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纵双向”文化引领模式在影视表演《形体》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22-12-01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形体舞蹈动作

武 艺 赵 婧

(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北京 102600)

一、凝练文化元素,将专业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形体》课程是影视表演专业的基础训练课,为实现影视表演专业德艺双馨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表演学部形体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文化育人的探索,将文化元素与形体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嵌入式结合,而是在“大文化”的育人格局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严选具有精神实质的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学校课程团队精心严选课程有关案例和素材,对作品的艺术形式、思想内涵进行严格把关。《形体》课程通过多种身体训练方式提高学生肢体表现力,运用到人物表演的形象塑造中,为影视戏剧表演“形”的实践奠定基础。通过挖掘艺术作品和专业知识蕴涵的思想文化教育资源,选取最优最佳、符合各阶段培养目标的经典作品,因势利导发挥思想文化教育功能,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自然融入。

(二)搭建目标明确结构完整的传统文化内容体系

课程围绕引导学生感受中华艺术之美的内在精神,建立“中国人”的形象信仰,加强集体意识和民族品格,增强文化自信,教学内容结合影视表演的专业特点设计四个单元主题训练模块,选取具有中华优秀传统经典的红色舞蹈、艺术作品等,开展身体基本素质、身体能力强化、群体表演配合、形神共感的表演能力教学训练,并依据作品的创造背景、动作特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思想情感,提炼作品内含的“中国精神”元素、文化元素,在提升学生身体表现力及运用能力的同时,实现课程文化内容供给。

二、课程案例蕴含的文化元素分析提炼

课程选取红色经典作品《我和我的祖国》《黄河》《安塞腰鼓》《映山红》为教学内容,提炼内含的爱国精神、时代精神、集体精神、民族精神等“中国精神”文化元素,通过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达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艺术之美的内在文化与精神,寓思想教育引领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帮助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

(一)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建立教学资源库。通过观摩、浏览、查阅了大量的优秀经典艺术作品,挖掘选取出符合专业要求、学生特点,讴歌祖国、抒发爱国情怀的剧目,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民族风格的语汇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改变以往课堂组合训练形式,实现经典传承、文化育人。

(二)解构训练要点,达成训练目标

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文化元素为引领,构建4单元主题教学训练模式,从作品的形态特征、动态特点、基本道具、审美取向等方面,重新分解构建训练要点,在实现文化元素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同时,实现形体课程训练目标。

表1 《形体》课程主题单元训练内容要点解构

(三)落实行之有效的“横纵双向”教学方法

课程构建“横纵双向”课程文化引领模式,“纵向递进”挖掘课程文化资源,构建四单元主题教学,实现文化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横向输入”贯穿文化要素,运用“分析法、示范法、训练法、共情法”4方法,实现课程文化内容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四单元主题训练,是一个由简到繁、渐进丰富、“纵向递进”上升的教学过程,根据此特点,教学过程从赏析作品开始进行思想启迪,将内心感受带入学习过程,在不断反复训练的实践中“横向输入”要素,逐步建立坚定学生的信念和精神力量,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与艺术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

图1 《形体》课程“横纵双向”教学推进模式

(四)教学环节各元素与文化元素有机融合

运用“以剧促学”的综合训练方式,改变“为练而练”的单一课堂组合训练模式。如:教师带领学生结合《黄河》作品文化元素先从音乐、创作背景、动作方面分析作品,再以主题动作入手,示范讲解动作做法、要领及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练习具有张力和韧劲的前仆后继、跌倒爬起的特点动作,反复强化训练,接续感受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转化为学生我内心强烈的认同感,在提高身体控制能力的同时强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中国人”顽强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带入场景、融入角色、感动自己,实现精神境界中对中国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的自我提升。

