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氏族、村落与“非遗”的东山记忆
2022-12-01杨维忠
◎杨维忠
(江苏苏州215128)
苏州东山镇古称“东洞庭山”,位于苏州城西南太湖中,明代时因四面围水,亦有“包山”之称。“2000年,东山镇面积96.55平方公里(包括山地、小岛)。最高莫厘峰海拔293.5米。”[1]宋代以前,东山人烟稀少。“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经过东洞庭山附近的太湖水域,见洞庭山地势险要,风光秀丽,不少朝廷重臣及中下级官员遂把家室留在了东山。这一大批北方世族在这里聚居和生活,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中原文化。800多年后,仍能在东山看出其繁衍的脉络、聚居的村落、遗存的古迹及“非遗”等记忆。
庞杂而悬殊的南迁氏族
“建炎南渡”实际上是一次赵宋政权的迁移,那些保护或是跟随皇帝逃命的文武大臣及中下层官员,称之为“护驾”,而跟在队伍后面南奔的百姓,称为“南迁”。据明清方志和东山部分族谱记载,此时迁居东山的家族有近40多个,有些尚未考证,总数可能还要多些。因为不少南迁家族裔孙世代务农,没有修谱之俗,家史也缺乏文字记载,他们先人迁徙的历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
从资料记载来看,南迁东山的北方氏族较为庞杂,地位也比较悬殊。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文武大臣(包括皇亲勋戚),其次为中下级官员,最后是跟在队伍后面迁徙的百姓。世族是少数,百姓数量较大。皇亲勋贵有很深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迁至东山后家族也得到较快发展。郑氏为北宋皇亲勋戚,是迁东山世族的典型。始迁祖郑钊,字公远,汴梁人。“钊为宋驸马都尉,尚哲宗朝顺德公主,靖康之陷,举族北辕,独公与公主扈瑶华宫后奉康王嗣位,始如建康,后如明如杭而卒。洁身避地卜居东山,厥后子孙遂占籍焉。”[2]南宋“绍兴议和”后,高宗重用奸臣秦桧之流,杀害抗金名将岳飞,致使人心涣散,郑钊举家迁居苏州东山,并在武山官庄寿终。后郑氏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出了8名进士、11名举人与一大批商人。贺氏也为北宋勋戚,始居苏州,后迁东山槎湾。“铸字方回者,系知章十世孙也。方回仕归复居于吴,吴之族又繁,今东山之始祖伯一公兄弟,系方回四世孙也,于建炎间又迁居洞庭之查湾。”[3]贺铸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其妻也是赵宋宗室之女。北宋元祐年间,贺铸为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官泗州、太平州通判。南宋初年,贺铸孙伯一,携弟伯二、伯三,“护驾”途中迁居东山。明成化、弘治年间,伯一之裔贺廉、贺元忠、贺泰祖孙三代均“卯”年中举,元忠及贺泰父子又进士及第,均官至三品,贺泰致仕后在村中筑三卯堂,以显家族之荣。
