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羽杉属新品种‘中山杉111’和‘中山杉125’
2022-11-30王紫阳徐建华殷云龙於朝广
王紫阳,徐建华,殷云龙,杨 颖,於朝广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落羽杉属树木种质创新与繁育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4)
落羽杉属(Taxodium)有落羽杉(T.distichum)和墨西哥落羽杉(T.mucronatum,简称墨杉)2个种。池杉(T.distichumvar.imbricatum)作为落羽杉的变种,与墨杉之间具有明显的物候、抗逆性及形态差异[1-2],是开展杂种优势培育的理想材料。中山杉是落羽杉属种间杂交选育获得的系列优良品种的统称[2],具有耐水湿、耐盐碱、生长快、易繁育等优点[2-3]。目前,中山杉良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湿地、滩涂及平原绿化造林[2-5]。
‘中山杉111’选自杂交组合(墨杉×池杉)的实生后代。2011年3月,用池杉花粉在母树墨杉雌球花盛开时进行可控条件下的人工授粉,10月中旬采集杂交球果,2012年春季将获得的种子进行露地播种并出苗,2013年春将杂种苗定植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北区试验林。经连续6 a的生长观察,发现其中编号为111的单株生长优势明显、抗病性强,表现最优,其性状特征与近似品种‘中山杉102’(‘中山杉302’×墨杉)、‘中山杉502’(墨杉×落羽杉)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中山杉102’主干分叉、侧枝密度疏;‘中山杉502’冠形为宽圆锥形、侧枝长度长、脱落性小枝宽度宽;‘中山杉111’冠形为塔形,主干无分叉,侧枝密度密,侧枝长度中等,脱落性小枝宽度中等。经过扦插繁殖种植后其性状表现出一致性和稳定性,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正式定名为‘中山杉111’(品种权号:20200409)。
‘中山杉125’选自杂交组合(墨杉×池杉)的实生后代。2012年3月,用池杉花粉与母树墨杉进行人工授粉,10月下旬采集杂交球果,2013年春季播种出苗,经连续5年的生长观察,其中编号为125的单株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并通过了DUS测试,与近似品种‘中山杉102’、‘中山杉502’相比,‘中山杉125’冠形为宽圆锥形,侧枝粗,脱落性小枝长度长,针叶颜色为深绿色,落叶期晚;‘中山杉102’冠形为圆锥形,侧枝细,针叶颜色为中绿色;‘中山杉502’脱落性小枝长度中等,针叶颜色为中绿色,落叶期早。‘中山杉125’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正式定名为‘中山杉125’(品种权号:20200410)。
1 新品种特性及特征
图1 落羽杉属新品种‘中山杉111’和‘中山杉125’Fig.1 The new varieties of Taxodium ‘Zhongshanshan 111’ and ‘Zhongshanshan 125’
‘中山杉111’:半常绿乔木,叶色中绿且生长期比池杉长1个月,与墨杉相似。树冠塔形(图1A),侧枝斜展,主干通直、无分叉,侧枝多而细,脱落性小枝长、宽和单位长度叶片数均介于亲本之间,针叶条形,羽状排列在同一平面。萌芽期、展叶期和落叶期介于亲本之间,无赤枯病。具有比亲本更好的速生性,7年生树高845 cm,胸径12.1 cm,立木蓄积量比同龄墨杉大30.22%,比同龄池杉大32.65%。
‘中山杉125’:半常绿乔木,叶色深绿且生长期比池杉长1个月,与墨杉相似。树冠宽圆锥形(图1B),侧枝平展,树梢轻度分叉,侧枝长且多而粗,脱落性小枝长、宽均超过双亲,针叶条形,羽状排列不在同一平面。萌芽期和展叶期早于父本池杉,落叶期晚于池杉,萌芽期、展叶期和落叶期均与母本墨杉相近,无赤枯病。具有比亲本更好的速生性,6年生树高704 cm,胸径13.4 cm,立木蓄积量比同龄墨杉大36.72%,比同龄池杉大41.48%。
2 栽培技术要点
‘中山杉111’与‘中山杉125’适宜栽培区域为我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内陆地区的湖泊湿地、水网、滩涂和平原区域,以酸性或中性(pH 5.5~7)土壤较佳。主要通过营建采穗圃,采用嫩枝扦插方式进行繁殖,用NAA激素处理、间歇喷雾等措施促进其扦插生根率在90%以上。扦插苗进行营养钵炼苗1年的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苗木移栽时对过长的根系应缩剪,以便根系舒展,栽植后浇足定根水。绿化造林时,注意适度深栽,如用2 m高以上大苗造林,应带土球并适当疏枝,以提高栽植成活率。在盐碱地上造林绿化不宜大穴栽植,以防返盐;采用容器苗造林绿化可以提高成活率;用材林造林密度宜为3 m×4 m或4 m×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