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特困失能老人生活能力现状及照护对策研究
——基于天津市W区206位男性老人的实地调查

2022-12-01杨明伟

乡村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养老评估农村

杨明伟 刘 榕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0 引言

2021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0%[1]。《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约为4 063万人[2]。另据预测,2050年我国失能老人数量将高达9 700万人[3]。由此可见,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失能老人数量持续上升。在失能、半失能老人中,有一部分老人群体值得社会关注——特困失能老人。该群体既面临着生理功能的衰退、无家庭成员照顾的困境,其背后映射出隐形且突出的照护需求;又面临着劳动能力丧失、社会地位较低的困境,依靠政府救助才能得以生存。农村地区是特困失能老人的聚集地,及时解决农村特困失能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有利于我国实现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养老事业发展,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

2021年7月,天津市W区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实地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特困失能老人以男性为主,且该群体存在养老照护方面的问题。而目前针对该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以W区206位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为例,创新性地采用民政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MZ/T 039—2013)作为评估工具,利用SPSS 26.0分析数据结果,将老人能力划分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4个等级,清晰地总结该地区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的生活能力状况,分析其所面临的养老照护方面的问题,提出政府、社区及个人共同参与制订养老照护计划的对策,力求改善该群体晚年生活。

1 天津市W区男性特困失能老人生活能力现状

1.1 基本情况

1.1.1 评估对象。根据天津市W区民政部提供的特困老人名单,于2021年7月8—28日为该区的特困失能老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共走访215位老人,其中男性206位、女性9位。女性样本量太少,不具有代表性统计意义,因此舍弃,最终回收206份评估报告。评估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有该区正式户口;②男性;③年纪≥60岁;④意识清楚、能够基本配合完成评估工作,若有卧床不起、智力残疾或精神残疾的老人,由照顾者代替老人回答真实信息;⑤评估时在家。排除标准如下:①评估时正在敬老院、养老院、医院或者离开该区的特困老人;②评估时在该区,但联系不上或自己主动放弃评估的老人。

1.1.2 评估依据与评估方法。该研究采用的评估依据为我国民政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MZ/T 039—2013)。评估表由4个一级指标(日常生活活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沟通、社会参与)和22项二级指标(进食、洗澡、穿衣、认知功能、听力视力等)构成。通过综合这4个一级指标的受损分级,最终将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划分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4个等级。22项二级指标是评价老人生活质量及独立生活情况的重要指标,能从多角度考察老人生理功能的衰退情况,推测其对他人的依赖程度。

该次评估采取集中评估和入户评估两种形式。集中评估适用于能力完好或轻度失能老人及少部分中度失能老人,入户评估适用于重度失能老人。评估回收的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 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该次评估共涉及206位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在年龄分布上,60~69岁有76名老人(占比36.9%),70~79岁有89名老人(占比43.2%),80岁及以上有41名老人(占比19.9%)。在供养形式选择上,有191位特困失能老人为分散供养,占比92.7%;仅15位选择集中供养,占比7.3%(见表1)。

表1 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

1.2.2 失能等级分布。从失能等级分布情况来看,在206位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中,142位老人轻度失能,占比68.9%;38位老人中度失能,占比18.4%;17位老人重度失能,占比8.3%;只有9位老人能力完好,占比4.4%(见表2)。

表2 评估对象失能等级分布

W区142位轻度失能老人在生活中基本能够自理,虽然评估项目中有轻微受损,但不影响老人正常生活。38位中度失能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借助辅助用具或者他人协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若这样的老人独自生活,会增加其受损的风险,需要他人协助或照看。17位重度失能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通过他人的照顾才能维持基本生活。9位能力完好老人在生活中完全不需要他人的协助,自己能够独立生活。

1.2.3 一级指标受损情况。4个一级指标相比,男性特困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率为88.3%;精神状态受损率最高,为86.4%;感知觉与沟通受损率为42.2%;社会参与受损率为67.5%(见表3)。

