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食用菌产业发展浅析
2022-12-01吴虹玥刘菊才方晓燕张静恒
吴虹玥,刘菊才,方晓燕,张静恒
(成都市农业质量监测中心, 成都 610041)
食用菌口味鲜美,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1]。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继粮食、油料、果树、蔬菜之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产业[2]。食用菌产业是集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高效农业和低碳农业特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显著的新兴产业,担负着转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增加蛋白质供给和增强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任务,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容小觑[3]。
四川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栽培食用菌,经过50年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西部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产品集散中心[4]。成都市食用菌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5-7],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调整、出口创汇、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成都市政府将食用菌发展纳入了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以园区带动周边产业发展。2020年,成都市食用菌袋栽规模5亿多袋,覆土栽培规模3000hm2左右,占全省60%以上,产量约4.3×105t,产值37亿元。生产经营主体达1800多家,专业合作社200多家,主要生产区域分布在金堂县、大邑县、青白江区、郫都区、崇州市、简阳市等区(市)县。食用菌产品以鲜菇、清水、盐渍、脱水产品为主,平菇、姬菇、金针菇、香菇、黄背木耳等,销往全国,并远销亚洲及欧美市场。
1 产业发展优势
1.1 基础条件适宜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环境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年可利用时间长,具备按不同生长情况选择更多品种,发展多元化食用菌产业的条件。
1.2 政府大力支持
2009年成都市农业委员会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平,做大做强成都市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布了《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实现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扶持,把广大菇农组织到专业协会中,在产业规模较大的区(市)县建立了科技培训生产营销网络。相关部门培育了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使企业与种植户利益衔接并扩大辐射面,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金堂县为实现2035年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300亿元的目标,规划了118km2的食用菌产业园,大力推进食用菌、绿色食品加工、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2012~2016年金堂县通过财政支农项目“成都市丘区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种植羊肚菌进行补贴,对生产设施、菌种等被帖5000元/667m2。2019年通过“2021年园区建设培育项目”对食用菌功能区区域内种植羊肚菌补贴1000元/667m2,还对食用菌智能化生产和精深加工项目最高给予4000万元的支持。2021年,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园管委会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正式签订林下食用菌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四川省林下食用菌技术创新中心。
郫都区农林局也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达成郫都区林下经济项目合作协议,充分利用郫都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大的资源优势,探索林下食用菌种植,以此提高花卉苗木产业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2018年示范红枫林下套种中药材黄精再套种羊肚菌、银杏林下套种中药材白芨再套种羊肚菌、苗圃和羊肚菌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共3套,示范栽培羊肚菌1.4hm2,辐射推广7hm2左右。食用菌产业纳入郫都区十大特色产业中,实现以唐昌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区域现代食用菌产业齐步发展。
大邑县依靠引进福建的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双孢蘑菇种植技术指导。2007年立项建设“大邑县标准化菇房建设”项目,以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委托贷款的方式,建设4599座砖混标准化菇房,总投资2.58亿元[8],同时聘请专家技术人才指导生产,攻克技术难关,解决了没有核心种植技术的问题。
1.3 技术力量强
成都市有不少食用菌生产、加工、废弃物利用方面的科研院所和单位,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技术力量雄厚,为成都食用菌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支撑。
2003年,四川省农业厅植物检疫站开展“百、千、万”科技服务项目,会同成都市植保质检站、金堂县农业局、金堂县植保质检站共同开展了“金堂县食用菌主要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技术推广”项目。具体在金堂县清江镇进行试点、示范。通过组织发动、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带动了全县食用菌无公害生产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9]。同时金堂县政府一直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食用菌创新团队、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在姬菇、平菇、黄背木耳等大宗品种基础上,重点发展珍稀食用菌羊肚菌产业,引导发展杏鲍菇、草菇、双胞蘑菇、秀珍菇等工厂化设施化栽培品种,推广集中制袋技术、大棚改造技术、智能节水灌溉技术、工厂化栽培技术等实用技术。截至2019年,建成食用菌集中规模制袋基地5个,年制袋1.5亿袋。完成食用菌大棚改造200 hm2,配备自动化喷滴灌系统,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精准化管理。同时,新建食用菌工厂化、立体化栽培基地66.67 hm2,复合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区666.67 hm2。2012~2013年,金堂县在国内实现野生羊肚菌人工商品化栽培,试验区测产4500 kg/hm2。2013~2014年,金堂县示范推广羊肚菌人工栽培33.33hm2,平均产量2625 kg/hm2,最高产量4500kg/hm2。2017~2019年,金堂羊肚菌种植区域以赵家镇为核心,辐射到清江镇、福兴镇、竹篙镇、淮口镇、又新镇等10余个乡镇,种植面积达2000 hm2。
2006年5月,大邑县政府、四川兰田工业食品有限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三方在大邑县雾山乡联合兴建了“成都市大邑县兰田食用菌专家大院”。这在当时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食用菌科研基地,以科学技术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在重点乡镇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定期进行技术指导,聘请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为菇农授课,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8]。
1.4 栽培品种多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省食用菌种植品种超过30种[10]。2019年四川省食用菌产业布局其中之一就有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优势大宗菌类生产区,核心区为金堂县。金堂县又以清江镇、赵家镇为核心,辐射赵镇、淮口、福兴等七个乡镇的区域,以姬菇、黄背木耳、平菇种植为主,金针菇、香菇、榆草菇、羊肚菌等多品种发展的生产格局。2020年,金堂县食用菌种植品种达到30余个,高、中、低温品种齐全,全年食用菌产品均覆盖。
