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纵然”的共时特征与历时演变
2022-11-30褚艳
褚 艳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文学院,北京 100089;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让步连词“纵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大部分现代汉语辞书对该词均有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纵然”的义项是:“连词,即使”。[1]《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纵然”的义项为:“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即使。连接小句,可在主语前。用于书面。”[2]现代汉语辞书对“纵然”的功能及意义做了较详细的说明,功能上均认为其可用作连词,释义上也大同小异。但辞书仅对“纵然”的功能和意义做了静态描写,对其产生过程及形成动因没有任何呈现。
学界目前对于连词“纵然”的产生过程及演变机制相关的探讨也较少。有很多学者对“然”字的语法化进行了研究,如:董秀芳(2002)、[3]董秀芳(2004),[4]段茅升(2005)[5]等探讨了“然”在历史发展中的虚化过程。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X然”类词进行了分析,如周刚(2002),[6]金峻铁(2007),[7]吴凯风(2007),[8]褚艳(2011)[9]等对“X然”类副词或“X然”类连词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到了“纵然”的词汇化探讨,但是也是将“X然”作为一类词对其总体特征进行探究,“X然”类词的词汇化过程有一定的共性,但每个词的演变过程又有独特的个性,因此我们在这里选取“纵然”作为个案,对其演变过程及演变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将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中的语料为主要调查范围,在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理论框架下,对连词“纵然”进行研究。不仅在共时平面上对现代汉语连词“纵然”的句法分布作出详尽描写,还将从历时角度探讨双音词“纵然”的源形式及连词“纵然”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对连词“纵然”的演变机制作进一步探究。
一、连词“纵然”的句法语义
从语义和句法搭配来看,现代汉语中的“纵然”作为连词,可用于表示让步关系,通常用于复句中的前一分句,既带有转折意味,又可以表示假设,意思相当于“即使”“哪怕”,表达先暂且承认一件事情,而其后一分句往往用“也”“却”“又”“还”“但是”等连词与之呼应,进一步指出另外一个事实。如:
(1)我爱竹安,但我清楚地知道,纵然竹安肯离婚娶我,我也不见得比跟余重结婚更幸福。(姜丰《爱情错觉》(连载之三))
(2)三毛就象沙漠里的仙人掌,自然环境纵然恶劣,她却悠悠开着自己的小黄花。要侵犯她吗?小心──有刺!(《读者》(合订本))
(3)哪有傍大款的姑娘会悄而没声地把价值万元的礼物送给对方?纵然是十几年的夫妻又如何?段莉娜现在找他要的唯一的东西就是钱。(池莉《来来往往》)
(4)他要是不念圣朱理安的主祷文,那么,纵然他有一张舒适的卧床,他还是不能安睡的。
(5)茅以升回答道:“不!纵然科学无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从句法位置看,连词“纵然”在连接两个分句时,就其在整个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来看,它既可以放在主语之前,也可以放在主语之后,如:
(6)纵然我的心被掏出来吞噬掉,我也会钦佩她——承认她的出众,默默地度过余生。(祝庆英译,夏洛蒂·布朗特《简爱》)
(7)程乃珊想在这位出身贵族的老人身上证实这样一种人文意义:生活纵然是无奈的,但人可以在坎坷的激流中自我把握,不自弃不沉沦。(徐春萍《今日程乃珊》)
另外,“纵然”后可以加“如此”、“这样”,与之组成短语,整个短语单独作为小句,这样的用法也很常见。在这些句子中,“纵然”前通常有先导句,介绍一些具体的情况,在“纵然”后用“如此”“这样”来重复指代前面叙述过的情况,以使语义更加紧凑。如:
(8)若不是她日常使用,体质习於毒性,那麽这片时之间早已晕去了,但纵然如此,毒素自掌心逐步上行,只要行到心窝之间,终于也要不治。(金庸《神雕侠侣》)
(9)懂得40个西班牙语单词,其余的就只有借助身体语言去沟通表达。纵然这样,在整个旅程中我完全没有感到不安,反而觉得很舒服,是拉美人亲切友善、乐于助人的态度,冲破了语言和不同民族之间的隔膜。(《摄影家眼中的拉丁美洲—访李景宪》)
从句子的内部结构看,“纵然”和“也”“又”等搭配形式,除了可以用在复句中,还可以用在单句中,这样的单句相当于是紧缩复句。如:
(10)整个大陆一年只有冬夏无春秋,平均气温零下56摄氏度,纵然“炎夏酷暑”也是7度,堪称人间寒极。(《1994年报刊精选》)
(11)下午还沉浸在阴雨天沮丧情绪中,刚刚却因为妈妈和的短信&电话,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纵然雨天又怎样,我心自有小太阳!(微博)
现代汉语中,“纵然”作为连词使用范围较广,句法位置也比较灵活,既可以出现在复句中,也可以用在相当于紧缩复句的单句中,还可以和“如此、这样”等组成小句独立运用。从语义上分析,当“纵然”后面接的是假设的事情,既可以表示转折,也可以表示假设。但如果后面接的是事实,“纵然”除表转折之外,还具有强调的意味,具有凸显焦点、判断推理和篇章连接等功能(米嘉琪,2019)。[10]
二、“纵然”的同义单音词“纵”的用法
作为让步连词,“纵”从上古时期文献到现代汉语中一直普遍使用,意思和“纵然”相同,相当于“即使”,表示让步转折,有时含有假设的意味。
