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经音义》(下)所见阳原方俗词语研究

2022-11-30李启平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方言

李启平

(张家口开放大学,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一、引言

袁家骅说:“方言口语忠实地保存了古词的音义。”现代汉语方言词语考释对于古代汉语,乃至整个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佛经音义是研究古白话词语不可缺少的系统资料。本文所用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1]收录的词条,是从汉末到唐宋辽时汉译佛经从产生到繁荣成熟时期1 400多部佛经的难读难解词语,恰是汉语由上古向中古演变,进而走向近代汉语时期,带有明显半文言半白话色彩。至今仍鲜活保存在阳原方言口语中的“攲”与“揩”,其渊源可上溯到上古、中古汉语时期。

二、攲

阳原方言中把“拿筷子夹取食物”叫作“攲”,音[tɕi],阴平。例如,劝来客多吃菜:“别光吃饭呀,攲点菜。”训斥顽童:“你在盘子里攲来攲去,让别人怎么吃!”在餐桌上或者谈论吃饭时,“攲”是个高频词。《一切经音义》收录了“当攲”一词:“居仪反。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攲。”阳原方言中的“攲”保留了“以箸取物”的原貌。

《说文解字》:持去也。《说文解字注》:(攲)持去也。支有持义。故持去之攲从支。宗庙宥座之器曰攲器。按此攲当作㩻。危部曰。㩻、㩻䧢也。竹部箸训饭攲。此攲亦当作㩻。箸必邪用之。故曰饭㩻。广韵。㩻、不正也。玉篇曰。攲今作不正之㩻。从支。奇声。去奇切。按广韵曰。说文居宜切。此本音隐。盖后人借为㩻字。从危读去奇切也。攲、奇声。古在十七部。㩻、支声。古在十六部。以上可见,阳原方言中的用法确为“攲”之本义。然而古代文献中除了汉译佛经,可用为“以箸取物”的“攲”的例证几乎没有,更多的则是攲的引申义“倾斜”。

关于“攲器”的最早记载,可见于战国《荀子》一书《宥坐》编:“孔子观于鲁桓公(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在位)之庙,有攲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攲,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攲。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攲器”“虚则攲”的“攲”即“倾斜不正”义,音[tɕʻi],阴平。“竹部箸训饭攲。此攲亦当作㩻。箸必邪用之。故曰饭㩻。”箸、攲互训,即“箸”是用来夹取食物的器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筷子”。段注认为“倾斜”是根据“箸必邪用之”引申而来。“邪”同“斜”。唐张鷟《游仙窟》:“锦障划然卷,罗帷垂半攲。”杨衡《病中赴袁州次香馆》:“荒葛漫攲壁,幽禽啄朽株。”五代徐铉《中书相公溪亭闲宴依韵》:“客傲风攲帻,筵香菊在怀。”宋陆游《晓过万里桥》:“拥路看攲帽,窥门笑坠鞭。”李复《过万泉县》:“逃室多攲栋,残林有断槎。”赵蕃《偶得扫竹因培竹五字会仲威见过留与明叔同饭用此语成诗》:“跫然闻响屐,莞尔正攲巾。”元末黄溍《秋怀五首》其五:“弱蔓萦攲石,空槎卧洑流。”明湛若水《早发不博驿次韵》:“飞鸟愁攲径,行云无定踪。”顾璘《耒江夜行》:“滩流嗽攲石,岸犬吠行舟。”符验《过苍岭》:“披茅妨曲径,历险度攲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攲为美,正则无景。”清末金武祥《晓过峡江县》:“古树多攲岸,青山半入城。”“攲壁”“攲帻”“攲栋”“攲帽”“攲巾”“攲石”“攲径”“攲桥”“攲岸”,典型的偏正结构,“攲”都是“倾斜”义。

