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2022-12-01方彩林郭春发

山西农经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方彩林,郭春发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非遗文化既是乡村历史发展变化的见证,也是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因此,保护利用非遗文化,发挥其自身蕴含的多重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 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背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传承非遗文化,能够使得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推动乡村振兴为农村非遗的传承保护创造了新机遇;另一方面,传承保护非遗文化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1]。

1.1 乡村振兴战略为非遗文化传承创造了发展机遇

1.2 传承非遗文化给乡村振兴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非遗文化根植于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的主体,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其传承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一方面,非遗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是民族审美的充分体现,也是当地村民的精神寄托。在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发挥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作用,构建起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明,形成稳定的乡村形态。通过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展示,有效提升乡村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加强非遗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塑造文化品牌,推动乡村建设,为后续乡村振兴奠定牢固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价值。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经济振兴。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规划,激发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生产力,才能带动村民就近就业,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保护当地非遗文化,形成良性循环[3]。

2 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契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地方将非遗文化应用于乡村建设,并开展多方探索。一方面,满足了村民对于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创新乡土文化,满足城市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护非遗文化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乡村振兴在为乡村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给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带来威胁,非遗文化的发展危机还未解除。

2.1 乡村振兴的非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非遗文化缺乏领军人才、断层严重。非遗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学有专长、术有公认”。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从事非遗文化产业的人才文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营销和创意人才。

二是非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滞后。一方面,受老旧思想的影响,一些非遗文化只允许在家族内部传授,甚至传男不传女,极大影响了传承非遗文化的范围和受众面。另一方面,部分非遗文化的项目通过带徒授艺、言传身教等方式进行延续,导致非遗传承难度大、学习周期长,再加上经济转化效益低,使得许多青年人望而却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非遗文化项目后继无人。

三是在推动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缺乏非遗文化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大型项目策划、资产经营、财务管理、资本运营人才。

2.2 乡村振兴的保护非遗文化发展理念有待提高

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一些乡村主体由于缺乏经验、管理不健全,对非遗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全面,只注重眼前利益、片面追求非遗表面的经济价值。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调研、不了解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前提下,急于求成盲目地进行开发,没有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忽视了文化发展规律及其内在历史文化内涵,使得一些非遗文化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导致了同质化、过度化开发问题。这不仅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还对原有的非遗文化资源造成了破坏,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1.4.1 症状积分 阴道炎的症状主要有外阴瘙痒或红肿、阴道充血、白带增多或异味等。按照阴道炎的严重程度分为0~3分的等级,其中3分说明有严重的阴道炎症状,2分说明有中度的阴道炎症状,1分说明有轻微的阴道炎症状,0分说明无阴道炎症状。在治疗前后,评价阴道症状的总积分,积分越高说明越严重[3]。

为了使这些非遗文化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得以有效传承,就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时代精神,使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功能。

2.3 乡村振兴的非遗产业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许多非遗文化的项目缺乏创新性,未能融入乡村的生产生活,因而陷入边缘化境地。对于非遗文化尤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对其保护和传承时,要更多关注培育特色产业品牌。很多乡村地区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缺乏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准确分析和对本地特色的挖掘,忽略产品质量,缺少特色融入,使得一些非遗文化产品难以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影响经营规模。要通过整合资源、挖掘特色、强化推介,培育一批重点非遗文化企业,带动并形成一批乡村非遗文化创新产品。

2.4 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运用不足

非遗文化的数量、保护程度及传播范围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为了将非遗文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非遗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持续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文化资源、组织建设、传播平台、传承队伍、非遗文化品牌、非遗文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等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起步较晚,政府在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法律保障措施不健全甚至相对滞后。我国在非遗文化保护中重申报开发、轻保护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非遗文化保护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使得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展缓慢,这些都制约了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在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评定上,评定标准、评定程序由政府主导,忽视了传承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排除了一大批掌握丰富知识和高超技能的民间艺人。在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机制中,各级传承人级别不同、待遇各异,与民间的普通传承人拉开了距离。这种保护方法并不能适用所有的非遗文化项目。有些传承人沦为应付政府部门专项检查的工具,未起到自主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3 非遗文化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要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就要深入挖掘乡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

