析,为追踪研究热点提供了客观性、科学性较强的量化工具,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探寻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本文选择Cite Space 5.8.R1软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三、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脉络分析
(一)发文量分析
本文通过统计每年的文献数量,绘制了1992-2021年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发文的时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1992-2021年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其发文量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1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发文量时间分布图
第一阶段:萌芽期 (1992-1999年)。1990年,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得以恢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也逐渐恢复;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协助中央统一外宣战略是当时对外传播的任务。这一时期,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发文量较少,年平均发文量在3篇左右。
第二阶段:爆发期 (2000-2017年)。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这一文化建设方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相关文献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发文量为14篇,在2017年达到发文量顶峰,峰值为104篇,这表明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第三阶段:回落期 (2018-2021年)。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了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推动了中国对外传播机构与体制建设,是加速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格局进程的重要举措。这一时期,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文数量有所回落,但是,研究热度不减,年均发文量保持在89篇左右。
(二)发文作者分析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能够反映某一领域内学者们的发文与合作情况,本文通过对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进行作者共现分析,得到了图2所示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节点数量为447个,但是,节点间的连线仅有92条,网络密度仅为0.0009,这表明该领域内各学者间的联系较少,多为独立发文或个别学者间的合作,更大范围的学术合作较为缺乏。
图2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发文数量和文献被引频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者们在某一领域内的学术贡献程度与学术影响力。本文通过进一步统计发文数量排名前20的作者及其被引频次情况,得到发文数量大于5篇的学者有5位,分别为单波、肖珺、姜飞、孙英春、刘阳;单波、姜飞、肖珺等学者的总被引频次均超过170次;单波、陈力丹、秦志希等学者的篇均被引频次均超过30次。综合来看,单波、姜飞、肖珺、陈力丹等学者是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高产和高被引作者,在学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三)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机构的共现知识图谱能体现该领域学术共同体的合作及学术研究网络的发展状况[4]。本文通过构建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发文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发现节点数量较少 (395个),节点间连线也较少 (115条),整体网络密度较低 (仅为0.0015)。这表明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机构较为分散,不仅跨机构的合作较少,各机构间的联系也较弱,大多是同一机构内部的合作,暂未形成具有规模的学术研究合作网络。
图3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本文通过统计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发文量≧10篇的机构及其发文量,得到发文量大于20篇的机构仅有4家,分别为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它们是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高产机构;从发文机构的类型来看,主要的发文机构为高等院校。这表明该领域的发文机构类型较为单一,并且,以高等院校为主,缺乏企业、研究院等非高校主体的参与。
四、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高频关键词是文献数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能较好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与热点问题[5]。本文通过关键词分析,得到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有127个,共出现了1379次,其中,出现频次不小于5次的关键词有27个,出现了1172次,在所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中占比84.99%,故将这27个词界定为高频词。并且,节点的中心度越高,该节点对其它节点的影响越大。
统计发现,“跨文化研究”“文化传播”“跨文化”“一带一路”“国家形象”“全球化”等词的出现频次大于15次,是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由统计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可知,“跨文化研究”“文化传播”“全球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是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综合来看,“跨文化研究”“文化传播”“跨文化”“全球化”等是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核心研究问题,文化差异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可知,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从“跨文化”“全球化”“文化差异”“文化传播”“文化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社会文化背景”等主题开展了丰富的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题呈碎片化形态。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可直观地反映研究主题,而高频关键词能有效识别和描述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6]。聚类分析是确定热点主题的主要方法,Cite 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聚类功能有助于探寻某一领域内的热点主题。本文以1年为时间切片,选取Top 5%的阈值设定方法,利用最小生成树算法(MST)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7个聚类主题,包括129个节点、181条连线,网络密度值 (Density)为0.0219。
由图5可知,7个聚类主题分别为“跨文化传播”“文化传播”“传播效果”“文化传播策略”“跨文化”“国家形象”“文化传播研究”,是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图5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五、国内跨文化传播前沿演进分析
Cite Space软件的爆发性检测功能可以检测出在某一阶段突然出现或频率突增的关键词,从而更好地呈现研究主题的演变态势,并显示出特定阶段学界研究的聚焦点。本文根据研究样本,得到图6所示的突现词知识图谱。
图6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热点演进知识图谱
由图6可知,1992-2021年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突现词有25个,依据突现词出现的时间,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2012年,这一时期的突现词为“文化传播”“全球化”“文化传播学”“文化冲突”等。其中,“文化传播”与“全球化”的突现强度较大,分别为5.33和4.26;“全球化”的持续时间较长 (2005-2010年)。这一时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基础理论成为了热点研究问题。
第二阶段:2013-2015年,这一时期的突现词为“中国电影”“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文化差异”“好莱坞电影”等。其中,“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电影”的突现强度较大,分别为2.58和2.42;“好莱坞电影”的持续时间较长 (2014-2018年)。这一时期,国内学者们对中外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问题的关注度较高。
第三阶段:2016-2021年,这一时期的突现词为“英语新闻”“传播策略”“一带一路”“孔子学院”“国家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其中,“一带一路”的突现强度较大,为8.05,突现时间跨度为2017-2021年。这一时期,随着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家形象和对外文化输出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开展了文献计量分析,系统梳理了1992-2021年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研究发现:第一,研究进展方面,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萌芽期”“爆发期”“回落期”三个阶段,目前仍然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同时,发文期刊、机构较为分散,各机构、学者间的合作较少。第二,研究热点方面,“跨文化”“文化传播”“文化差异”“全球化”“文化传播策略”“传播效果”“国家形象”等是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热点主题,整体研究呈碎片化形态,研究议题多聚焦于国际传播方向,内容泛化,未形成体系化研究。第三,研究趋势方面,国内跨文化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 (2004-2012年)、中外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 (2013-2015年)、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研究 (2017-2021年)。
回顾前人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复杂演变阶段,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因此,笔者大胆而谨慎地认为,未来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必将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