表3 评估对象一级指标受损情况

1.2.3.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是评价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其与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密切[4]。具体来看,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0个项目中,受损率最高的3项分别是床椅转移(51.9%)、平地行走(56.3%)和上下楼梯(82.0%),远远超过其他7项的受损率。这表明老人的活动能力减退是从下肢开始,其原因可能是老人生理机能减退,易患各种腿部疾病,导致腿脚不灵活,行动不便。

1.2.3.2 精神状态受损情况。认知功能是检验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5]。精神状态中受损率最高的项目就是认知功能(85.4%)。认知功能包含两项评估内容:一是画钟试验,考察老人反应认知情况、理解力、视觉记忆和视觉空间等;二是采用“苹果”“国旗”“手表”3个不同类型的词语,考察老人短期记忆和情景记忆的能力。176位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在此评估项目中失分。老年人认知下降的过程有很大的变异性,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生理性认知功能下降进展缓慢不影响日常生活,而病理性认识功能下降足以影响其正常生活。

1.2.3.3 感知觉与沟通受损情况。视力、听力受损会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增加老人跌倒骨折的风险,导致老人出现消极情绪。感知觉与沟通中受损率最高的2项分别是视力(73.3%)和听力(48.5%)。进入老年后,部分老人的视力逐渐变差,其可能患有眼部疾病导致视力水下降。视力模糊使老人容易看不清周围环境,增加老人跌倒的风险。听力下降可能会导致老人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久而久之,老人可能会产生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

1.2.3.4 社会参与受损情况。社会交往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具有积极的影响[6]。社会参与中受损率最高的3项分别为工作能力(97.1%)、时间/空间定向(57.8%)、生活能力(52.9%)。工作能力是对老人体力和脑力工作的评估。W区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年轻时的工作以务农等消耗体力的工作为主,随着年龄增大,其下肢功能减弱而导致体力劳动能力衰退。时间与空间定向是考察老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考察老人是否能出门。评估过程中询问老人今天是几月几日,能否独自出远门,有110位老人不知道今日为何日,54位老人不能单独出远门,存在走失的潜在风险。生活能力是指老人能够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能够当家管理事务、财务及能够独立地在社区中生活的能力,是反映老人是否能在家庭内和社区中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实际入户评估的过程中观察到,部分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家中环境脏乱差,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气味,不能保持居住环境与自身干净、整洁。

2 天津市W区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

2.1 无人协助照料,分散供养率高

相对于W区其他农村老人而言,该地区的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面临着无配偶、膝下无子女及其他家属协助照料其生活的问题。而W区男性特困失能老人由于长期独居养成自由自在的生活习惯,不愿意与其他特困失能老人生活在一起,选择分散供养方式的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占比高达92.7%,选择集中供养的男性特困失能老人仅占7.3%。走访调查发现,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分散供养意愿较高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老人习惯独居,担心集中供养受束缚、不自在;二是自身与其他老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害怕产生矛盾、冲突;三是部分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将集中供养视为村干部不愿意照顾而推卸责任。因此,政府仅采用集中供养的方式解决这类老人的养老照护问题还远远不够,还应积极地探索其他更适合这类群体的养老模式。

2.2 房屋结构不适宜,独居风险需要重视

该次评估结果显示,W区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以轻度失能为主,生活能够自理,可以自我保障。天津市制定的特困失能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标准为自主吃饭、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自主行走、洗澡。有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项以上指标不能达标,视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依照天津市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经验,将老人日常生活活动得分为40~60分的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将得分在40分以下的视为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若只考虑老人上述6项能力是否达标或日常生活活动得分情况,忽视失能老人在居住环境中的潜在风险,这样的评估结果也值得商榷。

在实际开展入户评估工作时,近距离观察W区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居住房屋情况。部分老人房屋因得到政府资助修缮,整体环境较好,道路平整无障碍。但仍有部分村落的特困失能老人居住环境需要得到改善,房屋结构不适合失能老人居住,需要对其进行适老化改造,使房屋居住环境能与失能老人生活相融合。另外,该群体缺乏一定的健康意识,自我健康监管意识模糊,体质差,若居住环境与实际身体情况不匹配,其失能风险会进一步增加。要想降低特困老人失能风险,亟待建设适老化、智能化养老照护环境。

