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对策分析
2022-12-01□王瑶
□王 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在这一方面,职业院校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的近景目标是:到2020 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22 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乡村振兴的远景目标是: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其诞生有3 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一是党中央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考虑;二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三是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国家全面发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策略与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发展乡村社会经济,做好农村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农村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迫切要求。
2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2.1 职业教育是促进农业升级的引擎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于产业兴旺。挖掘农村的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产业、乡村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对于从事此类产业的劳动力质量、数量、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在人。劳动力的能力和素质取决于其受教育水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键所在。职业教育能够将劳动力供给端、产业需求端之间连接起来。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创新育人模式,能为乡村振兴培育出会管理、善经营、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队伍,有助于优化一二三产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产业兴旺[1]。
2.2 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生态宜居的举措
生态宜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农业本身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职业教育在生态宜居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利用职业院校的水利、农林等专业,为农田水利规划、田园乡村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等提供专业人才,为生态宜居提供人才支撑。
2.3 职业教育是进行有效乡村治理的渠道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在治理有效的基础上。在这一方面,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将大学生村官、有才能的新型农民、农村基层党员纳入其中,组成农民信赖、管理规范的队伍。构建常态化的治理机制,促进乡村法治、德治、自治之间的融合,重新构建乡村治理新模式。在乡村治理的进程中,职业院校能发挥桥梁作用,将乡村、农民、政府整合,优化协同关系,发挥出学校的牵引作用,整合各方的利益,共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4 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动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的最直接愿望就是让广大农民实现生活富裕。
发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优势,打造完善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模式,培育一批有知识、爱农业、懂技术的现代化农业接班人,能够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并且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发挥职业教育的造血和输血功能,能够彰显新型农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带领更多农民增产增收。
3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对策
乡村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大工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职业院校需主动融入这一历史进程,构思乡村振兴服务的发展蓝图。
3.1 调整办学定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优质人才的支持。职业院校需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尽管我国职业院校在不断改革,打造出完善、健全的人才培育模式,但是在办学上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滞后、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难以满足当前乡村振兴的需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树立发展新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需求。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需要积极调整办学定位,走内涵式的发展路线,将培育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对接乡村产业的发展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培育经营水平高、生产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优质乡村振兴人才[2]。
推广“政、校、村”的联合办学模式,由基层政府统筹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选派人员进入职业院校参加学习。职业院校则根据自身的特色技术优势和教学资源等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专业人才设置,根据政府要求优化教学体系,培养出满足乡村振兴要求的卫生、文化、教育、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
3.2 细化育人体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根本特征是经营主体发生了变化,要求其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善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产业振兴对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就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结构和素质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素质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和升级,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职业院校要基于农业发展要求,培育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现代化加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等。
培育乡村精英,打造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新体系。乡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乡村的自治和法治成效并不理想。职业院校需要根据乡村结构的变化以及治理能力的要求来进行优化,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在育人模式中,需要着力为乡村地区培育领袖型的核心骨干力量,即乡村精英。同时,职业院校要致力于培育知法、守法、懂法的安全治理人才、基层法治人才等,使这类人才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领导干部、乡镇机关公务员、乡镇领导干部、事业编制人员等形成合力,共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背景下,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已经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重点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链体系。在这一方面,需要打造出系统、完善的农村电商平台,发展农村电商,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更好的平台支持,降低农产品在运输环节的服务成本、物流成本和损耗成本,完善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3]。
目前,我国农民综合素质不高,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了解较少。很多农民有着优质的农产品,却由于不了解电子商务,无法通过网络将商品销售出去。在城市化进程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不愿意返乡创业,进一步加剧农村优质电商人才的匮乏程度。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拓展人才培育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培育懂经营、懂生产的复合型电商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乡村振兴要求培育一批乡村工匠、现代先贤、文化能人、民间艺人、农村职业经理人等乡土文化人才,这类人才在乡风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职业院校需要吸纳有文化底蕴的民间艺人进入学校,为其提供系统化的培养。同时,培育优质的知识分子,使学生成为乡村文化学者,让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投身于乡风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教育,为乡村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3.3 发挥产教融合作用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应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来布局人才链与专业链,在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通过多个层面来实现产教融合,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衔接。在实践中,职业院校需要发挥出自身在学科上的优势,促进农业、林业、制造业、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打通“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作用[4]。
与此同时,着眼于农村产业的升级要求,挖掘乡村资源的优势,与乡村企业达成合作,让人才有进驻乡村服务、实习的机会。根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乡村旅游产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优质人才,开发管理、营销、加工、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优质培训,从而搭建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体系[5]。
3.4 实现校村文化共建
校村文化共建能够让职业院校与乡村之间形成精准的结对帮扶战略,为乡村提供文化站、文化中心,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职业院校要针对乡村本土人才提供针对化指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基础保障。当然,这一方面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是新的尝试,教师普遍缺乏经验,因此要求各专业教师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文化的实际情况,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与改编,推出反映乡村新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发挥职业院校社团的作用。职业院校社团类型丰富多样,有武术、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通过社团活动大幅提升学生的文艺水平,也为乡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职业院校可定期举行三下乡活动、“三农”活动等,共同助推乡风文明的建设[4]。乡村振兴对于乡村的基层干部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他们是乡村振兴的领导者,也是引领乡风文明的风向标。尽管乡村干部懂技术、懂经营,但是普遍缺乏文化素养。由职业院校发挥出自身的专项培训功能,为基层干部提供文化方面的培训,共同引领乡风文明的新风尚[6]。
3.5 打造协同治理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包括社会、政府、村民、学校等。为了打造出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需要遵循“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由政府、学校、村民、村集体、企业等共同出谋划策,构建出完善的乡村发展规划平台。一是要打造生态宣传教育分享平台。观念决定行动,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拍摄与生态文明宣传相关的短视频,在公众号发布图文,大范围组织公益宣讲活动,使得农民自觉保护环境。二是打造生态积分兑换平台,鼓励村民参与各类环保行为。参与了环保行为之后,可以取得相应的积分,积分可以兑换日常用品。三是构建绿色发展平台,建立生态旅游示范精品路线。发挥出职业院校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生态教育基地、绿色农业生态园等,充分挖掘乡村生态优势,实现经济良好发展[7]。
3.6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关于农村建设思想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为了让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对接,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职业院校内部来看,要从源头上保障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改革教师招聘制度,打破“唯学历”论思想,到龙头企业中招聘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涉农专家,到职业院校中担任兼职教师,邀请当地的农业科技研究院科研人员来担任学校教师,壮大“双师型”队伍。为了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需推行定期轮岗培训,由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师资队伍,促成“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切实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将师德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让广大教师主动提高思想觉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外部环境上,政府、高职院校要采用科学的激励策略,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健全保障体系,为教师队伍制定适宜的政策措施,从保障社会地位、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上作出细化规定,适当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解决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的现状[8-9]。
4 结束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职业院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理念、方法、政策、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应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教学方法,打造优质的育人平台,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真正为乡村振兴发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