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天冬产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建议
2022-12-01张晓勇刘雄伟陈静岚许晨阳高应娟
张晓勇,罗 舒,刘雄伟,陈静岚,许晨阳,宋 怡,高应娟,罗 霞*
(1.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四川 内江 641000;2.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菌类药材研究所/菌类药材系统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中药材品质及创新中药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3. 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天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is(Lour.)Merr.]又名天门冬,是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块根。其性味甘、苦、寒,归肺、肾经,生长周期为2~3年,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的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1]。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2],《药物出产辩》明确记载天冬“以产四川为上”。天冬是86 种川产道地药材之一,功效全面、应用广泛。内江市是四川天冬的道地产区,而天冬也是内江市唯一的川产道地药材[3],栽培历史悠久,据原内江县(现内江市东兴区)县志记载:在清朝成丰19年(即1840年),就有药农种植内江天冬。1988年版《四川省志·医药卫生志》记载,早在1934年内江天冬产量已在25t以上。《四川省中药材栽培技术》记载“四川省天冬主产区为内江县(主要指东兴区)”[3]。近年来,内江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要求和党中央“振兴中医药”的重大部署,充分挖掘道地药材天冬特色资源,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建设“中国天冬之乡”及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引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笔者通过调研内江地区天冬产业的发展情况、潜在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天冬产业高质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1 内江天冬产业优势
1.1 政策优势
内江市把握国家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契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大战略,发展以天冬为主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是将三大战略深入贯彻的重要体现。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省、市大力支持内江市东兴区发展以天冬为主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东兴区是天冬重要产区。《内江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二十条措施》《内江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明确提出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市重点成长型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东兴区是内江市天冬产业的核心阵地,东兴区七届十四次全会上将发展天冬产业列为“一号工程”。内江市以东兴区为核心将天冬产业作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内容,既符合产业振兴要求,更符合广大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致富的现实需要,是内江市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1.2 传承优势
内江市东兴区平均气温15~28℃,年总日照时数1100~1300h、无霜期330d,气温、日照、雨量、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天冬种植。内江栽培天冬历史悠久,长达600余年。《药物出产辩》明确记载天冬“以产四川为上”,《四川省道地药材生产区划》明确指出内江是天冬的道地产区。追溯历史,天冬在内江市有过一段种植鼎盛时期,在20世纪70~80年代种植高达2000hm2左右。20世纪90年代,东兴区郭北镇就建成了川天冬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验地[4]。种植的天冬品相佳、等级高、功效好。如今重拾天冬产业农户更有经验、更有积极性。内江不仅有种植天冬的历史,更有食用天冬的历史。内江东兴种植的天冬可食用的记载历史有180余年,天冬煲汤、天冬膏、天冬酒、天冬蜜饯广受欢迎、视为佳品,天冬蜜饯被四川省评为优质产品,其工艺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冬虽暂未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中,但已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中。诸如此类都是内江发展天冬产业的独特优势。
1.3 功效优势
据《神农本草经》《药典》《千金要方》等经典药典书籍记载,天冬有益气延年、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等保健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天冬富含天冬多糖、天冬氨基酸、天冬总皂苷等多种活性成分[5],具有抗癌、抗炎、免疫调节、改善便秘等多种作用。Park等[6]研究发现天冬提取物可通过凋亡和自噬信号通路发挥抗癌活性。Kim等[7]研究表明天冬皂苷提取物可促进大便次数、含水量、尿量和胃肠道转运的恢复,同时增强粘膜厚度、管腔表面厚度和杯状细胞的数量,提示天冬具有通便作用。Lee等[8]实验结果显示,天冬丁醇提取物具有抗炎功效,可通过对iNOS介导的COX-2诱导途径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调节来抑制炎症反应。张红等[9]发现天冬酸性多糖能够促进鸡新城疫病毒抗体的分泌、T 细胞数量的增加和免疫器官指数的上升,表现出免疫增强作用。此外,天冬还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煮食之,令人肌体滑泽白皙,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名医别录》中记载天门冬可“养肌肤,益气力。”《普济方目录》载有“神仙服天门冬法,服至十日,身轻目明,二十日可百病愈,颜色如花。三十日发白变黑,齿落更生。四十日行及奔马,百日服之延年矣”[2]。《滇南本草》中更是有“补肺,润皮毛,悦颜色,久服乌须黑发,面似童色”的描述。Lei等[10]的研究表明天冬水提物表现出与VC一样强的抗氧化能力,并可能通过减少自由基来防止衰老。天冬具有的保健、美容功效,可以称得上老少皆宜、男女皆可,具有广阔的市场。
2 面临的问题
