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往开来 为我国物理教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庆祝《物理通报》重新出版40周年

2022-12-02本刊编辑部

物理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物理中学物理思政

本刊编辑部

《物理通报》创刊于1951年,是新中国建国后最早创办的物理类期刊之一,受到广大物理教师及相关人员喜爱.“文革”导致《物理通报》停刊16年.1982年,在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的热情鼓励及广大物理教师的大力支持下,《物理通报》重新出版.目前已发展成一本以物理教学研究为主,横跨中学与大学(国内唯一)物理教学,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宣扬物理文化精神,推动物理教学改革,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物理学术期刊.篇幅从1982年的季刊,每期48页,发展到现在的月刊,每期160页.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决心做好有关工作,为我国物理教学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继续体现“通”的特点助力我国物理教学的全面发展

1.1 兼顾各个层次

我国物理教学包括中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与大学(大专、本科、物理专业、非物理专业)等各个层次,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层次既有不同的情况,又有相通统一的本质.横跨中学与大学的物理教学,一方面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师吸取大学物理教学的知识与方法,来提高对中学物理教学中某些疑难问题的理解,改善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物理教师做好与中学物理的衔接并从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中(往往走在大学前面)吸取经验与方法,来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效率.一个值得欣喜的情况,我刊愈来愈多的研究论文是大学与中学教师共同完成与发表的,充分体现了大中学教师互助互动、取长补短的优势.这种融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为一体的方式,对于培养物理教学论的硕士、博士生非常有好处,对于从基础上提高我国物理教学质量与水平可起到重要作用.

1.2 支持不同视角

许多人认为物理难学.新高考方案公布后,选考物理的学生大幅下降,充分说明了这种情况.物理为什么难学?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物理题涉及因素较多,难以求解;所以难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许多教师教法单一或死板,不注意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业水平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广大物理教师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本刊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为从不同视角(各类理论或学说、不同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技术的应用、物理学史的启发、物理文化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课外科技活动的功能、融入课程思政等)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比较、讨论的平台,受到广泛好评.

1.3 注意多个方面

物理教学包括多个方面:课堂、课外、理论、实践、作业、考试、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教学研究、教师进修与提高等等.这些活动与环节,既是科技,一定程度还包含艺术.只有方方面面都找到适当的、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才能全面、整体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针对这种需求,本刊除开设了基本栏目(中学物理教学、大学物理教学、实验物理教学、教育技术应用、物理学史与教学、解题思路与技巧、考试与评价研究等)外,还开设了一些特色栏目,例如“物理教学新思想,新视角”“课程改革探索与讨论”“物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竞赛与物理专题研修”“教学拓展与疑难问题解析”“物理·科学·文化”“物理教育研究与课程论”“物理与生活”等,给不同兴趣、特点、观念的作者提供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构成一个物理教学的“百花园”.这个“百花园”既培养了不同类型的物理人才,也为物理教学全面、整体发展提供丰富、有效的资源与养料.

2 推动物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2.1 宣传与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84年10月,本刊以教育部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为主题,在杭州成功地举办了“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广大物理教师中引起广泛反响.会后,我们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育科学出版社岀版).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我国物理教学从“加强双基”提升到强调“三维目标”阶段.为此,本刊发表了许多有关什么是“三维目标”,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的研究论文.例如,从科学的本质看“三维教学目标”提出的意义(钱时惕,2014年第3期);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探(蒋沛鸿,2006年第2期);高中物理学生实验要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李鸿,2006年第12期);中学物理价值观及其教学(曾志旺,2010年第12期);知识与能力并重传承和创新同行(伏森泉,2015年第10期)等.与此同时,我刊组织编写并出版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对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精神,推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2 从“三维目标”向培养“核心素养”挺进

2017年10月,在新课标尚未正式公布,但其精神开始披露的情况下,本刊编辑部在《物理通报》官网上发表了“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基本内涵”一文,对中学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分析说明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同时,在《物理通报》2018-2019年度征稿概要中,把准确领悟并落实新课标精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选稿、用稿的第一选项.接着,就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在“专论”栏发表).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比分析与教学启示(赵坚等,2018年第5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戴婷婷,2018年第7期);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肖俊,2018年第9期);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陶昌宏,2018年第10期);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深度思考“划时代发现”(褚华等,2019年第5期);物理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张雪等,2019年第11期);追溯物理本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陶汉斌,2020年第4期);核心素养视角的整合与进阶教学例析(陈伟孟等,2020年第5期);关于物理观念的思考与教学探讨(续佩君,2020年第5期);基于新课标理念的情境创设课堂教学初探(牛红标,2020年第7期);物理概念图式进阶的理论探讨(郑朝阳,2021年第4期);试论物理学科本质及独特的育人功能(陶昌宏,2021年第5期)等.