在春秋战国至汉代文献中,“纵”和“宁”“其”等副词连用,表示先暂且承认一个事实或者是假设,然后又进一步指出和前面相反的情况;或者在前面指出的事实或假设的情况基础上,推断出一个反预期的结果,如: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13)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诗经·郑风·子衿》)
(14)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左传》)
(15)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左传》)
上面的例子中,“纵”和“宁”“其”连用,“纵”用在前一分句中,后一分句是反问句,意思是“即使……,难道……”,表示让步关系,另外,“纵”字用在前一分句中,后面可以连接没有任何标志的反问句,从而表达让步转折的语义,如:
(16)吾纵生无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礼记》)
(17)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18)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刘向《新序》)
自唐宋起,“纵”作为让步连词使用越来越普遍,可以出现在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中。如:
(19)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
(20)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21)(夫人云)先生纵有活我之恩,奈小姐先相国在日,曾许下老身侄儿郑恒。(《西厢记》)
(22)见即见,若不见,纵说得出亦不得见。(《祖堂集》)
(23)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罗贯中《三国演义》(上))
(24)你们二人之子,只要将来能够都负文名,我纵不能亲见,也很开心。(《大清三杰》)
从上面句子中看出,在唐宋至近代的文献中,让步连词“纵”使用范围非常广,可以出现在唐诗、宋词、元曲、佛教文献、小说以及对话中。但是在现代文献中,连词 “纵”使用范围相对缩小,通常仅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表现出较强的书面语色彩。如:
(25)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6)从别人眼中看,老刘妈纵有许多的长处,可是仍不失为走狗。(老舍《牛天赐传》)
(27)这种观念飞跃纵不是天生的毛病,从整个发展看也几几乎近于天生的。(沈从文《绿魇》)
现代汉语中,连词“纵然”取代了“纵”的大部分用法,导致“纵”的使用范围缩小,仅用在一部分书面语较强的文学作品中,表达出特定的语体色彩。
三、连词“纵然”的词汇化过程
(一)连词“纵”+后缀“然”的出现
太田辰夫(2003)、[11]周刚(2002)[6]都认为,用作让步连词的“纵然” 的最早用例出现在唐代,它是由连词“纵”加上后缀“然”词汇化而来的。其实,根据我们收集的语料,东汉时期就出现了连词“纵然”的一个用例:
(28)人所居,无不在客,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恶。(《宅经》)
在上面句子中,“纵然”和“亦”搭配使用,连接两个句子,表示让步,意思相当于连词“纵”,可以看出,在这句话中连词“纵然”作为的用法已经很成熟了,只不过这时“纵”用得仍比较多,“纵然”的使用还很不普遍。
到了唐五代,连词“纵然”的运用逐渐增多,但是大多数都是出现在佛经文献。如:
(29)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地藏本愿》)
(30)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佛语录·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31)左右攒枪当大道,东西立杖万馀人, 纵然举目西南望,正见俄俄五道神。(《敦煌变文选》)
(32)纵然传得,直到驴年有什摩用处?且愧伊向这里凑泊,不别运为。(《祖堂集》)
上面的例句中,“纵然”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中,意思相当于“即使”,后面分句表达出和前一分句相反或无关的内容,表示“即便(或假设)有前面的条件,依然会发生后面与预期相反或无关的事情”。
据我们的考察,周刚(2002)[6]举到的下面两个例子就是出现在五代:
(33)松柏纵然经岁寒,一片贞心常不改。(《敦煌变文集新书》)
(34)分毫疏失,两人性命不全,纵然弟子当辜,和尚岂安忍见!(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二)连词“纵然”的使用范围扩展
随着佛经在汉语中的传播,其中一些词语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展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从宋代以后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连词“纵然”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各种文体中。如:
(38)纵然立得,亦无好事,却报雠於将校也。(《史书·册府元龟》)
(39)纵然留住,香红吹尽,春也堪羞。去去不堪回首,斜阳一点西楼。(黎廷瑞《朝中措(送春)》)
(40)纵然说得,亦只是臆度。除是自近而推,渐渐看将去,则自然见得矣。(朱熹《朱子语类》(简体字版))
(41)纵然不悟。亦是高上之士。切须用心。(《佛语录·古尊宿语录》)
(42)纵然不做得菩萨,修得个小佛儿也罢。(《话本选集·快嘴李翠莲记》(43)纵然胸次罗星斗,岂是人间真栋梁。(郑光祖《王粲登楼》))
从宋代以后的文献中,连词“纵然”不仅在佛经文献中使用,并且广泛地运用在宋词、元曲、史书、语录以及话本等各种文体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连词“纵然”在宋代以后已经广泛使用,,不但在书面语正式语体中使出现,而且还可以运用在非正式口语语体中。
