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22-12-02刘俊辰
刘俊辰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科与法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性
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不仅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还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开发清洁、高效、绿色、环保节能技术,能够满足工业、农业、牧业及人们生活所需,是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动社会经济绿色、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另外,新科技革命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十四五”期间,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创新要素自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将更加强劲,同时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为我国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开辟新篇章。
2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和社会的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重重,同时绿色发展带来的机遇无限,以下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双碳给社会带来的机遇。
2.1 倒逼改革和城市的绿色升级
全面推进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这是在2035年远景及“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然而,在碳中和愿景目标中,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双碳目标对二氧化碳的规制从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目标。究其原因,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中,以高碳重化工业为主,高碳化石能源在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两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极其严重。由此可以看出,双碳愿景目标是在倒逼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和结构改革。
2.2 重构城市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我国城市发展中呈现固定化的发展特性,虽然有的城市在研究绿色低碳发展格局,城市建设由“高碳发展”逐步转向“低碳发展”,但是从整体来看,低碳绿色发展以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发展规律呈递减趋势,这种情况对我国城市的绿色发展进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为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城市发展新格局重构的最佳时机。
2.3 提高城市绿色竞争力
在双碳的愿景目标下,城市发展中的脱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发展的重要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人才、资金、科技水平、研发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专利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引进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以占领双碳理论及实践的制高点,为城市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提高城市绿色竞争力。
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在实现双碳愿景目标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以下从五个方面提出了经济社会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3.1 供给短缺,经济转型压力显现
现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程度明显,在实现双碳愿景目标的过程中,“土木钢石”的经济结构持续升温,给我国城市经济转型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未来发展中,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仍需较大的投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努力,为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9.8亿吨标煤和52.4亿吨标煤,以年为单位,消费总量具有明显的增长态势,预测到203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0亿吨标煤。
3.2 能源消费依赖煤炭仍处于高位,能源转型难度较大
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仍旧以57%的占比稳居高位,即便这个比例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预计到双碳目标实现的2060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约17%。假设油气资源占比为30%,50%以上的能源消费则由非化石能源补齐,如风光电和核电等。按照到2060年的全国能源消费能量65亿吨标煤测算,非化石能源供给要在大于等于32.5吨标煤的范围,相较2020年的7.5亿吨高出了3倍之多。然而在能源转型中仍旧存在着问题,如能源过渡、体制问题等,非化石能源的过渡和转换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风能、光能的发电过程持续性不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间歇,对电网企业而言,电网调峰成本会上升,所以电网接纳绿色能源的积极性始终不高。第二,为了确保煤电企业的发展,有的地方城市中出现了风光能发电机组小时数偏少的问题,而弃风光发电的现象也存在。虽然各级政府对其进行了干预,弃风光发电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是在一些地区仍存在着严重的弃风光发电现象,如青海、蒙西等,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21年第一季度青海、蒙西地区弃风弃光量对比
3.3 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带来的挑战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实现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假设目标实现,而风能和光伏发电在此能源消费中占比仅10%,如果再加水电的4亿吨左右,则风能发电、光伏发电、水电三者合计占比就在16%~18%,这个比例离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的占比25%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靠核电进行补充。截至2022年6月,我国运核电机组是54台,总装机容量为5578万千瓦,在建及核准核电机组也有23台,预计到 2035 年,中国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达到 10%。
3.4 低碳技术创新难度大
低碳技术创新对能源的转型,能效效率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现实情况下,低碳技术创新自身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大量的资金投入、较长的回报期、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等。在近两年的节能减排目标中,能源转型和低碳技术创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之前,重视能源转型、低碳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低碳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政策的相关支持,但现阶段碳价区间对低碳技术创新形成的经济激励远远不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对8个重点碳市场的试点调查中发现,碳市场的碳价基本保持在20~40元/吨的范围,因此从上述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出,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较大。
3.5 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着严峻考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实现碳达峰都是在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之后,而中国是在人均GDP刚到1万美元时,就要面临碳达峰的考验。另外,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周期有55年左右,而中国实现这个目标只有30年,因此中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走一条高效的碳减排道路。
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可行性路径
4.1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少地用化石能源,推动碳循环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油、气等原材料的利用率,使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扩大清洁能源的开发规模,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并有序地发展核电;积极构造特高压骨干网架,为零碳能源优化配置平台的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构建以电能替代的消费体系
在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中,积极构建以电能为基础的消费系统,并将其逐渐渗透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方面,利用能源环节的电气化,实现社会经济的脱碳发展。
4.3 全面提升能效,实现产业升级
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要不断引导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以最终实现绿色和低碳的发展,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体系。另外,构建一条科学、完善的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链,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布局,对低碳、零碳能源进行研发,逐渐形成绿色、低碳、集约化能源的生产,发挥能源的最大化效益。
4.4 积极探索零碳、绿色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零碳城市的过程中,要从生活、生产、交通、消费各个方面普及低碳和零碳,打造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绿色清洁能源、环保消费、绿色出行等,逐渐形成绿色、零碳、可持续循环的社会发展模式。
4.5 实现生态治理的系统发展
在构建能源互联平台的基础上,要与自然发展的理念相结合,通过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自然的增汇能力,并做到零排放,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6 加大负排放技术的研发力度
积极研发多样化、多元化的负排放技术,何为负排放技术,即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移除的技术,此技术也可称为碳移除技术。利用碳移除的不同原理内容,可以将负排放技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生物过程的负排放技术和基于化学手段的负排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