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野下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

2022-12-01王章美杨启航黄小碧

山西农经 2022年6期
关键词:村落文明生态

□王章美,杨启航,黄小碧,陈 娥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黔西南 562400)

我国作为5 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占据全世界1/4 人口,随着历史的持续向前发展,不同地区的气候、地貌、风俗等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别具一格、不同风味、不同风土人情和建筑特色的传统古村落。

传统古村落留存着大量别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其带来的经济价值无法估量,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性的传承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绽放在神州大地,各民族民俗文化各具风情却又独具特色,正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缤纷绽放,成为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存在于各个传统村落中,要基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性传承与可持续性发展,要立足于当地文化特点,从文化价值特点构建保护发展新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尊重当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关系,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保护和发展策略,积极参与传统建筑的修缮工作,加强保护传统建筑意识的宣传,维护好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景观,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景观,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发展当地经济,让当地村民意识到传统村落能带来经济价值,扭转他们以往对村落的看法,促进村民与村落的良性发展。

1 传统村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忽视了在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对传统村落文化造成了破坏。当前,传统村落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城市化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伟,在2014 年1 月11 日第五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强调说“在一座座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同时,记载着华夏文明历史变迁的古村落数量从2000 年的360 万个,减少到2010 年的270 万个,10 年就消失了90 万个,相当于每天消失300 个自然村落,可以看出传统村落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

城市化发展对传统村落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都希望能够进入大城市生活、工作,尤其是青年群体,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琳琅满目的商品,加之城市服务的便利和工作收益,对年轻人的发展有着巨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城市,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样一来,传统村落人口变少,大多是老年人留在了村落里,传统村落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淡化。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大都选择留在城市发展不愿意回到老家,传统村落的烟火气息越来越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传统乡村环境被改变,主要体现在传统村落的建筑上。传统村落中,受城市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发生改变,人们抛弃传统的木屋建筑,崇尚西方欧式的小洋楼,原有的传统村落建筑格局被改变。随着西方文化元素的入侵和泛滥,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和记忆也被改变和破坏,这样的传统村落不再是传统村落,而成为了中西文化的混合体,不具备传统村落的特色。

如果传统村落建筑遭受破坏,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失去载体,只能口口相传,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将会流失,最终传统村落的乡愁情怀也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传统村落的改变而消亡。所以,在我国城市化处于加速期的阶段,如何留住乡愁和保护承载浓厚文化和记忆的传统村落是当前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1.2 传统村落的现实状况

现阶段,传统村落愈加难以留住人,农村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以至于村落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传统村落没有了以前鸡犬相闻的热闹景象,只剩下了空落落的村寨,期盼家人回家成了村寨里一种常见的现象。

由于传统村落目前的文化保护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一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传统村落的文化和记忆得不到传承,在传统村落中,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建筑,例如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苗族的刺绣、芦笙舞等,这些美好的东西和记忆如果都没有了,将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以传统建筑为例,如果不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再过几十年,没有了传统建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小洋楼,中国传统建筑又将去何处寻觅?小洋楼虽然在居住实用性上有优点,但始终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不能就此中断和消亡,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村落需要有人维护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村落的建设、发展、传承以及旅游经济与农民一体共生。因此,发展与保护传统村落,是关系到我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大事情。

传统村落一般都座落在偏远地区,以至于很多外界事务可能无法及时传播到村落内,这也是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但是目前需要的就是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文化气息,因为那里受到外在的破坏较少,所以要更加主动地发掘并且保护起来。当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对外交通建设就是重要问题,比如贵州深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受到交通的限制,但是“十三五”时期以来,贵州先后在西南地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和“组组通硬化路”,建成22 条省际高速公路通道、15 条省际铁路通道,实现市(州)级地域机场全覆盖,以超常的速度建立和完善了贵州省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使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变成了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贵州新的交通格局对贵州的旅游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贵州省的交通设施改善,也极大地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传统村落的经济

传统村落一般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为主。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传统村落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青年劳动力流出到其他城市,传统村落中大部分是儿童和老年人,无力发展农耕文化和发展当地民俗活动,只能种部分蔬菜维持生活所需。大部分的土地被荒废、弃耕。

