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2022-12-02马学海李灵芝

山西农经 2022年2期
关键词:村民建设文化

□马学海,李灵芝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要想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就必须进行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有必要在“十四五”规划的框架下系统分析文化振兴的逻辑和路径。

1 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原因

乡村振兴的核心特征就是产业振兴主体将文化振兴主体纳入乡村发展链,并分享甚至让渡部分利益。政府在乡村振兴政策制定时必须把该特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乡村文化振兴的“完全自立”本质属性。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保障力度,通过强化兜底网络,健全帮扶机制,提升扶危济困的精准化程度[1]。在资源和技术相对落后的乡村,资本供给与技术滞后造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乡村长期处于经济停滞和贫穷困境的主要因素,农户基本停留在“乡村低端锁定”和“收入停止”的状态。中国乡村在确立互惠发展的乡村文化网络构建方面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人才资本存量低及文化投资不足,是文化之所以长期落后的主要因素。从整体分析不难看出,资金、人才、社会资源的稀缺和不足是造成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乡村需要依托市场化调节,实现并维持地方经济的增长,要促进需求增加从而解决文化发展的困境。

政府需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从而获取就业机会,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同时加大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向乡村低收入群体的倾斜力度,通过政策性支持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解决生活后顾之忧后,才有可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基于以上分析,文化振兴的逻辑必须建立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基础之上,在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的大前提下,着眼于构建发展机会。进入新时代,我国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应运而生[2]。因此,政府要及时跟进,根据发展需要进行适度干预,在构建文化振兴时“诊断把脉”,防止构建失灵,做好制度安排与掌控工作,指导资源要素的合理分配,为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机会保驾护航,通过政策性引导构筑乡村文化振兴的再生能力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渠道。

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应在正视实际困难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支持,灵活机动地采用福利再分配方式,保证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进而保障其参与产业振兴的顺利进行。同时,中国乡村还应积极思考乡村文化建设和产业振兴的良性发展,深入研究文化建设选择、组织方式、产业对接等问题,积极寻求财政支持来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培育地方特色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优势。

政府应重点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教育培训、技术扶持、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服务乡村文化网络建设,给予乡村文化建设政策支持,制定激励措施引导农户主动参与,组织社会力量投入,构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平台。同时,政府应深入研究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体,针对乡村社会特点,创造就业机会、创新联结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构建乡村产业链与文化融合的一体化乡村振兴发展思路。

2 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具有强大文化支撑的民族,其生命力是强大的,其崛起也是必然的。乡村文化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乡村的兴衰,影响着村民对乡村的依赖程度和对乡土的情感。

2.1 城乡失衡加剧乡村文化衰落

城镇化进程对乡村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城市逐渐成为青壮年的主要生活空间,在这种大环境下,乡村社会结构出现裂变。

近年来,乡村普遍出现了村落文化衰退、亲子陪伴缺失、老人赡养缺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生活巨变和经济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加剧,乡村文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许多问题。乡村文化朝着粗俗方面发展,典型的农耕文化逐渐萎缩甚至衰退,许多地域特色文化逐渐衰解,淳朴、单纯的民风逐渐远离乡村,刁钻、野蛮和粗俗等不良文化侵入某些乡村。尤其是部分偏远农村,受限于教育程度,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在文化振兴的推行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短板。

2.2 视角错位导致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部分地方急于脱贫致富,致使政府没有下移文化建设视角,乡村内生性文化资源被忽略。一是几千年农耕文明孕育的乡村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势被忽视,维系乡村人际稳定的“孝”“善”等优秀传统美德没有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缺失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二是传承已久的庙会文化发生变异,缺失了其本来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农民最喜欢的文化内容。三是政府包办式文化建设取代了村民直接参与文化建设的方式,无法回应农民对文化的真正诉求。

虽然在政府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下,农村建设了农家书屋、开展了巡回放映、送文化下乡及健身广场等,但这些建设仍然与农民的诉求有一定的距离。政府包办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秉承的是“送文化”的理念,然而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上级考核、轻农民参与[3],这些都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农民对于脱离实际诉求的形式主义文化建设缺乏参与热情,无法激活乡村内生性文化资源,出现了乡村文化供需错位和主体缺位的困境。