(三)连词“纵然”用法的成熟
连词“纵然”主要的语法功能是连接两个分句,通常和其他词搭配使用,在元曲以及元代话本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连词“纵然”与“亦”“也”等词搭配使用的用例,如:
(44)则听的语如钟,喝一声响亮春雷动。纵然他有些耳聋,乍闻来也须怕恐!(关汉卿《尉迟恭单鞭夺槊》)
(45)姐夫好狠心也!就是寺破僧丑,也看佛面,纵然要去,你也看看玉堂春。(元话本《玉堂春落难逢夫》)
在明清以后的文献中,连词“纵然”的功能逐渐发展成熟,通常用在复句中的前一分句,后面分句中用“也”“还”“又”与之搭配使用。如:
(46)八戒道:“纵然不是,也必有个好人居住。”(《西游记》)
(47)若讲路程,纵然驾云而去,也得三年五载。(《八仙得道》(上))
(48)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曹雪芹《红楼梦》(上))
(49)徐郎从戍辽海,死生未卜。纵然万幸无恙,又怎能到这里来成亲呢?(《古今情海》)
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也出现连词“纵然”和“也”等词搭配用于单句中的现象,如:
(50)今已被擒,纵然力大也是无用。但求宽赦,感恩不忘。(《乾隆南巡记》)
(51)千篇一律,换汤不换药,纵然笔墨再好些也做穷了。(《民国野史》)
从(50)和(51)句中,我们可以看到,“纵然”和“也”用在同一个单句中,(50)句中用“纵然”,在承认“力大”这个事实基础上得出反预期的结果,表示转折;(50)句中“纵然”表示假设“笔墨再好些”,依然不能改变“做穷”的情况,既有假设,又有转折的意味。至此,“纵然”的用法已经和现代汉语中相同了,因此,可以确定连词“纵然”的词汇化过程到明清时期已经完成。
四、现代汉语连词“纵然”的形成动因
通过对连词“纵然”的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连词“纵然”的形成是语法化和词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王灿龙(2005)[12]认为:“词汇化和语法化虽然是语言演变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形式,但是从宏观动因上看,它们有很大的一致性。”下面我们详细探讨“纵然”的词汇化语法化动因。
(一)语义变化
词汇化过程中伴随的语义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语义的泛化。语义的泛化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的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语义的泛化在连词“纵然”类的产生中表现比较明显。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纵然”中的“然”本来是具有实在意义的,但随着发展和应用的扩大,它们的意义开始一般化、扩大化,逐渐转向宽泛的指代义,最后发展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词缀,它的虚化也就慢慢完成了。语义变化的第二方面是词义的融合。随着两个经常连用的词中的一个(或两个)语义的不断虚化,使得本来各自独立且语义无关的词,语义融合到一起,合成一个具有新意义的词。在形式上,词义的融合就是结构之间分解的消失。如前所述,连词“纵”和“-然”在搭配之前各自沿着独立的道路发展,由于“然”出现了虚化的迹象,当它们开始搭配时,虚化的进程迅速加快,“然”的词义进一步丧失,与连词“纵”的词义开始融合,最终合成了一个新的连词。
(二)类推作用
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类推作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经常会根据规则的类推说出他没有听说过的言语形式。根据语言成分的规则的功能,说话人说出没有听到过的形式,这样的语法模式被称为类推(analogy)。[13]“纵然”的产生就是在“X然”类词的大量产生后由于类推作用而形成的,以“然”为第二个成分的结构转化成词以后,由于类推作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这样的词,“-然”就成了一个能产的后缀。类推机制是世界上所有语言所共有的,类推机制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通过类推机制可以运用有限的语素构成数量庞大的词语。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新词的形成,运用的都是类推构词的机制,通常以一个语素为标志语素,如“X然”类词中的“-然”,再分别加上一类性质相同或相关的语素,形成一系列的新词,这种构词方式促使语素产生词缀化,产生了一大批的词缀。
总之,作为现代汉语中的让步连词,“纵然”在语境中既可以表示假设,也可以表示转折。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纵然”的词汇化过程开始得比较早,最早的连词“纵”附加词缀“然”的用例,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到唐代、五代时期在宗教文献中大量使用,到宋代以后,使用范围扩大到各种文体,明清以后,“纵然”和“也”、“还”、“又”等搭配使用的用例才比较普遍。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连词“纵然”的词汇化语法化动因主要有语义变化和类推作用两个方面,由于“然”的语义的泛化,从指示代词演变成词缀,才能进一步与连词“纵”融合成一个双音节连词;而“纵然”的形成也受到其他的“X然”类词的类推作用。另外,连词“纵然”的形成也可能有其他的动因,如双音化韵律特征等的影响,这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