2.3 推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开展

进入21世纪,我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在全国广泛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但高校物理教学改革相对沉静.针对这种情况,2014年,本刊编辑部在“专论”栏发表了“全方位开展高校物理教学改革”一文(2014年第1期),从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物理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积极引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6个方面探讨了高校物理教学改革有关问题.接着,本刊发表了各地各类高校有关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例如,新课程视野下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策略分析(马书云等,2014年第S2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张拥军等,2015年第4期);大学物理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探析(董玉静等,2016年第2期);大学物理教学现状与改革的研究(朱巧萍等,2017年第S2期);大学物理的信息化多维教学模式探究(李育洁等,2019年第5期);从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初探大学物理教育改革(吴海娜等,2020年第5期);新工科背景下本科专业实验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王春生等,2020年第8期);依托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程永喜等,2021年第2期)等.

与此相呼应,2016年7月,本刊在保定举办了“物理教学改革学术讨论会”,中学与大学教师共聚一堂,交流并研讨我国物理教学改革共同关心的有关问题.

2.4 今后任务把物理教学改革引向纵深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新一轮的物理教学改革正在中华大地蓬勃展开.今后的任务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方案及策略.本刊将一如继往支持与推动我国物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并作出新的贡献.

3 引导创新为物理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灵魂,是高新技术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因而,本刊一直支持并引导创新,为物理教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1 支持并引导现代科学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科学技术是比较贫乏的,也就是幻灯片、投影仪、显微镜之类. 1996年,本刊邀请访美学者李世红撰写了“计算机多媒体与物理教学”系列文章,介绍了现代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新景象.1999年,受中国物理学会等的委托,我刊承办了“全国首届计算机多媒体物理教学成果评比交流大赛”,引起强烈反响.

进入新世纪,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需求,我们扩充了对科学技术在教育事业应用的理解,提出了“教育技术”这个名词并把它定义为(见本刊投稿指南):凡对教与学及其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手段,均称为教育技术.2010年,本刊设立了“教育技术应用”新栏目,先后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MATLAB软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朱国强,2014年第4期);物理微课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和晓东等,2015年第11期);浅谈智能手机同屏功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虞艳美,2017年第12期);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教学改革实践(胡志鹏等,2019年第6期);云计算时代的多样化作业开展策略(廖洁铭,2020年第1期);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讨论(肖文波等,2021年第1期);来路与进路:5G时代物理实验教学新样态(郭庆等,2021年第2期).

除了重视高新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外,还支持并鼓励运用现代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横断科学等)及学说来处理物理教学中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例如,学习心理学视域中“好课”的主要特点及其研究(马亚鹏,2018年第5期);服务学习理论在物理师范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杨雄珍等,2016年第7期);用陈述化语言表达程序性知识的策略学习(汪欣,2018年第11期);浅谈通过元认知提升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杜应银等,2017年第3期);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自组织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程敏熙等,2018年第7期);基于协同学视角,探究物理观念培养(姚鸿栋,2018年第8期);STEM活动教学对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价值探讨(梁沛林,2018年第12期);现象学视角下5E模式在物理课堂中的教学探索(普丽华,2021年第1期);HPS教学模式在物理学史教学中的应用(保永亮等,2021年第3期);TPACK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保永亮等,2021年第6期).

3.2 开设“物理教学新思想、新视角”专栏

为了引导与鼓励物理教学中的创新,从2010年开始,本刊开设“物理教学新思想、新视角”专栏,专门介绍国内外在物理教学领域的新思想、新视角、新举措、新方法等,特别是国内教学集体或个人从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已取得实效的研究成果.例如,物理课堂实践个性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索(鲍明丽,2013年第4期);思维对话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姜艳等,2013年第5期);MES学习包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浦莹,2014年第6期);高中物理微课的设计思路与制作技巧(邹樑,2017年第6期);浅析认知弹性理论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启示(于凡等,2018年第7期);提倡在科技与人文融合背景下进行中学物理教学课堂导入(王丹等,2019年第1期);学科融合教学与跨学科联合教研的探索与尝试(谷业龙,2019年第5期);物理学科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胡莹,2019年第11期);数值模拟解决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学科前沿渗透问题(关善超,2019年第12期);心智模型研究——国外物理教育研究领域的新亮点(黄政新等,2020年第1期);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架桥类比策略(申亚琴等,2020年第1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蔡东阳,2020年第3期);新课标指导下基于大观念的物理教学课例探讨(唐子怡等,2020年第11期);落实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物理课堂教学(付鹂娟等,2021年第3期);大数据下物理习题课精准教学探讨(沈旭东等,2021年第3期);国际物理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动向(陈颖怡等,2021年第4期);国际学校学业水平“校本评估”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解问鼎等,2021年第5期);基于多维体验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任虎虎,2021年第5期).

“物理教学新思想、新视角”等专栏的开设,展现了我国物理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气氛的初步形成.

3.3 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它对于提升中华各族儿女的文化素养与精神风貌有着重要作用,是提高全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关注文化品味的科学期刊,我们一直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物理教学的关系.

