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以前山西大学党组织的沿革及特点
2022-11-30杨彩丹
杨彩丹,郝 平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大学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晋察绥蒙地区唯一一所高等学府。检视1950年前中共在山西大学组织的创立、发展及公开的过程,可以从一个微观视角理解早期中共基层组织的创建和生存方式,理解新中国成立前各党派对大学校园的政治控制与实力角逐,理解中共早期党组织与大学校园互为依托、共克时艰的革命历程。
一、山西大学校党支部的创建与特点
山西大学党组织最早的记录是彭真的回忆:“1924、1925年……山西大学有一个团小组,负责人是马锡候(汾阳人)”[1],“1924年……山大也有一名党员”[2]。1926年6月,中共太原地委在山西大学校建立党支部,根据袁致和回忆,支部党员有4人:“支部书记是樊仲民(四川人),周玉林(1)又名周玉麟,山西省晋城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由太原一中毕业,考入山西大学。(当时主要负责团的工作),袁希安(2)又名袁致和,山西省高平人,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由山西省立第四中学考入山西大学预科。,还有一个姓王(3)根据李俊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一书及王丽娟《新中国成立前山西大学中共党组织的创立与发展》一文,“姓王”之人应为吴吉人。参见:李俊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60. 王丽娟.新中国成立前山西大学中共党组织的创立与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12):54.的。”[3]8月,由于樊仲民调任中共太原市南部委员会书记,袁希安调任南部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吴吉人(吴康,晋南人)接任支部书记,支部党员有三晋高中(4)即1924年由山西大学教授和讲师们创办于太原文津巷的私立高中,相当于山西大学预备中学。参见:冯子游.太原解放前后的三晋中学[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太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太原文史资料:第2辑,1984.的甑华和高巍。此期,正处在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时期,阎锡山对山西大学校管控较前放松,党组织积极展开活动:吴吉人主要“到兵工厂搞工人运动”,甑华和高巍则“在学校内外做学生工作”,一方面积极支持并参与中共上海党负责人罗亦农等发起的“西北革命同盟会”,成立山西大学校分会,另一方面参加山西省委举办的党训班,组织“自学和支部集体学习”,“积极地努力物色和培养进步青年入党”[4],半年时间就把党员人数发展到10余人,扩展成立山西大学校党支部和三晋高中两个支部,吴吉人和甑华分别担任支部书记。
诚然,山西大学校党支部是由中共太原地委组织成立的,具有明显外源性特征。但山西大学校园里的内生因素也不容忽视。
一是优良的革命传统。山西大学堂师生积极参加清末的争矿运动、辛亥革命,且贡献卓著。到民国初年山西大学校已然成为山西学生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中,山西大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学生会,发起成立以该校师生为骨干的“山西省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率先罢课,号召发起持续了近一个月的学生、市民、店员、工人的游行示威。1920年12月,山西大学校学生会对袁世凯时期颁布的《矿产条例》首先发难,通过发表宣言、递交请愿书、游行示威,并组织矿产公有讨论会和全省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将晋矿归公运动扩大至全省。1925年,教授梁泰仁和学生卢玉书又首先反对阎锡山的“征收房税办法”,发起了反房税运动,校学生会立即组织和阎锡山谈判、海子边集会、查封省议会、围攻督署等系列活动,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二是校园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师生们不仅成立晋新书社,出售《新青年》《先驱》《劳动周刊》《向导》等进步书刊,并且还组织研究团体,发行新思想刊物,主要有新共和学会和《新共和》杂志、山西学术研究会和《新觉路》半月刊。前者“欲本学术上种种方面的研究,文化上种种方面的进行,以期创造新人生,新社会,新共和出来……反对的人不至把他当作洪水猛兽,而想研究的人也可以有处下手”,猛烈批判资本主义,揭露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无产阶级的悲惨状况,肯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出“社会主义的真精神就是增进全体的幸福”[5]的结论,被时人誉为“必能作此社会改造之前驱”[6]。后者“介绍其他省份工人运动的情况,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注重研究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7]36,被称为“山西第一个以传播‘五四’以来新思想为宗旨的学术研究会”[8]427。
