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药炮制的旗帜与理念

2022-12-02张成中郑承剑

人参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炮制精华中医药

贾 丹,张成中,郑承剑,贾 敏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上海·200433)

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瑰宝。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中药材不能直接用于中医临床,须经过净制、切制、炮制成中药饮片即中药炮制后方可应用于临床。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1]。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保证中药临床疗效的必要手段和重要环节,也是中医临床用药最显著的特色之一。2006年,中药炮制技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药学、中医学、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在中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药炮制学的任务是使学生继承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提高饮片质量,制定质量标准,提高中药临床疗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药炮制不仅是一门技术、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中药与中医临床的纽带,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传承精华是中医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守正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希望所在[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主任委员贾天柱教授在2016年“雷公论坛创词”中表示,“雷公论坛,借雷公之名,行传承之实,发创新高见。依论坛之平台,解炮制之难题,扬炮制之精华”。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的推广和使用,在实践中充分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证明了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向的正确性。亦有多为炮制学者对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的提出了良好的思路和建议[4]。

传,是传递、传授的意思;承,指托着、接着、继承。中药炮制的传承即对中药炮制的技术、人才、文化、理论、应用等进行传授、继承并发扬发展的过程。中药炮制技术,最好的保护是传承。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即强调了传承。亦有学者所言:“通过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可以知史,知古人炮制之兴衰,构未来炮制之宏愿;可以明志,明古人炮制之奥妙,兴新人炮制之图腾;可以晓理,晓古人炮制之理论,解现代炮制之原理”[5]。一是因为炮制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远远超越“医”和“药”的本身;二是炮制传承有巨大的经济推广价值,只有大力提高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炮制技术的地位和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医药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因此开展中药炮制的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历史条件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或是“传男不传女、传大不传小、传内不传外”的旧习陈规束缚,大多数传统中药炮制技术陷入衰退甚至濒临失传的困境。多位学者对中药炮制的传承给出了宝贵可行的意见,炮制专家王琦归纳了“系统学习、全面掌握、继承整理、挖掘提高”的方案[6]。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发展。中药炮制只有被一代又一代所传承,才能经久不息。

传承精华。“传承”不是要求全面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去粗存精、取长补短,并进一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掘和光大其“精华”。那么何谓“精华”?笔者认为中药炮制的精华应是: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炮制理论;从业者精心细致和高超的加工炮制技术,以及值得效法弘扬的工匠精神;炮制后达到减毒、增效“以人为本”的精神核心;灿烂炮制文化的内涵及真谛;以及一代又一代中药炮制传承人和老药工。简而言之,中药炮制传承的精华即中药炮制的理论技术、文化和人才等。在中医药发展的漫长历史实践中,历代医药学家一直在探求中药炮制的本质内涵,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炮制理论和技术。如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种子和果实类药材多“逢子必炒、逢子必捣、不炒不香、不炒不散”,以及“减毒增效”“炒炭存性”“以热制寒”“酒制升提” “盐制入肾”“姜制发散”“醋制入肝”等炮制理论,皆因为准确掌握恰当的炮制技术和炮制程度,合理运用炮制方法,才能使炮制的饮片发挥最大疗效。炮制作用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内在规律,经过凝练、提升形成的独特的中药炮制理论体系,也蕴含了中药炮制技术的精髓所在。一种药通过多种炮制技术,扩展到具有不同功效主治的多种药,增加其适应症范围,从而保护了繁衍生息几千年的中华民族。

中药炮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具有特色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技术,还孕育了许多经典的专著、丰富的文化。比如,由于药材的自然资源、生活习俗、用药习惯、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具有鲜明的特色的炮制技术帮派:倡导“制虽繁,不惜工”的樟帮;“工具辅料独特、工艺取法烹饪、讲究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的建昌帮;炮制方法和辅料独具特色的京帮;以“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临江片”等特色炮制品种闻名的川帮。炮制文化的传承除了炮制理论和技术的传承,还有具有传统特色的炮制工具、饮片标本、文字资料等。中医药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深受人本思想、“和”文化、天人相应思想的感染,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中药炮制的“适度”理论体现了适度、平衡、整体、客观、动态等哲学思想;炮制帮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和”文化;“蝉翼半夏”“百刀槟榔”“云片鹿茸”“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九蒸九晒”“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等,体现的中药炮制人的仁心仁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博大精深的炮制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中药炮制得以数千年的传承,源于一代代中药炮制的传承人和一些老药工。有了人,中药炮制才有了寄托和载体。2007年,王孝涛、金世元被文化部认定为第一批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培养热爱中医药事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湛有工匠精神的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人才,是中药炮制传承的重中之重。

守正即把握事物的本质、遵循客观规律。中药炮制的“守正”在于坚定中药炮制文化与理论的自信,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注重创新目标的现实意义。守正先守初心。中药炮制者的初心本质上就是医者的初心,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言“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当存仁爱之心、自我奉献的精神,仁心仁爱,扶救众生,是每一位中药炮制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牢记“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中药炮制就是一个“修合”的过程,未必有人见证全过程,却能在临床用药中体现其价值。正是如此,中药炮制才能够历经沧桑,长盛不衰。守正还要遵循中药炮制自身发展规律。中药炮制的传承与创新首先必须尊重传统、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继承和发扬老祖宗遗留的文化和技术。近年来,由于“经济效益至上”念的影响,也给传统中药炮制产业带来不小的负面效应。对于中药炮制持续发展来说,、论是理论工艺改进、新辅料新设备使用,专业人才培养,都应以生命第一、患者第一、解决实际病患问题为出发点,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现实意义。“创新”就是梳理和强化学科主体意识,实现中药炮制理论技术与时俱进发展,是中药炮制生生不息的关键。发展中医药事业始终是中医药各学科的创新之根,也是中医药事业创新的守正指归。创新是中药炮制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有明确的学科边界和研究方向,既包含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包括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中药炮制能不能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领域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学科本身的自我审视和变革。创新也是中药炮制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传统中药炮制既是专业性极强的理论体系,也是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文化媒介,还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实用制药技艺。以传统中药炮制为主体,延展传统学术理论的研究进路,结合现代药物分析学、分子生物学、信息化等视角,创建中药炮制多元、全面、立体的文化图景,是中药炮制在全球多元化背景下转向的重要保障。围绕中药炮制存在问题,应从多方面创新炮制过程评价体系、创新炮制设备研发体系、炮制饮片流通服务体系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明炮制原理,创新炮制理论,在与其功能主治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建立饮片现代质量标准;根据临床需要改革创造饮片类型,使之便于配方调、利于煎出药力,提高疗效;创新炮制设备的研制,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劳力,提高产量,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创新中药炮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与职业技术教育观念[7]。

201 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精神贯穿始终。即唯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才能明白如何传承“精华”、如何守住“正”、如何创出“新”。“正”不守,中药炮制特色优势亦无从谈起;“新”不创,难免会背离中药临床需求大的目标。传承是基础,是为了保根;创新是动力,是为了提升。中药炮制的继承和创新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唯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传承促创新,以创新带传承,才能推动中药炮制高质量的发展,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炮制精华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我的梦想
“精华”之说欠妥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医院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