文武大臣是南迁东山的簪缨阀阅,有刘氏、吴氏、王氏、严氏、翁氏等。刘氏原居汴梁,南宋建炎三年(1129),尚书仆射刘丝护高宗南渡,路过洞庭东山,见岱心湾一带地势险要,风光秀丽,遂卜居该地,称“岱心湾刘氏”。明清两代,刘氏名商、名士辈出,位东山“翁席刘严”名家之列。吴氏始迁祖为北宋枢密副使吴肃之子吴谦,南宋初携家迁居东山白沙二图里,因墓旁有古柏数株,称“古柏吴氏”。“宋南渡时,竞之后太学生谦始来居白沙,葬处有古柏,乡人因号其家为古柏吴氏。”[4]历史上,白沙吴氏以经商著称,富甲一方。王氏始迁祖名千七将军,南宋初年护驾南渡,居东山莫厘峰西之王巷。裔孙亦耕亦读,以善良忠厚传家,世有“忠厚王家”之称。“东山王氏吾吴望族也,始于汴,宋南渡扈从迁此。”[5]明初王氏七世王彦祥赘于陆家,以经商发迹,筑陆王村,后该村更名陆巷。明成化年间,十世王鏊探花及第,官至户部尚书,正德初为内阁学士。从此,莫厘王氏亦仕亦商,亦商亦农,出了不少名宦、名商及名士,成为吴中望族。
中下层官员迁居东山的主要氏族,有严氏、葛氏、徐氏、金氏、周氏等10多个家族。严万八,字庆源,南渡时率部任后卫,途中力战金兵,部下全部阵亡,只身流落到东山后山白豸岭下,得寺庙僧尼相助落脚安身。“吾始祖庆源公万八将军扈宋南渡,自汴梁迁焉,至今二十余世,始修族谱。”[6]后严氏裔孙繁衍成村,取名严巷。葛氏原居河南汴梁城外葛家庄,宋高宗南渡,葛乾与弟葛巽护驾至临安,因功授宣义郎。后葛氏率族居东山之武山,筑葛家渎,聚族而居。“自建炎初,万五公由汴而徙吴,见吴山水佳丽,卜居东山之武峰,曰:‘此地可以培我大矣’。”[7]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曾至东山葛家,书“中州流世泽,南国起文人”字额以赠。意为中原之地多武将,江南一带多文士。明初,葛氏裔孙外出经商,成为东山富室。永乐年间,朝廷下诏徙江南富户实京师,葛泰四应诏赴燕地,发家致富,成为东山葛氏燕地(北京)支。南宋建炎初年,平江(苏州)太守周望护驾南渡,其第三、第四两子定居太湖东山,分居杨湾和周湾,称“杨湾周氏”和“周湾周氏”。元末明初,周氏以经商起家,科举显名,历史上也出了不少名宦及名商。代表人物有进士周道泰、周而淳及名商周昌、周承福、周传经等。清末时周氏为东山最富的家族之一,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周姓在东西古街、杨湾、陆巷、三山、翁巷等古村有怀荫堂、遂祖堂、三有堂、承德堂、世和堂等20多幢古建筑。
南宋迁居东山的还有陆氏、朱氏、万氏、汤氏、俞氏、邹氏、秦氏、钱氏、曹氏等近20个家族。这些南迁的家族应是中人之家,他们或是北方商人,或是汴梁名士,或是名门望族之家的书童、家丁、轿夫等。“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批南迁的中人之家,在南渡皇亲勋贵的庇护与影响下,裔孙或科举从政,或出湖经商,或精于农桑,亦皆有成就。陆氏南宋初始居太湖厥山岛(今属东山镇三山村),明清两代出了陆鸣皋、陆鸣时、陆万里、陆艺等进士及举人。朱氏原为小商之家,始居杨湾石桥头,明初跟随郑氏、吴氏等望族出湖经商,至清代中后期,朱氏已成为东山首屈一指的商贾世家。“朱鉴塘,名朱炯,清末民初东山著名旅沪经商者。既勤于所事,复善于经营,集股设久成府绸业,注册‘单鹿’‘双鹿’商标。仅数年,声名播海外,年销额达600万金—700万金……被推选为上海出口公会会长。”[8]万氏迁居东山后农商兼之,尤善蚕桑之业,清代被誉为桑园万家。汤氏居翠峰坞上席村,在席家的提携下,经商有术,种橘有艺,有汤家“千橘”之称。
陆巷牌坊(计龙跟 摄)
星罗棋布的南宋村落
东山镇的南宋古村主要分布在镇区古街和杨湾、陆巷、三山、翁巷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莫厘、双湾、渡桥、吴巷等行政村也有少量分布。东山镇镇区的施巷、叶巷、马家底、唐股村、施家山,莫厘村的殿前、汤家场、金家河、岱心湾、周湾,杨湾村的石桥、张巷、大浜、湖沙、寺前,陆巷村的蒋湾、嵩下、寒山、严芒、纪革,三山村的桥头、小姑、东泊,都始于南宋。此外,双湾村的槎湾、古周巷、金湾,渡桥村的官庄、葛家渎、郑岭头,吴巷村的花园弄、三角栈、邱家桥等村也是南宋古村。历经千年岁月,东山星罗棋布的南宋古村,有些消失了,但大部分被较好地保存下来,且村落历史风貌未变。