与此同时,传统村落的位置使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发了乡村旅游等项目,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金缺乏以及村落内没有年轻人等因素,传统村落的发展受到各种阻碍。所以,在互联网发展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采用自媒体的方式,既能对传统村落进行推广和传播,又能宣传传统村落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留住青年人才能可持续发展和传承传统村落。

经济是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有了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才愿意回到家乡,村民才能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应打造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品牌和具有当地元素的自媒体平台,宣扬其传统文化,推广其文化产品。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例如种桑养蚕,可以做成具有当地元素的丝巾、工艺品等类似的产业,并将制成的产品通过当地自媒体直播平台进行宣传售卖,这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经济,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在利用当地传统文化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适度开发利用,不能破坏原有的传统村落文化元素和生态文明,要实现村落与村民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文明与传统村落的联系

2.1 建立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党和国家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的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基本国策。这一基本国策确立后,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深化这一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规划。生态文明是史无前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批判工业文明负效应的基础上凝练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新取向。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注重群体效应,促进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以生态安全为驱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降低物质、能量的消耗[2]。

在这个追求快速发展、快速超越的时代,就会出现资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环境问题,这种利益冲突是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最终会使周遭环境受到破坏。

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集中的地方,极易出现环境破坏、人民遭殃等现象。比如,2007 年发生的蓝藻事件,数以千计的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导致蓝藻发生,进而造成周边城市饮水困难,造成社会问题。在特殊时期,为了经济的发展,使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为了构建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保护绿水青山,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认真对待和妥善化解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在这种认知下,只有抓好环境的同时求发展。人与自然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常态。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同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4]在人与自然对抗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应力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用生态文明构建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 传统村落中的生态元素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结合,找到传统村落里的生态元素,从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村落的建筑情况分析。从整体来看,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大多处于人烟稀少、山水环绕的环境中,其传统村落建筑也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建设,无论是山地还是平原,传统村落建筑群常常与山水田园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例如,云南的哈尼族梯田,生活在这里的传统居民,利用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将所居住的山体设计为三段式:山顶为森林、山腰为居住区、山脚为梯田。由于山腰气候温和,适宜人们的生活,选取山腰为居住区。山顶森林为村民的生活提供水源,使人、畜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这样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传统村落的生态要素还体现在建筑群落中,其建筑不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建筑都应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根据南北方的降水量来看,南方多以吊脚楼为主,北方则是灰瓦白墙的平房居多,其选址房屋朝向也尽可能朝阳避风,傍水而居,依山而建,选择视野开阔的环境。

总之,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整体环境,到传统村落的建筑,包含了传统村落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生态元素,和人居建筑为主的社会生态元素,构成了传统村落的自然、人文经济的生态系统。不仅如此,传统村落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并在村落中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等[5]。

生态文明就是要注重在建设发展中与自然相融合,二者共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一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又有着现代都市文明的新型城市必然会出现。传统村落历经中国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其中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绿色城市都能在传统村落中找到答案,必定会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都市提供宝贵的灵感和文化资源。

2.3 生态文明现代化下的传统村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可以作为第三产业发展,并不断与现代化融合发展。目前,国家不断加大对传统村落的投入力度,传统村落不断与现代化相融合,紧跟时代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文化内涵不变。在生态文明现代化下,只有不断在传统村落发展中以生态文明引领,让传统村落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不失去其本质。

从生态文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传统村落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传统村落不仅是生态文明的体现,也是在接受现代化的冲击。因此,国家应积极实行保护加改造措施,传统村落也在国家的帮助下更好地存在,迸发出新时代下新的活力,传统村落也在以其特有的内涵影响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在现代化中存在的问提得到部分解答与启示,让现代化在建设中更加注重人地和谐。当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村落也在逐渐转型,比如在之前的建筑格局中多了现代气息,更加方便地把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整合,资源也会更加快速地调动起来。

与此同时,也要倡导或保持传统村落里面的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让村落特有的景观与当代的人文内涵共生,传统村落与现代生活共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实现村落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总而言之,在生态文明下的传统村落会走向一条新的道路,一条既有着本身独特内涵兼具时代特色的道路。

3 传统村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考虑,建立行之有效的发展新模式。应该利用传统村落里的资源,对于传统村落的价值定位,主要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上分析,首先是最为直观可见的传统村落的建筑物,其次就是传统民俗、民风文化。

