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以分宜县“三中心”融合平台为研究视角
2022-12-01王玉珍李精生
□王玉珍,李精生
(1.中共新余市委党校,江西 新余 338000;2.分宜县融媒体中心,江西 新余 338000)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富钱袋,更要富脑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乡风正,文化盛,没有农耕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1 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进步、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推动,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滋养。乡风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有利于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1.1 为产业兴旺提供精神动力
文明乡风是助推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例如,乡村的竹篾制品、编藤、苎麻制品、手工布鞋、刺绣、年画、剪纸等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传统工艺品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乡村鸟语花香、碧水滢滢、桃花灼灼的自然美景,田连阡陌、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为乡村生活体验旅游和乡村观光旅游增添了乡土元素。乡村腰鼓、秧歌、皮影戏、杂技表演、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与现代流行文化的交流碰撞,有利于促进乡村文艺表演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1.2 为生态宜居提供智力支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建设农民幸福家园的基本保障。文明乡风为生态宜居注入智慧的活泉,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农耕文明中的尊重保护自然、因地因时制宜的理念,为引导村民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智力支撑。例如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就是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生产规律,要因时制宜,取之有度;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的是万事万物平等的观点。这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注入智慧的活泉[2]。
1.3 为有效治理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在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伦理道德,对村民们仍然有着规劝和教化的作用。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表达的是重视教育、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观点,这种观点在社会治理中仍然有着积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在乡村治理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教化作用,既内化为村民们的精神追求,又外化为村民们的日常行为。乡村中的贤达人士具有乐善好施、内外兼修、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乐意为乡村治理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乡土文化中长期积淀成的顺口、顺耳、顺心的乡规民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言行举止和行为规范。总之,文明乡风在乡村治理中如和风细雨般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从而推动了和谐有序、孝悌忠信的乡村社会环境的形成[3]。
1.4 充实生活富裕的精神内涵
生活富裕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裕,而且是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和富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中所倡导和弘扬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勤俭自强、克己奉公、见义勇为、勤俭善良的个人品德,有利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水平,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依托乡村特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演艺活动,有利于充实村民的精神生活。由此可知,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并充实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宜县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分宜县不但是文化古县,而且是宋应星《天工开物》成书地,历来文风鼎盛。近年来,分宜县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社会风气和文明程度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进一步提升。
2.1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文明良好的乡风能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当前,分宜县文化产业仍然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分宜县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经营模式,研发出的分宜特色文创产品较少,文创产品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二是乡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才。近年来,分宜县大力实施“渝郎回乡”和“钤商回归”工程,但引领回归的大部分群体都是商界人才,文化建设人才仍然缺乏,乡土文化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仍然没有被充分挖掘。例如,分宜县的麻纺文化、进士文化、天工文化、夏布文化和红色文化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三是资金投入力度较小。虽然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乡村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县乡两级财政较为薄弱,对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基层政府没有积极拓宽投资渠道,使得乡村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匮乏,资金投入力度较小。针对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情况,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打造分宜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拓宽分宜乡村文化产业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4]。
2.2 乡村文体活动较贫乏
由于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投入文体设施的经费有限,村民文体活动较为贫乏。一是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使用率不高。农家书屋的书籍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很少进行大规模更新,导致书籍的使用率不高。二是村小组体育设施配套不齐全。目前,“一场两台”等体育设施已经覆盖了行政村,但是村小组的体育设施不健全,距离行政村较远村小组的村民缺乏健身运动的场所和器材。三是文体活动形式单一。乡村文体活动多以广场舞、打腰鼓、健身队为主,且此类活动多以乡村女性为主,男性很少参加,活动触角不广。乡村很少自发组织文艺汇演活动,大多依靠上级组织开展的送文艺汇演下乡活动来充实村民的精神生活。
针对乡村文体活动贫乏现象,一方面,应加大对乡村文体设施和器材的投入力度,缓解村民文体活动设备和器材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配送的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培养乡村文化工作者,传播优秀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2.3 乡村社会治理效果欠佳
