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穆恩学习地图和ICT的反思性高校通识音乐教育
2022-11-30曾小燕
曾小燕
(南京工业大学 校团委文化艺术中心,江苏 南京 211816)
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在中国蓬勃发展,以被动的接受专业培训来促进专业发展很显然已经落后了。教师应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设计有效的教学和个人规划,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重建课堂。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师专业学习模式和理念,尤其是反思型教师的研究,对提升高校教师的师资素质,促进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穆恩学习地图扩展自己ICT教育理论和音乐技术的专业学习和教学实践,积累批判性教学反思,建立高层次思维的学习过程,是对笔者专业学习的一个挑战。
一、反思性学习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一)从专业发展到专业学习
21世纪,随着学生日益深入,复杂的学习需求,对教育工作者的态度、行为和信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从“教学者”的专业发展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概念在国际教师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专业学习逐渐取代了专业发展。富兰声称,“专业发展作为一个术语和战略已经走到了尽头。改进的未来,实际上是职业本身,取决于我们对学习的构想以及教师和学生工作条件的根本转变。[1]”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陆续发布实施,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了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以被动式“由外至内”接受专业讲座或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显然已经落后了。正如伊斯顿所言,“如果学校要改变以满足日益紧迫的需求,教师就必须从接受培训或发展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2]”教师超越传统的专业发展理念,以与学生同样的学习者的角度设计、选择、反思和评估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动态、持续、互动交流为特征的专业学习,获取新技能和知识,能够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二)反思性学习地图
专业学习是教师和学校进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过程,以此提高个人专业实践和学校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坎贝尔等人对教师的专业身份提出了“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修行者?”的问题,以此探索教师的专业发展,获取专业学习过程,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策略。[3]高校教师的专业学习应以自我导向为前提,不断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促进教师的认知、动机和学习策略,通过持续地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转化为对学习过程的调节,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角色和职业,最终实现预期的专业学习目标。
反思是一种心理处理形式,或就像一种思维形式。我们用它来实现一个目的或实现一些预期的结果。它适用于没有明显解决方案的相对复杂或非结构化的想法,并且主要基于对我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可能的情感的进一步处理。[4]高质量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推动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批判性分析和积累以及对自我和知识的进一步了解,能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穆恩学习地图(Moon’s Map of Learning)[5]结合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皮亚杰理论,将反思作为学习融入认知结构的手段,并将其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6]学习者处理新信息的学习过程被看做是一个探究循环;从“注意”(noticing)、“理解”(making sense)、“使意义”(making meaning)、“意义工作”(working with meaning)到“变革性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学习者对新信息逐步地适应、同化和创新,从而建立长期记忆和建设性的高层次思维的学习过程。前两个阶段是学习者记住新信息的表面学习,从第三个阶段开始,学习者通过积极整合新知识进入深度或变革学习的阶段。
(三)设计有效的专业学习
澳大利亚教学和学校领导研究所(AITSL)在"如何给教师提供更好的专业学习方式指导"这一研究中发现,嵌入工作的专业学习(job-embedded professional learning)比许多“传统”的外部专业学习机会更能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7]这意味着高度情境化的专业学习的策略,能够让教师摆脱传统的专业学习模式和环境,使专业学习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持续的反馈和反思中,改善教与学策略,促进教师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在忙碌的日程中放慢步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应该收集哪些收据,如何整理、使用和评估这些数据来改进教学实践。这种持续地探究和反思循环,有助于教师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设计有效的专业学习,科学地识别自身认知结构所处的阶段,以及在应用知识方面存在的障碍,深思熟虑后走向专业实践,到达深度学习。笔者将以穆恩学习地图“注意”、“理解”、“使意义”、“意义工作”到“变革性学习”处理新知识的五个步骤,分享自己在通识音乐课中的反思和认知结构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态度、专业素养和教学过程等。
二、ICT在高校通识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ICT融入高校通识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在音乐中的创造性表达