3 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文化振兴必然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乡村建设朝着全面小康迈进。文化振兴必定促使乡村追寻文化根基,使乡村振兴更具内涵。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乡村文化的重构与建设必将给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支撑,推动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朝高层次前进。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强大的助推力量,将极大改变乡村物质生活条件,也会使村民的追求开始从单一的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转变。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也开始“寻根问祖”活动,通过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耕文化。以文化为切入点,走乡村振兴之路是乡村发展的动力。

3.1 文化振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保鲜剂

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延续未曾中断,不得不让人去思考文化传承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延续的根,同时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的重要保障,相同文化背景使人们有了追求的方向和共同生产的基础。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防止乡村文化的衰落就是防止中华文明的衰落,振兴和延续乡村文化就是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鲜活性,是中华文化更加丰富且有活力的现实需要。

3.2 文化振兴是加强乡村治理的催化剂

振兴乡村文化是加强乡村治理的前提。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可以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只有在健康乡村文化的影响下,才有可能选举出优秀的村委领导。而强大的领导班子是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使乡村振兴具有明确的方向,带领村民共同前进。

用积极健康的乡村文化维护村民民主权利,确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真正主体,为乡村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激发村民的智慧和参与的动力。村庄的凝聚力强、执行力好、推动力足,乡村振兴才有保障。

3.3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营养液

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沿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推广,并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农村文化教育均衡化、农村文化载体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组织宣传和引导,村民了解更多的文化活动,同时提供硬件、技术支持,创造参与条件,把村民们从单一的文化活动中解放出来。

如果能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开展文化建设,在基层政府支持下积极发掘村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建设营造村民互动的空间和平台,强化村民对村庄的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创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机遇,乡村文化建设将进入新阶段。

4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乡村文化缘于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寄托着农民的家国情怀,是农民自信的重要源泉。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深入挖掘和研究农耕文化的底蕴,将其蕴含的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拓展教化渠道,实施道德观念教育,提升村民的凝聚力,淳化乡村社会风气。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农村居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政策过程纰漏等因素都会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效果偏离原初设计及应然状态。

科学规划乡村建设蓝图,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以发展的眼光提升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特色建筑、农耕遗迹、农业工程等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掘。

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融入新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将优秀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渗入乡村生活,重振乡村活力。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化,使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加大。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复兴农耕文明,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满足农民的愿望与追求,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4.1 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农村落地生根的需要,也是引领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5]。乡村文化振兴始终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要坚持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放在首位,紧贴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引导村民学习“四史”,靠实理想信念,充分理解文化振兴的深刻意义,唤起对乡村振兴精神价值的真正理解,以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国家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凝聚力,实现民族团结,促进文化自信和振兴。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层面,更是乡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正确选择。

4.2 抓好乡村文化主阵地

乡村文化振兴任重道远。地方政府必须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思路,认真思考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结合已有的文化设施,科学布局,根据新时代精神文明的要求,调整建设方向,突出乡村文明实践中心,高效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舞台、新时代精神实践中心等公共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因地制宜拓展新的文化阵地,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更广阔、更高效的平台。

4.3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重视传统乡规民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衔接和转化。乡村文化向来崇尚朴素哲理,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围绕新时代社会价值观,着力恢复和培育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团结友善的文明乡风、包容淳朴的可贵民风。用新时代精神解读耕读传家、母慈子孝、邻里和睦、友善谦逊的内涵,挖掘其所蕴含的华夏文明基因密码和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结晶。可以通过开展敬老模范、乡村好人等评选活动,引导建设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把弘扬优良家风作为基点,引领村民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亿万农民的精神和心灵家园,而且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的精神实质,赋予新时代精神特点,将传统的乡贤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释解读,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引领乡村振兴,将爱国爱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渗透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开展,还必须适时举办文化下乡、节庆庙会等活动,利用乡村集市向广大村民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让党对乡村振兴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人心,把党和政府的建设思路根植于广大群众的内心深处,从思想上彻底解放和转变农民思想,使其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大潮之中。

4.4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已经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转向对文化生活质量的要求,愿意增加文化消费,给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较多机遇。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在此方面调整思路,加大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将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利用村落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发展了文化。有特色的乡村可以依托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研发地域文化旅游品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小镇。条件成熟的村镇可以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吸纳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引导价值转换,促进经济效益与文化发展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资金支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持续壮大,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任务。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推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标。因此应调整乡村振兴思路,探寻新的路径,全面盘活文化振兴大局。从文化建设逻辑、主体、路径等方面系统设计,确立城乡平衡发展为导向的逻辑,重新部署文化振兴格局,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层次,充分发挥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村民建设文化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