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与历史经验*

2022-12-01柴鑫鑫

关键词:延安党史党员干部

常 泓,柴鑫鑫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2,学习历史经验、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尤为重视对自身历史的学习,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2]399为此,中共中央从理论、方法、组织制度着手在全党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为实现全党团结统一、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强调“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1]5要在新时代真正学懂、弄通、悟透党的历史,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则需从延安时期的学习实践中探寻启示。

一、以统一思想为目标,构筑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路径

(一)总结整理党的文献资料及历史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的锤炼中日益走向成熟,党员数量与日俱增。但由于国民党“一个领袖”、“一个政党”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言论的叫嚣,加之王明从苏联归国后大肆宣扬“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思想,不少党员干部被其错误思想所迷惑和误导。针对王明的所作所为,胡乔木中肯地提出:“他搞的一套究竟是对还是错,就成了一个问题了。这就要算历史账,才能搞清楚。”[3]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对自身历史展开了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有益路径。

这一路径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党的历史材料的搜集、整理与编撰,为廓清路线是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由于党长期处于战乱频仍的革命环境,在残酷的斗争特别是长征途中,党的诸多文献资料受到了损失,许多党员对党内是否存在着“左”倾和右倾路线,以及这些路线对党究竟造成过哪些危害都不清楚。因此,只有将党过去的文件进行细致地搜集、整理与编撰,才能发现各种路线的是与非,为确立起正确路线找寻可靠依据。二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分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构建起理论体系。党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十余年里,既积累了“两次胜利”的宝贵经验,也遭受了“两次失败”的沉重打击,这些经验教训是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学习党史,必然离不开对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分析。为此,党的早期领导人相继以报告的形式对党的历史经验作了分析和总结,这些报告也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理论材料。

(二)廓清并阐释路线上的是非问题

如何明辨路线是非,取得革命事业之胜利?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533而革命理论和历史知识的习得需以详实可靠、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支撑。因此,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开始着手整理编撰党的历史文献,对统一全党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成为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路径。

首先在党内得到广泛学习的是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它虽讲述的是苏联革命和建设的路线方针,但书中关于苏联党如何对待党内斗争、如何开展宣传工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苏联实际相结合等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研究,以将其有益经验应用于中国革命之中。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中共中央的推崇和党员干部的青睐,激起了全党学习党史的热情。这一时期,张闻天主持编译了《马恩丛书》和《列宁选集》等经典著作,为党内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材料,指引着党员干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在学习苏联材料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编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六大以来》,经收集文件、订正出处、审核排版等庞杂工作,这本涵盖党13余年(1928-1941)的文献于1941年12月问世,共收录文稿519篇,约280万字。这一“党书”出版后,中央成立了专门组织进行学习,广大干部逐步认识到了党内存在的路线错误,毛泽东因此指出“同志们读了之后恍然大悟,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2]399鉴于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1942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编撰《六大以前》,主要收录瞿秋白、蔡和森、周恩来、毛泽东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发表的文章,共184篇。1943年秋,中共中央又着手编印《两条路线》,所选内容侧重于党内路线斗争的情况,共137篇,为辨析错误路线、认识马列主义路线的正确性提供了重要材料。三大“党书”的出版,极大地丰富了中共党史的学习系统,为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与发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构建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体系

在编撰文献的过程中,共产党人亦在思考如何有效反击王明错误思想,建设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毛泽东指出:“解决这个问题是同我们党的历史,是同我们党的十八年斗争史,不能分离的。”[4]603为此,党的领导人对党的历史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报告。这些报告在廓清路线是非问题的同时,对党史学习的对象、重点、态度和目的等基本问题作了阐述,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材料,构筑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又一路径。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从党不同阶段的历史出发,分析了过去“左”、右倾路线带来的危害,进而提炼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为全党学习历史、总结经验、廓清路线是非作了良好示范。随后,领导干部加紧了对党史的学习和研究。如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报告中将党的历史分为大革命时期、内战时期、抗战时期三个阶段,提出把“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的研究对象”[2]399,引导党员干部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辨析是非。刘少奇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的报告中以孟什维主义代指党内的各种机会主义,指出“党的过去的历史,是充满着布尔什维克路线与孟什维克路线斗争的历史”[5],学习党史的重点就在于区分这两种路线何者正确,以确立真马克思主义路线,彻底粉碎孟什维主义思想。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中辩证分析了“六大”时党对革命要素的认识和实行的政策策略,既不否定一切,也不过分夸大,为党员干部以科学辩证的态度学习党史提供了参考。任弼时在《在湘赣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对学习党史的目的进行了阐述,即“对党来说是要很好地检讨那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对个人来说是要弄通自己的思想”[6],以团结同志、教育全党。通过学习文献和进行报告,党员干部逐步认清了各派机会主义对党和革命事业造成的危害,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得到了空前的统一。