课程对象是我校大学生民乐团的学生。团员来自大一到大三不同学院的学生,通过选拔产生,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乐器演奏水平和音乐理论知识。乐团每周有两次排练课,属于学校通识学分课程,有固定的排练厅练习。每次排练课除了练习需要演出及比赛的曲目,更为重要是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民乐团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在小学和初中时学习过乐器,到了高中就中断了,高考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一切的业余爱好。此课程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在通识音乐课程中继续他们的音乐爱好与梦想,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自由地展现个性和创造力,热爱音乐并且享受音乐。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高校进入了崭新的数字化校园时代,并逐步扩展其应用范围至教学改革和科研等领域。将ICT引入中国高校的通识音乐教育,改变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是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要求。“这意味着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教室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保持同步,必须进行课程改革。”[8]通识艺术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师通过ICT重塑教育理念,创新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着重学生的参与、协作和创作过程,能促进学生在音乐中的创造性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探索ICT在中国高校通识音乐课程中的创新、高效及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一)ICT融入高校通识音乐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一向都是以教授为主,重技能,评价方式单一(演奏一首作品),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抑制了学生个性和思想。长期机械化的练习演奏技能,会使人常常忘记了自己最初学习音乐的初衷是──喜欢音乐。尽管ICT技术已逐渐在音乐课堂中发挥作用,但受到诸多变量的影响,例如教师的态度和信念,技能水平、角色定位、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目前,中国音乐教师ICT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没能意识到新技术给音乐教育带来的巨大潜力,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仅仅把ICT作为传统教学工具的替代品来使用,并没有改变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本质,实现音乐教育的创新性变革。
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技术带来的一切挑战,合理利用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建立“技术一音乐学科知识一教学法”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动态平衡,在复杂、动态的课堂环境中权衡利弊,不断审视、反思与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发展。由于大多数技术都在不断更新,并具有一些固有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应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准备程度、兴趣和个人喜好,尽可能地消除学习障碍,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吉拉克贾尼等人指出,建构主义承认学习是一种不受年龄或发展阶段限制的积极和依赖社会的建构,但强调需要让学生参与到个人重要项目的设计和/或实际构建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工具或学习理论,只有将这两个变量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高效的课堂环境。[9]各种各样的音乐技术,如学生录音(Audacity)、数字化乐谱(Noteflight)、音乐制作(MIDI)、创建声音库(Easy Band)、节奏和听觉的训练(EarMaster)和TIC数字信息交流的平台等,为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技术提供了多种可能,促进教师在教与学的反思循环中进入更高层次的思维,实现知识意义的构建,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主动学习的核心思想。同时,具有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师要将技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学习工具来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有效的教学,创造充满活力、互动、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学习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学生在课堂中应主动利用技术操控数据,探索和处理新信息,构建个人和社会共享的意义,并反思学习过程。
三、基于反思性学习的ICT音乐课程设计
(一)注意
学会注意是教师专业学习开始。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指导,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获取感官数据,进行反思,能够及时注意到学生的需求,选择个人专业学习目标,使自己的认知始终保持在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具有逻辑思维缜密,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特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水平普遍较高,平时对在线音乐资源和专业音乐制作软件非常感兴趣,常常会在社交软件上分享自己录制的乐曲。通过这些自制的音乐,笔者能够了解到学生们为了制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独立探究学习的过程,以及他们的个性,音乐喜好等。
(二)理解
音乐教育应该源于学生内心的自我表达,是让学生在欣赏,演奏和创作中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和热爱音乐。由于民乐团的学生大都至少有三年以上疏于音乐学习和乐器练习,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奏技能水平上的局限使他们常常疲于枯燥的基础练习,而忽略了学习音乐和表达音乐的乐趣。马克和马杜拉断言,“技术将继续发展,音乐教师将需要为音乐教育的转变范式做好准备。”[10]ICT在音乐教育中的使用,能够改变传统以教授为主教学方式,为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自由的表达音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潜力。为此,笔者列出了两个探究问题:1.如何将ICT合理地应用在的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2.如何让学生通过使用ICT提高音乐创编能力?
