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精准帮扶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路径
——以湖南省为例

2022-12-01刘少春刘天浩

山西农经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才学校教育

□刘少春,刘天浩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人才最根本的是依靠教育。实施教育精准帮扶,既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由之路。实施教育精准帮扶,通过夯实乡村基础教育、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培育乡土复合型人才、优化乡村育人环境等路径,有效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1 教育与反贫困的逻辑关系

贫困人口素质低下既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二者构成恶性循环[1]。2014 年,国家对贫困户开展摸底调查、建档立卡。据统计,全国劳动人口多数具有初中以上学历,但贫困人口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其中文盲、半文盲比例接近14%[2]。

只有发展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贫困。教育精准帮扶是最根本、最有效、最长远的一种治贫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3]。

实践证明,教育事业是一项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长期投资,其收益不仅在于个人收入的长期增长,而且在于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就业机会和其他社会福利的良性供给,有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从而永久性地摆脱贫穷。通过教育精准帮扶,为广大乡村地区和人口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进步和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可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

2 人才振兴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体现。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 年初步建立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队伍范围非常广泛。乡村人才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推动产业兴旺方面,主要依靠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以及乡村电商人才等;要实现生态宜居,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必不可少;要促进乡风文明,文化传播人才不可或缺。

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处于关键位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靠人、核心靠人才。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尽快处理好乡村人才困境的问题,加强对乡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开发,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乡村地区要实现资金、土地、人才、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就需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乡村人才队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乡村发展更加需要人才[4]。

后面几个字起了作用,花五奇这些年作为德公公贴身护卫,早已习惯眉高眼低看人,老太医往往品级不低,且能与后宫说上话,轻易不能得罪,于是他暂时放下兵器,不耐烦地问道:“老太医?什么老太医?”

3 湖南省乡村人才的现实短板

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人才振兴既需要本土人才,也需要外部人才,必须内外联动,才能形成合力。目前湖南省乡村人才的整体情况与城市相比具有较大差距,在总量、结构、素质、培养机制等方面存在短板。

3.1 乡村人才总量不足

一是湖南乡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较低,不利于乡村孩子成长成才。乡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较为严重;乡村学习环境不够优化,学校教育观念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乡村家长大多不具备教育辅导孩子的能力,留守儿童较多,隔代教育问题突出;乡村孩子受家庭条件、社会发展水平所限,很少参加课外辅导培训,在校外不学习和实践文体、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水平的青壮年外出去城市务工。据统计,2020 年全省农民工总量达1 724.1 万人,其中“80 后”新生代农民工达950.9 万人。

三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比城区存在较大差距,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3.2 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乡村实用人才主要有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技能服务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人才类别。在湖南省乡村现有人才结构中,掌握种植、养殖、捕捞、加工等相关技能的乡村生产型人才居多,严重缺乏经营型、技能带动型、技能服务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人才类别,无法充分发挥乡村实用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3.3 乡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在广大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村民长期从事传统农业,加上信息闭塞,思想观念上趋于保守和僵化,不能很快接受新生事物,缺乏科学种养、科学生产的能力,不能掌握和利用市场规律,无法根据市场的反应合理调节农业生产方向和规模,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3.4 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组织、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管理,开发乡村人才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工作统筹协调不够,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4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传统小农经济影响思想观念

4.2 乡村基础条件相对落后

乡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居环境欠佳,教育、医疗等基本供给与城区相比差距悬殊,缺乏吸引力,对乡村人才的聚集效应不大。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引人才不愿来。很多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有限,存在学习场地不足、教学器具老化、多媒体设备匮乏及教学环境简陋等问题,会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4.3 乡村经济水平不高

乡村地区往往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小,财政运行困难,人流、物流、资金流比较单一,缺乏支柱产业、重大项目的拉动。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较低,很多乡村地区的实用人才选择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或者改行从事其他非农行业。

4.4 基层政府人力资本开发意识欠缺

乡村教育远远不如城镇,对乡村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够。很多基层政府主要精力投入在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上,对乡村人力资本开发的认识不足,缺乏对乡村地区人力资本开发的系统规划,在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上有着较大差距。

