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园区融合发展研究

2022-11-30贺秋瑶谢啸

中国储运 2022年11期
关键词:货运量物流园区双城

文/贺秋瑶 谢啸

成渝区域物流协同发展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实行一体化布局和统筹协调。基于成渝地区主要物流园区年货运量,引入辐射力模型,研究物流园区的服务辐射力范围发现,年货运量越高,物流园区辐射范围越大,辐射交接界处物流业务可通过协作完成,覆盖盲区可用凯因吸引力模型进行业务归属划分。研究结果为解决成渝物流园区融合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为成渝区域物流园区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

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研究已成当下热点,唐佳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方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成渝地区物流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杨波等以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运用博弈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协同发展策略。理论方面,断裂点理论由P.D.Converse于1949年对W.J.Reilly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田雪等人运用断裂点理论分析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问题。

二、成渝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融合发展有利于成渝地区物流园区降本增效。成都、重庆是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在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化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和出境出海物流通道不完善。导致物流园区间协作度低,基础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物流配送范围不合理、物流运输成本高。与国内经济圈核心省市相比,货运结构不合理,公路运输占比接近90%,水路、铁路运输处于较低水平,物流园区人员结构与车辆配置不合理,物流效率低、综合服务能力差。成渝双城缺乏跨地区、跨行业、引领性的现代大型龙头物流企业,难以对该区域经济发挥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截至2019年底,川渝两地国家A级物流企业327家,远低于长三角经济圈核心省份的浙江(710家)、广东(374家)等省。2019年,川渝两地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4.95%,全国为14.70%,表明川渝地区物流一体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不畅通。成渝双城迫切需要探索区域发展模式、带动区域经济、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园区融合发展实证研究

1.主要基础理论及工具。针对成渝地区经济圈物流园区存在的融合度低,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问题,引入断裂点理论、地理信息相关理论并结合BIGEMAP工具,构建成渝地区主要物流园区群辐射力模型,为推动区域物流园区基础设施融合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断裂点理论是城市空间影响力的研究方法,断裂点处的两城市的引力平衡,一个城市对周围区域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根据相互之间的引力大小能判断是否联系紧密,根据平均辐射半径可表示出城市间的辐射范围,进一步衡量这个城市的吸引力。断裂点理论可用于研究物流园区对周边的辐射力。

2.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园区辐射力模型实证研究。根据GB/T19680-2005对物流园区的评估指标,选取成渝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5A级别的物流园区:①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②新津物流园区、③青白江整装与散货物流园区、④天府航空物流园区、⑤成都航空物流园区、⑥白涛化工物流园区、⑦重庆机场物流园区、⑧中国西部农副产品冷冻链物流园区、⑨重庆寸滩保税港区、⑩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区、1○重庆公路物流运输基地、12○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区,共计12个大型物流园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及相关物流园区官网找到各物流园区2020年年货运量数据。

表1 2020年成渝地区5A物流园区的年货运量(单位:万吨)

(1)利用BIGEMAP软件对选取的物流园区进行经纬度数据标记,并根据地理坐标运算取得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2)断裂点的计算:

Lik为第i个物流园区到断裂点k的距离,Mj、Mi为物流园区i、j的年货运量,Lij为i、j两物流园区的直线距离。

(3)场强的计算:

Pik为第i个物流园区在断裂点K的场强,Lik为物流园区i的一年的运输量,Fik为第i个物流园区在K点处的辐射力大小。

(4)平均辐射半径的计算:

为物流园区的平均辐射半径,为第i个物流园区到断裂点K的距离,为第i个物流园区在断裂点k的场强。

表2 成渝地物流园区的平均辐射半径(单位:千米)

图1 成渝经济圈主要5A物流园区辐射半径示意图

图2 成渝经济圈物流园区及5A物流园区信息对比图

对于图1中物流园区辐射盲区,即三个圈中间的区域用凯因吸引力模型确定属于哪个物流园区配送。

(5)用凯因吸引力模型计算遗漏区域。公式:

Bac、Bbc物流园区A、B对周围集聚地的引力;

Pa、Pb物流园区A、B的从业人数;

Tac、Tbc物流园区A、B到周围聚居地的时间;

Sa、Sb物流园区A、B的经营面积。

取位于③青白江整装与散货物流园区与④天府航空物流园区之间的G学院为例,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实例计算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5A级物流园区辐射范围基本实现了两城的主要生活区范围覆盖,图2中,成渝两地5A物流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体经济圈物流园区的20%,货车数量占10%,但相对的货运周转量达到16%。从业人数占比仅占4%,即5A级物流园区的现代化物流的建设减少了人力需求,扩大了货运量的辐射范围。根据辐射力模型可得,物流园区对周边的辐射范围表现为平均辐射半径,即年货运量越大平均辐射半径越大。辐射力取决于物流园区的年货运量,年货运量越大的物流园区,其辐射能力越大,距离物流园区中心越近,受到该物流园区的辐射力越大。物流园区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存在递远递减的规律,而两物流园区的间隔辐射力会达到一个平衡点。物流园区选择配送辐射范围内的业务,从运输成本上看是较为经济的选择,如果物流园区在辐射范围内利用已有物流设施设备完成配送业务,在物流园区辐射的交接区域加强合作,形成物流设施设备共享就会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浪费,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根据凯因吸引力模型对辐射圈之间的覆盖盲区的配送进行微调规划。从小范围区域整合到单个城市的物流运输网络整合,进而优化成渝经济圈物流运输网络结构、实行经济圈一体化管理,减少因辐射力作用减弱而导致的物流网络断裂,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等问题,重视区域边缘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四、对策建议

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基础设施融合。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物流通道,以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打造“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以大型物流园区为依托,通畅园区间运输道路及信息网络通路。

物流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大型物流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很难转换用途,固定成本很高,所以要基于辐射半径形成的业务分布是园区间进行合作的基础,不同物流园区的业务存在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成本,关键在于解决物流设施设备在不同时间忙闲不均问题、缩小不同空间货物需求差异。两地物流园区集群可达成合作协议,在交界区建立物流中转站共用设施设备,协同调度运输,分担对方在自己经济范围内物流业务,从而达到协同化管理。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信息系统融合。搭建一体化公共物流信息云平台,完善物流信息互联标准,统一物流及其相关产业数据的接口标准,实现各类运输、物流金融、政府服务、征信评价等信息平台资源的对接。构建双城间物流园区信息交换网络,构建智能化信息采集传输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建设区域性公共信息数据中心,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信息互通,物流资源共享、物流业务协同,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物流服务增值。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物流体系管理机制融合。目前成渝两地存在管理机制、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同。政企部门应积极探索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构建成渝一体化服务制度体系和服务评价体系,从而有力保障物流服务标准、规范、有序,实现成渝地区物流体系管理机制的有效融合。促进物流政务信息公开共享,建立一体化政务信息协同和区域共享机制,提升物流信息发布、追踪、仓储与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等效能。

猜你喜欢

货运量物流园区双城
智慧物流园区建设与管理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基于改进物流量分摊模型的物流园区竞争关系研究
江西省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7年上半年拉脱维亚港口货运量同比增长7%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