(三)使意义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制定了一个为期8周的专业学习探究计划,包括以下内容:定性调查及制定教学设计(2周)、实施计划(4周)、评估(1周)、反思总结(1周)。首先,在民乐团内做了一个定性调查,以获取学生目前在日常学习中使用ICT的情况以及他们对于在音乐课堂中整合ICT技术的期望。这个定性调查采用了有目的抽样,选取了来自8个不同学院,12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以个人面试的方式获取数据,同时考虑了调查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使用微课、APP应用软件、网络视频已成为日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对于有关音乐制作、合成软件的使用缺乏专业的指导。因为有关ICT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专业音乐制作的技能都是传统音乐教学中没有的。使用ICT来支持跨学科的音乐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重建,也是音乐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趋势。
(四)意义工作
“音乐教师可以使用技术工具来促进更具活力,互动性和刺激性的学习。”[11]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相比,ICT工具的使用能够让音乐教师尝试以前从未有过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增强教学的可能性,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自信心,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教学任务可围绕着四个方面施行:1.利用多媒体(图像,音频或视频)营造教学环境,丰富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化、生动性,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2.指导学生科学地利用在线音乐教育,应用移动设备,交互式白板等设备进行听力、视唱和记谱等技能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积累音乐能力。3.ICT融入音乐教学活动。采用项目式学习(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究,解决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学会使用各种常用的音乐制作软件原创音乐,激发创造性潜能。笔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地处江南,所选的项目主题"江南水乡"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每个学生心中对江南的印象各有不同,是烟雨蒙蒙中的小桥流水?还是古典别致的园林美景?亦或是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由此引发想象和思考。课程结束以交流音乐会作为最终的呈现形式,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负责音乐会的节目创作及演出任务。中国传统乐器与ICT的交融,使学生们在创作和表演上获得了很大发挥空间,弥补了他们在演奏技能和音乐知识上的不足,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江南水乡。学生们在借助想象,创编伴奏,与乐器合奏的反思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常用的音乐制作技术,展现音乐的独创性。4.课程评估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除最终的音乐会的表现外,将小组工作的自评与互评、学生的学习档案,包括学生的在线讨论,短视频分享和音乐创作均纳入其中,听取学生的意见,为教学实践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与学策略,将持续的反思探究循环转化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节,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五)变革性学习
独特的音乐训练模式对开发人脑潜能,激活大脑神经功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仅为其他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线索。[12]大脑喜欢结构化和新颖的知识,ICT在音乐中的使用和练习,刺激了大脑杏仁核,从而引发与情绪相关的大脑活动,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的过程发生在大脑三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中:识别网络,情感网络和策略网络。作为一门通识的艺术学科,音乐教师使用基于大脑学习策略能够联系自身的强项和弱势,学习偏好以及先前的知识和技能来规划专业学习,利用技术为学生提供多种灵活的课堂参与、表现、行动和表达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哈利德和尼兹瓦将SAMR 模型和Bloom's Taxonomy结合成对应关系,用以衡量教师的认知和变革性学习能力在进行技术整合时所呈现的阶段。SAMR模型中的替换和增强级别与Bloom's Taxonomy中记忆、理解和应用的低阶思维级别相对应,而相当于变革性学习阶段的修改和重新定义级别与分析、评估和创新的高阶思维级别处于相同层级。通过课程最后的反思总结,笔者认为自己在此课程的学习成果已达到SAMR 模型中使用技术设计学习任务和管理音乐教学的修改级别,以及Bloom's Taxonomy中能够以批判性思维分析认知所处阶段的评估级别,但还未能重新定义课堂、在解决问题时更有创意。SAMR模型的最高级别“重新定义”,是指学习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以前在课堂上不可能进行的活动成为可能。利用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还可以让笔者重新思考课堂内外教学的整体结构和互动,以及课程、资源和活动的适当组合,以获得最适合学习的课程设计。
结论与反思
此课程设计阐释了反思性思考能力与学习的密切相关,使学习变得有意义,有助于教师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获得强大学习体验,从表面学习向深度学习迈进,改善教与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学者”转变成为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者”。
ICT在高校通识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使教师将多媒体、在线音乐教育资源和音乐制作软件等有效整合到日常教学实践中,课堂更具活力和多样化;将传统的以教授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推动了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及线上学习和交流等,大大增强了音乐创编能力和自信心,学习热情和动力不断升高,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的交叉融合。
信息通信技术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带来无限可能,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ICT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释放自己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只注重音乐技术的使用;学生的课堂自律和对信息通信技术道德的认知和遵守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学生容易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学习传统的乐器演奏技巧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此外,音乐教师应加强系统的ICT技能培训,有效利用ICT技术支持通识音乐教育,设计项目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