5 教育精准帮扶促进人才振兴的对策分析

5.1 夯实乡村基础教育

一是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对乡村学校实行编制配备倾斜政策,优先为乡村学校配备合格教师。面向社会招募已退休的城区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讲学,对已退休的优秀乡村教师实行返聘,缓解乡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推进县域内优质校长教师资源共享,推行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组织城市高水平教师到乡村支教,从乡村学校选派年轻、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城市学校跟班学习,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平台与专业发展机会。

二是加大乡村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真正落实发展规划、财政投入、公共资源对义务教育的“三个优先”,落实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继续高质量推进“芙蓉学校”建设,加强优质学位对乡村孩子的精准供给。进一步深化“全面改薄”,加强乡村学校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大力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对乡村教育的投入,规范政府的管理行为,加大对民间教育投入的支持、服务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在捐资助学中的作用。

三是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好乡村学校网络基础设施,根据教学需要建设多媒体教室,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互联网+教育”,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共享优质课程资源。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和服务建设,利用社会资本支持乡村网络教育发展。

四是提高乡村学校教育管理能力。选优配强乡村校长,组建校长后备人选资源库,重点培养选拔具有发展潜质的年轻教师,在选拔上打破校域、地域限制,立足于更大范围内的选拔配备。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共建活动,由城市高水平学校对乡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师生互访、师资交流、教学培训等方式,帮助乡村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和考核机制,分时段评估考核教师工作,定量、定性评价教师工作情况。

5.2 发展涉农职业教育

一是办好学历职业教育。办好涉农职业院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打造学历职业教育通道,实施“弹性学制”“农教融合、半农半读”等模式,有利于乡村居民适时就近接受学历职业教育。

二是实施职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各地“三农”建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规划和落实职业人才培养计划。在农耕地区着重培养现代化农业生产人才,在牧区着重培养掌握先进养殖技术和生物学知识的驯养能手,在农产品经营和销售地区着重培养熟悉乡村管理学和乡村经济学的经营人才。

三是组织各类乡村职业培训。摸清乡村劳动力基本状况,理清培训需求,明确培训对象,分层次、分批次、分领域、分方向开展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和互联网等技术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四是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乡村地区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统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支持涉农领域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投入应倾向于乡村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认真落实对脱贫户、监测户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政策。

5.3 培育乡土复合型人才

一是科学制定乡村人才评价标准。因材施教进行课程设定,注重一专多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乡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带头人,将乡村人才培育成既有专项突出技能又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是建立由专科院校、政府、企业等组成的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加快构建技能培训、教育管理、规范指导、政策帮扶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形成多方联动、资源共享的良性态势。

三是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负责摸清乡村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官、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等基本情况,并建立乡土人才台账。制定并实施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和传帮带措施,通过产业带动、支持创业、组织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培养乡土复合型人才。

5.4 优化乡村育人环境

一是在广大乡村地区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大力宣扬“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通过建设图书室、展览室、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培养村民乐学、向学的精神,营造乡村群体重视教育的氛围。

二是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共育。以网络为平台,充分运用校讯通、微信、QQ 等方式,及时发放通知、公告,让学生家长第一时间获得学校的信息,推动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使网络成为交流沟通的平台、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化解矛盾的手段。在乡村开设家长学校,培养教育教养儿童的正确观念,传授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为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机会。

三是重视德育养成和心理关怀。注重对乡村孩子的道德养成和情感教育,培养爱国爱家乡的质朴感情,树立正确的羞耻感、同情心和正义观,教育他们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能够报效祖国反哺家乡,成为乡村振兴的栋梁之材。关心关爱乡村留守儿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加强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为乡村学校配备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在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由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联系几所乡村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专业的心理谈话和干预治疗,排除一些留守儿童存在的感情淡漠、性格孤僻等人格障碍。

6 结束语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但乡村人才不能过于依赖外部引进,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一些乡村地区的贫困落后与长期以来教育水平低下密不可分,并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经过脱贫攻坚时期的大力帮扶,很多乡村已经脱贫“摘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落后的面貌,但教育依然没有跟上,与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很难形成服务“三农”人才的基础。长此以往,不但无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而且可能再度返贫。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精准帮扶,培养和打造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强大乡土人才队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根本途径。

猜你喜欢

人才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毛遂自荐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