校园里的上述内生因素为学校党支部,乃至山西早期党支部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山西大学校已然成为山西省内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由此引发的阎锡山对山西大学校的严密控制则成为学校党支部迟滞于省立第一中学(5)1921年,高君宇在省立第一中学指导建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1924年,高君宇在省立第一中学成立了山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国民师范学校(6)1924年,国民师范成立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1926年成立党支部,薄一波为支部书记。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思想控制。1915年阎锡山就将留学时的日记整理成小册子《军国主义谭》,印刷2万余册,作为学生们必读教材。1917年他又成立洗心社,以存心养性、明德新民为宗旨,要求山西大学校学生每周参加洗心社的聚会,每逢大祭全班列席,尤其是国文班的学生,一直持续到中原大战前。其次是直接插手教学。如1917年阎锡山为了发展实业,让山西大学校开始酌减文科专业班级,增招机械、采矿、冶金班级。1920年后又因为铁道收归国有,省内将无重大工程项目,又令山西大学校暂停土木工程科的招生。再次是采用各种手段拉拢进步师生。如阎锡山委任校长王录勋为山西省政府委员、山西省建设厅厅长、督军公署秘书、知事考试委员长等职,破格录用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贾超孟、周敦信以及反房税斗争中的李锡龄等。
综上,山西大学校党组织创建的特点是内生和外源并存。基于内生因素,山西大学校在中共早期党组织创建史上功不可没,学校党组织创建后也发展较快。外源因素有二:基于中共太原地委的指导,学校内部的党员和团组织才得以组建党支部。基于阎锡山的掌控,山西大学校党组织创建较迟。山西大学校党组织的创建是师生们长期革命活动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共和阎锡山势力在校园角逐的结果。
二、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大学校党组织的活动
(一)抗战前党组织的劫难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阎锡山在山西开始“清校”“清党”。所谓“清校”,就是他们通过学生中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和混在学生里的便衣警察,进行侦查。“清党”就是阎锡山以“禁止国共两党械斗”为名,全力支持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向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开刀。山西大学校10名共产党员和32名共青团员被逮捕,党支部遭到破坏。据甑华回忆,当时党组织负责人通过商讨,通知支部成员迅速转移到外地农村隐蔽活动[9]。8月,在中共北方局委员会委派的戎子桐领导下,山西大学校党支部重新建立。但由于当时山西省委坚持“无动不暴”“左”的路线,发动“新华舞台事件”[10],阎锡山再次镇压,党组织再遭破坏。之后,国民党右派和阎锡山对山西大学校进行严格管控,建立训育管理制度,发动“新生活运动”,山西大学校开始踏步不前,学生和教授整天在宿舍里开场聚赌,吸食鸦片,“学风之坏,无以复加”[11]。
(二)抗战初期外围党组织的创建
1931年,山西大学校遵照教育部“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改称山西大学。在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和阎锡山的争夺和严密控制下,进步师生成立了一系列探索革命道路的团体。一是1931年由杜德、张崇森、赵石宾等发起的“九一八”读书会,宗旨是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ABC,创办有《学生新闻》,因刊登“声援太原国民师范的学生运动”的文稿,被阎锡山查封。读书会大部分会员于1932年被中共山西临时特委吸收入党。二是1932年中共山西临时特委在山西大学成立的“社联”“教联”和“左联”山大分盟,通过创办《子夜》《榴花》《秋火》等进步刊物和散发传单,宣传共产党抗日爱国主张。三是1934年由共产党员山大法学院教师杜任之和周北峰发起成立的中外语文学会,秉着“提倡学术,发扬文化”的宗旨,刊发《中外论坛》杂志,表面上以阎锡山为会长,研究阎锡山的“物产证券”“按劳分配”,实际上成为共产党的“国际通讯”机关。