表2 《形体》课程主题单元思政内容文化元素与教学内容融合

三、创新教学模式,保证文化内容贯穿融合

(一)“纵向递进”,实现文化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我的祖国》形体基本素质训练单元。选取不同节奏的爱国主义题材类音乐,如《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祖国颂》,进行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素质训练,呼吸延伸训练,综合组合训练等塑造肢体语言美感,开发肢体能动性;给予学生感知认识的引导,启发学生感受中华艺术之美和内在精神的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黄河》身体控制能力强化训练单元。选取中国古典舞《黄河》,通过具有张力和韧劲的中国古典舞元素动作训练,以前赴后继的运动方向、跌倒爬起的空间变化为动势特点,整体形态坚韧挺拔、具有张力,提高身体控制能力的同时强化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中国人”顽强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安塞腰鼓》群体表演配合训练单元。通过陕北《安塞腰鼓》集体舞,学习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铿锵有力的动作,训练学生动作连接与队形变化的协调配合能力,感受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体现的朴实坚韧的民族性格及集体精神的震撼力,树立学生团结奋进、共同钻研的集体主义精神。

《映山红》形神共感的表演能力单元。选取山东秧歌《映山红》,学习韧、碾、拧、扭的动作特点,以及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体态和动律特点,训练学生由内而外、神形兼备的表演能力,渗入对红军的敬爱和不舍之情,对革命精神的敬慕之情,让学生弘扬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培育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

(二)“横向输入”方法,将以文化育人融入教学全过程

分析法:从音乐、主题、动作方面分析舞蹈作品,使学生对作品展开初步的想象与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艺术之美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示范法:通过教师示范动作、讲解运动路线、空间方面等训练要素,讲解动作所蕴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强化学生对动作的体验。

训练法:将训练贯穿课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动作记忆,强调作品内在精神,深度体验红色作品形象的精气神。

共情法:从分析作品到学习动作再到作品表演,始终贯穿民族情感的内心调动,并将内心情感转化为显现的肢体表达,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自我强烈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以文育人效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

注重训练过程与文化要素的滴灌融入,在身体控制能力强化训练单元,以古典舞《黄河》为形体课教学内容为例,采用四方法+三步骤展开教学实践。

(一) “四方法”贯穿输入

首先通过“分析法”从音乐、主题、动作方面赏析;其次,通过“示范法”教师以主题动作入手,示范运动路线、空间走向、动作质量等要素,同时讲解动作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三,通过“训练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强化训练,以达到动作的准确性;第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通过“共情法”始终感受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在舞蹈表演中,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自我内心强烈的认同感,感动自己,并成为传播者,感动观众。

(二)“三步骤”实施教学

步骤一:赏析舞蹈作品

1.作品背景分析

黄河,代表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畏困苦不惧艰难,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作品着力于人物精神的升华和崇高人性的力量。在形式上,以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形式和身法韵律为基础,赋予动作新颖独特的个性化特征,使舞蹈的主题思想、人物心境和整体氛围相和谐。作品运用前仆后继跌倒爬起的肢体语言,来完成黄河所表达的恢弘浩荡,气势磅礴。

2.中国古典舞韵律分析

中国古典舞身体韵律的训练性与审美性以“形、神、劲、律”为核心。古典舞的动作大都靠内在支撑,所有的动作看似柔美,实则内在蕴含着一种韧性的力量。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和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

表3 中国古典舞韵律分析

步骤二:示范与训练完成舞蹈作品的学习。

1.典型动作训练

学生在了解舞蹈的思想内涵及创作背景上,学习舞舞蹈的基本元素与其运动的根本规律,结合呼吸与“提沉”,在动作中注重躯干的运用,丰满人物形态的准确表现。我们将典型动作提炼为:站立昂首、摊掌拉开。强调躯干的表现力—头颈与肩部、胸腰、大腰的配合。要求主力脚要扎根地面,胸腰要舒展,胯立住,不要用大腰,不能塌腰,头顶、下巴、胸椎呈一条弧线,整体是昂扬向上的动势,上半身与下半身是对抗延伸的力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动作,学生学习反复练习,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逐个检查并指出问题,予以纠正。针对难点教师再次示范并讲解动作,学生反复练习巩固。