在古白话词语快速发展的唐宋时期,双音词的格局代替单音词成为发展的内驱。[2]这时以至后来出现并形成了“攲斜”“攲倾”“攲侧”等同义复合词语。北宋梅尧臣《西湖闲望》:“园葵杂红紫,岸柳自攲斜。”韩维《史局坐寝戏呈崇文掌学士》:“闲官身散诞,饱食坐攲斜。”文同《晴步西园》:“松亭临旷绝,竹径入攲斜。”杨时《泗上》其二:“鬓蓬凋欲尽,岸帻任攲斜。”南宋项安世《重阳》:“篮舆上寒嵼,乌帽或攲斜。”苏泂《寄赵紫芝》:“人言关念虑,书字觉攲斜。”刘克庄《目疾一首》:“庙堂见章奏,应笑字攲斜。”释元肇《水心先生挽章二首》其二:“重看送行句,殒泪墨攲斜。”金赵秉文《和政老九日韵》:“琳宫题壁处,醉墨字攲斜。”明初叶颙《野客清欢三首》其三:“豪歌声俊爽,欢舞影攲斜。”刘崧《雪中会饮分韵得花字》:“当筵有长袖,醉舞看攲斜。”明方孝孺《春和》其一:“醉歌辞激烈,老态影攲斜。”张弼《立春日道中五首》:“绿云山远近,苍径屋攲斜。”何景明《次韵张郎中九日无菊》:“雨丛寒惨淡,风树晚攲斜。”孙承恩《瑞雪三首》其三:“积来无玷垢,飞处故欹攲斜。”清初凌义渠《晓发河间道中》:“早行迷近远,舆梦任攲斜。”释函是《六麻》:“瀌沨投阔直,迂曲入攲斜。”清宋荦《海上杂诗》 其一:“草痕消斥卤,帆影落攲斜。”黄之隽《艳情》其二:“梦馀蟾隐映,钗转凤攲斜。”从宋到清,“攲斜”已经定型。

南宋徐照《登歙山寺》:“石径半攲倾,山头路始平。”黄庭坚《范蜀公挽词二首》其一:“书林身老大,谏纸字攲倾。”宋庆之《稽村》:“小舆风割面,微醉任攲倾。”戴复古《郭外翁》:“风撼倾攲屋,寒生蓝缕衣。”“倾攲”“攲倾”同时代出现,反映了单音词到复音词发展过程中两个单音词的结合还相对松散,不固定。清初宋琬《使君滩》:“蛟龙春偃蹇,象马势攲倾。”“敧倾”最终固定下来。

南宋范成大《巴东峡口》:“水宿频攲侧,徒行又险艰。”赵蕃《早行五首》其三:“苇杭悸攲侧,鸡栖困攀跻。”郭祥正《溪岸》:“小艇长攲侧,孤云自往还。”彭汝砺《小径》:“世路同攲侧,人心共险艰。”裘万顷《老屋》:“老屋久攲侧,随宜聊拄撑。”明初刘基《稽句岭》:“危石天攲侧,长风谷怒号。”清初陈恭尹《春屐》:“高齿防攲侧,深泥免轗轲。”颜检《由蒲圻口晓发》:“风到帆攲侧,天空鸟往还。”清末陈曾寿《张忠武公挽诗》其四:“乾坤日攲侧,真觉腐儒轻。”由于“攲侧”所表“倾斜”义,今人又将“攲侧”作为我国书法艺术鉴赏中的一个术语,即书法在平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挪动、改变、转换点画和偏旁部首的位置和角度,使每个单字的重心处于一种将跌未跌甚至完全倾倒的不稳定状态,以此造成跌宕起伏、纵横参差之势,亦即明代倪苏门在其《论书法》中所论的“侧笔取势”。