3.1 挖掘非遗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提升乡村文化价值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非遗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价值,在乡村中发挥非遗文化价值,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加强传承和保护乡村非遗文化,充分挖掘其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使其蕴含的传统技艺、风俗礼仪等各种价值在现代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

一是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底蕴。非遗文化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积在各种载体中,或沉寂或湮没。如果没有较好地传承非遗文化,那么这些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就会逐渐地被遗忘。只有通过较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形成系统历史资料,丰富非遗文化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更具生机与活力。

二是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我国众多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例如端午节赛龙舟,在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能进一步传承爱国精神、民族情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培育工匠精神。这就要深入发掘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这样才能发挥精神文化的感染激励作用。无论从历史意蕴还是精神价值来看,非遗文化都表现了独特的价值。挖掘非遗文化的历史意蕴和精神价值,对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至关重要。

3.2 开拓非遗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培育乡村振兴领军人物

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尤其是培育乡村振兴的领军人物。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就要把握住非遗文化延续的命脉。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不能仅凭传承人的一己之力,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努力。探索非遗文化传承的新路径是培养领军人物的重要手段。

一是提供完善的非遗传承保障条件。非遗传承涉及人、财、物等资源问题,也涉及传承人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为保证传承人能够全身心传授和教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场地支持,例如配套的政策法规、充足的财政支持、宽敞的传习场地等,真正从实际上解决传承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二是形成固定的传承培养模式。借助非遗文化讲堂、非遗文化培训、非遗文化传习基地等,组织传承人定期传习授徒。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调动学生群体传承的意愿和兴趣,储备更多青年后备力量,形成固定的培养模式,使青年一代成为更为专业的非遗传承者、传播者和研究者。

三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扩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培育本土文化人才。举办非遗文化研讨班,引进非遗文化专业团队,设计包装提高非遗文化知名度,引进名家大师设立工作室。四是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突破时空限制,让非遗人才在文化产业、旅游开发等相关活动中“人尽其才”。

3.3 创新非遗文化的发展模式,拓展乡村非遗新型业态

实现农村非遗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需要结合乡村特色,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一是建立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对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的调研,在符合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将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消费市场,通过“非遗文化+科技”“非遗文化+文创”“非遗文化+旅游”“非遗文化+研学”等多种融合模式,激活乡村非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例如推广陕西皮影艺术,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推行新的艺术体验模式,提高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识别非遗文化中的人文基因,开发非遗文化文创产品,进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非遗文化文创品牌,是非遗文化继承和利用的新范式。例如学者对虎门镇的非遗文化——林旁粽进行研究,挖掘出其特有的民族精神、养生文化、艺术创意、美好寓意等人文情怀符号。通过这样一个普通的粽子就将传统习俗以及饮食文化的人文情怀融合在一起,呈现出非遗文化的人文基因。

三是立体化传播非遗文化。综合运用现代数字技术,通过缩微动态景观、虚拟现实成像等方式进行营销,通过电视媒介、图文、视频等形式传播非遗文化。

四是运用社区、生活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公共性和政治政策等,激活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民族记忆和情感共鸣。

3.4 完善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确立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

一是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应该保障非遗项目的合法地位,对非遗文化在乡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维系中的积极贡献给予法律确认。尤其是针对濒临失传的项目,要保护好非遗项目的知识产权、承载空间以及传承人的权利地位,并对危害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行为进行追究。

二是在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方面,要根据项目的特殊性来确定相关的经费、政策。

三是出台“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政策,使非遗文化项目赖以生存的语境得到维系。

4 结束语

“十四五”时期,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依然面临诸多难题需要解决。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护非遗文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事业迈入新发展征程的背景下,应加强非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重视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使乡村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助力乡村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