崇州市资源、气候、区位等都具备优势,重点打造食用菌“四基地、二园区、一中心”,即以三江、桤泉等乡镇为主的珍稀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江源、大划为主的金针菇、毛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怀远、鸡冠山等乡镇为主的沿山反季节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5]。
1.5 发展龙头企业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成都市培植了一批食用菌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资金充足、设备更新较快、技术较好,极大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发展目标和发展经验。包括四川川野食品有限公司、四川东亿食品有限公司、成都金大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都中延榕珍菌业有限公司、四川省邦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天绿菌业有限公司、成都万良菌业开发有限公司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农户生产方式落后,作坊式生产难以适应目前的发展趋势
成都市各区(市)县食用菌生产主要采取2种模式,传统种植和工厂化生产模式。传统种植模式,基本上以农户自主生产为主,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经营较多,主要是夫妻两人或者几代人合住的家庭。这种生产方式投资成本低,但标准化生产程度也低,生产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也很难控制,承受自然风险的能力弱,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弱[11]。工厂化生产模式一般是龙头企业和较大规模的专合组织采用,食用菌加工企业普遍采用“企业+农户”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企业通常是与农户签订合同,提供菌种、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指导,由农户进行生产,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收购。
从食用菌生产技术发展趋势看,智能化优势逐渐凸显增长潜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对劳动力依赖程度较小。在目前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优势更加突出,今后企业将加大提升智能化水平的投入,智能化工厂在疫情后会加速发展,科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将取代分散、粗放的农户传统种植模式,成都市食用菌产业也必将迎来智能化发展的时期。
2.2 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延伸不足
目前无论是食用菌粗加工还是深加工,均未形成标准化生产,低水平重复较多,造成加工质量差、分级混乱、加工产品单一,多数企业包装简陋,保鲜设施缺乏,利用食用菌生产调味品、保健品和药用产品的企业相对较少,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的企业少。同时,成都市的食用菌产业对品牌的培养关注度较低,缺少品牌效应,也缺乏市场竞争力。食用菌类保健食品研发滞后,食用菌全产业链短,短期内无法实现食用菌产品的健康化、增值化、市场化和品牌化。
2.3 菌种市场不规范,种子质量问题较多
菌种监管存在种源市场不规范,菌种老化、退化和低劣问题,缺乏严格的分级管理制度,农户保护意识淡薄,政府监管难度大。近年来因菌种质量引发的重大生产事故都跳不出“菌种场销售原种给菇农、菇农扩繁菌棒式栽培种、菌棒培养阶段或出菇阶段出现异常”的怪圈,这是因食用菌菌种系无性繁殖容易变异和高扩系数带来的连锁反应[12]。
2.4 品种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
成都市食用菌产业行业管理不规范,品种结构不合理,菜用品种多,药用品种相对较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进行转型升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逐渐趋于饱和,因此食用菌产业需要积极拓展,改变品种的过度集中,保障食用菌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2.5 缺少食用菌生产全过程的标准规范和质量保证
当前,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用菌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食用菌销售、出口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近年来,食用菌产品在荧光增白物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四川省地方标准中关于食用菌方面的还比较多,但成都市地方标准中目前只有《地理标志产品金堂羊肚菌》(DB5101/T 95-2020)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堂羊肚菌种植技术规范》(DB510121/T 009-2016)。
2.6 缺少专业市场交易平台和物流体系的支持
每个产业的发展都需具备完备的市场体系,一旦某种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就应有与之匹配的专业市场平台为这一产品的交易提供支持。但成都市食用菌缺乏统一市场,交易市场的建设跟不上产业的发展步伐,缺少交易市场将导致市场价格的不透明化、放大价格波动区间,不利于维护消费市场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生产者了解市场动态,按需求调整生产,正确应对市场波动,更不利于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打开市场。
同时,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离不开发达的物流,食用菌产业由于市场对菌体保鲜、保质的较高要求,也对物流业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成都市还缺少较为专业的食用菌物流系统。
3 建议
3.1 整合资源,转型升级
将现有食用菌生产企业、专合组织、种植户等生产主体以及菇棚、土地、林下、劳动力等优势与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技术、设施、销售信息及管理优势相结合,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高食用菌质量、产量、经济效益。
3.2 完善标准,保障质量安全
从食用菌生产资料的准备到加工销售等过程,都需要制定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建立各个时期的检验检测与监控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要对菌种、基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进行严格监管,提高生产主体的责任意识,不得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使用禁限用农药,引导经营户进货检查验收并建立购销台账。推动食用菌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检测站点体系建设,构建准出制度,建立与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数据库。生产企业、专合组织、种植户等生产主体在食用菌上市前应采取自检或委托检验检测机构对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验,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用菌质量安全抽检力度,增加抽检频率,提高成都市食用菌的竞争力。
3.3 突出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程度
成都市应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储藏保鲜技术,提升食用菌深加工开发与生产能力,推进食用菌现代化、智能化和工厂化生产。着力开发食用菌营养保健产品、休闲食品与饮料以及特殊疗效的各类药物制品等,拓宽消费渠道,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高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出口份额[13-14]。药用真菌将会成为中国食用菌产业中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产品[11],发展方向应为做深药用菌类产品,做宽大众菌类产品[15]。
3.4 积极开拓销售市场
成都市应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技术研究方面入手,帮助食用菌产业建立市场交易体系。食用菌企业在做好当地营销的基础上,应积极拓展一线城市和国外市场,搞好产销对接,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提高产品知名度,应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和支持生产主体建立直销点、专卖店、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网络。积极鼓励协会、企业、个人从事食用菌产品销售,吸引更多的客户、客商收(洽)购。积极组织开展广告宣传、举办和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在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等,全面提高成都食用菌知名度,拓展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