二、以整风运动为载体,创造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方法

(一)确立实事求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根本方法地位

实事求是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延安时期党员干部推进整风运动、保障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根本方法。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7]795,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党史的实质,由此揭开了对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方法的探讨。

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一方面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党史、运用党史。延安整风之初,党内存在着忽视现状、忽视历史、忽视马列主义应用的不良风气,一些人不懂中国、“言必称希腊”,毛泽东对这种主观主义之风进行了严肃批判,指出其“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7]800在此基础上,他鲜明提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强调一定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中国革命的实际,“矢”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矢”准确射中中国革命之“的”,就必须认真学习党史、把握内在规律,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毛泽东将实事求是法运用到党史学习中,提出“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2]407,提醒着党员干部把学习重点聚焦到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上来,实事求是地学习党史。另一方面,这一方法要求实事求是地看待党史中的问题,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党过去在与陈独秀、李立三的错误路线作斗争的过程中,由于侧重追究个人责任,以致不能完全纠正错误、真正团结同志。对此,毛泽东提倡“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7]828,这才是整风运动应树立的正确态度,也是党史学习教育需把握的科学原则。

(二)构建并阐释“古今中外法”

“古今中外法”,实质上是一种全面的历史观,致力于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出发剖析历史、把握规律,讲求历史与现实、本国与他国的内在联系与有机统一。这一方法由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得到系统阐述,为准确把握党史问题、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

掌握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需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古今”,即从纵向视角发展地研究党史,把不同时期的党史联系起来考察。这一方法应用到延安时期的党史学习上,就意味着不仅要学习抗战以来的斗争情况,还要学习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甚至“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2]404,否则就不能理清历史发展的逻辑。以古今为指导,诸多理论文章相继发表,如毛泽东的《英勇斗争的二十二年》、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等。二是“中外”,即从横向视角全面地分析党史,把国际和国内情况联系起来考察。这一方法要求在学习党史时,既要关注中国革命情况,又要注意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帝国主义发展过程,从而把外国有益经验较好地运用于中国革命之中。为此,毛泽东提出要整理党内和党外两种教材并对照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马恩丛书》等出版正遵循了这一原则。三是要避免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把党史中的事件和人物放入历史环境中来观察。譬如,毛泽东通过分析辛亥革命所处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环境,指出它不算完全失败,它的胜利在于“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2]403他还对五四运动、陈独秀等党史问题进行了辩证评价,为共产党人以全面、联系的方法分析研究历史提供了指引。

(三)推广用活“挤”“钻”学习法

“挤”和“钻”的学习法,实质上是一种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主张通过统筹规划时间和潜心钻研知识,形成自觉学习党史的优良之风。这一方法在毛泽东的《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为党员干部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是在战争环境中开展党史学习必须掌握的方法。

用活“挤”“钻”学习法,需以勤奋好学的姿态鞭策自己。“挤”的方法致力于解决党员干部“忙得很”的问题,为党史学习找寻了必要时间。抗日救国、浴血奋战固然是延安时期党所肩负的主要任务,但这并非不学习的借口,解决时间紧的问题才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态度。对此,毛泽东列举了开会要挤才有座位、钉子要在木头上挤才能钉住的例子,进而指出:“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小时来学习”[2]180,通俗易懂地教育着党员干部要摆正学习态度、挤时间学习党史及其他知识。“钻”的方法聚焦于解决党员干部“看不懂”的问题,鞭策着党员干部努力学习党史、深入钻研党史。党的队伍在延安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党内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对理论和历史的学习比较吃力,产生了不愿学的现象,对此,毛泽东言辞恳切地教育党员干部“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2]181要把难读的书、难懂的理论当作“仇人”,一往无前地去攻克它,就一定能钻进去。在“挤”和“钻”学习法的激励下,全党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开创了诸如话剧、电影、文学作品等学习形式,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呈现出生动活泼、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三、以党的领导为根本,完善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组织制度