(三)党组织的恢复与合作抗日的实现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阎锡山也提出“迎共抗日”的口号。1936年5月,红军回师陕北,阎锡山解除山西大学戒严令。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山西大学学生李宝森以上海《申报》记者身份,回太原重新组建中共山西工委,并任工委书记。同年秋,山西大学党支部也得以恢复,由法学院学生潘继文负责,中共和阎锡山合作抗日的局面形成:一是由杜任之建议发起成立牺盟会,阎锡山为会长,杜任之、戎子和、刘玉衡、宋劭文、张文昂、牛佩琮、张隽轩等共产党员师生则当选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群众团体和统一战线组织”[12]。二是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西大学分队,山西大学成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太原的最主要活动基地。三是在《突击》刊物上出版西安事变专号,逼蒋抗日。四是9月20日经周恩来和阎锡山谈判,在山西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共双方代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此期,太原成为全国抗日救亡最为高涨的城市,“人心沸腾,群情激奋,全城仿佛是一片抗日救亡歌咏的大海,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抗日的歌声”[7]102。
(四)1944年后党组织在校园的公开活动
“晋西事变”和“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渐趋恶化,中共中央将工作中心转为“校内学生工作”,确定国统区内学生运动的基本方针“应是长期的潜伏发展,积蓄力量,争取人心”[13]519。以此为契机,党组织在山西大学逐渐活跃起来:一是杜任之在山西大学的公开活动。1944年8月,中共地下党员杜任之以同志会山大校分会副主任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山西大学,并利用社会学教授兼训导长的职务,“大讲社会发展史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并利用‘同志会’的组织,抵制国民党、三青团的反动活动”[14],“使山西大学的民主活动从他们斗争的夹隙中,逐步展开”[15]1240。同时,杜任之还以训导长身份积极推进学生文化活动,包括鼓励创办学生文艺社团、刊行学术刊物及壁报、组织国语竞赛等。据历史系学生王涛回忆称“一时间学校民主空气增强,学习气氛活跃”[16]。二是学生自治会成立,以“除发扬青年自治精神,树立优良校风外,并对政治、经济、文化诸问题,亦在研讨之列”[17]为宗旨,创办《自治风》半月刊;组织暑期河东服务队,以此增进实地经验;自行主办国语讲演竞赛等。自治会“成为学生自己练习民主作法的领导机构,成为推进学校进步的一个动力”,“无论在各方面,学校上上下下都向前进了一步”[18]。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的发展
和抗日战争后其他高校“中共组织……日趋活跃,(国共)两党在校园的局势迅速发生逆转”[19]不同的是,山西大学校园内国民党和阎锡山势力更为强大,且都成立了具体的组织:国民党青年远征军复员的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进驻学校,建立起山西大学国民党党部和山西大学三青团分团部。阎锡山也将他的同志会员插进山西大学,建立起山西大学民族革命同志会,中共党组织是在三方力量的公然角逐中才逐渐得以发展起来。
(一)战争初外围党组织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6年4月,薄一波代表中共党组织派徐会云(又名惠云、庆符等)以山西大学中文系教师身份为掩护,担任中共太原和山西大学党组织的负责人。同时,徐冰代表中共党组织指示杜任之:“你回到山西去,利用山大这块阵地以及报纸刊物,开展争民主争和平的宣传活动。”[15]1242二人一方面发起成立山大教授会和民盟山西大学地下支部,组织师生抵制阎锡山的“三自传训”和“保卫太原运动”,领导师生罢教、罢课,进行反饥饿斗争。另一方面积极展开宣传工作。如杜任之在《复兴日报》上发表文章《战争乎,和平乎?》,批判国民党美苏必战言论,指出中国必须走和平民主的道路;创办《复兴日报》《大时代》政治副刊,“以研讨社会思潮及社会问题为中心”[20];在《大时代》上发表《杀人的办法能测出文明的程度》和《官僚政治与官僚资本》等文,触怒阎锡山,迫使其停刊;将《大时代》改名为《学习》,由黄志伦(黄抛)主编,杜任之暗中指导。同时在杜任之鼓励下,黄志伦在《学习》上发表《论刊行自由》和《写作与民主》[21],马作楫在《山西国民日报》上办《文艺》副刊[22];法学院和文学院共同出版《山大学报》[23],李毓珍与马作楫共同负责——民盟的宣传刊物《北风》诗刊,并成立北风诗社,以“争取民主,反对内战”为宗旨(7)该刊作者有:杜任之、马作楫等进步师生,杜写过《论新诗的形势问题》《写我们的时代》《由屈原之死想到诗的道路》等文章,宣传民主思想。参见:马作楫.难忘的关怀[G]∥裴丽生.纪念杜任之文集:209.等等。
(二)迁校北平后地下党支部组织的学生活动
为了抵制阎锡山“保卫太原总体战”,1948年7月左翼学生发起“迁校北平运动”,成立迁校委员会,组织学生分三批飞抵北平[13]165-168。抵北平后,山大学生得到了华北学联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支持,学生运动更加条理化。一是为解决住宿和教室问题,在征求北平地下党同意后[24],学生先后进驻阎公馆和中南海瀛台[25]。二是通过医学院和教育系学生乔荣智和李书麟的联系,在北平东城区党委和朝阳大学地下党领导下,山西大学临时地下党支部建立,书记为朝阳大学地下党员杨山旭,乔、李二人为支部委员。党组织本着“积蓄力量,团结群众,打击敌人”[13]174原则重新开始活动,很快在学生中发展了卜士芬、李全希等党员。三是外围党组织相继成立。1948年9月,李书麟成立“民先”山大支部,发展学生队员20余人;12月20日,“阳生社”成立,先后组织读书会、学习会、文娱活动和出壁报,吸引了大批进步学生[26]242-245。四是积极参加迎接北平解放的各项活动。1949年2月3日,全校师生参加解放军入城仪式;14日,全校师生召开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22日,北京市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正式接管山西大学;24日,地下党员卜士芬、乔荣智等参加北京市地下党员大会,听取叶剑英和彭真讲话;3月,响应中共党组织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号召,山西大学向党输送了200多名大学生;4月9日,中共中央华北局负责同志接见山西大学中共党员李书麟及部分师生代表等。五是正式成立山西大学团支部。5月3日,山大在北平的“民联”和“民先”的全体成员集体转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李全希为支部书记。