“攲”还假借为“倚”,义为“斜靠着”。中唐刘长卿《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掩笑频攲扇,迎歌乍动弦。”曹松《九江送方干归镜湖》:“谭馀云出峤,咏苦月攲空。”唐末韩偓《荷花》:“纨扇相攲绿,香囊独立红。”宋晁公溯《与客饮池上》:“笋长风解碧,莲净雨攲红。”元舒岳祥《踏莎偶成三首》 其三:“青山一长啸,白日半攲眠。”何中《槎溪》:“岸断风攲柳,村寒雨病花。”刘诜《春日江上》:“山市风攲树,花津雨涨泉。”虞集《山水图》:“野水常攲树,山云不碍钟。”明韩日缵《雪中过东林寺》其二:“半山云压寺,深院雪攲松。”清初黄之隽《夏》其二:“掩笑须攲扇,含羞未解罗。”“攲”都是“倚靠”的意思。特别是“攲枕”,从唐到民国初,有着大量用例。唐许浑《长兴里夏日南邻避暑》:“永日一攲枕,故山云水乡。”元稹《晚秋》:“谁怜独攲枕,斜月透窗明。”五代齐己《永夜》:“永日还攲枕,良宵亦曲肱。”北宋释智圆《雨》:“山人独攲枕,静听草堂中。”宋祁《春郊晓望》:“睡足犹攲枕,欢沉即掩樽。”张方平《庵堂书怀呈郭诚思》:“幽窗一攲枕,世虑自空花。”陈棣《清昼》:“续梦聊攲枕,牵愁拟破琴。”南宋韩元吉《秋日杂咏六首》其四:“凉色宜攲枕,秋光怯凭栏。”陆游《书直舍壁二首》其二:“欲出重攲枕,无何觅故乡。”金末段成己《漫成二首》其一:“无寐闲攲枕,忘言醉倚筇。”元何中《留金溪夜雨达旦有怀》:“谁能更攲枕,聊挹曙光新。”明刘崧《山楼即事》:“微醉时攲枕,闲愁独倚栏。”黄衷《冬雨三首》其一:“病客惟攲枕,容观造物嬉。”谢榛《秋夜柬仲元仁》:“永夜愁攲枕,天涯一病夫。”李时行《宿小金山》:“禅房独攲枕,惟有暮钟声。”清初凌义渠《黄梅苦雨》:“拼睡唯攲枕,拈香净宿埃。”王夫之《伏日》:“老病从攲枕,交游忆耦耕。”晚清李实《湖口县晚泊》:“萧然夜攲枕,凉梦到乡关。”民国陈曾寿《将游雁荡不遂改游天童舟中口占》:“风叶喧攲枕,蒲帆下急流。”

“攲”从“以箸取物”义,到引申为“倾斜不正”义,假借为“倚靠”义,从中可见其发展演变的脉络。其本义确在阳原方言中保存了2 300多年。

三、揩

阳原方言中将“擦”“抹”等动作都称为“揩”,音[tɕʻiɛ],阴平。“揩脸”“揩手”“揩鼻子”“揩眼泪”“揩汗”“揩窗”“揩玻璃”“揩屁股”“揩车”,几乎所有能与“擦”搭配的宾语都可以作为“揩”的对象。晋北方言中也有类似用法。[3]《一切经音义》收录了“揩泄”一词:“上客皆反。广雅:揩,摩也。”又《字林》:揩,磨也。可见,阳原方言与晋北方言中“揩”的用法都是“揩”之本义:擦抹,擦拭,摩擦。东汉张衡《西京赋》:“揩枳实,突棘藩。”宋梅尧臣《送方进士游庐山》:“我方坐垢难磨揩。”辛弃疾《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揩”皆为“擦抹”义。到元明古白话成熟时期,“揩”字更为常见。《朴事通》(上):“这奶子也好不精细,眼脂儿眼角里流下来,不曾揩来。”《水浒传》第二五回:“他若放了命,便揭起被来,却将煮的抹布一揩,都揩没了血迹。”《西游记》七三回:“美猴王正当悲切,忽听得山背后有人啼哭,即欠身揩了眼泪,回头观看。”《金瓶梅》第九十七回:“你就来吃酒赴席,也带方汗巾儿揩嘴。”《喻世明言》卷一:“兴哥哭了一场,免不得揩干眼泪,整理大事。”吴梅村《题鸳湖闺咏》:“红巾翠袖谁揩泪,碧海青天共断魂。”