(一)加强组织管理,推动党史学习规范化、常态化

延安时期,为保障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能够深入推进、收获实效,中共中央通过组织筹划学习组、设立相应学习制度的方式,对党员干部的学习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周密部署,构建了一套自上而下、由浅入深学习党史的组织制度。

1941年9月,中共中央开始筹建中央学习组,成员主要包括中央机关的委员、职员、教员等,采取分阶段学习的方式,“第一期半年,研究马恩列斯的思想方法论与我党二十年历史两个题目”[8]623,党的历史作为学习的首要内容,体现了中央对党史学习的重视。10月间,中央出台了《关于各地应即组织高级学习组的指示》,要求各地尽快建立高级学习组,并将名单电告中央。11月初,毛泽东、王稼祥代表中央学习组向各地高级学习组发布了学习内容的通知,要求本年内,“将季米特洛夫在国际七次大会报告及列宁《左派幼稚病》二书,与《六大以来》八十三个文件通读一遍”[8]676,“通读”这一要求,反映了党史学习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1942年,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中央及各地学习组成员开始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研究党的文献。随后两年间,湘鄂赣、鄂豫皖、赣东北、闽西、华北等各边区相继召开了党史座谈会,党史学习教育逐步向基层拓展,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倾听讲座、交流心得,再次加深了自身对党史基本问题的认识,明白了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对干部学习还作了制度规定。如中央在《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明确要求每日两个小时的学习制度,“非因作战或其他紧急事故不可耽搁。”[8]223同时,中央提出设立每月两次研讨会制度、学习检查和奖励制度,并决定“五月五日马克思生日为学习节。”[8]224由此可见,延安时期的党史学习教育呈现出从中央到地方、从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的拓展,学习内容层层深入,学习制度贯穿其中,因而愈加规范化、常态化。

(二)增设教育机构,为党史学习提供了组织支撑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组建学习组的同时,还极为关注教育机构的资政育人作用,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马列学院、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等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并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机构在为党的革命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的同时,也为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提供了组织支撑。

一是中共中央筹建了研究历史的专门机构。如1937年,张闻天在延安创立了中国现代史研究委员会;1938年,延安马列学院增设了历史研究室(1941年更名为中央研究院),这些机构成立后,张闻天、叶蠖生、范文澜等工作者埋头苦干、孜孜不倦,编纂出《苏维埃运动史》《中国苏维埃运动史稿》《中国通史简编》等史书,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二是以中央党校为代表的党校系统得到了完善。延安时期,受党内路线斗争和革命环境的影响,党校的人事和学制不断调整,1940年,中央书记处发布了《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对各地党校的规模、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作了明确规定,督促“各地党的领导机关须有计划的尽可能的派送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干部送中央党校及马列学院学习。”[9]141关于党校的任务,毛泽东指出“党校是学习搞党务的”,但是也要“比较偏重讲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和作风。”[10]显然,中共中央尤为重视党校对干部的塑造作用,党校成为了党员干部系统学习党史的关键机构。三是以陕北公学为代表的革命大学相继成立。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11]在中央的组织筹划下,1937年陕北公学成立,四年后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1939年,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迁至华北,并先后创办了12所分校;马列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华北大学等学校也纷纷成立,这些革命大学以革命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为学习内容,党史学习寓于其中,为红军干部深入认识党的历史创设了良好环境。

(三)优化课程设置,推进党史学习科学化、系统化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不仅注重组织机构的建设,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统筹规划。从涉及党史的“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课程到直接的“中共党史”课,体现了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促进了党史学习教育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1937年,张闻天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亲自讲授“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课程并主编教材,他在后期授课中又补充了党在当时抗战时期的革命实践和政策策略,推动课程内容与时俱进;1938年,延安马列学院也增设了这一课程。随着学习运动的推进,中共中央加强了全党对革命历史、党建问题的学习。如1940年初,中央书记处发布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被纳入干部的初级课程,联共党史和近代世界革命史分别划入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之中[9]1。随后,中共中央将在职干部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特别要求丙类“有相当文化水准的新干部”首先要学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党建)”和“中国问题”[9]222。1941年6月,中央宣传部强调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中国历史”[8]427作为党内教育的重点课程。随着对革命历史学习的深入,中共中央明确将“党的历史”纳入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中。如1941年底,中央再次对不同类型干部的课程作出要求,明确规定中高级老干部的学习内容“应增加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共党史与现实的知识”[8]716,而新干部更要以学习中共党史和现实知识为主。为克服干部学习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中共中央在《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8]761,因为只有学习中国历史、党的历史,才能将马列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真正发挥理论的内在价值。

