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发病危险因素的探究
2022-12-02江华,姚斐
江 华,姚 斐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2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IBD 的发病率在全球逐年上升,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IBD 是由遗传、环境、肠道菌群失衡、肠上皮屏障缺陷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导致肠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应答引起的炎性疾病[2-3]。本文探讨IBD 发病的危险因素,旨在为IBD 高危人群的预防及IBD 患者的治疗干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IBD 患者分为UC 组和CD 组两大组;将UC 组和CD 组按照年龄阶段分为青年组(18 ~35 岁)、中年组(36 ~60 岁)和老年组(60 岁以上),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为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 年,北京)》诊断标准者,年龄均大于18 岁。排除标准:IBD 诊断不明确及其他类型的肠道疾病患者;病史资料不全的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4]。
1.2 调查问卷
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索相关文献,针对IBD患者可能存在的发病危险因素提出相关问题生成问卷(问卷的形成过程:先将提出的相关问题罗列出来形成Word 文档,形成初稿,经过为期1 周的考量和推敲,经科室IBD 专业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进行相关问题的添加和细节的修改,形成终稿。然后将每个问题按照相关格式填写于问卷星APP 上,最终形成一份有43 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先期问卷发放给确诊为IBD 的志愿者患者。根据反馈信息加以修正,最终定稿。
1.3 收集资料
获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将问卷星调查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并指导填写,确保正确填写问卷。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软件和Logistic 法对所得配对资料进行统计和回归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选取193 例在无锡市人民医院确诊为IBD 的患者,其中UC 患者57 例,CD 患者136 例;其中男性患者115 例,女性患者78 例。两组IBD 患者大多为年龄18 ~60 岁的青年和中年人,占总人数的91.2%;病史多集中于1 ~10 年,占总人数的78.8% ;近五年居住地多集中于城市,占总人数的62.2%;多为已婚人士,占总人数的76.2%。
2.2 UC 发病危险因素
57 例被确诊为UC 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数据(表1)显示,各组间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产生疲劳的感觉、睡眠时间的改变情况及情绪的波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茶情况,喝牛奶情况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青年人,还是中年人以及老年人,他们的发病与职业性质为脑力劳动者和脑体混合劳动者、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病前一年有疲劳的感觉及睡眠时间比之前减少25%、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其中,青年人和中年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老年人则以脑体混合劳动者为主;青年人与中年人有较明显的情绪因素影响着他们的病情发展,老年人的情绪因素表现得并不是十分明显;除此之外,在一些生活习惯方面,青年人、中年人及老年人有着不同之处,青年人和中年人大多数会偶尔喝牛奶,但老年人大多数不喜欢喝牛奶;在饮食习惯方面,三组患者也表现着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三组成员都以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为主,不同的是,青年人大多数偏好刺激性食物,中年人偏好高脂高糖饮食。因此职业性质为脑力劳动者,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病前一年有疲劳的感觉以及睡眠时间比之前减少25%,偶尔饮茶,偶尔喝牛奶和不健康的饮食对于青中年人UC 的诱发更加明显,而老年人诱发UC 的因素为职业性质为脑体混合劳动者,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病前一年有疲劳的感觉以及睡眠时间比之前减少25%。
表1 对疑似UC 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
2.2 CD 发病危险因素
136 例被确诊为CD 患者的单因素分析数据(表2)显示,各组间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产生疲劳的感觉、睡眠时间的改变情况及情绪的波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茶情况,喝牛奶情况,喝咖啡情况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的发病与患者的职业性质为脑力劳动者,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病前一年有疲劳的感觉以及睡眠时间比之前减少25%,发病前一年有情绪的波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其中,相较于老年人而言,青年人和中年人中有情绪波动者较多,并且情绪波动的频率较高。在生活习惯方面,这三组患者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也较明显,就饮酒这一因素而言,青年人和老年人大多不饮酒,而中年人中饮酒者较多;青年人喜欢偶尔喝咖啡,缓解疲劳,而大部分中年人及老年人则从不饮用咖啡;在饮食习惯方面,三组患者所体现的饮食偏好有着异同之处,三组成员饮食习惯以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但青年人多数偏好刺激性、高脂、高糖、冷冻食物,中年人偏好高脂、高糖、粗纤维食物,老年人偏好粗纤维的食物。搜集的信息显示,诱发青年患者发生CD 的因素有职业性质为脑力劳动者,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病前一年有疲劳的感觉以及睡眠时间比之前减少25%,发病前一年有情绪的波动,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诱发中年患者发生CD 的因素有居住在城市,职业性质为脑力劳动者,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病前一年有疲劳的感觉以及睡眠时间比之前减少25%,发病前一年有情绪的波动,不吸烟,饮酒、饮茶,偶尔喝牛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而诱发老年患者发生CD 的因素有居住在城市,职业性质为脑力劳动者,发病前一年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发病前一年有疲劳的感觉以及睡眠时间比之前减少25%,个人的生活习惯和不良的饮食习惯。
表2 对可能与CD 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
2.3 IBD 发病危险因素
调查问卷研究显示,IBD 患者多为18 ~60 岁的青年和中年人。IBD 患者多居住于城市,大多为脑力劳动者和脑体混合劳动者,饮食偏好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高脂食物、高糖食物等,但他们并没有吸烟的嗜好。最为明显的诱发IBD 的危险因素是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导致他们睡眠的异常和情绪上的波动。其次,喝牛奶、饮茶、喝咖啡等生活习惯对于IBD 的诱发可能性较低,但可能是潜在的诱发因素。IBD 的发病危险因素与居住在城市、职业性质为脑力劳动和脑体混合劳动者的生活带来的压力、睡眠情况的异常、发病前一年情绪出现波动、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危险因素人数占比见表3。
