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黄牛品种改良工作现状及建议
2022-12-02秦世新龙章成符大来王向林田秀菊
秦世新,龙章成※,秦 茂,符大来,王向林,田秀菊
(1.湘西自治州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 吉首 416000;2.龙山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 龙山 41680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低脂肪高蛋白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牛肉因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且富含许多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及其他重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这对湘西黄牛养殖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1]。湘西黄牛是我州优良的地方品种,养殖历史悠久,具有耐粗饲、抗病抗逆性强、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特性。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地选种选配,导致肉牛生产性能逐渐下降,养殖效益不高,产业发展缓慢。因此,着力推进龙山县湘西黄牛品改工作,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1 龙山县湘西黄牛养殖现状
1.1 牧草资源较为丰富
龙山县总面积31.3万hm2,其中草场总面积约15万hm2,占比47.9%。草场多分布于中山和低山区,共有山地草丛类、灌木草丛类、疏林草丛类、林间草丛类和农隙地类5个类型。其中,禾本科牧草占72%、豆科牧草占2%、其他科属占26%。野生牧草品种达500多个,常被家畜采食利用的有200余种[2]。
1.2 黄牛养殖存栏偏少
据2019年湘西州统计年鉴,龙山县全年湘西黄牛存栏2.969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0.7244万头。从养殖规模上看,据畜牧部门当年统计,养殖湘西黄牛100头以上的养殖户25户,养殖湘西黄牛50~100头以上的养殖户89户,专业化养殖趋势明显,散养户大量减少。
1.3 品改体系建设较为完善
从1999年开始,全县不断完善牛品种改良网络建设。设有县级品改站1个、乡级品改站20多个,先后举办了多期品改员技术培训,年完成牛冷配6000余胎次,受胎率达66.8%。
2 存在的问题
黄牛品种改良在龙山县开展近20年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到养殖户品改意识、牛品改投资大等因素的影响,推广工作覆盖率仍存在一定困难。此外,还存在宣传力度不够、配种网点布局不够合理、资金投入不足、黄牛受胎率不稳定等问题。
2.1 养殖户品种改良意识淡薄
该县辖区范围内黄牛养殖总量较少,主要以家庭养殖为主,户均养殖5头以内黄牛,大部分养殖户沿袭以放牧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管理较松散,没有品种改良的想法。公牛和母牛经常混群养殖,难以鉴定母牛发情期和适宜的配种时间,造成了错配漏配,受胎率下降;有的地方因为劣质公牛不能按规定去势,与母牛在同一地点放牧,野交乱配现象严重;还有的养殖户认为公牛体型大,易造成母牛难产,产下的犊牛难于护理,不易养活等问题,给品种改良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
2.2 规模养殖程度不高
近几年来,龙山县内黄牛养殖趋于规模化、专业化,但是养殖地域比较分散,不够集中,影响了品改工作的进度。大多数养牛户都采取自然放牧,难以管理到位,在母牛发情鉴定与集中配种等方面服务难以到位,同时本地公牛的存在,增加了配种难度,影响了牛冷配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3 杂交母牛群保留难度大
一是杂交牛的销售价格高,误导了养牛户在搞品改后把所产的第一代杂交牛作为商品牛处理;二是饲养水平低,杂交牛后期生长优势不明显,误导养牛户认为杂交牛不好养,而急于作为商品牛销售处理掉。因此,虽然每年冷配数量上升,但几年来,基础杂交母牛存栏数量一直没有显著增长,影响了牛品改的最终效果。
2.4 品种改良技术水平低
黄牛品种改良工作既是一项技术性强、操作难度较大,又是一个“脏、累、差”的工作,“天天摸着牛屁股,一身粪来一身土,既没面子又没收入。”由于工作环境艰苦,人工授精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培训的老品改员。收入相对较低,许多年轻专业技术人员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导致部分村庄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
牛品改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配种,还涉及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等工作内容,更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责任心等素质要求比较高。再加上服务收费难,大多数品改员是在犊牛出生后才收费,甚至有的养殖户犊牛出生后不想付钱而想出各种理由推脱,品改员为了收费问题经常跟养殖户扯皮,有的品改员因收不到款干脆就不干了。
2.5 草场资源未充分利用
龙山县有得天独厚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大部分成片连块草场处于未利用状态。而距离农民村寨较近的零星草场被重度放牧,以致草场退化。据理论测算,全县总载畜量可达30万个黄牛单位。目前,全县实际年饲养量不足5万个黄牛单位,其利用率仅为18%。加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造成了牛存栏数量减少,规模效应不足,使黄牛品改逐渐萎缩,进一步影响了养牛产业的发展。
