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工融合”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色彩构成》课程为例

2022-12-01陈超

流行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色彩构成色彩融合

陈超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艺工融合”是艺术与技术在差异基础上的互补共进,其最高境界应该是思维方式的珠联璧合,而不仅仅是在工具层面的借鉴。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其开设过程中,始终以两大阵营的方式存在着。一类是基于艺术设计系而设立的环境设计专业,另一类则是基于工科院校的建设设计而设立的环境设计专业。前身基础不同,其教学侧重点自然也有所不同。基于艺术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注重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更加突出其艺术性;而在基于工科建筑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理性思维,技工性特征更加明显。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兼具艺术审美能力与工程技术的复合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因此,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推进“艺工融合”,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以《色彩构成》课程为例,对基于“艺工融合”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做出如下分析。

一、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陈旧,与工业设计需求不符

现阶段,各大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千篇一律、毫无特色,设计理念陈旧老套,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另外,在一些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并不会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导致学生对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只是将修满学分作为学习的标准。而且学生们大多会选择美术类的选修课程,而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则鲜少有人问津。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设计思维,始终禁锢在传统的美术设计中,所设计的作品花俏有余,实用性不足,有些甚至是天马行空,完全脱离设计标准,只是为了应付作业。

2.理论教学脱节,阻碍实践工作

当前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并在此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但是从教学思想上来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仍表现出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师与学生仍是将主要的教学、学习精力放在理论学习上,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上,都并未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所以,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并不注重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例如,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但并未进行相应的模型制作;还有部分学生虽然进行了相应的动作操作实践,但其所设计的作品也只是达到形似,其质量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1]。

3.“理”“实”分离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快速发展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现有的实践教学需要。另外,部分高校受其在财力、物力以及空间布局上的局限性,并未建设具有实际功能的实践教学场所。即便是一些高校建有相应的实训场地、配有一定的实训设备,但大多数场地与设备也存在配置不合理、设备陈旧等一系列问题。还有部分的实训场地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需求,但是在实践环境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难以从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与锻炼,导致实践教学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在校企合作中,一些企业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并不愿意为学校提供充足的实训场地。

4.教师教学忙,学生专心难

艺术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部分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时,逐渐显露出力不从心之态,不仅没有精力去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更没有多余时间深入企业参与培训,又怎么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呢?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们由于平时课业繁忙,每个学科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再加上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本身就不太合理,更是让学生心力交瘁,难以专心地去深入地学习、研究每一门课程;而且部分学生由于不知如何合理规划时间,课后时间多数都用在玩游戏、参加无关紧要的社团活动上,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基于“艺工融合”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基于“艺工融合”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四点入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抓手、以职业优势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吸收环境设计专业在艺术领域与工科领域的优势,丰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突出“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1.整合学科知识,丰富人才培养内涵

中国传媒大学黄心渊教授提出:“在数字艺术领域,需要艺术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但是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需要明确,技术始终是服务于艺术的,数字艺术的根本还是在于艺术。”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要在明确艺术与技术的从属地位的基础上,进行二者的“演替”。

“工为用,艺为本”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设计,能够将两个学科进行有机综合,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帮助学生夯实工科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艺术设计的逻辑方式与创造手段,更加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理念、呈现设计意图。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通过工科知识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结合设计学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段、表述语言,促进学生环境设计思维与逻辑的提升,并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将其描述出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引入真实的环境设计实践项目,将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串联起来,实现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生产任务以及人才培养任务的协同推进,使得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内涵在此过程中得到强化[2]。

2.设计“艺工结合”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基于“艺工融合”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设计,能够在课程教学以及实践训练的基础上,促进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设计、实训教学以及人才培养具体要求的深度融合。三者的交叉与融合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首先,点层面需要学生掌握工科领域、艺术设计领域的相关知识与原理;其次,线层面则需要学生在掌握上述两方面表达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实现两种技能的有机融合;再次,面层面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某高校为例,在其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将艺术课程、工科课程、通识课程进行了有机衔接,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行了合理分配,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工程课程与艺术课程交叉分布,有效实现了两大领域专业知识的融合。

