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精神
2022-12-01徐建华
徐建华
押题理由
在“双减”背景下,高考也逐渐重视考查考生立足實践加以判断的能力,引导考生树立起“质量判断”的实践精神,从而迁移出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等诸多精神核心。新高考试题更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活实践。其中最具象的体现是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Ⅱ作文题提供的材料中“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等信息,这些都引导考生注重社会实践。
命题趋势
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关注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课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实践。
1.近年来,我国在航天工程、卫星导航、空间站建设、探日工程、量子计算、高铁、太阳能燃料合成、碳中和等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高考命题将围绕重大的科技前沿和我国最新科技成就设题,鼓励考生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术研究成果,关注国家科技进步。
2.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可能成为高考设题的重要题材或情境,进而引导考生关注现实,重视实践,全面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劳动是个人安身立命、社会经济发展之本,引导考生培养热爱劳动、责任担当的意志品质尤为重要。高考命题将通过相关的情境创设、特定文本和主题的选择,有效考查考生体、美、劳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金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化,劳动者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加宽广。今天,劳动空间极大拓展,已经从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延伸至大街小巷、网络平台……对奋斗者而言,身处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之中,虽然面对不同的职业选择,但通过劳动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个人价值的道理没有改变,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个人特长,勇于拼搏、敢于创新。
材料2:袁隆平院士因研发高产杂交水稻成就卓越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参加颁授仪式后,他笑着表示:“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据了解,他教学生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材料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刘上在大一时自主设计了一枚火箭,并顺利完成了发射和回收全过程。他是在家上网课之余着手制作的火箭,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成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高考结束后,行知中学举行填报志愿咨询会,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言。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想法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分析文题材料
文题所供材料1讲的是新时代社会分工精细化,我们面对不同的职业选择要找准自身定位;材料2说的是袁隆平院士搞科研更注重具体实践;材料3说的是大学生刘上自主设计了一枚火箭,并顺利完成了发射和回收全过程,把梦想付诸实践,创新之外更突出其动手实践的能力。综合三则材料,文题关注的焦点是考生要准确定位自己,要正视现实;要把梦想变为现实,就要付诸实践。
2.分析写作任务
写作文体是“发言稿”,写作背景是“高考结束后,行知中学举行填报志愿咨询会”,写作身份是“学生代表”。考生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发言内容要符合特定情境,引导高中毕业生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正确做出未来的职业和人生选择。
参考立意: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理论要付诸实践;从实际出发,精准定位;立足当下,脚踏实地;找准自己的位置,等等。
习作展示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行知中学填报志愿咨询会上的发言稿
考生
各位同学、家长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填报志愿,明天我们将奔赴各个岗位。也就是说,学习生活结束之后,我们将投入生活、生产实践之中。今天,我就学习和实践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古人云:“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又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在苏轼的竹杖芒鞋下,在李时珍的遍尝百草中,在郦道元的泛舟中流中,在姚鼐信而有征的考据中,在袁隆平的田间实验中,在南仁东的大山深处的跋涉中,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社会调查……
行胜于言,行然后知,没有实地探访,没有社会调查,没有动手实践,没有科学实验,我们就只会是高分低能、百无一用的书生,就只能是不接地气的空头理论家,空谈误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是时代的惊雷,曾经惊醒了一代人。实践的沃土,孕育真理的种子。没有麦哲伦的实地探访,我们或许仍笃信天方,而不知地圆;没有李四光深入戈壁、大漠深处的钻探测绘,西方学者对我国“贫油国”的论断,将如桎梏阻碍我国发展的步伐。
实践,包括动手体验、实地探访、科学实验、社会调查。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博物致知,才能将满腹才学砥砺成经世致用的才干。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古时帝王,七略四库之书,更有宗师贵傅,经筵日讲,弦诵不辍,学问不可谓不渊深,但有人深居宫阙之内,端居庙堂之高,无法将所习的仁政王道和民生疾苦结合起来,发出“何不食肉糜”之语;而有人深知知行合一的道理,饱读圣贤之书的同时不忘走出宫城,或南巡北狩,或微服私访,采风观俗,体察民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阡陌,古往今来皆如此。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创立农民运动讲习所;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与老农亲切交谈,参加生产劳动,思考中国命运。可以说,他们的雄韬伟略,早已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勾勒,在梁家河“干活不惜力”的劳动中铸就。当代青年,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多走出去,到农村里去,到工厂去,到群众中去,砥砺才干,才能成为经世致用的大才。否则,即使才大,也难以为用。
同学们,“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方可有成。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将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世态人情结合,沉潜学问,砥砺才干,成为真正的人才。
点评
这篇习作先论实践的重要性,然后谈实践的方法,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对实践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发出号召,收束全文。文中所选用的理论论据虽然不多,但都极为典型,充分证明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则事例彰显出“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博物致知,才能将满腹才学砥砺成经世致用的才干”。作文条理清晰,论述深刻,说服力较强。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关于乡村振兴,你心中一定有更明细、更具体的设想和构图。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乡村振兴的构想,或描绘你心目中乡村振兴的愿景。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借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乡村振兴”的内容,从宏观上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大纲”;二是对考生作文的“任务要求”,即从微观上要求体现考生对乡村振兴的构想。
从内容和体裁上看,可以是议论式的理念阐述,亦可是散文式的场景展示,还可以是叙事式的立体生活呈现……只要不超出“乡村振兴”的“大纲”的范围,越深刻、越鲜活、越细腻、越生动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