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t骨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2-11-30刘喆隆周新荣
陈 静, 张 晔, 韩 夏, 刘喆隆, 周新荣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武汉 430030
Paget骨病,又被称为畸形性骨炎(osteitis deformans),是一种慢性良性局限性骨骼病变,其特点为骨吸收增加,继而新骨形成增加,导致病变部位编织骨和板层骨镶嵌,骨膨大、疏松、血管增多,易发生畸形和骨折。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1岁,因“间断性头痛4余年”于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血压最高140/110 mmHg,平时口服缬沙坦,血压控制于100/70 mmHg;糖尿病病史1年,既往予以胰岛素注射治疗,后自行停用,自诉目前血糖控制可;痛风病史8年;无其他特殊病史。
入院后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糖正常,血钙2.38 mmol/L(2.15~2.50 mmol/L),碱性磷酸酶360 U/L(35~105 U/L),甲状旁腺素32.02 pg/mL(15~65 pg/mL),肿瘤全套正常。骨髓瘤全套示血及尿中未见M蛋白,其中骨形成标志物:骨钙素27.3 ng/mL(6.00~24.66 ng/mL),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405.2 ng/mL(9.06~76.24 ng/mL);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1.17 ng/mL(0.043~0.783 ng/mL);与骨转换有关的调节激素:25-羟维生素D 23.6 ng/mL(20~30 ng/mL)。胸片:正常;头颅正侧位片:颅骨骨质增厚硬化;头部CT:骨多发高低密度影,颅骨板障增厚,畸形性骨炎可能,不除外骨纤维发育不良症或其他代谢性骨病;上肢骨X线片:双侧肱骨皮质局部稍增厚;股骨X线片:双侧股骨及胫腓骨骨皮质增厚;骨盆正位片:骨盆诸骨边缘可见骨质增生,双侧骶髂关节髂骨面下可见骨质硬化;骶髂关节CT:双侧骶髂关节髂骨面局部骨质密度稍增加,考虑为轻度退行性变所致;头颅CT平扫+三维成像:颅骨多发高低密度影,颅骨板障增厚,畸形性骨炎可能,不除外骨纤维发育不良症或其他代谢性骨病(图1A、1B)。全身骨ECT扫描:颅骨、右侧骶髂关节放射性分布异常,考虑:①骨肿瘤性病变;②骨代谢性疾病待排(图2)。骶髂关节断层ECT扫描:右侧髂骨近骶髂关节处骨质密度稍高,呈放射性异常浓聚,结合临床考虑畸形性骨炎可能(图3)。
A:头颅CT平扫图像,有颅骨板增厚,可见颅骨多发低密度影(箭头所示);B:头颅CT平扫图像,有颅骨板增厚,可见颅骨多发高密度影(箭头所示)图1 头颅CT平扫图像Fig.1 Plain CT image of the head
图2 全身骨扫描Fig.2 Whole body Bone Scintigraphy
图3 骶髂关节断层扫描Fig.3 Sacroiliac joint tomography
影像科会诊意见考虑肿瘤性病变或Paget骨病可能。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流式细胞学未见特殊;髂骨骨骼活检:镜下见成熟的板层骨,间质脂肪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轻度增生,另见少许骨髓成分及少许疑似的多核巨细胞。该患者髂骨骨骼活检的结果并不符合Paget骨病典型的病理特征,可能与取材部位等因素限制未能取到Paget骨病典型病理改变有关。基因诊断:泛素结合蛋白1(SQSTM1)基因阴性。最后诊断为Paget骨病。
在治疗上予以密固达(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治疗后,患者头痛较前明显好转出院。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外院复查碱性磷酸酶240 U/L,较前下降;头痛症状较前好转;未行骨形成与骨吸收标志物,以及头颅影像学的检查。
2 讨论
Paget骨病(Paget’s disease of bone,PDB)是一种发生于成年人的慢性进展性局限性骨病,是由于骨重塑速度加快,早期表现为骨局部破骨细胞增多、骨吸收增强,随后成骨细胞活性增高,导致单个或多个部位的骨骼的异常生长、完整性受损[1-2]。通常受影响的部位包括颅骨、脊柱、骨盆和下肢长骨[3]。本病并不直接侵犯关节,但骨的畸形变可引起继发性关节病变,亦可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的严重并发症[4]。
Paget骨病在老化骨中相当常见,在受累人群中发病率估计为2.3%到4.6%,发病通常在55岁之后,男性发病略多,该病在英格兰、苏格兰、中欧、希腊、以及诸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这样的欧洲移民定居国家和城市较为常见,在亚洲罕有报告,该病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5-6]。
Paget骨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其发病原因与病毒感染和基因变异有关。与Paget骨病发病有关的病毒包括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狂犬病病毒和副流感病毒;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发现至少7个基因同Paget骨病相关,最重要的是SQSTM1基因,其加强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从而激活破骨细胞活性[7-8]。
Paget骨病主要累及中轴骨,颅骨、脊柱胸腰段、骨盆和股骨,其次为胫骨、肱骨、锁骨和肋骨,可累及单骨或多骨,受累的部位是骨盆(70%)、股骨(55%)、腰椎(53%)、颅骨(42%)和胫骨(32%)。累及骨骼肌系统时,主要表现为骨痛、骨畸形、骨关节炎、骨折及椎管狭窄;累及神经系统时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颅底受压、脑脊液压力升高、四肢麻痹等症状;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衰、心输出量增多、动脉粥样硬化、心内膜钙化等;代谢方面表现为高尿钙、高钙血症、肾结石等;另外还有可能并发骨肉瘤等肿瘤性病变[5,9]。
Paget骨病大多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或是因为血液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增高而发现,血清AKP水平反映了成骨细胞的活性,Ⅰ型胶原纤维N-端肽反映了破骨细胞的活性,这两个指标在病变活动时均增高,可增至正常水平的10~20倍。血浆总AKP水平是了解Paget骨病活动性最有用的指标。95%的患者AKP升高,而钙、磷代谢多为正常。在影像学检查中,病变骨的X线表现为骨端受累明显,但X线检查的敏感性低于同位素骨显像检查,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应做一次骨ECT,骨ECT对记录骨骼受累程度和位置是很重要的[5,10-11]。而针对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各项检查结果,通过骨髓瘤全套正常可与多发性骨髓瘤相鉴别。骨纤维发育不良症是一种自限性的、以骨纤维变性为特征的骨病,好发于青少年和中年,骨的髓腔内有纤维骨,病灶内为稠密的纤维组织,排列紊乱而无定向,在纤维结缔组织内化生的骨组织,呈纤维骨或编织骨,病灶内有时可见黏液样变性、多核巨细胞和软骨岛,对比本例患者可排除此病的诊断。
Paget骨病是终身性疾病,早期诊断并给予早期治疗可减缓Paget骨病的发展。目前公认含氮双膦酸盐是对本病最有效的药物,通过双膦酸盐含氮杂环特异性阻断法尼基二膦酸合酶(FPP)对抗骨吸收,或是通过阻断破骨细胞中甲戊酸途径/抑制破骨细胞发生/刺激成骨细胞产生保护素等多个途径共同达到抑制骨吸收的作用[12]。其中唑来膦酸是目前治疗Paget骨病最好的选择之一,该药能快速抑制骨吸收且有效期长,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稳定期还可进行相应的外科治疗,如骨骼矫形或神经减压术等[5,13]。
总之,Paget骨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早期治疗可延缓它的进展,而对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同时此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对家属进行临床及基因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