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的摄食管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2-12-02林容杏翁宝莹胡仪燕郑美爱黄琦娟
林容杏,翁宝莹,胡仪燕,郑美爱,黄琦娟
(台山市人民医院内科,广东 台山 529200)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不断增高,其中脑卒中是发病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除较高的发病率外,高致残率、高致死率也是脑卒中的主要特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1]。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51% ~73%。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具体表现为进食期间发生呛咳、误吸等,增加了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的预后[2]。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是通过评估不同黏度和不同容积食物对患者进食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的影响,进而科学地判断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高灵敏度的饮食方案,一方面可以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营养干预措施,另一方面还能对其吞咽功能障碍进行有效评估,及时判断其误吸的发生风险[3]。但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在我国临床上尚未做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关于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尚在不断研究阶段。在此种背景下,本研究将我院2021 年4 月至2022 年1 月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评价基于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的摄食管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4 月至2022 年1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60 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4],伴有吞咽障碍;2)基础资料和诊疗信息完善,入院时神志清醒;3)对研究内容知晓,在自愿的前提下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病例排除标准:1)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2)明确无法经口进食;3)入院时伴有肺部感染、发热等;4)患有重症肌无力、喉癌等其他影响吞咽功能的疾病;5)合并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探讨组和常模组,各30 例。探讨组中有男18 例(占比60.00%),女12 例(占比40.00%);年龄48 ~75 岁,平均(58.92±4.23)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4 例(占比80.00%),脑出血6 例(占比20.00%)。常模组中有男16 例(占比53.33%),女14 例(占比46.67%);年龄46 ~77 岁,平均(58.98±4.7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2 例(占比73.33%),脑出血8 例(占比26.67%)。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模组给予常规饮食管理:让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进食,充分尊重其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为患者选择柄粗且长、边缘钝厚、量约5 ~10mL 的匙羹进食,并选择有一定黏性且密度均匀的糊状食物。进食时,尽量让患者保持坐位,若无法保持坐位则取30°仰卧位,以利于形成吞咽动作。进食时保持匀速,避免两次进食的食物在口中重叠。喂食后及时清理患者的口腔残留物,避免发生误吸,同时加强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探讨组实施基于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的摄食管理: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将头部保持正中位,稍微前屈,用枕头垫起偏瘫侧的肩部。试验者站在患者的健侧,先用糖浆样水剂进行测试,黏度为51 ~350cp,每次的吞咽剂量保持从少到多的原则,吞咽剂量分别是5mL、10mL、20mL。如果患者无明显误吸症状,则完成糖浆样试剂的各次试验后再用水作为试剂,黏度需要在50cp 以下,试验步骤相同,最后用布丁状试剂进行试验,黏度在1750cp 以上。在测试的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有呛咳、音质是否有变化、血氧饱和度是否下降5%,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项情况,则判定有误吸风险。根据测试结果,确定食物的黏度,并规范一口量,制定误吸风险告知书,详细介绍误吸的风险,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到预防误吸的工作中,增强防范意识。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误吸的发生情况,计算比较其误吸的发生率。2)记录两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情况,计算比较其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3)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对两组的吞咽功能障碍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工具为中文版吞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量表(Eating Disorders Quality of Life,EDQoL)[5]。该量表的总评分范围为25 ~125 分,所得分数越接近125 分说明患者因吞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中涉及的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处理数据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26.0,在对比均数± 标准差(±s)类计量资料时采取的检验方法是t检验,在对比例数/ 百分比类的计数资料时采取的检验方法是χ² 检验,若最终所得统计值(P)小于0.05,则说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误吸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后,探讨组误吸的发生率为6.67%,常模组误吸的发生率为26.67%。干预后,与常模组相比,探讨组误吸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误吸发生率的比较
2.2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后,探讨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33%,常模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20.00%。干预后,与常模组相比,探讨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干预后两组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比较
2.3 干预前后两组EDQoL 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EDQoL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EDQoL 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探讨组的EDQoL 评分低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EDQoL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3 干预前后两组EDQoL 评分的比较(分,± s)
组别 EDQoL 评分 t 值 P 值干预前 干预后探讨组(n=30) 97.48±5.23 64.23±6.18 22.495 <0.001常模组(n=30) 98.14±5.02 85.56±5.37 9.373 <0.001 t 值 0.498 14.269 P 值 0.619 <0.00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脑血管疾病,也是导致中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类型[6]。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无法正常咀嚼,舌运动功能下降,无法正常进食,甚至易将食物送至喉口,造成误吸,进而增加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8]。此外,脑卒中患者由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可导致食欲逐渐消退,若不能及时补充营养,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同样危及患者的生命。以往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但此种评估方式的特异度较低,实施洼田饮水试验后多对患者实施常规饮食管理,在选择食物种类和进食方式上缺乏科学性,易导致患者发生误吸。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是评估患者是否可以安全吞咽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改进进食方式来确保患者可以安全进食,而食物的改进也是治疗吞咽障碍的基础,通过改变食物的形态或黏度,来增强患者的吞咽能力,提高吞咽效率[9-10]。本次研究对比了常规饮食管理与基于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的摄食管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产生的影响,从本次研究结果上来看,基于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实施摄食管理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其误吸的发生率为6.67%,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33%,这与实施常规饮食管理的常模组患者的26.67% 和20.0% 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先进行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再实施摄食管理更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和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干预后的EDQoL 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探讨组的EDQoL 评分低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运用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更有利于对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风险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饮食指导,减少鼻胃管的留置,从而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提高其生存质量。此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会厌软骨关闭,导致气道功能下降,患者在吞咽液体的过程中气道关闭速度减慢,使食物的黏稠度增加[11],这不仅会导致食物从口腔流入到咽部的速度减慢,同时也会降低隐性误吸的发生风险。根据患者的容积-黏度吞咽试验结果,为其选择黏度适宜、一口量的喂养方法,通过食物的黏稠度精准确定食量,可有效降低经口进食引发的误吸、吸入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而言,只有选择正确的、合理的食物种类和进食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诱发吞咽反射,诱导吞咽动作,从而锻炼患者的口部和咽部相关肌群,逐渐恢复吞咽功能[12]。
综上所述,基于容积- 黏度吞咽试验的摄食管理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误吸和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加快机体的康复速度,在临床上具有进一步应用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