2.1 劳动力和专业人才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是典型的的丘陵地带。由于地理、地形等因素影响,缺少大型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导致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造成了农村人力、财力资本积累弱化,可从事种植业的适龄劳动力严重不足。虽然目前天冬产业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面积,但大部分农业主缺乏中药材种植、经营管理、机械化应用等专业知识,而且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缺乏中药材育苗、栽培、加工的专业从业人员,使得现有种植方式较为粗放,造成产量和效益双低。此外,由于天冬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约束机制等,导致天冬品质参差不齐,目前内江天冬产业整体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产力亟待提高。
2.2 缺少特色品牌和龙头企业,社会资本投入短缺
目前内江市天冬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产种植发展较快,但是天冬加工体系尚未健全,且天冬只是中药材里面的小品种,还未形成有影响力的特色天冬品牌体系,在省内和国内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入驻。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仅靠内江培育的本地企业很难承担起二产加工的重任,难以打通天冬产业链。此外,天冬产业发展对于新技术、新设备引进需求极大,但内江市由于局限的融资环境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先进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而且天冬种植周期长、投资大,涉农贷款困难,天冬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现阶段针对天冬种植业的保险产品不完善、补偿机制不健全,以上种种皆制约着天冬产业发展。
2.3 现代科技应用程度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天冬产品还停留在药材初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低、经济附加值不高,还未实现“中药材”向“中医药”的嬗变。天冬产业机械应用程度低,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效率不高,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由于天冬是深根茎类中药材,根茎长在泥土深处,根块处会附着大量的土壤,土壤阻力会随着土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土质不同、土壤干湿程度不同,都会导致阻力变化,因此对机械要求比较高[11]。传统的天冬收获都是先采用简单的根茎收获机械将根茎与土壤一起收集,然后再通过人工操作将根茎与土壤分开,这种方法复杂、效率低、耗时久,操作时还要特别避免根茎缠绕,否则将会在分离过程中造成堵塞,影响根茎的分离效果,造成天冬损失。现代机械科技在天冬中应用不够,导致天冬种植、采挖以及加工全程无机械化,基本靠人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且效率低下,这也是制约天冬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建议
3.1 建立产业标准体系,促使产业规模化发展
按照《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建设天冬产业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以产业核心区为基础,打造天冬标准种植基地,以点带面,辐射整个产业,建立天冬产业标准种植体系,推动整个产业规范化发展。用好土地资源、用活农村创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同时探索创新中药材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激发农村新活力。举办中药材种植业主培训班,系统提升业主中医药、农业、管理、机械化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引导企业开展天冬种植基地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建设,确保产品品质的优良性。齐头并进促进天冬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品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2 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
完善土地、税收、招商政策,吸引外地优质企业入驻,并在本地扶持、培养一批有潜力、有实力、有担当的特色中医药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提升内江市天冬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健康的发展路径,坚持品质上乘的发展策略,开展天冬药食两用的申报和研究,开发天冬保健品、日化产品等,抢占市场高地,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完善中医药冷链、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拓展营销渠道,延伸产业链。鼓励和支持实力强、规模大、劲头足的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创建优质品牌和认证产品,构建公用品牌主导、企业品牌主体、多标同用的特色天冬品牌体系。强化品牌宣传,利用各类展会和传媒平台,推介重点产品及品牌,塑造优良、优质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综合效益。发展天冬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科普教育、生态保护等结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田园旅游、康养保健、天冬药膳体验、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天冬健康旅游示范区、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传承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建立天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3.3 提升产学研管水平,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联合大户种植业主,引进中医药技术人才以及发展产业相关人员成立天冬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天冬行业协会以及天冬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一批懂种植、懂技术、懂规范的农民及种植业主,以技术带动天冬种植的发展,形成规范化种植。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所一起研究开发天冬种植、采挖及加工机械,提高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校积极合作,开展种植技术研究、种苗繁育、绿色生产等优质高产技术的研发工作,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对天冬生产的日常管理,严格实行监督检查,严惩相关失德、违纪、违法犯罪行为,为天冬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以科研为纽带,加快科学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建立健全天冬产业科技创新高质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