近年来,分宜县探索出了“村小组建支部+村民理事会”的乡村治理模式,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了村民自治水平。“村小组建支部+村民理事会”的乡村治理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村小组党支部书记一部分是村干部兼任,身份识别不是很明显,对乡村治理的状况改变不大。乡村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治理有序和服务有效。针对上述现象,一是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选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努力发挥村党支部在基层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选拔有能力、有道德、有觉悟、有干劲、有情怀、有群众基础和奉献精神的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才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搞好乡村社会治理。二是将村民自治延伸到村民小组,不断提升自治水平。村小组是熟人社会,也是利益共同体。因为水田、山地、水库、池塘等资源的权属都在村小组,所以村小组在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村民自治延伸到村小组,有利于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三是努力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础。只有夯实了乡村治理的基础,才能保证乡村社会和谐有序、长远健康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宜县“三中心”融合平台在推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大力宣传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江西省分宜县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中心、融媒体中心的“三中心”融合平台。以县融媒体中心为主平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主阵地,以志愿服务为主抓手,通过物理空间融合、工作力量融合、活动内容融合、运行机制融合,构建文明实践、社会治理供需高效对接和统一调度的线上平台。分宜县“三中心”融合平台的打造,有利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基层社会治理。
3.1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分宜县“三中心”融合平台聚焦群众所需,突出服务功能,紧扣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例如,杨桥镇志愿者自发成立12 个红白理事会,不仅在旧有的村规民约基础上完善细则,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且积极主动为村民举办红白喜事提供人力、物力的帮助,已有7 户村民得到了帮助,平均节约开支5 000 余元。志愿者协会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组建了广场舞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和民间文艺队,常年活跃在农村,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经常化、大众化和特色化,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分宜镇芦塘村志愿者舞蹈协会利用晚上时间带领大家学跳广场舞、健身操,全村村民的空暇时间几乎都由打麻将改为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使村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操场乡山泗村志愿者文艺队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三句半《移风易俗就是好》,将移风易俗新风尚传到千家万户,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三中心”融合平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使其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新生活、新理念、新追求、新风尚逐步深入村民之心,将摒弃、拒绝、抵制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内化为村民们的主动诉求,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为进一步推进分宜乡风文明建设和更好地打造富裕文明美丽分宜“后花园”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3.2 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改善村民精神风貌
“三中心”融合平台在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和改善村民精神风貌上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与正确的引导作用。一是积极宣传分宜红色文化、进士文化、夏布文化等文化名片,进一步繁荣兴盛了乡村文化,改善了村民精神风貌,丰富了村民精神生活。二是推动分宜县因地制宜打造开发追溯历史、彰显本土特色文化的文旅项目,发展全域旅游,助力分宜乡村振兴。例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夏布文化,分宜县精心打造了双林夏布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建成了夏布文化体验村、夏布文化馆、夏布科普馆等多个夏布文化特色文旅体验点,推动分宜本土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非遗传承融入景区建设中,既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又助推了文旅事业的发展,还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纪念东晋文学家、史学宗师习凿齿,分宜县在洞村乡的枣木山下修建了习凿齿纪念馆,展现了习凿齿的生平贡献、崇高气节和风骨精神,介绍了习氏家族优良家风家训,以此激励后人慎终追远、和谐忠孝,为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与此同时,修建习凿齿纪念馆有力推进了分宜县乡风文明建设,为推动分宜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撑。通过县融媒体中心的积极宣传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的努力,分宜县的文旅景区和文博场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操场乡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牛泥塘村白泥垇秘密红色交通站,并且由乡村两级干部承担志愿讲解工作,为党员群众提供志愿讲解服务,传承了乡村红色文化,发展了分宜县的红色旅游,洗礼了当地干部群众思想,改善了精神风貌,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由此可见,分宜县“三中心”融合平台在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改善村民精神风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与宣传作用。
3.3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分宜县“三中心”融合平台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了“亲情连线工作室”,把对“一老一小”的关爱落到实处,为尊老爱幼良好家风的培育搭建了平台。“三中心”融合平台对接全县161 个“亲情连线工作室”,收集了604 名留守老人、730 多名留守儿童的微心愿,建立了100 余个服务项目子菜单,调度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培育和形成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
分宜县“三中心”融合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宣传“分宜好人”“最美家庭”“清洁家庭”,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此外,“三中心”融合平台宣传和保护了分宜县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力量。
4 结束语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只有建设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村民既富钱袋又富脑袋,使村民物质生活丰盈充足、精神生活丰富充实,才能筑牢乡村振兴之“魂”,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分宜县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探索了“三中心”融合平台,创新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径,铸牢了乡村振兴之魂,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