2.3 内心孤独,精神支持缺乏

老人的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不仅影响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还对老人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7]。家庭成员对于农村特困失能老人的精神支持是不可或缺的。W区独居的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在家庭精神支持方面接近空白,内心情感无法疏解,只能独自消化情绪,若其内心负面感受无法得到及时排解,则长此以往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另外,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往往贴着“特困”“老光棍”的标签,容易被其他人“污名化”,认为其早年因懒惰,不追求上进,或自身存在某种疾病,才会成为特困人员,以及因其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娶妻组成家庭才会成为光棍。周围人的看法和内心的自卑感,进一步影响其与周围邻居的交流交往。而实际上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帮助其正视自己,不过度贬低自己。

3 农村特困男性失能老人养老照护对策

3.1 政府推进适老化改造与养老信息化建设

失能老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时有出现摔倒、扭伤等意外风险的情况。为降低老人独居风险,政府应将其住房进行适老化改造,增添相应的防滑垫、护栏等设备和设施或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为中度、重度失能的老人提供安全防护。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对住房进行适老化改造,使居住环境更加安全与舒适,便于失能老人走动,增强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降低老人独居在家时因疏忽或居住环境中存在的缺陷而发生意外的概率。

另外,政府应加快推进W区农村特困失能老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完整、准确的档案库,推动特困失能老人智慧化养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能轻松掌握特困失能老人个人信息,根据老人的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化、智能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老人足不出户按下智能按钮,就能拥有公安、消防队伍的紧急救援,医疗队伍的保健康复、心理慰藉,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的陪医、助行等项目服务,即使分散供养独居在家,也能安心生活。

3.2 社区构建互助养老模式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老人生活于此,彼此熟悉。W区92.7%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选择分散供养的方式,一方面是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是想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农村社区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及老人之间的熟悉关系,构建互助养老模式,让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特困老人照顾特困失能老人,以达到尊重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意愿,改善特困失能老人自身养老能力弱、无人照顾与慰藉的现状,实现老有所依。互助养老模式除了以时间银行的形式存储照顾特困失能老人时间以外,还可以利用支付照顾费的方式,增加能够自理的特困老人的经济来源,从而增加能够自理的特困老人的社会价值。

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具有生命力。这是因为这些老人了解对方的性格、脾气,彼此间相处少了陌生感,更加亲切。这一模式符合该群体独居的养老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无家庭成员关心关怀的内心需求,帮助特困失能老人去“污名化”,使其树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重拾对生活及晚年养老的信心。这也有助于在农村社区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形成人人护老的社会风尚。

3.3 社区带动养老照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男性特困失能老人对自身疾病情况、身体健康情况通常关注度不高。因此,农村社区应重视医疗、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定期组织特困失能老人体检,关注其失能的变化。另外,要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活动,培养特困失能老人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老人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对自己的身体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针对该群体缺乏精神慰藉的问题,农村社区可以引进或培养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开展适合他们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帮助其改变不良的想法,使其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此外,农村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活动改变村里人对特困失能老人的不正确认知,撕掉“特困”标签,营造安心养老氛围。

3.4 个人转变养老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

W区男性特困失能老人虽无配偶、孩子,生活需要自己照料,但要树立积极老龄化、健康养老的观念。特困失能老人要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延缓认知功能受损、维持社会参与最根本的途径。同时,特困失能老人应在自己熟悉的农村社区重新融入社会交往,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拓宽自己的生活交际圈,构建自己的社会交往网络,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度过晚年生活。

4 结语

该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男性特困失能老人。选择研究对象范围之所以较窄,是因为在评估实地调查中W区特困失能人员以男性老人居多。通过评估结果了解农村特困失能老人的生活能力现状,分析该群体面临的养老照护问题,以期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认识到解决该群体养老照护问题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提升社会对该群体养老问题的认识与关注,提升该群体的社会福利水平。但要想全面了解W区农村特困失能老人的生活能力状况及养老照护情况,还需要拓展评估对象。此外,该文的失能数据与他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选择不同的评估标准有关。要想对农村特困失能老人的生活能力进行精准评估,还需要选择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才能确保失能结果差异小且更加准确。

猜你喜欢

养老评估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养老生活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新农村 新一辈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