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文创数字图像设计实践教学研究
2022-11-30柴岩
柴岩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引言
纺织文创设计实践研究以传统文化素材库导入,通过数字图像创新设计,用图像文化语言和形式传达设计内核。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时尚结合,以创意为中心,提高纺织文创产品的文化设计内涵。文创作为日常生活消费品,除了实用功能,更是提供生活艺术的审美体验,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数字图像图案、色彩、材料及工艺的文化脉络设计需更加符合现代外观审美,其中图像脉络转换重新诠释主体创意及具备市场价值的纺织文创产品。
1 纺织文创数字图像设计思路探索
挖掘纺织传统艺术未来发展的价值和更多元、年轻的表现形式,将纺织材料与文创产品结合。通过数字图像设计,作为纺织文创产品的图案载体,以传统手工艺或科技为媒介手段,革旧换新,对纺织品未来发展进行反思,打磨富有东方传统意蕴的纺织品艺术。结合文化资源优势,构建纺织文创可持续产业链,以教学实践为起点,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审美素养,探索设计环节在新时代的扩展内涵。
1.1 立足材料特性,设计实践
纺织文创拓展了对材料利用方法的认识和实践。依据纺织材料的特性,在文创产品工艺方面进行多种工艺如丝网印、机绣、印花、扎染等尝试,以探寻不同的呈现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思想和理念,能融入个性化的实践成果。关键是独立思考和反复尝试能力的锻炼,以及跨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储备。纺织专业内容广泛,从纺织材料特性增强系统性实践的能力,包括灵感来源、方案设计、图像收集、材料工艺选定、实验加工、后期拍摄、捕捉材料本质的感觉洞察能力等,不管从情怀还是功能出发,全程动手参与,考虑为人设计的态度。
伴随纺织材料的高端科技发展,纺织与文化结合设计应用越来越成为前沿的实践目标和重要教学内容。表达纺织材料的范畴,将产品原始形态尝试与不同纺织材料贴合,让柔软的纺织材料融入文创产品中,两者间取得平衡,功能前提下赋予产品更温暖近人的样貌。纺织材料的物性与情感,以及材料形态的独特结构和建构方式,形成一个新的设计特质,与产品、文化、科技、综合性开拓跨界应用。引入材料文化的概念,将造型与材质、传统与现代、设计与人文等思想纳入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材料语言的结构差异以及与科技感的元素结合,体现材质、属性、结构的共存状态。将纺织材料、理论研究、技术融合与设计实践建立多层联动,希望通过对纺织材料的实践体验,给专业教学创新思维带来新的启发尝试。
1.2 纺织文创数字图像提取
以数字图像提取设计环节为出发点,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技术、数码加工、纺织跨媒介构建等,综合材料科学、电脑手绘等多途径技术知识开拓,推动纺织文创与数字多媒体实验创新交互的未来。从纺织传统工艺切入教学,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实践调研纺织工艺,了解工艺的制作过程并归纳总结,结合社会文化,如民俗、汉字、图案、自然、节日、美食等传统文化元素,形成具有传统文化图形符号及图案。课程教学中的每一个数字图案提取都有其背后的文化符号,正如纺织文创为文化传播服务,数字图像也最终以产品的形式附加文化价值。
纺织文创图像提取设计还需要从民族特色和可持续性设计等多个方面考虑探索,将图像叙事的现实问题引入课程实践,进一步升华教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共情感知能力。深入研究纺织材料与数媒、产品等多学科融合,尝试实践性研究,围绕数字图像和纺织文化产品设计领域的关键性问题,创新实践[1]。数字图像创意设计的提升应用转化,其目的创造了更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符号,这也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新趋势。数字图像重塑的文创内容与形态,生产与消费、传播与体验方式的发展思维构建了纺织文创产品的新时代设计。探讨如何整合纺织材料工艺、计算机设计、产品加工等协同要素,进一步梳理建构纺织文创的设计创新模式。
1.3 计算机辅助设计
随着数字设计背景下新的服务场景扩大,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设计专业必修课程正在面向未来新的探索,探讨如何把信息文化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围绕国家文化资源以及纺织文创产品特色和优势,同步探索数字图像设计的创新教学,如纺织新材料设计、纺织文创功能设计、数字图像转化、图像创意设计等对多维感知和媒介交互领域进行实践训练。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设计艺术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艺术表现手段体验性的设计去解决问题,规划纺织文创设计总体产品形式、系统表达和技术实现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纺织文创专注探索社会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新媒介和新视觉发明,以材料创新、纺织产品设计的日常重构实践路径,培养新兴前沿设计意识和造物潜力学习进化的研究能力。构建计算机设计时代产业链新图景,强调多学科跨界融合,关注时尚观念、人类消费趋势、品牌创新模式等领域的多元互动研究,同时建立文创产业创新和跨学科教学科研创作平台,以实践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洞察世界和超越性创造能力。