表3 诱导IBD 发病的可能因素分析表
3 讨论
IBD 是一种特殊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CD 和UC。在IBD 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之下,如何预防IBD 的发生和控制IBD 的再发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次研究旨在探讨IBD 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能有效地预防及降低IBD 的复发率提供指导。本次研究将IBD患者分为UC 和CD 两大组,再将这两大组的患者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等亚组,并就各种可能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IBD 患者的职业性质,发病前一年的压力、有疲劳的感觉、有情绪波动,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IBD 发病的危险因素。在饮食习惯的调查研究中,UC 和CD 所有年龄阶段的患者都会食用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患有UC 和CD 的中年患者偏好高脂食物、高糖食物,患有UC 和CD 的老年患者偏好粗纤维食物,患有UC 的青年患者和中年患者偏好刺激性食物,患有CD 的青年患者偏好生食、冷冻、海鲜食物。就此研究的总体而言,食用高糖、高脂、辛辣刺激的食物对UC 和CD 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偏好生食、冷冻、海鲜食物的患者占据少数,无法看出其对于IBD 发病产生的影响。相关研究中表明,IBD 患者食用海鲜类高蛋白的食物对IBD 的复发有较大的影响。有报道称,富含蛋白的饮食方式与UC 的发病密切相关[5]。同时有关地方性饮食和全球IBD 发病率的综合性研究显示,动物制品、奶油等高蛋白食物的消耗量增加与CD 发病率升高存在显著关联[6-7]。但本研究结果与该项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原因是:1)与本研究所采集的样本数据有地区集中性有关,大多数患者来自无锡本地,在饮食习惯上无法体现出较大的差异。2)与本次研究中未对高蛋白食物作出详细的调查。3)大多数青年患者偏好食用海鲜,中年和老年患者则对于海鲜并不偏爱,本研究中UC 和CD 患者中,青年患者人数少于中年和老年患者的总和。因此,食用海鲜类高蛋白食物对IBD 复发产生的影响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调查。本次研究针对IBD 患者是否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展开调查,但193 例患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0 例IBD 患者有长期服用某种药物的习惯,有7 例患者有长期服用抗生素的习惯,6 例患者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由于样本量较小,均无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表明,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等对于IBD 有影响[8]。有越来越多的结果显示应用广谱抗生素利福昔明或联合应用抗生素对治疗UC 有效,已有研究表明抗生素治疗CD 患者有效,根据多位专家意见,应用抗生素治疗CD 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或联合免疫抑制是较合理的治疗手段[9]。但在本研究中,并未充分体现出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等对于IBD 的影响。原因在于本次研究调查中,大多数患者并无长期服用某种药物的习惯,导致样本数据量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为此可作为单独研究要点探究长期服用抗生素、非甾体类药物对IBD 是否存在诱导作用以及其对于IBD 产生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吸烟对于IBD 是否具有诱导作用这一因素也作出了调查,但无论是UC 患者还是CD 患者,在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的数据分析中,不吸烟的人数多于吸烟的人数,由此得出不吸烟对IBD 的诱发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有研究指出,吸烟对于UC 和CD 的影响不尽相同,吸烟可能对UC 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5],对CD 而言,吸烟则是一个诱导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吸烟可促进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发生改变,从而使遗传学上的易感人群发病。本研究的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原因如下:1)数据分析显示,不吸烟的人数比例占据多数,将研究的重心偏移向不吸烟对于IBD所产生的影响,忽略了吸烟对于IBD 所产生的正性和负性的相关影响。2)本研究对于不吸烟的定义较为狭窄,统一认为是不主动吸烟和已经戒烟的患者,但不吸烟的患者很可能存在被动吸烟的可能。研究表明,未成年患者和成年患者吸二手烟会对诱发CD 产生影响,未成年患者吸二手烟会对UC 的诱发产生影响[10]。为此,吸烟与否对于UC 和CD 是否具有诱导作用还需对于吸烟这一因素作更进一步的探索。此次研究中,针对饮食的地点及形式亦作出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以居家和单位食堂就餐为主,酒店等其他饮食地点就餐者占据少数,但有研究表明大多数IBD 患者多数以外卖为主要的饮食,与本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原因在于:1)调查中显示的是患者发病前一年的就餐地点,但如果就餐地点对于诱导IBD 的发病时间有更长的潜伏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2)本研究所采集的样本中大多数患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饮食逐渐有了较强的意识,在饮食上很少会选择外卖。本次研究样本容量较小,三组病例数据信息参差不齐,因此,为得到更有意义的研究结果,需对三组病例患者的病史采集样本进一步扩大并进行数据的有效筛选,对患者做好长期随访工作,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程与治疗过程,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为高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结论
IBD 病程长,病情发展反反复复,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IBD 的发病危险因素一直以来都是消化系统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有些研究显示,对IBD 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EIM)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11]。对于EIM 的全面认识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诊断IBD 及相关的EIM 早期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针对网上发布的调查问卷,对28 种可能的IBD 发病诱导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表明:职业性质,发病前一年的压力、有疲劳的感觉、有情绪波动,个人的生活习惯( 喝牛奶、饮茶、喝咖啡、饮酒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高糖、高脂、辛辣刺激等) 可能是IBD 发病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诱导IBD 发生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可避免病情再复发,改善IBD 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