陆巷是同时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村,村内21个自然村一半以上始于南宋。因其村子大多坐落在山坞中,受山形地貌及水系的制约,基本保持南宋风貌。“北宋初年,刑部侍郎叶逵在嵩山与寒山之间筑别业(寓居之宅),至南宋,叶氏已发展成前巷、中巷、后巷3个村落,统称叶巷。蒋湾原名前巷,南宋名臣叶梦得晚年所居而得名。嵩下始名后巷,为北叶叶参和叶清臣父子晚年寓居之地。陆巷始名中巷,是南叶家族的主要居住地。”南宋初年,王、叶、周、姜、夏、韩、朱等中原南迁氏族择此而居,因村中筑有6条巷弄而更名陆巷。[9]10王氏后来举上,明清时家族中出了阁臣王鏊和状元王世琛;当代家族中又涌现出王守武、王守觉兄弟院士和一大批教授、研究员等高级知识分子,因而陆巷被誉为“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
“杨湾,始名阳湾,即向阳之湖湾,寓‘向阳花木易为春’之意。南宋时汝南周氏易地迁山,见山坞中树木茂盛,木易为杨,故名杨湾。”[10]7境内12个自然村中有8个古村始于宋元之际。张巷为杨湾规模较大的古村落,始称张万村,其形成与张氏和万氏有关。张氏原居河南开封,南宋建炎初年随宋室南迁,氏族迁徙至东山杨湾附近定居。南渡时仓促上路,还不忘携带老祖宗遗骨,将北方先人的遗骸装了18只骨殖甏带来,葬在石屋岭山坡上,即张氏寿坟山。与之同行的还有万氏,“宋南迁有佥判和州者万虞恺,始居洞庭东山之张巷,胜国时再迁于山之叶巷。”[11]明中期,万姓因外出经商方便而迁往前山,在东街建东、西万巷,张万村因万姓迁出而更名张巷村。
施巷位于东山西街,是东山镇的主要街区。“施氏出自浙江吴兴,南宋建炎年间,国子监学禄施轶与东阿县学正施淮随高宗南渡。施轶护驾先到杭州,施淮在毗陵道遇金兵,被害于道。后来施轶与施淮的两个儿子隐居东洞庭九龙山(葑山)东,开挖施巷港,筑施巷村。”(施亦爵《施巷施家祠碑记》民国6年撰并书)施氏家族明初出了状元施槃,施巷也随之兴盛,明代中期起,施巷即为东山的经济文化中心。
翁巷自然村为“中国传统村落”,古名中席村,始于唐代。“翁氏原居汴梁,南宋建炎年间,翁承事护驾南迁,居前山莫厘峰下翠峰坞口,在此建翁巷。”[12]清末时翁巷村有豪宅大院72所,史称“七十二厅堂”,村中主巷道长一里多,东西南北四面各建巷门,有更夫敲更巡逻。
殿新村古名殿前,南宋古村,因村中道观张师殿而得名。“东岳庙俗称张师殿,位于下席街之西,殿前古紫藤之东。相传宋开宝年间(969—976)里人张大郎感于神人舍地建。”[13]殿前明清时为东山镇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有张师殿、殿前街、殿泾港、殿背弄等多处古遗址。
鹅潭头,古名黄濠嘴,因村中净志庵前小潭形如鹅蛋而名。始于唐,形成于南宋,清代以杨姓居多,俗称杨家帮村。村中净志庵建于明崇祯年间,后称武乡侯庙,门屋壁间保存有《净志庵碑记》,明崇祯十七年六月(1644),族长吴有性立。吴有性是明代温病学家,其《温疫论》就是在庵中淡淡斋著成。村东花园弄南有东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初三日,东园主人席启寓在家中接待过康熙帝。