(三)迁回太原后党组织的完善与公开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北平的临时党支部和团支部随着山西大学迁回太原,并得以进一步完善。8月14日,学生在大礼堂举行集体入团典礼。10月7日,团支部召开公开大会,成立团总支,下设3个支部,李全希为总支书记,王若、巩象巽为总支委员。12月,中共太原市委将山西大学临时党支部改为正式党支部,任命武汝扬为书记。同时成立中共山西大学党组,赵宗复任党组书记,成员有武汝扬、李执芬。1950年4月,党支部召开公开大会,公布全体党员名单:赵宗复、武汝扬、李光清、李执芬、李书麟、李全希、张家治、李彦清、乔荣智、王若、牛晔、巩象巽、戴海源[26]283。
四、结语
自1926年6月创立到1950年4月正式公开,山西大学党组织一直处在国民党中央和阎锡山地方势力双重打压之下,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仅1927年就经历了4月破坏——8月重建——年底再破坏,直到1936年5月才得以恢复,1944年后才开始在校园公开活动,之后又是在和国民党山西大学三青团分团部以及阎锡山民族革命同志会的角逐中才得以发展起来。
虽历尽劫难,但山西大学党组织的革命活动从未中断,并取得了最后胜利,为山西乃至全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山西大学党员和进步师生的坚持斗争。第一次党组织被破坏,有段灿(8)他白天给村里小学校暑期补习班学生上课,夜晚就坐在树下和教员、学生们聊天,给大家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真谛,讲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讲蒋介石的“四一二”公开屠杀革命群众,并积极与祁县中共负责人汪铭联系,介绍了小学校校长乔玉华和教师阎定础等人入党。参见:陈文秀,等.山西大学青年运动史:1902—200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5-56.在祁县乔家堡和荆世庆(9)他参与了“猗氏县学生联合会”和“猗氏县农民协会”等组织的建立,并参与了县城举行的著名的“七月学潮”和“八一农民暴动”,组织了5 000多人的游行示威。参见:陈文秀,等.山西大学青年运动史:1902—200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7.在猗氏等等对群众的宣传动员;抗战初期有“九一八”读书会、“社联”“教联”和“左联”山大分盟以及中外语文学会的组织和斗争;迁校北平后有乔荣智和李书麟主动与北平东城区党委和朝阳大学地下党的联系等等。尤其是杜任之,1933年在山西大学任教以来,从中外语文学会到牺盟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西大学分队、《突击》西安事变专号,再到1944年后他在校园的一系列公开活动,以及解放战争初期山大教授会和民盟山西大学地下支部的组织、一系列争民主争和平的宣传活动等等,可以说,正是通过杜任之的领导和组织,山西大学党组织才能在战时得以存续。
二是利用国民党中央和阎锡山之间的矛盾夹缝中求发展。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山西大学也是国民党中央与阎锡山争夺地方控制权的重要场地。大革命失败到抗战初期国民党党团势力一度风生水起。中共党组织正是通过和阎锡山诸如成立牺盟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西大学分队、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等合作抗日的方式,逐步得以介入山西大学校园,为1944年后的公开活动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中,进步师生又利用二者之间的矛盾成功迁校北平。对于迁校,阎锡山不仅同意并派飞机协助,迁校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华回忆可能因为学生留并“没有好处,徒增麻烦”[28]170。国民党中央则反对迁校,后“山西省党部骨干、山大特派员张瑜,以训导长身份带领职员二三十人,来平扑灭学生运动:一面监视隔断同学们和迁校委员会的联系,从而解散迁委会。一面运用威吓利诱手段,策动学生离开北平”[28]172,但已无济于事。
当然,还有上级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中国革命整体形势的发展等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山西大学党组织才能够在长期的蒋阎共之争中最终成功,并将山西大学改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