四、在探索实践中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实现总结历史经验与推动现实发展的有机融合

明镜照形,鉴古知今。实现古与今的融合贯通,从历史中审视当下、观照未来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中之重。延安时期,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尤其要“通古今”,因为通古今才能廓清党内长期存在的路线是非问题,才能避免重蹈错误路线之覆辙,才能在艰苦紧张的环境中无往不胜。为做到通古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对党的历史特别是路线斗争问题展开了深入学习和研究探讨。他们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党的整个斗争史、发展史为对象,致力于从党过去的成败中总结经验、探寻规律,故而最终明晰了党内存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随后,全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廓清了路线是非,团结一致夺取了抗战胜利。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党中央再次强调要学习党史,亦“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4显然,从党的历史中探寻经验,将历史经验应用于指导现实,这不仅仅是延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也是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掌握的科学原则。只有坚持了这一原则,党史学习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为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推进民族复兴进程、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助力。

(二)注重理论创新和方法建构的协调并进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格,也是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经验。延安时期,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等党的领导干部为构建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体系付出了极大努力,他们不仅整理编写了一批系统规范的历史文献,而且以身作则、率先投入学习党史的队伍之中,以报告、演讲、座谈等形式对党过去的是非成败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编写理论材料的基础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实事求是”、“古今中外法”、“挤”和“钻”等方法,为党员干部以全面辩证、客观端正的态度学习党史提供了方法指导。在时代环境、实践主题、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变化的新时代,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仍需坚持理论与方法并进。一方面,强化党史学习的理论武装至关重要,习近平指出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12只有不断修订、编撰和完善党的重要文献,鼓励学界潜心研究党史,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党史教育的理论路径之中,方可保持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活力。另一方面,与延安时期相比,党史的时间跨度更长、人物事件更多,要想保证党史学习教育的正确方向,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12]4,通过把握党史的主流主线、一分为二地看待党史人物和事件、用大历史观分析党史等科学方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实现创新理论与科学方法在党史学习教育系统中相互渗透、协调并进。

(三)以系统完备的组织制度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组织是堡垒,制度是保障,组织愈严密、制度愈完善,才愈能保障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延安时期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在中共中央强有力的组织部署下进行的。如若没有严密的组织筹划和制度保障,高级学习组、历史研究院、党校系统和革命大学很难在几年间系统构建起来;中国革命史、党的建设、中共党史等课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开设并纳入干部的必修课;学习组、座谈会可能因战事吃紧、部分成员兴趣不高等原因而难以为继。这就启示新时代的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要构建起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一是组织领导制度,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学习任务的下达落实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完善、用好、用活当前的学习中心组制度。同时要发挥好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深入学习、积极分享心得,从而感染更多的党员和群众自觉学习党史。二是教育培训制度,要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学习之中。习近平强调“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3因此,要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史在各级党校和干部学校中的必修课、常修课地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读经典、读原文;同时要注重专家宣讲、专题研讨、主题党日等活动对干部的教育作用。三是成果保障制度,要建立起党史学习的检查督促机制、评价考核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从制度层面鞭策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地学习党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1]25尽管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组织制度实属不易,但只有为之不懈努力,方可保障党史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和实效性。

回顾历史可知,延安时期是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共产党人在这段岁月里既要忙革命,又要忙生产,能把弥足珍贵的时间用之于党史学习教育上尤为难得。不仅如此,这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规模宏大、影响力颇深,其理论成果之丰富、方法原则之科学、组织制度之严密可谓空前,这也充分反映了党史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始终是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和教科书,党史学习教育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明灯和助推器。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2]59根深者叶茂,源浚者流长。只有始终坚持学深悟透历史经验,充分汲取历史智慧,不断探索历史规律,我们党方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局势中找准方向、赢得主动,继而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创造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延安党史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