阳原方言中也说“揩抹”。用来表示贬低别人的一句俗语——“茅梁板当家私板揩抹”,充满了对对方的失望与训斥。“茅梁板”是农村土厕、茅房里,架在茅坑之上,让人踩踏蹲坑的木板。“家私板”则是屋子里家具的面,如柜子面。在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家里若能摆上一对红柜子很是阔气,总会被擦得油光锃亮。再如,很多人家会在屋子西北与东北二角放置两口或盛水或存粮或腌菜的大瓮,而这两瓮之间就搭一块扁平细长、通常还刷了红漆的木板。这块木板上会摆放诸如镜子、梳妆盒、收音机、老式花瓶等看上去有些华丽的装饰品。这块板及板上的物件就是这屋里的一道风景,每天都会被擦抹得干干净净。“茅梁板当家私板揩抹”表面上看是错把茅房里的木板当成屋里的家私板擦抹、擦拭,实际上是极言对方辜负了自己的用心,贬低对方烂泥糊不上墙。“揩抹”一词在《金瓶梅》中有较多用例。第三十七回:“丢下老婆在家,艳妆浓抹,打扮的乔模乔样,洗手剔甲,揩抹杯盏干净,剥下果仁,顿下好茶,等候西门庆来。”第三十七回:“明间内,揩抹的桌椅光鲜。”第四十五回:“两个同吃了饭,收了家火去,揩抹的桌儿干净。”第五十九回:“须臾,姊妹二人陪吃了饭,收下家火去,揩抹桌席,铺茜红毡条,床几上取了一个沉香雕漆匣,内盛象牙牌三十二扇,两个与西门庆抹牌。”第七十八回:“分付小厮拾出灯来,收拾揩抹干净,大厅卷棚各处挂灯,摆设锦帐围屏。”《水浒传》第六回:“就灶边拾把草,把春抬揩抹了灰尘。”《醒世恒言》卷一六:“揩抹了手上血污,将刀藏过。”《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须臾之间,两个走使的男人抬了一张桌儿,揩抹干净。”《儒林外史》第二五回:“鲍文卿回来和浑家说下,把乐器都揩抹干净了,搬出来摆在客座里。”

“揩抹”在阳原方言中除了表示“擦拭”外,还引申为用心照拂、仔细侍奉的意思。如:那个忤逆子,小时候他爹可是宝一样揩抹哩。他不是在村里当官,谁揩抹他呀!这与宋代《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六“衲僧衣,枯寒心念,休歇余缘,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的“揩磨”意义相同。又宋《诸子语类辑略》卷五:“欧阳公则就作文上改换,只管揩磨,逐旋捱将。”元《伊尹耕莘》三折:“辅助的中华社稷安,揩磨的乾坤日月辉。”“揩磨”义同上。

文献中的“揩磨”还有“摩擦、磨蹭”义。宋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猛虎肉醉初醒时,揩磨苛痒风助威”,“揩磨”即老虎因为疥疮刺痒而在树干上摩擦、磨蹭自己的身体以解痒。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虫鱼》:“青螺,状如田螺。其大两拳,揩磨去粗皮,如翡翠色,雕琢为酒杯。”“揩磨”即摩擦,去除表皮。战国《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泄分气。”“揩摩”即“按摩、摩擦”义。

现代汉语方俗词语是活着的语言化石,“攲”与“揩”,一个完全、一个变化地保存了古词的音义。

猜你喜欢

方言
方严的方言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方言
让方言冒芽等于缘木求鱼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跟踪导练(2)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