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运算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30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吴阳锋
◎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 吴阳锋
数学运算素养不仅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还是一种演绎推理,更是求出数学结果的关键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不够重视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运算能力不强、公式使用不够灵活、运算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教师应结合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一些解决对策,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一、注重基础知识讲授,找准运算的切入点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要想有效解决在数学运算素养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首先需注重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几种较为关键的运算方式,如数字、式子、数列、函数、复数、向量、几何等,只有准确掌握这些基础性知识,才能够在众多运算方式中找准落脚点与切入点。高中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当把基础知识教学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以理解数学概念为前提,结合图形运用数学符号及语言正确表达个人想法。
如在进行“集合的运算”教学时,教师可先进行谈话导入:大家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能够相加,那么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鼓励学生结合个人认知讨论和回答,激起学生学习集合运算的热情。接着,教师给出例题:集合A={1,3,5},集合B={2,4,6},集合C={1,2,3,4,5,6};集合A={x丨x是有理数},集合B={x丨x是无有理数},集合C={x丨x是实数}。让学生认真观察各个集合,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使其通过类比、思考与交流得出结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顺势引出并集的运算,通过学习韦恩图运算,带领他们学习交集的运算。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由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集合的运算,指引学生在类比中学习,使其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从而借助韦恩图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
二、回归数学运算本身,适当强化运算训练
当高中生掌握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后,教师的整体教学方向不能只关注解题思维的训练,还要突出运算过程,带领他们一起回归数学运算本身,适当增强数学运算训练,使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得到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考虑到高中生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的状况,设计数学运算时要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摆脱“题海战术”的困扰,给予他们足够的运算机会,及时指导,使其运算效率更高,借此培养数学运算素养。
以“函数与方程”教学为例,当学习完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以后,教师可把侧重点放在有关函数与方程的运算方面,精心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如果不等式x2+ax+1≥0对于一切成立,求a的最小值;已知函数f(x)=对任意均有意义,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假如y=1-sin2x-mcosx的最小值是-4,求m的值;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a,b是常数,且a≠0)满足条件f(x-1)=f(3-x),且方程f(x)=2x有等根,求f(x)的解析式;是否存在实数m、n(m<n),让f(x)的定义域是[m,n],值域是[4m,4n],假如存在,求出m、n的值;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高质量练习题,回归数学运算的本身,通过适当强化运算训练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
三、克服消极思维定势,提升数学运算素养
一些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数学学习,数学运算经验较为丰富,不过也面临着一大问题,那就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从而真正领悟数学运算素养的内涵。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主动引导学生分析运算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简洁可行,避免出现繁琐、错误等问题,找出更恰当的运算方法,提升他们的数学运算素养。
四、认真剖析经典例题,简洁归纳运算规律
当前,大部分高中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运算经验和技巧,在头脑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在具体的运算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平常的运算教学中可事先准备好相应的经典例题,带领学生分析这些例题,认真琢磨专家在解题中用到的运算条件与探究方向,使其通过对例题的剖析简洁地归纳出运算规律,便于在后期运算中合理使用。
五、加强运算思维训练,学生总结运算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做题时虽然会遇到大量的类似题型,但依然未掌握这一类型题目的运算方法和规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数学运算思维不强,导致遇到同类题型时还会出现错误。面对这一不利局面,高中数学教师应适当加强运算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日常解题中注重运算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使其主动归纳一些常用的运算方法,且能够触类旁通,快速分辨出题目类型,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恰当的解题思路,以免运算步骤繁琐。
在“三角函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出示练习题,如下图1所示,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四个内角分别是∠A、∠B、∠C、∠D,如果∠A+∠C=π,AC=6,BC=4,CD=AD=5,求该四边形的面积。分析:学生需结合三角函数相关知识与定理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因为会涉及到大量的运算,所以他们要找到比较便捷的解题方式,从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切入,减少运算步骤,简化运算量。具体运算过程如下:结合题干中提供的∠A+∠C=π,CD=AD=5,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几何补形法,把这个四边形ABCD变成一个三角形,如下图2所示,这时新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再经过点D画出边AC的高DE,结合勾股定理定理可得DE=。由此能够直接求出三角形CBD的面积,即为四边形ABCD面积,采用这种方法大大减少运算量,避免学生因运算量过大而出现错误。
这样在进行正式运算之前确定好题目的运算方向,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融入数学思想,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运算的基本方法,使其通过解题练习加强思维训练,逐渐学会简化运算过程。
六、开展专项解题训练,培养学生运算素养
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视角来看,虽然运算素养较为基础,但却是学好整个数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牢固掌握多样化的运算方法与简便的运算技巧,他们在正式做题过程中才可快速确定恰当的解题方法与思路,从而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专门开展运算训练,围绕具体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培养他们的运算素养。
在开展“集合”教学时,当学生学习完集合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围绕“集合”开展专项解题训练,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集合A={-4,2a-1,a2},集合B={a-5,1-a,9},假如A∩B={9},那么a的值是多少?学生在处理这类数学题目时,要用到有关集合与交集的相关定律,根据A∩B={9}能够得出9∈A,则2a-1=9或者a2=9,解之得a=5,或a=3,或a=-3。然后进行分类讨论,当a=5时,集合A={-4,9,25},集合B={0,-4,9},这是A∩B={-4,9},明显与题意不符,故要将a=5舍去;当a=3时,集合A={-4,5,9},集合B={-2,-2,9},不符合集合内元素互异性的要求,也要舍去;当a=-3时,集合A={-4,-7,9},集合B={-8,4,9},与题意相符,所以综上可得a=-3。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精心设计这样的解题教学过程,不仅能达到锻炼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公式的目的,还能助推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与形成,使其真正理解题目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不断提升个人运算素养。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面对数学运算素养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教师需给予格外关注与高度重视,根据具体问题分析成因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解决之策,创新教学形式与流程,借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训练过程,使其以更强的运算能力处理复杂的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