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还应制定符合当地生态文化背景策略,再利用现代自媒体技术,宣扬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体现其文化价值,宣扬其传统文化特色,展现传统村落文化的魅力。具体策略如下。

3.1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意识,加强对村民的引领工作

在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村民认识的提高和引领,传统村落的村民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主体,要让村民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其所居住的村寨习俗与技艺是珍贵的村落文化、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美丽风景,同时也是村民经济收入的金饭碗。

经病理证实共10个甲状腺癌,全部为乳头状癌;甲状腺良性结节共80个,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46个,甲状腺腺瘤34个。

政府及其旅游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应措施保护传统村落的住宅,维护其原有的生态布局风格,保持其原生态的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之上,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能改变传统村落的建筑主体结构,应加强对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传统村落的文化优势创造经济价值,让村民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村民回流,从而原生态地保护和传承原有的民俗、民风以及文化风情。同时也要制定科学、严格的传统村落保护机制,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提出明确的管理和保护措施[6]。

3.2 营造原生态文化习俗,重视文化的传承

传统村落价值不仅仅是古老的建筑和布局风格,更多地展现传统村落几百年来形成的特有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民间技艺文化。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良好的民俗习惯,深入发掘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例如风土人情、民俗节日、故事传说、民间传统技艺等[7]。

与此同时,把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村落及其艺术文化保护好、发展好。传统村落可以说是几百年来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传统村落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要保护原生态的村落不被破坏,激发传统村落的原生态价值,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拓展村民的收入来源,才能更好地把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下去。要营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利用自媒体平台拍摄传统村落的宣传影片,传播传统村落文化魅力,传播传统村落文化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因此,应维持好村落的人文与宗族关系,保留传统村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发展传统村落时,防止过度商业化。

3.3 合理保护传统村落,推动产业发展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建设者和主动参与者,也是传统村落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在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是要在村民的基础上设立发展机制,深入了解村民需要什么、向往什么、擅长什么,以此来开展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在建设用地和产业开发、旅游开发上要深入研究当地的环境生态和文化生态平衡性,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方旅游发展的经验模式,而是要根据本地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探寻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保护和发展新模式,根植于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激活人民群众的内生性发展动能和自我造血机制,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传统村落经济社会平稳均衡可持续发展,引导和发挥新乡贤作用,为新时代传统村落的发展发挥带头作用。在维持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现代化的活力,利用自媒体平台,打造好当地特色文化宣传,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 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每一个地方的农业文明都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见证了中国农民的奋斗史和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史,充分体现了华夏文明极高的人文价值,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国对传统村落的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系列的改造工作并不意味着现代工业文明已经替代了传统的文明,与之相反,这一政策体现了国家正在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准去衡量传统村落的发展。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工作的重心,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传统村落振兴的有利基础。近年来,许多旅游业运用传统村落得天独厚的资源进行发展经济,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发展,很多企业利用传统村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传统村落的传承焕发了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一些人盲目改造传统村落,甚至是重修传统村落,重建房屋,在传承传统村落的道路上误入歧途,导致传承变了味。这些旅游业的发展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为基础来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在浓厚的商业气息中,传统村落的传承压力与日俱增。在传统村落的传承中,要注意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双管齐下。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认清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改造手段与传承传统村落并不是对立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合理地改造传统村落,促进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乡村建筑与自然资源,让这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印记的符号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传统村落就是是中国人的根,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记忆,是广大中华儿女乡愁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将传承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传统村落的保护,重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作为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软实力和助推器,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将传承意识贯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更留住文化的根。

在传统村落的复兴道路中,要活化传统村落的灵魂,重要的不仅在于物态,而在于其物质背后的历史精神和文化意义。党的十八大重点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政策,传统村落的振兴应抓住这一时代契机,让生态文明从传统村落起航[8]。

5 结束语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村落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在城镇化的影响下,传统村落的审美价值面临空前的挑战与失落。这种趋势不仅仅体现于乡村村寨,而是全国性的,这样一来,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也会随着传统村落被破坏而消亡。

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探讨传统村落的发展前途,充分发掘和传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将之转变为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文化村落,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做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传统村落的的文化生态,提高村民认识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和优势,提升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猜你喜欢

村落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