训练小结:通过典型动作的讲授与练习,掌握在动作过程中充分运用躯干来表现人物。训练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虽饱受长久的苦难,但依然挺胸抬头、坚韧不屈的形态和内在精神。

2.主题动作训练

学生在完成典型动作学习后,我们选取适应于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舞段进行学习训练,最终完成整个舞段的表演。基本动势训练提炼为:倒地、爬起、倒地与爬起的链接;基本动势的变化训练提炼为:步伐、方向、空间变化、空间连接;主题动作训练时,首先强调动作基础形态,如主要站姿要求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右手在身体斜上之间力量延伸向上,左手横向打开做摊掌,头向右手的方向看去,双肩下沉。而弯腰前扑则要求从尾椎开始下沉,弯曲到头顶尖,上半身身体尽量保持圆弧形等。学生将动作基本掌握之后,进行主题动作的连接练习,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与指导,带领学生一起反复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舞的律动方式。在反复练习和整体连贯训练的基础上,最终完成整个舞段的学习。最后,学生在宏伟的“黄河”乐曲的主旋律中,完成舞段的表演。学生通过有人跪仰、有人高高站立、有人奔赴向前、有人跌倒爬起再向前这些动势特点和瞬间造型,感受在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中无数的战士倒下又有无数的后继者站起来,前仆后继,不畏艰难,永远朝着光明和希望前进的深刻含义。

训练小结:通过讲解舞蹈作品《黄河》中前赴后继的动势特点,具体分析了作品的主题立意与思想内涵;通过典型动作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形、神、劲、律对动作所产生的影响和运用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身体各部分的掌控能力。训练的同时感受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步骤三:舞蹈作品人物内心情感建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致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表现特点,在舞蹈片段中挖掘学生表演素质,激发学生表演的欲望,丰富学生对舞蹈表演的想象力、画面感。启发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角色把握住人物的行动依据,再通过外部动作传情达意。在反复的舞蹈表演中,转化学生成为一代“革命者”的角色体验。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自我强烈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感,实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此时的“以情致动”,不再是单一纯粹的舞蹈动作,而是通过形象的人物刻画,深刻的人物内心体验,以中国古典舞的语言形式和身法韵律为基础,赋予动作新颖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进的时代精神。

训练小结:通过挖掘舞蹈人物情感与精神力量,从舞蹈的人物的精神和情感层面分析切入,感受其蕴含的力量、灵魂,促进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由内而外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在未来的舞台或者荧幕上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角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传承者。

五、改革考核方式,探索多元化考核评价

采取标准化评定与个性化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测评。标准化评定,依据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各学期考核要求,通过对肢体表现力、节奏控制力、舞蹈组合和作品完成度等方面考核给予技术评定。个性化评定,通过学生精神面貌变化情况、学生舞蹈展示时由内而外真情流露的表演呈现、阶段学习后学生总结思想感悟方面给予综合评定。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学习掌握动作基本规格和要求的基础上,从意识上到形态表现上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专注度逐步提高,学习主动性也不断增强,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通过“在形体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内容的学习效果” 调查问卷反馈,学生选择优秀占66.67%、良好占20.99%,优良比率总体达到87.66%。学生通过对“中国精神”主题单元的学习后,在参加校外实践中将自身所需知识学以致用,言传身教“中国精神”,表现出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

六、结语

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课程文化教学理念。课程文化建设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文化团队需要继续加强对文化资源创编和研究,深挖适用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更具时代特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不能用单一的评价形式,课程文化长远规划中,需要完善确立评测原则,如“精神性”“过程性”“真实性”“效果性”等,构建多元评测体系,还需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形体舞蹈动作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论戏曲表演形体设计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基础版几何形体变化在服装创意立裁中的应用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