金家河,宋代称社下里、古橘社,明代更名金家河。始于唐,宋代形成村落。清《太湖备考》载,社下里古名洞庭镇,客栈林立,商贸繁华。是东山最早的水运码头,唐代朝贡的洞庭红橘就是从社下里装船,扬帆远行,运往长安。清康熙二十九至三十一年(1690—1692),刑部尚书、内阁学士徐乾学携康熙御旨,在金家河社西草堂敞云楼内寒暑三载,著《大清一统志》及《明史》。村内保存有柳毅井、普安桥及康熙御笔“光焰万丈”牌坊等古迹。
保存完好的宋元古迹
南宋祥兴二年(1279),南宋灭亡,距今已743年,东山境内当年南迁移民的生活与文化遗迹大多已消失。根据文献记载及苏州市文物保护部门实地考证,东山尚存宋元遗存11处,其分布村域为:莫厘村4处、杨湾村2处、三山村2处、陆巷村2处、碧螺村1处。
莫厘村是东山宋元古迹保存最多的行政村,有柳毅井、悟道泉、香花桥、普安井4处。“柳毅井,在洞庭东山道侧。按:小说载柳毅传书事,或以谓是岳之洞庭湖。以其说有橘社,故议者又以为即此洞庭山。”[14]该井山石垒壁,可俯探。大风挠之不浊,天旱不涸。井旁有碑,上镌刻“柳毅井”3个隶书大字,为明正德九年(1514)户部尚书大学士王鏊所书。悟道泉与香花桥均位于翠峰坞,因宋代天衣禅师汲水养都及香花池而得名。悟道泉在莫厘村翁巷翠峰坞,为北宋时古迹。“翠峰山居曰悟道泉。宋雪窦演法时有千僧听讲,天衣禅师者愿汲水供众,夕而无倦。忽蹉跌而化,桶涌白莲花,故名其泉。”[15]悟道泉(井)山石垒壁,井径达2米,深不可测。青石井栏,外方内圆,井壁内径呈圆筒形,井栏外壁与内壁之间厚18厘米,内壁留有数十条当年汲水而深凹的绳痕。井栏正面镌“悟道泉”3字,旁有许多小字,但因年代久远,难于辨认。井栏重约300公斤,在东山及苏州均属罕见井栏。香花桥跨山溪而筑,单孔拱桥,桥身为青石质,桥下拱圈为5条卷石并列分节筑成。南宋平江知州李弥大《游翠峰》诗序云:“绍兴壬子,弥大守平江,阅月而罢,片帆来游,首访翠峰,系舟桥畔,追怀古昔,拟乐天体,聊继其韵。”[16]普安井,俗称金牛岭井,位于翁巷金家河头金牛岭上。旁有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的普安桥。《橘社金氏族谱》载,宋元之际,金德传率族居橘社,筑金牛岭,建普安桥,掘普安井,为附近村民洗物汲用。
紫金庵罗汉堂(张颂钧 摄)
杨湾村的轩辕宫与震泽底定桥是东山文保级别最高的南宋古迹。轩辕宫位于杨湾蒉家山嘴,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殿中碧霞元君祠额枋下载有:“刘宋元嘉二年乙丑(425)春重建,宋高宗南渡封王再建,元至元四年(1338)修缮……”[10]75明清以来,轩辕宫虽经过多次修缮,但庙内“断梁”“梭柱”等建筑仍为宋元遗构。震泽底定桥,俗称石桥,位于杨湾石桥村。朱济民《震泽底定桥记》载:“南宋绍定五年(1232),朱安宗为方便村人进出,出资在村前山涧上架石桥一座。因太湖古名震泽,大禹治理太湖水患时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说,其桥名即取禹王治水底定‘震泽’之意为桥名。”[10]64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2米,宽4.2米,由4块石板铺筑而成,历经近800年,仍不失旧貌。
三山村的花石纲采场遗址与板壁峰,既是宋代古迹,又是三山岛旅游景观。“花石纲采场遗址位于行山西南坡,为三山岛四大遗址之一。北宋徽宗垂暮,修建大型皇家园林艮岳所需大量太湖石,朱勔取浙中花纲石以供之,号‘花石纲’,三山岛则为主要的采石场,经过发掘宋代开采花石纲的遗址得以呈现。”[17]板壁峰又名拜壁峰、碑壁峰。该峰笔立于行山西南山谷,石灰岩质,长20米,高10多米,厚不到2米。石削陡立,峰冠呈五指形。石壁上纹理斑驳,满布珊瑚礁似小孔,有着明显的海水侵蚀痕迹。峰岩上松柏相参,宛如一座天然的水石盆景,有“吴中第一峰”之誉。相传为宋代开采花石纲遗留下的“夹石”(僵石),经过上千年的风雨雕塑而成。