具体到《色彩构成》课程,《色彩构成》是一门集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色彩学科。对于学生而言,仅通过短短的几十课时就只要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色彩基本搭配关系,创作出新的色彩造型语意可能难度较大。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色彩构成》课程也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将色彩造型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引入《色彩构成》课程实践教学。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所创作的色差混合作品印染到衣服上,让学生充分感知新材料、新技术在色彩构成中的应用价值如图1所示;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运用所学色彩构成原理为线描稿上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电脑绘制与手绘的不同;此外,学生也可以搜集一些色彩鲜艳的彩纸,并将其撕成碎片,运用所学色彩对比原理,制作一副色彩拼图作品,感受色彩的立体、混合之美。总之,在《色彩构成》实践教学中,可通过应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使学生脱离单调的色彩理论学习,学会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图1 色彩构成作品

3.跨学科研究,优化设计成果

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这一特性也直接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领域应用最多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相较于“遵循相关特定学科要求”的传统科学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无疑更具灵活性。在环境设计中,除技术性要素的介入外,环境文化、人文要素以及传统文化要素在环境设计方案中的融入,同样对设计成果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与实践、达到学生技能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环境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如图2所示的基于“艺工结合”的环境设计专业跨学科研究范式,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演替”,使得研究方法具有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形态。

图2 环境设计专业跨学科研究方法

4.依托工程训练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有效性

“艺工结合”背景下,在环境设计专业构建工程训练模块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可围绕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构建环境设计工程训练体系,促使学生经历调研、测量、分析场地环境,筛选建筑材料,运用施工技术,进行工艺管理等实践流程,实现实践技能培养的体系化、模块化进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工程现场,由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并围绕项目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在环境设计专业工程训练课程中,以实际的工程项目将诸多实训模块串联起来,具体化呈现教学内容,然后对具体的项目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并最终形成总结报告,从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为环境设计实践的开展奠定基础。

生产性是环境设计的典型特征。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同样是推动“艺工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需要以调动企业参与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积极性为前提,这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与基础,更是对企业所提供的生产性要求有着直接影响。与此同时,环境设计的生产性要求,还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所设计的作品或成果,要能够满足人的基本使用需求,有助于生态宜居环境的构建。环境设计行业的主要社会服务内容之一便在于工程项目的建设与设计,因此,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其工程训练模块的组织与设计,要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实践成果的有效性为前提。最后,引导学生在项目设计中融入科研创新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速度[3]。

5.深化考核制度,强化基础教育

基于“艺工结合”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提升对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才可以更加灵活地将所学专业技能运用于实际项目设计中。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合理安排课程与课时。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设计课题,以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专业时间弄呢管理。另外,在教学效果考核方面,学校需要改变以往封闭评阅的考核模式,通过“以展代考”的创新模式,全面考评学生的学习成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专题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呈现国内外经典的环境设计案例,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环境设计视野,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素材。进入课程考核阶段,由教师为学生指定具体的设计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在学生对设计任务进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跟踪并参与其中,关注学生的设计进度及其在设计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创作态度,在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对学生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为期一周的公开展览,并由教研室组织教师从学生的审美素养、设计思维、实践技能以及日常的学习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考核的公平公正性[4]。

结语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艺工融合”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将艺术领域与工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演替”与融合,还要优化、组合各学科课程单元,促进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自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结合工程训练的体系与管理,引导学生熟悉工程项目实践的流程、手段、技术与工艺管理,为设计与实务最终结果的产生发挥积极的生产效能,使得环境设计成为“有源之水”,强化了人才的实践能力,符合当前应用型、复合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需求。

猜你喜欢

色彩构成色彩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神奇的色彩(上)
色彩构成与墙绘艺术互融式应用研究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