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金川区为例

2022-12-02王湘萍

山西农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攻坚农业服务

□王湘萍

(中共金昌市委党校/金昌市行政学院,甘肃 金昌 737100)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金川区按照中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充分正视全区农业农村发展中诸多突出问题,积极研究探索有效衔接着力点和实施路径。

1 现阶段金川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1.1 强化规划引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个渐进的接续过程。金川区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坚持强化顶层设计,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建立完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专责工作机制、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修改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坚持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和制定《金川区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方案》《金川区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金川区菜草畜高品质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金川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金川区2021—2025 年菜草畜百亿产业集群规划》《金川区金川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打造乡村振兴先进区谋篇布局、宏观指导。

1.2 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的基础。金川区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党组织核心地位,大力推进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稳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全覆盖,深入开展基层治理“先锋引领”基金试点,切实发挥典型的模范引领作用。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组织基础,选配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推行村“两委”正职“一肩挑”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健全完善村干部考核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1]。

1.3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乡村集体经济

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二者有机连接的必然要求。金川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各镇、各村因地制宜制订、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并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和省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管理平台,加大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力度。

各村镇与结对共建单位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大力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模式。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提升金川区农产品冷链仓储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4 实施精细化管理,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根基。金川区积极探索多维度协同推进乡村治理的新路径,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制定《金川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村庄清洁行动考评奖励办法》,出台了垃圾收运机制、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门前四包”责任制、设施设备定期维护检查制度等,并在各村普遍推广应用,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行“日常督导、月度评比、季度排名、年终考核”检查评比机制和“红黑榜”通报机制,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政策制订、实施、监督全过程。按整治成效兑现区级奖励资金,激励各村积极投入整治行动,带动群众树立“人人讲卫生、家家爱干净、家园共维护”的文明新风,掀起了人居环境整治新热潮,促使乡村振兴有序推进[2]。

2 金川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进程中的不足与短板

金川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虽然有较好的基础,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在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咨询、指导等服务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入门槛较低,监督管理、测评、退出机制不健全。各管理部门间信息还未实现共享,政策体制机制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

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薄弱,技术支撑不足。长期以来,乡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各类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并不是以生产需要为根据随时调整具体措施。乡镇推广机构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流动性大、兼职工作过多,缺少新特技术、复合型、加工贮鲜、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农民的农业技术指导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

三是农村经营性组织发展滞后,服务针对性不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金川区农村经营性组织发展迅速,但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匮乏、管理不规范、市场开拓和抗风险能力较弱、服务带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组织的服务对象仅是规模化经营主体,无法顾及小规模的农民个体。政府购买服务时确定的服务主体偏少且不全面,缺乏针对性和差异化服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营性组织的发展空间和内生动力,难以调动服务经营者的积极性。

四是乡村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物流网络覆盖不足。在调研中农业经营者普遍反映,土地流转后“五小”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但水利、道路、能源、互联网和通信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网络建设覆盖仍是乡村振兴中的薄弱环节。物流链条过短、物流成本过高、物流网点过少等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堵点问题依然突出。

五是金融服务链条短,供给不足。根据调查显示,农村经营主体融资渠道不畅通,贷款难、融资贵、满足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户普遍反映贷款门槛过高、授信额度较低、审批环节过于复杂、手续烦琐。此外,在农业保险方面,经济作物、棚室经济得不到相应的保障,保险范围较窄。

六是信息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共享不足。政府在信息平台培养相关人才、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能力不强,提供的信息服务缺乏综合集成和有效的分析,真正适合农户、为农户增收提供的有效信息较少且信息深度不够,存在着“信息污染”和虚假信息现象[3]。

七是村级“两委”建设薄弱,专业人才支撑不足。“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短板,乡村建设中农林、项目、电子商务等专业化人才紧缺,未形成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村干部的考核监管机制、乡村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村干部服务意识和综合工作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抓手,结合“十四五”规划,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综合考虑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村域发展态势,实施兴业带富工程,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

接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兜底保障等普惠性政策,做好政策机制衔接工作,切实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政策措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3.1 全面开启“党建+”模式,精准做好党建引领工作,推进组织有效衔接

一是严格遵循选任标准,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回乡知识青年等优秀队伍中推荐和选拔村干部,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发挥整体功能。

二是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村级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成为常态。

三是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抓手、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贯彻“抓基层、创特色、促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新模式,促进乡村振兴。

3.2 立足区域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主导产业,促产业发展衔接

一是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和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加强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化运行,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强化监督制约,深化“三资”管理。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聚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推动农村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健全完善农业营销体系。创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等优势。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引导合作社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

四是加大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和病虫害绿色防治工作。积极发展冷链仓储物流建设,运用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淡季入库冷藏保鲜管理的“淡存旺出”营销模式,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3 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衔接

一是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领导机构,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服务农业各类社会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切实解决农业“最后一公里”服务问题。

二是强化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服务。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网络步伐,完善规则、强化监管,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

三是培育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政府要统领、协调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当好服务主角,整合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产品购销等服务资源,重点培育一批功能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经营主体,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开展综合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四是构建农业服务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积极构建农业云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土地、电商、物流等数据库;完善服务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制度,面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精准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打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全方位投入力度,构建长效的管护体制机制,加快提档升级步伐,高度重视乡村“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物流网”等网络的全覆盖。

3.4 健全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一是构筑融合平台。加快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搭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有机融合平台;实现“企业农户手牵手”合作发展;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带动“三农”实现增效增收。

二是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政府和龙头企业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分类型、分种类实现培训精准化,搭建“种、养、学、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是强化企业社会意识。引导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主动参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面向本地提供就业岗位,尽最大能力吸纳农村劳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3.5 注重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不断挖掘乡风“潜力”,凝聚善治合力

一是持续打造文化乡村,实施培根铸魂工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农村文化能人培训等活动,持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繁荣发展。

二是突出“典范”引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积极作用,调动村民“自管自治”热情,形成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的社会新风尚。

三是树立和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理念。突出“宜居、文明”构建现代产业经营方式,切实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6 持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乡村发展人才无缝衔接

一是盘活存量,用好本土人才,培育挖掘农村“土专家”“田秀才”,注重对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技术、接地气的专业化涉农服务队伍。

二是精准引入促增量,依托地区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扩大农业专业技术岗位引才名额,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专业人员创业兴业,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持续充足的人才保障。

三是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聘请农业科研院所资深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技专业人员,设立农技咨询专家热线,采取“科技特派员+项目+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采取集中培训、科技下乡、现场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不断提升农民种养水平,增强其职业能力。

猜你喜欢

攻坚农业服务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