陆巷村紫石街北端的寒谷渡始建于南宋,该古街因路面全用紫色石板铺筑而得名,南起蒋湾浜场,北至寒山庵,长518米,宽3米多,路面石板下为小溪,既是行走街道,又是古街的排水系统。古街上探花、会元、解元三座牌坊筑于明代成化年间,而北面的寒谷渡为南宋建炎初年王氏七千将军上岸之处,整条古街仍保持南宋风貌。姜家巷筑于南宋,其特点是巷弄幽长而深邃,路边有武康石铺筑。该巷位于紫石街北端,因姜姓聚居而得名。长241米,宽2米,巷中心路面由小青砖筑铺,保存完好。两侧分布有双桂楼、承德堂、玉霏堂等元明古宅,其宅门均由大方砖贴面,方砖上钉满大铁钉,犹如古代武将的铠甲。“姜氏先祖原为岳飞水军部将,后归隐陆巷,经商致富,筑玉霏堂(岳飞谐音),以纪念岳飞。”[9]57
碧螺村紫金庵内的罗汉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堂内十八尊彩塑罗汉相传为南宋古物。紫金庵俗称金庵寺,位于碧螺村西卯坞,始建于梁陈时期,距今已1400多年历史。“紫金庵在东山西坞,相传唐时胡僧建,贞元间废,后复建。内有十八罗汉极工,系雷潮装塑。”[18]紫金庵虽建于南北朝时的梁朝,经过历代较大规模的修缮,其庙堂只能算明清建筑,但大殿内十八尊彩塑罗汉,相传为南宋民间雕塑高手雷潮夫妇所塑,为宋代遗存。左壁依序排列为长眉、看门、评酒、讲经、骄傲、伏虎等八尊罗汉;右壁依此排列为托塔、沉思、愁思、降龙、钦佩、藐视等八尊罗汉;中间站立在释迦摩尼(如来佛)两边的为弟子迦叶、阿难。塑像比例为成人的三分之二;服饰层次分明有质感,衣褶流转自如;罗汉姿态各异,表情生动,各有妙相。此外,紫金庵大殿上释迦牟尼佛的“慧眼”,二十诸天像中的“经盖”,佛坛背后鳌鱼观音头顶的“华盖”,被誉为“紫金三宝”。
弥足珍贵的南宋“非遗”
2021年10月,东山镇被列入江苏省与苏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5项,其中3项为南宋“非遗”,为东山台阁、猛将会、东山婚俗。
台阁表演是东山民间流传的古老文艺样式之一,2021年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北宋靖康二年(1127),宋南迁途经太湖时,以驸马郑钊为首的72位官宦家眷移居太湖东山官庄,引进台阁等一批中原文化,由此开创了东山台阁近千年的历史。”[19]154东山台阁的兴盛,据说还同禁赌有关。清代中期,国家较为安定,农村亦连年丰收,山人生活无忧,于是在农村赌博成风,尤其是新年期间,东山的大街小巷里赌风盛行,地方官府禁了几次效果不大。东山一些有识之士,几经商议,倡导村村制作一只台阁,进行台阁表演比赛。于是每当逢年过节,72个自然村都抬着各自创作的台阁,在大街上敲锣打鼓,招摇过市,吸引了许多人,赌博明显减少,从此台阁表演一代代传了下来。
春节猛将会(金其传 摄)
“出彩”是东山台阁最大的亮点,即每只台阁均有巧妙的制作技艺和“惊险”的造型动作,被誉为“流动的戏台,大街上的杂技”。东山台阁均由真人装扮及表演,每只台阁一般由2个孩童(亦有3个孩童)扮演,年龄在4岁―6岁之间。台阁的制作与扮装极具技巧,先是在其木座上特制一根铁杆,高3米。其根生于座子中,上下两节,用榫头衔接。上下铁杆上各吊一小椅,仅容扮演孩童坐下,用整幅布将孩童下半身连椅紧紧包裹,因小铁椅是吊着的,虽被裹紧,但未固定,仍能晃动,不觉呆板。待扮演孩童面部化妆后,均穿上装有假脚(着靴或戏鞋)的裤子,再穿上戏装,女的还系上彩裙,打扮得与成人相似。下面的铁杆弯曲从男孩戏衣袖中伸出,贯穿于道具中,在水袖、裙幅等道具巧妙掩饰下,远看极像一脚踏在道具上,一脚悬空,既惊险,又飘然自若,甚为精彩。旧时东山上百只台阁,只只独具匠心,艺术造型各具特色。1984年东山镇恢复台阁表演,每逢新年与重大节日,20多只台阁在大街上亮相,每次都有数万人观看欣赏。