2.6 无龙头企业带动,经济效益低
目前,龙山县没有一家畜牧业养牛产业龙头企业,与市场难以对接,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销售难以保证,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县内仅有一些小规模、设备落后的粗加工作坊,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
3 应对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政府部门要把品改工作纳入到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依据当前新形势,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对养殖户的项目投入,同时充分宣传黄牛品种改良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养殖户群体的品改意识。
3.2 合理利用资源,着力提高基础母牛存栏量
要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合理布局养殖区域,在草场资源丰富区以养殖母牛和架子牛为主,在草场贫乏区以肉牛育肥为主,形成梯次养殖区域;积极推广人工种草,实现草畜平衡发展;加大对农副产品回收和利用,开辟饲料来源;同时制定和出台对能繁母牛的补贴政策,留住优秀的后代母牛,进一步扩大优良基础母牛群。
3.3 加大品种改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良种普及率
基层地区配种站点较少,覆盖不到位,布局不合理、服务不到位,是影响黄牛品种改良工作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在充分掌握各个地区黄牛养殖现状的基础上,及时淘汰劣种公牛,增加配种站点数量,搞好品改前、中、后服务,完善品改体系。按照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提高良种普及率,对白天放牧、晚上回牛舍的可以采用牛人工授精,对长期在外放牧不经常回牛舍的可以采用投入纯种公牛或是高代杂交公牛进行本交。
3.4 加大技术培训,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
业务部门要采取“传帮带、跟班学、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品改员队伍建设,加大品改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母畜受胎率。要加强人工种草、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经常到各个冷配点,开展牛冷配技术现场指导,提高冷配员配种技术和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降低养殖户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
3.5 引进龙头企业,多渠道引进资本,带动养牛业的发展
以牛品种改良为中心,以技术和资金为纽带,引进牛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养殖场、户”或“龙头企业+基地+养殖场、户”的形式,实行大户带动战略,带动整个养牛产业的发展。倡导牛品改投资多元化,与市场对接,拓宽融资渠道来促进养牛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推行“谁开发、谁改良、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对基层配种站、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投入和建设。
3.6 引导和扶持返乡创业农民发展现规模养殖
近年来,大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创业,发展规模养殖肉牛,要加强对他们的重视,虽然肉牛养殖周期长,见效慢,但坚持3~5年后,经济效益比较明显,他们在外打拼多年,不仅赚了票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人脉,适应了市场,政府只要加以引导,适当扶持,业务部门加强技术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闯出一条发展肉牛产业、带动就业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3.7 依靠市场,调动品改工作积极性
积极推行肉牛品种改良服务市场化,坚持配种收费,调动品改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按目前配种收费计算,每配种一头牛收费200~300元,年冷配500胎次,一年光靠配种技术收入就可达10~15万元,对品改技术人员来说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乡镇畜牧站畜牧兽医人员由于平时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重心不在品改工作上面,年冷配牛就是几十头,还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额外收入也只有几千元,这些收入对他们来收可有可无,品改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要着力培养农民品改员,既可以调动品改员的积极性,又为农民增收提供一个新技术。
4 结语
牛品种改良是提高牛饲养效率的主要方法,改良后的牛品种生长速度更快,有利于提高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为养殖户解决牛品种改良中的困难,提高养殖户对牛品种改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推动龙山县肉牛养殖行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