对于计算机数字图像设计深入教学创作,包含了纺织材料的创新应用、计算机智能设计与创作、数字信息实践体验等模块,面向纺织文创产品设计服务的创新,以及纺织材料的创成。通过设计创新与产业的交互整合,重构数字时代设计实践的培养目标,以设计智慧贡献纺织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2 数字图像应用
数字图像的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教学内容包括数字图像转化、传统图像创意设计、图形联想演变,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结合等视觉设计。以纺织文创产品视角呈现的视觉语言在传统与技术之间交融,实践探索文化与认知的异同,以及数字技术内容与媒介的叠加。对于数字图像的主体设计和不断变化媒材间的交互,利用技术与纺织材料的可变性来探讨社会生活方式的设计和变化,从视觉创作的角度进行思考实践提出全新叩问。
2.1 图像创意开发
计算机图形技术让图像的创意和交互体验感觉达到了飞跃,为纺织文创产品设计带来虚拟体验模式,构建全新的图像设计核心内容。图像创意设计实践的突破除了绘画基本功外,也要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对文化、科技等领域有相对完整的概念和理解,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技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要求学生对文化创意数字图像设计了解,围绕图像流行趋势和文化创新思维展开主体设计。掌握社会文化导向和设计间的关系,引导图像内容关注社会文化生活,通过图像艺术表达和设计创新训练,学习数字图像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同时关注纺织材料、产品工艺和图像表达,掌握流行创意趋势和设计应用等交互知识点,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数字文创传统文化等领域通过图像创意开发协同更宽广的发挥空间,助力纺织文创产业发展新动能,创造更优质的生活产品。与相关产业进行联合模式共建,深入挖掘图像设计的广度,开拓学生多维度思考策略,深化数字图像对纺织类文创产品设计的理解,探究数字技术与生产、生活的深层联系,培养具有研究潜质的实用人才。
2.2 纺织数字图像设计
让设计真正走向人的生活,契合当代人对纺织产品的审美需求。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纺织品纹样、面料图案、色彩、肌理质感等传输着纺织品的实用有效性。纺织数字图像设计通过对自然、科技和传统的悟化,探寻纺织美的内涵与形式存在。更新、重塑和扩展纺织品质装饰语言提供基因与路径,同时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创意、开发、技能、完善的切身体验,为原创实践设计能力做出有意义的尝试。如图1将扎染后图案进行局部提取,在保留手工印迹的同时,用软件对图案进行结构重建处理,赋予手工艺数字化整理,解决纹样连续性、秩序性与自由形态设计,实际解决纺织品纹样灵活批量加工的现状。
数字图像被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以纺织品为载体,对社会生活和空间多维关系的人文思考体验,从创作技术路径到数字图像设计的交互思维以及方法实践探索[2]。借用数字技术赋予我们新的体验,对文化遗产中的制作技艺、图案构成、纺织面料特性等观察设计研究,开启对纺织产品人性化与科学性的反思与重新认知。通过艺术设计重新对数字图像语言探索,分析演绎与文化传播的优质实践体验,助力数字图像新的发展思路和灵感。
2.3 活用纺织文创产品
将数字图案应用在纺织文创产品上,诸多纺织元素如服装、帽子、丝巾、手套、口罩、帆布包、抱枕等不同面料的纺织品给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数字图像的设计个性表达,从色彩、质感、图案、风格、品类等多维度引导,强调设计创意理念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开发产品的传统纺织工艺、非遗等与现代设计的交互融合。
将不同纺织文创产品、纺织旅游纪念品等设计与市场需求以及人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采取多元的数字图像转化,让文化元素融入纺织产品中。如图2奥帕曼研发的金山农民画系列口罩,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文创产品中,外涂层图案及色彩构图经过数字化调整,设计生产出具有很好点缀装饰效果的适合个性穿搭的时尚口罩。还有图3故宫博物院及苏州博物馆从地方风土建筑、文物等发掘图像元素,经过数字色彩拼接成几何抽象面,用文化表达时尚的态度,同时具有纺织材质的环保特性,跨界结合纺织技艺创造出活化产品文化内涵、传递设计美学的各类纺织文创产品。
3 结语
数字图像的设计应用借助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提升,纺织文创产品以新的展现方式加深了纺织材料的感念,同时将文创产品融入了生活。从外观、工艺、创意、价值、文化等方面焕发出新的生机,图像符号与纺织文创产品交互,通过设计对图像文化进行重构与再造,设计高附加值产品。纺织文创作为创意载体,通过视觉图像实现创意表达的手段,将图像思维在具体应用中获得更新的表达方式。了解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体验工艺实践设计的规律与方法,以及产品形与意的转换特性等,给视觉带来全新的发展路径。基于纺织文创设计的当下传播考察,根据时代因素更新完善设计理念,纺织品设计实践领域逐步扩展,在文化传播中形成设计实践的大胆探索,不断构建塑造理想的设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