2004年,本刊曾报导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影响”的有关学术活动.2010年第10期,就开设“课程改革探索与讨论”“物理问题讨论”专栏,发表了“编者的话”.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简要介绍并表示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办刊的一个基本精神.此后,本刊陆续发表了一线物理教师有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成果.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物理学以及方法论的知识(熊万杰等,2011年第2期);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苑新喜等,2013年第2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物理教学的探究(万立荣,2015年第5期);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技创新能力(黄英标,2016年第8期);渗透传统文化,培养核心价值观(赵斌,2017年第8期);谈“古”论“今”,让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物理教学(贾少鹏,2019年第6期);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学智,2020年第8期);大国重器背后的传统文化及教育意义(高原等,2021年第7期).

3.4 引入“物理文化”概念并支持相关研究

1991年第7期,《物理通报》发表了物理教育学家G.Holton教授等有关讨论“物理文化”的文章,在我国首次介绍“物理文化”概念.2003年,本刊开设了“物理文化”专栏,后又扩大为“物理·科学·文化”,成为《物理通报》一个特色栏目.发表许多讨论“物理文化”、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术论文.其中,郝柏林院士所著“物理是一种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另外,还发表了许多颇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例如:论物理教育文化背景的变化与教育观更新(解世雄,2003年第3期);物理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传承与发展(李秀燕等,2007年第2期);“物理文化”的历史脉络及现实意义(诸华,2015年第1期);将物理文化融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李阳等,2016年第6期);新形势下塑造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文化的新魅力(裴继孙等,2020年第7期);对物理特色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思考(何永健,2020年第9期);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文化的渗透途径(任巧英,2021年第7期).

3.5 支持与提倡“原始物理问题”的研究与教学实践

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可划分为“原始物理问题”与“非原始物理问题”两大类型.“原始物理问题”(或实际物理问题)指的是在自然界及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未被分解、简化的物理问题,而 “非原始物理问题”(或抽象物理问题)指的是已被简化、加工的物理问题.在通常的物理教学中,所处理的多是 “非原始物理问题”,它能满足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但难以解决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为此,有教师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引入“原始物理问题”.为此,本刊先后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有关研究成果.例如: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引入原始物理问题(侯建芳等,2006年第7期);论原始物理问题的评价价值(杜明荣,2006年第12期);原始物理问题教学的研究及教学实践(邢红军,2016年第9期);原始物理问题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途径(臧富华等,2019年第5期);物理教学应该回归原始物理问题(陈康,2020年第3期);通过原始物理问题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何述平等,2021年第5期)等.

4 “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及措施为立德树人探索新的途径与经验

4.1 响应党的号召提倡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及措施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9月27日,教育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本刊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提倡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及措施,为立德树人探索新的途径与经验.先后发表了许多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团队及个人在物理教学及有关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探讨的经验与体会之论文.例如,高中物理“学科徳育”的元素与图谱及其意义探讨(沈志辉,2020年第5期);“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刘玉洁等,2020年第10期);大学物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及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探索(杨琴等,2021年第1期);深度学习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策略研究(谷俊改等,2021年第2期);基于课堂演示实验的大学物理隐性思政教育(张伶莉等,2021年第2期);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物理课堂的综述(陈国华等,2021年第3期);“思政”元素与高中物理融合的途径探索(郭宇婧等,2021年第5期);课程思政2.0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郑晓丽等,2021年第6期);大学物理“质点的动量定理”课程思政实践(张晓乐等,2021年第7期);“材料物理导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关丽等,2021年第7期).

4.2 开设“物理教学与课程思政”专栏

从2021年第8期开始,进一步开设了“物理教学与课程思政”专栏,为广大教师有关“课程思政”研究成果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已发表的论文有: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及建议(郑艳彬等,2021年第8期);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呼和满都拉等,2021年第8期);高中物理学科思政教育研究初探(吴志刚等,2021年第8期);“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物理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张雷等,2021年第9期);医用物理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张冬梅,2021年第10期);物理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马坤,2021年第11期).

4.3 把“课程思政”研讨引向纵深发展

在本刊2022年征稿启事中,我们把在物理教学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理念及措施,为立德树人探索新的途径与经验列为首项.提出几方面的征稿内容,以推动课程思政的研讨与实施向纵深发展.

(1)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需要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对它的深刻涵义、丰富内容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结合有关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理论性的论证.期待有关研究成果出现.

(2)探讨物理学科的特点及其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从近代科学发展史来说,物理学一直处于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引领地位,对于人类文明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分析与探讨物理学科有哪些特点及其与“课程思政”有什么内在联系.以便从较高的观点,在物理教学中贯彻与实施“课程思政”.

(3)物理教学中如何贯彻与实施“课程思政”

在物理教学中贯彻与实施“课程思政”的领域很广阔,主要包括:

不同类型学校(中学、中技,普通大学、职业学院)在不同课程(物理学及相关课程)中,对“课程思政”的设计、实施,及所取得的经验与体会.要在不同专业、课程、课题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充分体现科学性与“思德性”的一致性.

根据教学不同环节(课堂、实验、线上线下、活动等)的特征,在考虑学生的心理、兴趣等情况下,探讨如何实施“课程思政”.

物理学史(特别是我国古代及近现代的科学成就)教学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

中学物理教学如何把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融合起来.

猜你喜欢

大学物理中学物理思政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物理“智慧课堂”构建探究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