“猛将出巡”俗称“东山猛将会”,2021年列入苏州市“非遗”项目。猛将,顾名思义为勇猛的战将,而“出巡”则为巡游,也称“出会”。东山猛将源于南宋,“灵佑庙,在东山之庙山,俗称新庙。宋建炎四年(1130)建,祀真武刘猛将”。[18]有关苏州一带奉祀的猛将,史书记述较多且有异,有南宋的刘锜、刘锐和元代的刘承忠等武将。南宋初年北方移民迁居太湖洞庭后,开始供祀的猛将神是抗金将领刘锜。“吾乡后山杨湾神祠内,亦有宋室敕文,其匾额固亦以扬威侯名祠,祀抗金名将之刘锜。”[20]东山猛将另一个版本是刘承忠,广东吴川人,元末官都指挥使,有“猛将”之称。江淮蝗旱,督兵逐捕,飞蝗歼尽。刘承忠卒后,山人敬其护农之举,建庙奉祀。
“猛将会”是东山参与人数最多、最隆重的民间风俗,始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江浙,入太湖,欲劫掠沿湖乡村。农历五月的一天,大批倭寇盗船包围了东山,但因不知山中官兵虚实,不敢轻易上岸。有个名叫席本桢的乡贤,发动全山村村抬着猛将“出巡”,瞬时锣声震天,军威大震。“振飞与席本桢聚集乡众,操练防范,更用东山‘猛将会’之旌旗、钲鼓,分置于队伍中,顿时旌旗蔽野,钲鼓震天,军威壮盛。”[8]倭寇从太湖中远远望来,只见战将魁梧,军威整齐,加上战鼓喧天,疑山中埋伏有无数官兵,吓得掉转船头溜走了,猛将会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每年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一日到正月十三日,东山镇几乎天天都有猛将“出巡”,村人抬着猛将神走街串巷,送财、送福、送平安,深受村民欢迎。
东山婚俗亦为南迁移民带来的习俗,800多年来经过与当地婚礼的融合发展,形成东山吉祥而丰富的婚俗,2021年列入苏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东山婚俗从男女青年定亲至完婚有一整套过程与仪式,定亲时有‘授茶’‘定盘酒’‘派糖’等礼仪;结婚时有‘落桌’‘碰风’‘行嫁日’‘巡抚台’‘回门’以及‘三吹三打’‘热络’‘哭嫁’‘泼水’‘猜拳’等习俗仪式。”[19]162在这众多的仪式中,“授茶”“三吹三打”“巡抚台”颇具特色。“授茶”即定亲时男方要送女方一包碧螺春茶叶,要是女方接受了,则表示姑娘答应婚配,且永不变心,因为茶树是无法移栽的。新郎迎娶新娘时,陪着乐队在岳父家大门前“三吹三打”,久久期盼新娘出门,则出自“刘皇叔三请诸葛亮”的历史典故。“巡抚台”是男方大宴宾朋之日,岳丈朝南坐的桌子。左边是巡台、记账,右边是抚台、新郎。酒宴开始、行酒令、结束,全由坐在“巡抚台”上首的岳丈发号施令。尤其是猜拳,双方上酒台开始猜拳相互作揖,说一句“请手下留情”客套话,称先礼后兵。每次猜拳,双方再次作揖,喊声“全福”,然后“开战”。口中猜(喊)出的数字从一至十都极为吉利:一品到、二上坐、三星照、四喜财、五经魁、六六顺、七巧来、八仙早、九长寿、全福全寿。据说东山拳语(俗称“趣名”)出自宫廷,所以被称作“宫廷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